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体系与诚信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6410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30 大小:22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信用体系与诚信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社会信用体系与诚信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社会信用体系与诚信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社会信用体系与诚信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社会信用体系与诚信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信用体系与诚信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社会信用体系与诚信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信用体系与诚信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1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信用体系与诚信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中庸》中也说: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信的基本含义是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

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书》中:

“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

”“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乡党之间观其信诚。

”这里的“信诚”实际上表达的是“诚信”的意思。

就是说,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

2、诚信的作用诚信是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

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

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

所以我们人人都要讲诚信。

(1)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2)诚信是齐家之道唐代着名大臣魏征说:

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

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目的。

若家人彼此缺乏诚信、互不信任,家庭便会逐渐四分五裂。

(3)诚信是交友之基只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达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无私帮助的目的。

否则,朋友之间充满虚伪、欺骗,就绝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4)诚信是为政之法《左传》云:

“信,国之宝也。

”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

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

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国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脚。

因此,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正如王安石所言: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5)诚信是经商之魂在现代社会,商人在签订合约时,都会期望对方信守合约。

诚信更是各种商业活动的最佳竞争手段,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企业家的一张真正的金质名片。

(6)诚信是心灵良药古语云: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

人若不讲诚信,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正如《吕氏春秋·

贵信》篇所说,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

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

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

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

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

(译文:

如果君臣不讲信用,则百姓诽谤朝廷、国家不得安宁;

做官不讲信用,则少不怕长,贵贱相轻;

赏罚无信,则人民轻易犯法,难以施令;

交友不讲信用,则互相怨恨,不能相亲;

百工无信,则手工产品质量粗糙,以次充好,丹漆染色也不正)。

综上所述,诚信对于自我修养、齐家、交友、营商以至为政,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可见诚信在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

延伸阅读:

关于诚信的典故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主张“言必信,行必果。

”我国语言体系里有大量诸如“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样称赞诚信精神的成语。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诚信人物及故事广为传诵。

(1)曾子杀猪曾子与其妻将要去市场,年幼的孩子想要跟随父母一同前去,一边走,一边哭,曾妻不愿让其跟随,于是就哄骗孩子说:

“你回去,等我们回来给你杀猪吃。

”孩子就同意了。

不久,曾子与其妻归来,曾子提刀捉猪便杀,其妻连忙阻拦,说:

“哄孩子的不可当真,”但是曾子却反驳妻子的的观点,说:

“千万不能骗孩子,孩子小,不懂事,作为父母如果今日失信于孩子,如果孩子将来跟我们学骗人,我们将来还如何教孩子为人立身。

”最后,曾子不顾妻子的反对毅然杀猪。

(2)商鞅立木  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

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商鞅变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3)一诺千斤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重金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往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言行一致、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4)宋濂抄书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的宋濂小时候喜欢读书,但家里很穷,只好向人家借。

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母亲见之心疼,说:

“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冷,天亮再抄吧。

人家又不急着看。

”宋濂说:

“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书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人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最终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抄完并按期归还了书。

二、中西诚信伦理比较

分析中西诚信伦理的异同,挖掘其中的合理成分,积极吸收西方诚信伦理文化的精华,对促进我国现代诚信伦理体系和社会诚信机制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1、相同性尽管中西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有所不同,中西诚信伦理产生和建立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也各异,但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把诚信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伦理规范,中西诚信伦理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1)诚信伦理的内涵和要求基本相同在中国古代,诚信概念经历了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但其基本内涵却是比较固定的,即是诚实无伪、恪守信用。

孔子说: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说文解字》中说:

“信,诚也,从人从言。

”孔子说: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言必信,信必果。

”可见,诚信的基本含义就是诚实守信。

从伦理意义上看,诚实就是要求人不欺心、不欺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守信就是要求人们能够履行对他人的承诺,说话算数,严格践约。

  在英文中与“诚”对应的单词是integrity,与“信”相对应的是faith或trust。

integrity的含义是“诚实”和“完整”;

faith的意思是“信仰”、“信赖”,主要是指“相信”和“依赖”。

从伦理角度看,诚信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事实、信守诺言。

美国学者福山说:

“信任建立在共享价值规范的基础之上,它的获得要求人们遵守群体的道德规范,并且具有忠诚、可靠等美德。

”可见,诚信作为一种伦理规范,在中国和西方社会中的基本含义和要求是相近的,即尊重实际、实事求是、真诚无欺、信守诺言。

(2)都把诚信作为基础性的伦理规范在中国,儒家经典《论语》中说:

“人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可见,中国先哲孔子把诚信作为立身、处世和为政的根基。

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则对诚信作了进一步的提升。

孟子提出“朋友有信”,并把“信”作为五种人伦关系之一。

西汉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从此确立了“信”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在西方,诚信伦理同样源远流长。

《圣经》中的“摩西十诫”将“不作伪证”作为最重要的道德戒律。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本人就是因为不愿意撒谎而被处死。

在中世纪,“信”、“望”、“爱”被认为是基督教最基本的伦理要求,三者构成基督教神学的三大德性之柱。

在近代,卢梭、洛克、霍布斯和托克维尔等政治学家认为,契约是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基础,信任是维系政府权威和社会秩序的主要原则,是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在现代,社会学家齐美尔、迪尔凯姆、韦伯等人认为,信任是社会组织的润滑剂和粘合剂,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在当代,美国着名学者福山指出,信任是一种比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更重要的社会资本,它对提高经济竞争力和推动社会现代化起着巨大的作用。

1993年世界宗教会议发布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提出了人类社会“四项不可取消的规则”,其中“坚持一种宽容的文化和一种诚实的生活”便是四项规则之一。

(3)都认为诚信伦理具有道德至上性在古代中国,最早把诚信上升到哲学本体意义的是孟子。

他说:

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不仅是宇宙的本体和人的本性,也是人伦道德的本原,同时又是贯通人性与天道,达到天人合一的桥梁。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也就是说,人若能依诚之德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便能感化他人、化育万物,直达至善的境地。

宋代理学对诚信的本体意义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周敦颐说:

“诚者,圣人之本。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在他看来,“诚”不仅是宇宙的精神实体,而且是一切伦理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根基和源头。

  在西方社会,信(faith)一开始是一个宗教名词,指人对上帝的内心态度、信念和信赖。

诚信伦理在西方最早也产生于宗教,《圣经》中的《日约》是人神之间的盟约。

进入中世纪,“信”仍是基督教伦理的最高原则。

托马斯·

阿奎那说,“信”是一切德性之首,“信”的源泉在上帝。

文艺复兴时期,路德发起了宗教改革,但仍倡导“因信称义”,仍把“信”作为新教的首要原则。

在世俗社会中,西方哲人也试图论证诚信的道德至上性。

休谟说,履行许诺的法则、稳定财物占有法则和根据同意转移所有物法则是人类社会的三条基本自然法则,履行许诺是永久的社会正义的体现。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把“诚实”看作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和绝对命令,他说,“人应当诚实”是人们心中的普遍性道德法则,它与支配我们头上星空的自然法则一样令人赞叹和敬畏。

2、差异性中国传统社会的信任主要是建立在熟人社会和血缘亲情的关系上,本质上属于人格信任。

而现代西方社会的信任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和契约关系的基础上,是一种契约信任。

所以,中西诚信伦理之间除了有相同性之外,还表现出更多的差异性。

  

(1)建立基础不同传统诚信伦理产生于封建宗法社会,是建立在熟人社会和身份等级关系上,表现出鲜明的人伦身份等级色彩。

在宗法社会里,等级身份是宗法制度的象征和体现,强烈的人身依附成为普遍的道德要求,反映宗法社会道德要求的传统诚信不可能超越身份等级的限制,不可能摆脱封建的礼义制约。

《左传》中说:

“信不叛君,知不害民,勇不作乱”,“弃君之命,不信”。

可见,在传统伦理中诚信关系大多具有单向的义务性,是下对上、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的绝对忠诚、守信。

传统的诚信并不是一种平等的道德要求,而是从属于忠、孝、仁、义等道德规范,在维护等级名分和宗法制度的前提下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西方诚信伦理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和契约关系上,具有平等性。

在西方社会,平等、分权观念历史悠久,古希腊哲人极为重视和倡导的个体平等的哲理思想影响深远,为人与人之间的契约诚信建立了一个观念平台。

而在近代,西方社会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彻底地打破了人身依附关系,实现了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变。

英国着名法学家梅因认为:

“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梅因所说的这一社会进步的实质在于契约关系所表达的是一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契约关系中的“人”是具有平等社会权利和义务的主体。

西方诚信伦理正是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原则上,其要旨是让所有利益主体在社会经济交往中都能公平地行使权利和义务,诚实守信地进行公平交易。

所以,西方的诚信伦理反映的是社会权利和利益平等的道德要求。

(2)适用范围不同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人们的关系领域和交往范围较为狭窄,往往局限于“熟人”范围之内,如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和同学同党等。

从本质上看,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

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诚信伦理自然也是建立在血缘和亲缘的基础上。

  在西方社会,诚信伦理是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具有普适性和开放性。

契约文明在西方社会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城邦时期血缘关系就已基本解体。

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张,契约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和人际交往原则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生活中。

文艺复兴之后,传统契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以霍布斯、洛克和卢梭为代表的哲学家用契约论来构建国家政治理论,并阐明了政府守信于民的思想。

从此,契约从经济领域扩张到法律和政治领域,出现了经济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的契约化,形成了西方社会的契约文明。

作为在契约社会中形成的诚信伦理,它必然要求人们冲破血缘、地缘、人缘等熟人社会关系的束缚,使任何个人、组织、国家之间建立平等、广泛的诚信规则。

(3)价值取向不同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国为本位,向来重视家国而轻视个人,个人只不过是家国关系这一庞大网络中的一个构成因子,任何对个人权利的要求都被认为是不合“大义”的行为,追求个人利益的人则被喻为是势利小人。

《论语》中说:

“信近于义,言可覆也。

”孟子说: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因此,传统诚信伦理要求人们履行诺言、恪守信用,往往是没有功利目的道义行为,这就使得中国传统的诚信观念一直跟着“义”在“利”以外游走,“讲信”总是与“重义”相连,“背信”总是和“弃义”相关。

  西方诚信伦理是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市场主体通过契约关系和平等交易行为来实现各自的特殊利益。

契约关系既是人们交易活动的纽带,也是实现个人财产权利的有效的手段。

人们遵守契约、讲求诚信的目的和动机就是为了获得长远稳定的利益。

从本质上看,西方的信用关系和信用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关系和互惠制度。

人们从“互惠”角度对彼此关系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做出是否对其给予信任的决定。

(4)维系机制不同从约束机制上看,中国诚信伦理具有自律性。

自先秦起,中国人就将诚信视为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之一。

但传统诚信伦理主要是建立在血亲关系的基础上,反映的是以宗法社会的道德要求。

受宗法社会重德轻法文化特征的影响,传统诚信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不重视外在的制度规范,而强调源于内心力量的自我约束,它主要通过荣辱感、信念、良心的自我要求和自律精神来控制和约束行为人的行为。

违反诚信的人,可能会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和良心的诘问,但是不会受到任何外在的惩罚和损失。

即使在市场贸易等经济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一种道德的信任,主要依靠个人良心和无字无据的“君子协定”来约束各自的行为,缺乏相应的契约和法制的保障。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诚然,这种基于血缘、亲缘、地缘基础上的德性信用伦理,在传统熟人社会是有效的。

但在现代社会里,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约束力和约束范围都是有限的。

  在西方社会,维系诚信伦理的力量首先是法律。

违背了“诚信”原则,所遭受的惩罚主要不是道德上的,而是经济上和法律上的。

早在罗马法时,“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就被列为五项基本原则之一。

当时雅典的各类经济交往活动不仅有书面的契约,而且有法律的担保。

这种伦理精神法制化的实践,通过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宣扬,最终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并在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普遍推广,以至于在今天的西方社会,严密的法律规范体系更成为人们遵守诚信伦理的有效的外部制约机制[吴建华.中西诚信伦理比较及其启示.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02)]。

三、加强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引领人们诚信自律、提升人们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提出普及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包括家庭的诚信教育、学校的诚信教育和社会的诚信教育。

1、家庭的诚信教育每个家庭都应该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诚信心,让孩子拥有诚实守信的品德,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获得真诚的朋友和友谊,将来在事业上才能得到更好的合作伙伴和他人的支持。

  

(1)培养孩子诚信从点滴做起  培养孩子诚信的品质,它既要求家长有长期坚持的耐心,与时俱进的细心,又深深扎根渗透于日常生活的琐碎点滴中,贯穿家庭生活和亲子成长的全过程。

家长应从小就要求孩子说真话,不说假话;

做错事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能及时改正;

不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还;

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针对社会上那种坑蒙拐骗的行为,父母要态度鲜明地进行批判,要让孩子坚信,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是必将受到惩罚的。

这样,孩子长大以后才能成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与孩子共同阅读一些有关诚信的图书,讨论有关诚信的话题;

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在交往中感受诚信,思考诚信。

总之,父母要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塑造孩子的诚信之心。

  

(2)为孩子做诚信的榜样  父母要培养一个有责任心、以诚待人的孩子,就要以身作则,做诚信的表率。

常言道: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行动对孩子来说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

例如,曾子杀猪的诚信行为直接感染了他儿子。

一天晚上,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简向外跑。

曾子问他去做什么,儿子回答:

“我从朋友那里借书简时说好要今天还的。

虽然现在很晚了,但再晚也要还给他,我不能言而无信呀!

”曾子看着儿子跑出门,会心地笑了。

  “人无信不立”,为了培养孩子的诚信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待孩子一定要诚信,不要说话不算话。

因此,父母在向孩子许诺之前一定要三思,不能言而无信,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如果不能兑现,应及时向孩子解释,向孩子道歉,并作自我批评,让孩子从内心理解和原谅父母,事后父母应设法兑现自己的承诺。

如父母言而无信,一而再,再而三,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并认为说了话可以不算数,慢慢地他们也会这么做。

  (3)营造诚恳、互信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做有心人,为孩子创造愉悦的讲诚信的氛围,以感染孩子的心灵。

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信任。

孩子尽管年龄小,但他同样会体会到家长对他的尊重和信任。

要知道从小受到尊重、信任的孩子,会更加懂得怎样去尊重、信任别人和怎样得到别人的信任。

  在有些家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

面对孩子说谎,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加以苛责、训斥,甚至打孩子。

有些孩子本来不想说谎,不敢欺骗父母,但畏惧于严厉的家庭环境,为了逃避惩罚,也为了让自己少受点皮肉之痛,于是编造了各种各样的谎言。

基于这种情况,做父母的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当孩子在认错时,就不要再给孩子施加精神上的压力。

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告诉孩子说谎会有什么样的危害,告诫孩子说谎或许能让你一时蒙混过关,但迟早也会让他人发现事情的真相,等真相大白之后,不仅会让你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还会失去老师、父母、同学、朋友对你的信任,久而久之,别人就不愿意再跟你接近了。

这样的话,孩子便会在愉悦互信的氛围中受到启迪,讲诚信的意识也就会逐步培养起来。

  (4)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  有位美国学者,他到监狱里面去访问50个罪犯,研究他们是怎么犯罪的。

他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有一个罪犯说他是从撒谎走向犯罪的。

他为什么要撒谎呢他小时候,家里面兄弟姐妹好几个,有一次分苹果吃,其中一个苹果又大又红,孩子们都想要那个大红苹果。

老大说:

“妈,大的红苹果给我吃。

”妈妈瞪他一眼说:

“你不懂事,你怎么带头吃大的呢”  这个罪犯回忆说,当时他观察发现,谁越说要,他妈妈就越不给谁,谁不吱声或说了反话,谁就最有希望得到。

这时他就撒谎说:

“妈妈,我就要最小的苹果。

”  妈妈说:

“真是个好孩子,就把大苹果给你。

”哎呀,好家伙,说假话可以吃到大苹果!

啊,越想要就越不说,到时候,你“表现好”就可以得到。

孩子为了吃大苹果,所以就说假话,你看这就是妈妈的失误。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不喜欢撒谎的孩子。

但是,许多孩子却表现得不如人意。

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后天的某种需要引起的,比如为了满足吃的、玩的需要甚至是为了逃避受批评、受惩罚,这些都助长了孩子撒谎的恶习。

  父母应该认真分析孩子的需要,尽量满足其合理的部分。

而满足孩子的时候应该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要分析孩子的需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里话,而不要以成人的想法推测孩子的心理。

当孩子向父母讲述了他的需要后,父母应该跟孩子一起分析,让孩子明白哪些是合理的、正确的,然后及时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

对于不合理的需要,则要对孩子讲明道理。

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还小,或者觉得事情无关紧要就放纵他们。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不断地强化不良行为,形成不良的品格,最终影响到他的人生[潘鸿生.孩子一生最受用的40种能力.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学校的诚信教育近年来,教育部通过推动思想政治课改革,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等一系列举措,多措并举,以制度化和常态化为诚信教育、社会信用教育保驾护航。

  培育诚实守信意识、加强诚信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在学校阶段,课程是最好的载体。

近年来,教育部通过思想政治课改革、将诚信教育融入课程大纲等方式,使得学生将诚信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全体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中,多门课程都结合教学目标,在不同章节中各有侧重地将诚信教育融入其中。

  在近几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中有多个高校将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一个专题,采用征文比赛、课堂情景剧、课堂辩论赛、微电影、社会实践调研等方式开展教学,将诚信理论教育和感性活动相结合,将老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参与相结合,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现在实践践行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在职业学校中,各地学校按照中职德育课程大纲要求,将诚信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课程和教材内容,开好“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在其他公共课和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使诚信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帮助学生了解道德基本规范,增强诚信公道、服务奉献等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

  近年来,教育部高教司高度重视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以目录外专业批准高校开始试办信用管理专业。

201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信用管理专业正式列为金融学专业类下的特设专业。

截至2015年6月,已有中国人民大学等23所高校开设了信用管理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达4295人。

  在课程建设方面,教育部高教司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开发开设诚信教育课程,目前,全国部分高校开设了诚信教育方面的必修课选修课,并且纳入了学分管理。

天津大学从200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