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36239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6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0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人民版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江苏考试说明 1.古代中国的商业:

(1)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

(2)“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主要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

(2)“海禁”与“闭关锁国”。

知识点一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商业活动

(1)远古:

出现早期的商品交换。

(2)商代:

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

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

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

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

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7)宋元

(8)明清

2.“市”的发展

(1)秦代:

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

“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时期:

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4)唐朝

(5)宋朝

(6)明清:

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3.商业都会的崛起

(1)战国:

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两汉时期:

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

(4)宋代:

都市商业繁盛,汴京最具代表性。

(5)清代:

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成为著名城镇。

知识点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概况

(4)影响

2.工商业的管理

(1)特点:

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2)措施

(3)影响

3.“海禁”政策

(1)含义: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内容

(3)影响

4.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原因:

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

(2)出现标志: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3)发展表现:

清代已经出现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4)特点

(5)缓慢原因:

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

考向一 古代商业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

……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於人君。

……(鲁)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

……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史料二 (宋朝)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

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

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

……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

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三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

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据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1.史料一信息“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开”“弛”意在放松、允许之意,这一政策对汉代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史料二信息“技术的稳步发展”“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及“人口增长”等推动宋朝产生了“商业革命”。

3.史料三信息“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反映出明代中期以来,受商品经济的冲击,婚姻观念发生了转变,也从侧面反映出明中后期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1.据史料一,概括指出西汉初年的盐铁政策及其主要影响。

提示:

政策:

放松政府控制,允许民间生产经营。

影响:

造就一些巨商大贾;形成弃文从商的社会风气。

2.指出史料三中婚恋观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提示:

变化:

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

原因: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伍壮大;拜金逐利之风兴起;传统婚恋观念受到冲击;早期启蒙思想(李贽等人反正统意识)出现。

[史论归纳]

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趋势及特点

1.变化趋势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物品的变化:

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

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

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

如晋商和徽商的出现。

(5)流通领域的变化:

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2.特点

(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5)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命题分析]

考法1 从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角度命题。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朝代,其发展速度和呈现的特点各异。

命题人往往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商品种类、商业区域专业化等方面设置。

解题时需结合不同时期的商业成就及特点来分析。

考法2 从商业发展的影响角度命题。

不同时期商业的发展,对封建统治理念、社会主流思想、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商业发展对文学艺术世俗化的影响尤为重要。

解题时注意结合相关史实分析。

1.(2015·江苏单科,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

解析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反映的是吴江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未体现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故A项错误。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当时农村人们忙于纺织,故B项错误。

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项。

依据材料“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可看出,D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 D

2.(2014·江苏单科,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解析 对于市的建置制度,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中县户满三千以上),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制度做了相应的调整,故A项正确;从题中“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可知县不满三千户不许设市官,而不是绝不许设市,故B项错误;官府对于市的监督相对宽松要到宋朝以后,故C项错误;“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可知除了依据户口设市外,也可以依据市场交易的繁荣程度来设市,故D项错误。

答案 A

考向二 “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的比较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

史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史料三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

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明)谢杰《虔台倭纂》

1.史料一所谓“帝王们也是经济人”意在强调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

2.史料二综合反映出明代实施“海禁”政策的目的,即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事实上则是朱元璋“天朝上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与贸易的反映。

3.史料三“市禁则商转为寇”说明海禁加剧了寇患,“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海滨人人皆贼”,可见有中国商人参与了寇患,体现了“海禁”的负面作用。

 

1.根据史料一观点,概括“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

提示:

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提示:

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史论归纳]

“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异同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实施

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相同

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相同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不同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相同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不同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命题分析]

考法1 从对重农抑商政策理解角度命题。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且每一王朝“抑商”措施不同、程度不同。

高考命题多运用原始史料,考查不同时期“抑商”政策的表现、特点。

解答时应注意紧扣所给情境,抓住历史阶段特征分析思考。

考法2 从农商关系及社会进步角度命题。

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统治者重视农业、抑商商业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但农业的发展会促进商业的进步,因而并不能完全抑制商业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出现了农商并重、工商皆本等进步思想。

解题时往往从逆向思维角度,结合具体史料分析。

考法3 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

明清时期,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

但在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抑制下,新经济因素未能顺利发展,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2011·江苏单科,1)明朝张瀚称:

“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

解析 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农业是百工的基础,故A有误。

农业是古代的本业,故B有误。

D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可以排除。

而“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表明农工比重适当,可以促进百工的发展。

故答案为C。

答案 C

2.(2014·江苏单科,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解析 题中材料没有反映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的信息,故A项错误;“请开市舶,……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表明官府有条件开放了“海禁”,故B项正确;“奉旨允行”表明皇帝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故C项错误;“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并不能表明传统的朝贡贸易体系已经瓦解,故D项错误。

答案 B

考向一 古代中国的商业

1.(2016·苏北四校联考)汉代京师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

在当代不仅京师,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

下列关于汉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②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 ③政府开始鼓励商业发展 ④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

A.②④B.①②C.③④D.①③

解析 材料信息“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表明,秦汉商人的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故①错误;依据材料“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可知②正确;秦汉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不是“鼓励”,③错误;根据“九市开场,货别隧分”“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④正确,故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2.(2016·江苏南京学情测试)《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

B.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

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

D.“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

解析 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材料中未能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和“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可以得出民间私发纸币既有好处但是也存在弊端,故B项正确;“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并不能得出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故C项错误;从材料“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以得出,“交子”并不是政府首先发行,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7·江苏盐城摸底)史学家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指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

下列符合“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  )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商业活动的群体商帮形成

C.远洋贸易开始使用指南针

D.烟草等经济作物开始传入

解析 A、B项符合明清时期的史实,与题干不符,排除。

“烟草等经济作物开始传入”是在明朝以后,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4.(2016·江苏扬州模拟)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

“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下列现象与“第一次商业革命”相对应的是(  )

A.开始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B.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D.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大商帮

解析 本题考查北宋商业的特点。

草市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故A错;宋朝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故B正确;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是在明朝;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C和D错误。

答案 B

5.(2016·江苏苏中四市三模)“洪武初议定,官给茶引付产茶府州县。

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

”材料说明明初政府(  )

A.管控重要商品的经营B.加征民营商业的税额

C.规范海外贸易的程序D.限制地域商帮的发展

解析 材料“官给茶引”“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体现了政府管控,故A项正确;“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但不能表明是加税,故B项错误;“给引,方许出境”,是指“官给茶引付”的“产茶府州县”,不等于海外贸易,故C项错误;只规定“凡商人买茶”,未涉及地域商帮,故D项错误。

答案 A

考向二 古代中国主要经济政策

6.(2016·江苏南京、盐城二模)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

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

这一变化表明(  )

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

解析 由西汉时期完全由政府垄断经营到清朝时期政府给予经营者发放许可证的变化,体现了政府对抑商政策的松动,故C项正确。

答案 C

7.(2016·江苏南通质检)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

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

该规定说明(  )

A.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

B.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

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

解析 依据材料中“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的信息可知,外商在华贸易受限制,故A项错误;对国内商船“违禁者严命治罪”,对外国夹板船虽然仍许前来贸易,但要求“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可看出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是不许中国商船前往南洋,而不是指禁止南洋对华贸易,故C项错误;D项与B项矛盾,依据材料中相关信息可知明显理解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 B

8.(2016·江苏淮安模拟)西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

“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置均输盐铁官。

”这一措施(  )

A.旨在推行郡国并行B.提高了百姓生活水平

C.抑制地方经济独立D.限制官营手工业发展

解析 汉武帝在郡国设置均输盐铁官,表明对地方经济的管控,不是为了推行郡国并行制,更不是为了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故A、B项错误;材料表明皇帝在控制地方经济,防止地方经济强大,对中央集权不利,故C项正确;皇帝派官员管理地方经济,不是限制官营手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C

9.(2017·江苏如皋模拟)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载:

“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

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的政策性因素是(  )

A.土地兼并B.重农抑商

C.工商皆本D.闭关锁国

解析 国家的重农政策导致“直以世服田亩”,抑商政策导致“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故B项正确。

答案 B

10.(2017·江苏南京摸底)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

“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解析 材料“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受阻,社会转型的动力缺乏,故C项正确。

答案 C

11.(2016·江苏徐州模拟)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

《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

敢出界者斩!

”这反映清代长期推行的政策是(  )

A.维护统一B.重农抑商

C.思想专制D.闭关锁国

答案 D

12.(2016·江苏百校大联考)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夷章程》规定:

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

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澳门管理B.取消外交活动

C.严控中外接触D.禁止海外贸易

解析 题干中提到的是对夷事务,并未提到澳门的管理,故A项错误;题干中“夷人有事……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说明存在外交事务,故B项错误;题干中“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说明清政府严格控制与外国的交往,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禁止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答案 C

13.(2010·江苏单科,21)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

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

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

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解析 第

(1)问,考查分析历史现象原因的能力,答案来源有两个:

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根据材料一“(中原)藉之可以得马”“利之最大者也”可知,茶叶贸易给宋政府带来了军事(马)、财政(利)等方面的利益,这也是宋政府实行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2)问,主要考查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二反映茶叶贸易中交子使用最为普遍;材料三中“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茶叶贸易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市镇的兴起;材料四中“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反映,与茶叶贸易有关的城市生活非常繁荣。

第(3)问,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答案 

(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

打破市坊界限;

思想:

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

文学:

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14.(2016·江苏徐州模拟)商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衰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然新安人衣食甚菲啬,薄糜盐齑,欣然一饱矣。

惟娶妾、宿妓、争讼,则挥金如土。

——(明)谢肇淛《五杂俎》

材料二 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至重名。

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

——刘建生《晋商研究》

材料三 夫人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侧身飨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弛贾而张儒,一弛一张,迭相为用,不万钟则千驷,犹之转毂相巡,岂其单厚计然乎哉!

——汪道昆《太函集》

材料四 中国的儒教和道教不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精神上的动因,反而有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韦伯《中国的宗教:

儒教和道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新安”、“山右”分别代表什么?

说明新安、山右大贾的区别。

(2)据材料二、三,指出山右、新安商人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