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36825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019-2020年高三5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015.5

13.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

由此可知()

A.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       B.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

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       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二府三司制。

【解析】秦朝开始正式设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形同虚设,三公无法分割相权,故A项错误;“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说明枢密院掌管军政,“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说明当时还有丞相,从朝代可判断是宋朝,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三省,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干扰最大的选项,清朝军机大臣是皇帝的秘密伺臣,不是重臣,清朝时根本没有丞相,故D项错误。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项为D,原因是易被材料中的“军机”所迷惑,判断朝代为清朝所致。

14.北宋前期,皇室成员的宗子们,从童稚即可享受赐名授官特权。

到了南宋,宗室子弟则要参加科举考试以获得官职。

这说明宗室科举()

A.利于政治机构的完善               B.体现宗室平民化的倾向

C.导致宗室特权被取消               D.是科举制由盛转衰的标志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科举制。

【解析】材料与政治机构的完善无关,故A项错误;宗室从不用参加科举就可赐名授官,到需要参加科举才能获得官职,说明宗室子弟走向平民化,故B项正确;宗室只是没有了赐名授官特权,其他特权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与科举制由盛转衰无关,故D项错误。

15.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

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各商贩运珠宝、玉石、犀角、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须过腾越,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询西南一巨区也”。

这体现出()

A.腾冲主要作为军事防御城市        B.腾冲区域性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C.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清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腾冲的经济职能,而非军事防御,故A项错误;材料中腾冲成为“西南一巨区”,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说明腾冲区域性市场体系建立,故B项正确;材料主题是陆上“丝棉之路”,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腾冲曾经的繁华,难以说明西南经济领先于东部沿海,故D项错误。

16.下表是某一历史著作其中一章的目录,其中划线处应为()

第一节

民教冲突的产生

第二节

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冲突

第三节

清朝官府对于民教冲突的态度

第四节

 

A.关于太平天国起义原因的商榷       B.立宪派在海内外的活动

C.革命党结缘帮会的原因          D.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解析】太平天国借助“拜上帝教”进行宣传,民教冲突不明显,故A项错误;立宪派即康梁维新派,他们在海内外的活动与民教冲突无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革命党的兴起与活动背景,跟民教冲突无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诞生的背景是当时教民冲突、天主教与传统文化冲突,及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利用,目录第四节,应该是水到渠成讲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故D项正确。

【举一反三】以下是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  )

第一卷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第二卷

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

第三卷

……(1865~1895)

第四卷

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

第五卷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A.早期现代化的尝试B.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C.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D.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及其影响。

【解析】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与材料中的时间吻合,故A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甲午战后,与材料中的时间段不吻合,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起止时间为1851—1864,与材料中的时间段不吻合,故C项错误;《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与材料中的时间段不吻合,故D项错误。

17.民国成立后,在服制上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服装已不按职位、身份加以区别,而只是按性别不同,场合不同给以区分。

这一变化表明()

A.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划分,体现平等原则

B.西方服饰在中国服饰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C.传统服饰对新式礼服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D.社会习俗变化缓慢,带有鲜明政治色彩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

服饰变革。

【解析】“服装已不按职位、身份加以区别”说明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区别,“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说明体现了平等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西方服饰,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传统服饰及新式礼服,故C项错误;民国建立引起服饰的变化,说明社会习俗变化快,故D项错误。

18.1912—1919、1927—1937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国家统一的实现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期和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解析】1912—1919年,国家未实现完全的统一,故A项错误;1927—1937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不是列强放松侵略,故B项错误;1912—1919年,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提倡使用国货,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也实行了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故C项正确;直到1949年,自然经济仍未完全解体,故D项错误。

1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      B.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

C.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发生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时,故A项错误;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发生在1895年维新派兴起时,故B项错误;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在一战后即1918年未发生,故C项错误;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俄国的革命》《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从民主科学转为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故D项正确。

20.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

其中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的政策,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所以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市场”,故B项正确;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1.“演说在雅典民主时代特别发达,因为它在那时政治上很有实用,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在法庭里,两造曲直所由分,全得需要辩论,其次是在议会里,一场演说苟能抓得人心,立即大见成功。

”下列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全体城邦居民具备表决权彰显“人民主权”

②演说功用在于蛊惑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判决

③智者学派的崛起得益于雅典民主制度的推动

④演说术的兴盛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环境的内在需求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全体城邦居民不具备表决权,故①错误;材料强调演说在法庭和公民大会中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是“蛊惑”,故②错误;雅典民主制逐步确立,需要具备雄辩术的演说家,智者学派应运而生,故③正确;雅典民主的法庭和公民大会,均需要演说术,所以演说术兴盛,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2.开始于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的意义在于()

A.涌现出大量新教教派                 B.确立了无神论思想体系

C.确立了信仰自由原则                 D.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宗教改革。

【解析】宗教改革中出现的新教派如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英国国教等,数量称不上“大量”,这也不是最重要的意义,不是最佳选项;新教依然承认有神论,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反对天主教会的独尊,信徒可以自由选择教派,确立了信仰自由的原则,故C项正确;马丁路德主张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意义,故D项错误。

23.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联邦清洁空气法案,“根据部分优先权的规定,联邦政府把落实环保法案的责任归回各州,但对是否接受各州的行动方案,联邦政府保留最终决定权。

”该法案说明()

A.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   

B.联邦政府可以取消地方的自治权

C.联邦政府可以任意干涉各州事务      

D.州法律制定推动了联邦法律的完善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

【解析】“落实环保法案的责任归回各州”说明各州必须实施联邦法律,故A项正确;联邦政府不能取消地方的自治权,故B项错误;联邦政府不能任意干涉各州事务,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州法律的制定,故D项错误。

38.(22分)教科书体现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时代的成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朝秀才李毓秀作,“总叙”部分是: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材料二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电”的解释:

“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

“雷”的解释:

“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的阐述:

“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

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

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 下列是不同时期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

“(洋务运动)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

岳麓书社2004年版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中包括:

“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

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8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8分)

(3)材料三的观点体现了哪两种史观?

请运用这两种史观,简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8分)

【答案】

(1)思想:

孝敬、谨慎、信用、仁爱、学习等,(任意2点即可。

4分)作用:

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4分)

(2)特点:

图文并茂;内容涉及西方科技与民主政治;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4分)特征: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

代议制民主制度发展;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文明成果。

(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3)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

(2分)革命史观:

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

(3分)现代化史观:

中国社会各阶层奋起救亡,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客观上促进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推动实业救国和西学东渐,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3分)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西学东渐思潮;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

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1)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一可知,“首孝悌”即孝敬,“次谨信”即谨慎、信用,“泛爱众”即仁爱,“有余力则学文”即学习;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所学知识,这些理念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同时也起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可知,“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可见图文并茂,“热而发光日电”可见内容涉及西方科技,“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可见内容涉及民主政治;“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说明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小问特征,时间是1901年,当时的西方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政治上代议制民主制度发展,当时的中国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文明成果。

(3)第一小问史观,根据材料三,“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体现了革命史观,“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体现了现代化史观;第二小问影响,从革命史观看,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中国面临着瓜分的危险,从现代化史观看,政治上各阶层救亡图存,推动政治民主化,经济上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推动工业化,思想上实业救国和维新思想解放思想。

39.(22分)英国是第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长达几个世纪的确立、扩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初,由于经济生活趋于建立在全国统一基础上,因而,中央政府接替了以前交给乡镇和自治市当局的责任。

伊利莎白时代是重建时代,这里产生了大量的和有效的立法。

法律要做的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的简要回答是,它试图使就业、制造方式、价格水平和海外贸易秩序化。

……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废除了学徒条例、居住所法、最高工资法令等,在工业革命完成后,又进一步废除了妨碍贸易的谷物条例和航海条例,废除了妨碍公司发展的泡沫条例等。

——高德步:

《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论近代英国的经济革命》

材料二 在19世纪50—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数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

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

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从1870年至1900年,世界贸易总额约增加了1.6倍。

材料三 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据钱乘旦《不平衡发展:

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1)结合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前后英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的不同。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世界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以上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英国是如何“修补”和“修正”的。

(8分)

【答案】

(1)工业革命前,国家干预(重商主义)。

工业革命后,自由放任。

(4分)

(2)贸易格局由英国垄断(世界工厂)到欧美多中心;世界贸易迅速发展。

(4分)

因素:

工业革命;经济政策;交通、通讯手段;世界市场;政治制度。

(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3)“修补”:

二战后大力加强国家干预、推行福利制度、资本的社会化、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

(4分)“修正”:

顺应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的趋势,加人欧共体。

(4分)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工业革命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它试图使就业、制造方式、价格水平和海外贸易秩序化”可见工业革命前国家干预;材料后半段三个“废除”,说明工业革命后自由放任。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19世纪50—60年代,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说明早期英国垄断了世界市场,“1900年,英国19%,美国12%,

德国13%,法国9%”,说明世界经济出现多中心,“从1870年至1900年,世界贸易总额约增加了1.6倍”,表明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影响以上变化的因素包括工业革命、经济政策、交通、通讯手段、世界市场、政治制度等。

(3)第一小问修补,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英国大力加强国家干预、推行福利制度、资本的社会化、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第二小问修正,根据材料三的解释,“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可见这指的是英国顺应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加人欧共体。

 

46.(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诚然,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使富有的自由民和贫苦的自由民都不致各走极端,是古典思想家们的政治信条。

因此,他们对“贫富有所协调”的理论构想,并非为了最终消灭穷人或富户,而是寻求社会力量的平衡。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1)为“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梭伦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

(6分)

(2)通过梭伦改革,其寻求社会力量的“平衡”是否达成,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分)

【答案】

(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鼓励发展工商业。

(6分)

(2)是。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既赋予了平民以参政机会,又保留了贵族的既得权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成了社会平衡。

(4分)否。

以财产等级取代血缘等级,仍然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未能实现真正的平衡。

(4分)(以上两种观点任答其一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梭伦改革。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梭伦为“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采取的措施包括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鼓励发展工商业等。

(2)第一小问是否达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回答达成,也可以回答未达成,关键是要史论结合地说明;第二小问说明,若回答“是”,可从财产等级制度打破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赋予平民以参政机会,缓和社会矛盾,促成社会平衡的角度分析;若回答“否”,可从改革的制度仍然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未能实现真正的平衡的角度说明。

47.(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威廉很顺利地到达伦敦,詹姆士逃跑了。

议会随之发表文告宣布:

查理二世擅离职守,由玛丽和威廉共同入主英国。

历史上称这次不流血的政变为“光荣革命”。

(1)据材料一,文告颁布有什么意义?

(4分)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逐步取消了“腐败选区”的议席,新兴的工业城市增加了相应的议席;扩大了选举权,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并取消由上院提名下院成员的权力;工商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席位增加了,选举制度民主化的进程加速了。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民主化发展的趋势及原因。

(6分)

【答案】

(1)意义:

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确立了议会主权高于王权的原则。

(4分)

(2)趋势:

向大众参与政治演进;民主进程加快。

(4分)原因:

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

(2分)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

光荣革命;英国议会改革。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光荣革命使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确立了议会主权高于王权的原则。

(2)第一小问趋势,从材料二种种改革措施可见,大众参与政治演进,民主化的进程加快;第二小问原因,联系19世纪30年代的时代背景,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是主要原因。

48.(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虽然与伊军在数量对比上不占优势,但多国部队调集的现代化装备数量却超过伊军许多倍:

新式飞机数量比为13/1,攻击直升机数量比为16/1,在精确制导武器上多国部队拥有绝对优势。

在拥有质量优势的部队面前,单纯的数量对比已失去了意义。

(1)据材料一,概括海湾战争的特点。

(6分)

 

材料二 “零伤亡”是近期局部战争发起者追求的目标。

他们试图达到己方“零伤亡”。

然而,尽管他们拥有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优势,“零伤亡”也没有成为现实。

对于作战地域内的平民百姓来说,造成的更是巨大的、惨痛的伤亡。

(2)据材料二,谈谈你对“局部战争”的认识。

(4分)

 【答案】

(1)特点:

空中打击成为主要手段;战争形态向信息化发展;是一场高科技战争。

(6分)

(2)认识:

局部战争同样给人类发展带来巨大灾难、破坏和威胁;应努力制止非正义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4分)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海湾战争。

【解析】

(1)从材料一的关键信息着手,“新式飞机数量比为13/1,攻击直升机数量比为16/1”说明空中打击成为主要手段;“多国部队调集的现代化装备数量却超过伊军许多倍”说明战争形态向信息化发展,是一场高科技战争。

(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围绕“局部战争”展开,言之有理即可,分值为4分,至少要答两个点,如局部战争同样有破坏力,应努力制止非正义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

 

本卷解析: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中学熊大靠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