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36772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2.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3.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

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1.6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

这反映出当时

A.民族工业发展日益萧条                        B.政府推动民族企业发展

C.近代经济逐渐走向复苏                        D.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

4.光绪年间“印度棉纱和(中国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

”从近代化角度理解材料现象的本质是(  )

A.印度纺纱业工人工资成本低                B.关税偏低导致进口棉纱价格低

C.科学技术使洋纱生产成本低                D.中国传统纺纱业工艺落后水平低

5.20世纪初叶,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其中有“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固,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

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

歌词意在(  )

A.提倡国货抵制洋货B.倡导教育救国须从实业做起

C.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D.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

6.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

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认识不断提高B.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7.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如下表的记述。

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

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

8.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的改革归纳为四个步骤:

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

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D.农业是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9.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

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

这表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己经被打破

10.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

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

但1992年他们说:

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

这说明(  )

A.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B.经济体制之争备受关注

C.思想解放加速了改革开放                    D.简政政权取得初步成效

11.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说:

“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12.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利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

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

这反映出(  )

A.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B.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

C.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D.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

13.1878年,帝国政府颁布了《德意志公司法》,承认卡特尔协议具有法律效能。

卡特尔组织由1879年的14个发展到1895年的250个,到1911年又增加到600多个。

而更高一级的垄断组织,如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也先后在采矿、冶金、钢铁、化学、电气、光学等新兴部门出现。

这表明德国()

A.加紧对殖民地的争夺                    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效尤为显著

C.抑制市场的自由竞争                    D.政府在现代化道路中作用突出

14.经济学家佛利民认为,胡佛所实行的联邦储备政策窒息货币供应,以及其它政府干涉的政策,造成一种市场依赖着政府行动的环境,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重大灾难。

这一观点(  )

A.认为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

B.强调胡佛的经济干预程度有待深化

C.主张胡佛政府应该承担起经济干预的责任

D.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使危机进一步深化

15.供应学派主张“供给创造需求”,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派别,80年代该学派的理论被里根政府采纳,以应对美国当时的“经济滞胀”。

‘受此学派影响里根政府可能采取的做法是(  )

A.部分企业国有化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大幅度降低税率                                    D.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16.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托洛茨基认为:

“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

”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

这些观点(  )

A.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17.1958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占石油出口总量的74%,1963年上升到89%;1958年,苏联宣布,凡是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向东欧国家出口的只降价6%;1962年,苏联再次调整出口价格,分别降价55.7%和8.3%。

材料反映(  )

A.社会主义阵营已名存实亡                    B.经济政策摆脱意识形态束缚

C.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资金

18.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援助要求,美国作出积极反应,IMF及时向墨西哥发放了贷款;但1997年泰国发生金融危机,IMF迟迟不发放贷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强国的意志影响受援助国家B.发展中国家被排除在国际货币体系之外

C.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D.美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有利益的优先性

19.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

“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

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存在分歧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D.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

20.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

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4分)近代以来,新旧体制的转型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霍布斯鲍姆把1789—1848年这一时期定义为“革命的年代”,认为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双元革命”,“不仅仅是工业本身的巨大胜利,而且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巨大胜利;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的巨大胜利,而且是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巨大胜利……这场双元革命改变了世界,并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

——摘编自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材料二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少数士大夫。

他们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双元革命”指的是什么?

受“双元革命”的影响,19世纪中后期欧美社会转型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8分)

(2)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对中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6分)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

汉朝规定:

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

明洪武十三年下诏:

“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

”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

——美《社会保险法》(1935年8月)

材料三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

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我国汉代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罗斯福时期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差异。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

(8分)

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

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

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据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材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

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

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

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

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和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6分)

南宁三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考文科历史答案

1.D【解析】抑商不是灭商,材料中“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如果是重税也属于抑商政策,中国古代政府有时放松但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民间商人经商的合法法,与商业市镇崛起无关,故B项错误;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材料中“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不等于不再监管,故C项错误;向政府纳过税表明合法化,与材料中“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相符,故D项正确。

2.C【解析】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与材料中“明清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厚于稼穑”是指利,并未涉及农耕技术,故B项错误;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与材料中“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蚕罢米”是催收田租的时间变化,但没有涉及“地主催收田租”数额减少,因而无法说明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故D项错误。

3.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1912年此时属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初步发展时期,并非日益萧条,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此为政府行为,故政府推动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民族工业属于近代中国的新兴产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逐渐走向复苏是错误的,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1.6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得出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故D项正确。

4.C【解析】印度纺纱业工人工资成本与近代化并没有关系,且材料中并没有有关这方面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与“关税偏低导致进口棉纱价格低”有关的是半殖民地化而非近代化,故B项错误;直接促使“科学技术使洋纱生产成本低”的是第一个工业革命,这是世界近代化的重要视角,故C项正确;D项明显与近代化的趋势背道而驰。

5.C【解析】提倡国货抵制洋货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倡导教育救国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表明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故C项正确;“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表明中国部分手工业产品优于洋货,不能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故D项错误。

6.B【解析】“甲午战争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清政府面对一次次的战争失败,不思进取,顽固守旧,使得华侨对清政府威信的降低,剪辫成为人民思想变化和反对清政府统治的象征,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7.C【解析】要确定史料是否真实可靠,要有多种史料相互印证,展览的文字介绍中的“发放的时间和定量”与其他三个材料不符,因而并不是一定真实可靠,故A项错误;材料中“1斤”“1.5斤”不一致,因此记述不完全一致,故B项错误;材料中“档案馆藏《北京市食油供应办法》文件”相比其它史料,它属于第一手史料,更为可信,故C项正确;材料中“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可证明,有争议的是“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故D项错误。

8.C【解析】题中四个步骤分别指的是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当前对农业的补贴政策,这四个步骤都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调整,根本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C项正确

9.B【解析】据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4年,与“1980年春节前夕”不合,故A项排除;据“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可以得出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要求各大城市”可知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C项排除;题干史料中并未提到所有制改革,故D项排除。

10.C【解析】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改革开放,并非经济体制改革,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1992年”,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简政放权,故D项错误。

11.B【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比较,二者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基础不同,一个是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一个是封建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故选B。

12.D【解析】题干中的时间为1830年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科学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一个英国学者分析英国正在丧失科技优势,并不是说丧失优势地位,且1830年英国当时英国属于世界工厂,故B项错误;题干中“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推知查尔斯·巴利奇强调业余科研衰退现状,呼吁科学要作为事业对待,而不是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故C项错误;题干中“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推知工业革命革命的扩展,科学家、科学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故D项正确。

13.D【解析】材料与“加紧对殖民地的争夺”无关,排除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C材料无法体现;由“帝国政府颁布了《德意志公司法》,承认卡特尔协议具有法律效能”表明政府推行政策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故D正确。

14.D【解析】根据材料“胡佛所实行的联邦储备政策窒息货币供应,以及其它政府干涉的政策”说明胡佛采取一些干预经济的措施,并非“自由放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胡佛干预经济的措施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强调胡佛的经济干预程度有待深化,故B项的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孔子国家错误;C项同样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胡佛干预经济的措施“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重大灾难”,说明材料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不仅没有缓解经济危机,反而使危机进一步深化,故D项正确。

15.C【解析】企业国有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与材料中供应学派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应对经济滞胀的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美元贬值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不符合“供给创造需求”,与里根政府控制货币供应量不符,故B项错误;减低税率,可促进企业发展,刺激生产,符合“供给创造需求”主张,故C项正确;增加福利是加强国家干预的措施,故D项错误。

16.D【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斯大林等人的观点没有认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目的,认为承认市场经济就是承认资本主义,其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理解,故D项正确,A项错误;废除新经济政策是斯大林体制确立的一步,故B项错误;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

17.D【解析】中苏关系破裂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名存实亡,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1958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石油”可知苏联的经济政策一开始就没有受到意识形态的束缚,所以“摆脱”的说法不正确,故B项错误;苏联的石油出口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故C项错误;苏联两次降低出口石油的价格,特别是向西欧出口的石油产品大幅降价,旨在扩大市场,获取建设社会主义的资金,故D项正确。

18.A【解析】据材料可知,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向IMF求援,美国做出了积极反应,而泰国遇到同样问题,IMF却迟迟不发放贷款,可以看出经济强国意志影响受援国家,故A项正确;墨西哥和泰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世界经济格局,故C项错误;IMF是国际金融体系,不是国际贸易体系,故D项错误。

19.A【解析】材料大意是:

德国和意大利等国提议修改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而法国却通过缺席坚决抵制,最后迫使欧共体同意法国支持的决策原则。

这反映的是欧共体和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从本质上来说,即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之间存在着严重分歧,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共体内部问题,并非与美国的抗争,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并非是领导权的争夺,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行为只是在欧共体民主决议原则上的分歧,并没有体现“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故D项错误。

20.B【解析】大规模的跨国运动只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题中所要强调的,故A项错误;题中的观点简单可以概括为:

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中得到合理的分配,因此,造成世界经济的不均衡发展,故B项正确;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只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外在形式,并不是学者所要强调的,故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言,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而不是机遇,故D项错误。

21.

(1)双元革命:

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

(2分)表现:

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实现大机器生产(工业化);自由平等思想(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每点2分,共6分)

(2)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政治:

破坏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思想:

开始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每点2分,共6分)

22.

(1)特点:

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

(每点2分,任答3点满分)

(2)差异:

罗斯福主张社会保障的基金完全来自国家财政收入,里根主张由政府、企业主和雇工共同承担。

(2分)

评价:

低收入阶层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导致政府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会带来“福利腐败”问题。

(每点2分,要求答案包含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