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 《台阶》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 《台阶》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 《台阶》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几个部分组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用以展现人物性格,表达中心思想。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四、理解词义
自言自语:
自己跟自己说话;
独自低声说话。
低眉顺眼:
形容驯良恭顺的样子。
微不足道:
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尴尬:
神色、态度不自然。
大庭广众:
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
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5):
破题。
交代台阶的来历、台阶给“我们”带来的惬意和欢乐及家庭的贫苦。
第二部分(⑥-⑧):
开端。
写父亲认为台阶低。
第三部分(9-15):
发展。
写筑高台阶造新屋的艰辛准备过程。
第四部分(16-23):
高潮。
写造屋及筑高台阶的过程。
第五部分(24-31):
结局。
写父亲的心愿实现了,但人也老了。
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六、问题归纳
1.“台阶”这个标题有什么作用?
“台阶”是文章命题立意的核心,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怎样的作用?
运用细节描写,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和农民的本色,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表明父亲吃苦耐劳的品质,那些“沟”“沙子”“泥土”都是父亲辛劳的见证。
3.第1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专注的目光”遥看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运用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高台阶的羡慕与向往。
“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出人物的心情,含蓄地折射出父亲的心愿与追求一时不能实现的苦闷与不甘。
4.“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
这句话运用了侧面描写,表现了父亲的劳
累,体现父亲为实现目标的执着,也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高大。
5.“接着开始造台阶”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何用意?
本文的题目是“台阶”,文章的重点也是“台阶”。
“接着开始造台阶”单独成段,既照应了题目,又引起读者注意,表明以下内容是行文重点。
6.作者细致描写父亲头发上的水珠和额头上的露珠有什么作用?
细致描写父亲头发上的水珠和额头上的露珠,既体现了父亲的艰难辛苦,又表现了父亲充满活力的形象;
既渲染了一种神奇的意境,又表达了“我”对父亲无比热爱的感情。
7.放鞭炮后,作者对父亲的动作和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写出父亲内心无比喜悦,却又手足无措的样子。
这也折射出父亲的内向与厚道。
父亲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当自己追求的理想一朝实现时,他却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手足无措,与前文说父亲是位“老实厚道”的人相呼应。
“腰闪了一下”、父亲“一只手按着腰”,这些细小的动作,既写出了父亲不服老的性格,又写出了父亲已经老了,与前文父亲力气大形成鲜明对比。
8.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表明新台阶从准备到建成的时间之久。
9.全文为什么以“父亲老了”收束全文?
“父亲老了”与当年父亲的体壮如牛形成对比,从而突出父亲为了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但是新屋落成了,身体也垮了,人也衰老了,文章就此结束,留给我们的思索是深沉的。
10.文章在结构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试具体赏析。
在结构布局上,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即表现父亲身上所具有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精神特质来组织材料。
作者将“台阶”作为本文的线索,紧紧围绕“台阶”来描写父亲。
描写“台阶”的过去与现在,描写台阶从旧到新,从低到高。
“台阶”的这个变化过程也是父亲一生的浓缩,从父亲建造“台阶”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父亲丰富的形象内涵。
七、课文链接
一个令人心酸的父亲——谈李森祥的《台阶》
门前的台阶与家庭的地位,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父亲”的眼中却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因为家乡人总认为:
门前的台阶就象征着家庭的地位。
“父亲”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
因他不愿低人一等,于是便立下宏愿:
一定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然后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父亲”一辈子的宏愿实现了,心头的喜悦那当然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他脸上总挂着笑容,迫不及待地要搬进新屋住,还放了四颗大鞭炮。
然而,“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他都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读这篇文章,我的心情是沉重的、辛酸的。
虽有奋斗后成功的喜悦,但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不由生出几点感慨。
一、一幅悲凉的人生画卷
人生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
“父亲”有自己的追求:
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父亲”为此开始了辛勤的劳作。
其实,“父亲”对新屋的要求并不高,不需要富丽堂皇,只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
这不是奢望,可“父亲”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心血,年轻时力大如牛,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太大力气,新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体也垮了。
“父亲”的幸福感成了失落感,一丝惆怅、一声感叹:
“这人怎么了?
”
“父亲”的感叹,让文中的“我”感到无限悲凉,说不出的痛心,他的身体与人们眼中所谓的地位相比,孰轻孰重,难以言表。
作者用几个简短的追求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生的悲凉画卷:
立宏愿——做准备——建新屋,筑台阶——完成心愿——感叹人生。
文中没有优美的文字,只有“父亲”不断的追求,他在追求中,时刻在快乐着、幸福着,因而也就感觉不到累。
可这又能说明什么?
世人在各自的路上,谁问他人如何?
二、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文中的人物形象,既有中国劳动农民的共性,也有“父亲”自己的个性。
“父亲”是一位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要光宗耀祖,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老实厚道,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竟不敢放鞭炮,而且手足无措,极不自在。
他不敢张扬自耀,坐上新造的台阶和别人打招呼,却回答错了问题。
他不愿显示比别人高,只得一级一级往下挪着坐。
“父亲”干了一辈子,他觉得劳动就是生命。
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就有收获,劳动是创造,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一切。
所以,当力不从心、不能劳动时,他便若有所失。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位倔强、有自信心、永不服老的人物形象,笔墨虽多是着眼于造台阶上,可作者笔下的“父亲”却栩栩如生,他挑水上台阶晃了一晃,却不让“我”帮,粗暴地推开了我。
挑水由“我”包了后,他又若有所失,很烦躁。
同时,他又是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勤劳节俭。
为了建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作了漫长的准备,合理安排一年的劳动时间,从不歇息,忙时种田,闲时砍柴卖钱,严冬捡石块、编草鞋,捡进一块砖、一片瓦,还往瓦罐里塞角票。
造新屋,他也不闲着,白天和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
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
但文中的“父亲”是经济极端落后情况下的劳动农民的缩影,他的积累是如此艰难,他不知道是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因,他只知道劳动就有收获。
他认为: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文章在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
小说深沉地回响着时代的呼唤:
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三、意蕴深厚
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大而至于紫禁城,处处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小而至于民居建筑,“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为了赢得尊重。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的视野里,由比较而产生的。
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他向往,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
”。
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但人的需要要建立在可实现的基础上,“父亲”认为可以实现,因为他有力气,他有拼命硬干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但他不知要付出多少代价。
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有一种幸福感,人逢喜事精神爽,作者笔下的“父亲”也不例外,新屋落成时,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望着他。
四、选题精当
作者笔法独特,没有大段的铺垫,而是直入主题。
依照乡俗,台阶高低,标志着屋主人地位高低,“父亲”自叹自家台阶低,而仰慕别人家台阶高。
作者以此为线,把文字串接起来。
首先,以“台阶”为题,充分突出了“父亲”好强自尊的性格,这也是中国亿万农民的性格,推而广之,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有着这种好强自尊的精神,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放射出中华民族夺目的光辉。
再者,以“台阶”为题,文章的线索,一目了然,而且,文章所写的主人公——“父亲”的许多表现都是围绕着台阶展开的,他的休息、他的劳作、他的情感、他大半辈子的努力无不围绕着台阶进行描写。
这样,就极有力地串起了全文的事件和内容,突出了人物形象,有利于表达文章的主题。
五、详略得当
作者围绕着台阶精心选材,凡是与台阶有直接关系的内容,作者不惜笔墨:
作者开头便写“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并放在显赫的位置,文章中还多次出现与此意思相同的话;
接着描写老屋三级台阶的来历——父亲打赌背回来,没花石料钱,但台阶太矮,石料粗糙,为决定建高台阶的新屋做铺垫。
这些作者只是一笔带过,而详写的是新屋的配套工程、台阶的建造工程,以及新屋建成后在台阶上的一些活动和感觉,详略十分得当。
文中与台阶无关的内容,作者则惜墨如金,有的则点到为止,如上山砍柴的艰辛,拾卵石的劳累,塞角票的节俭情景,都没有具体描写,只是一笔带过。
作者在文中还用了细节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例如:
写父亲在漫长的准备过程中辛苦的劳作,“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高来体现父亲砍柴所付出的大量的劳动。
又如,开始造台阶时父亲劳动的情形:
“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作者没有选取全身,而是选取头发来描写,甚至选取一根根细发来描写。
一个“挑”字足见每一根头发承受到的水珠压力,再加上“艰难”一词的修饰,以发拟人,借发写人。
又如:
建造台阶时对父亲喜悦之情的刻画,“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用描写父亲的两手没处放来表现他愿望得以实现、内心无比喜悦时手足无措的样子,与前文说父亲是位“老实厚道”的人相呼应,用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
读这篇文章还有一点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那就是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没有造作之词、华丽之语,有些还是乡俚俗语,让人对农村这个特定环境,以及这个特定环境下的农民——“父亲”有种亲切之感,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
李森祥的《台阶》是一篇描写父亲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过程的小说,文字质朴但品味极佳。
作者独具匠心的选题,让人耳目一新,可文中的寓意却让人回味悠长,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