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期末考试练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36228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54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练习题.docx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期末考试练习题.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练习题.docx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练习题

高二历史选修一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梭伦改革后的雅典公民大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有权决定战争,媾和等国家大事B、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

C、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D、享有最高的司法裁判权

2.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8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典的政策,他达到目的最便捷的条件是自己有

A.栽种葡萄的技术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大量的土地D.高超的手工业技术

3、梭伦改革所体现的原则与下列哪家思想是相一致的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4、2006年延续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农业税最早始于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5、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质是

A、根据土地数量的多少收税B、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C、按公田数目向耕者收税D、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6、“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

A、促进了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

C、加快了新兴封建制度的确立过程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7、《吕氏春秋》记载: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8、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9、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

“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投宿,谁就要连坐的。

”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10.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主要有()

1秦孝公的大力支持②商鞅坚毅审慎的改革精神③变法措施全面,执行有力④变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要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阶级立场不同B、政治主张的分歧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D、社会性质的差异

12.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13.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

“相秦不以百姓为事。

”下列哪项是其主要体现()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③法律严酷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

A、①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②③④

14.据《汉书·食货志》载: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

”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A.农耕经济B.法家思想C.中央集权D.轻罪重罚

15、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6.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是否涉及军事方面B.是否涉及经济方面

C.是否涉及政治方面D.是否由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17.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的措施主要有

①均田制②迁都③改籍贯④增加汉族官员的比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C.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D.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19.对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的过程一帆风顺D.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20.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1、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

A.减轻农民的负担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巩固北魏的统治

22.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B.都促进了大民族融合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23、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的封建化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24、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25、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需要B、汉族地主的建议

C、巩固统治的需要D、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

2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喻为:

“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

”的是()

A.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迁都洛阳

2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28、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2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是

A、整顿吏治B、汉化政策C、实行府兵制D、颁布均田令

30.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A.均田制B.三长制

C.新租调制D.汉化政策

31.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3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确立鲜卑族封建经济基础的措施是

A.均田制B.三长制C.俸禄制D.宗主督护制

33.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珪B.道武帝C.冯太后D.拓跋宏

34.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                

A.民族的融合B.分裂走向统一C.中央集权加强D.经济中心南移’

35.“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加强军事B.丈量土地C.整顿吏治D.奖励垦荒

19、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更侧重于()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整顿吏治C.加强中央集权D.减轻农民负担

36.王安石在《感事》一诗中写道: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有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37、下列中外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①商鞅变法②王安石变法③北魏孝文帝改革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⑤日本明治维新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⑤

38.王安石变法中,意图“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

39.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

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

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

下列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干预经济②它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0.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和整顿太学,使学校成为

A.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的地方B.辩别是非的地方

C.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D.修身养性、休闲娱乐的地方

41.司马光说: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

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

”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42、“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行分派)之敝。

”此话反映的是

A、政府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政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不利于大官僚和大地主

43.王安石说: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

”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44.2008年3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答记者问时说:

“5年已经过去了,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

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材料中的“三不足”精神来源下列哪位人物

A.商鞅B.秦孝公C.孝文帝D.王安石

45.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高校”录取?

A.背诵诗赋词章B.学习“四书五经”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D.依靠“恩荫”

46、王安石说:

“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47、在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引起陷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募役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

48、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抑制土地兼并B、限制高利贷盘剥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减轻农民负担

49、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

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50、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51.王安石对科举考试改革的核心是

A.科举考试重视实际B.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C.选拔人才一视同仁D.大力发展军事教育

52.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

“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53、“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A、兵不在多在勇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

54、下列涉及到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改革是:

(1)管仲改革

(2)王安石变法(3)商鞅变法(4)梭伦改革

A、

(1)

(2)   B、

(2)   C、(3)(4)   D、(3)

55、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56.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募役法D.市易法

57.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D.增加了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58.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

①胡司战争②“圣·巴托罗缪之夜”③《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的签订④“卡诺莎之辱”⑤“至尊法案”通过

A.④①⑤③②B.③①②④⑤C.②③⑤④①D.①②③④⑤

59.16世纪,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相继进行的宗教改革

A.都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B.改革目的完全一致

C.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D.矛头都对准天主教

60、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是

A、上帝   B、教会   C、《圣经》   D、教皇

61、1555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所确立的原则是

A、“教随国定”   B、路德派新教成为将来德国的国教

C、“因信称义”   D、在《圣经》面前人人平等

62、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因信称义”。

下列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灵魂得救取决于表面礼仪   B、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

C、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   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

63、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64、卡尔文教认为:

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

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C.人文主义思想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65、日内瓦之所以被称为“新教的罗马”,主要是因为

A、加尔文教主张比较激进

B、加尔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的宗教改革影响最大,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

C、加尔文教倡导《圣经》是最高权威D、加尔文严厉排除异己

66、下列宗教改革的内容,属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所共有的是:

①信仰得救②因信称义③简化仪式 ④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67、德意志等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68、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①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

69.16世纪,法国、英国和德意志一些地区宗教变化的相似点是

A.路德派新教为主B.加尔文派新教为主

C.仍以天主教为国教D.摆脱了罗马教皇控制

70.“人们喜爱的是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是别人的劳动成果。

”这反映了阿里改革的哪项措施?

A.加强中央集权B.保护民族工业C.发展机器生产D.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71.近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

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这里的“灭弄权之骁骑”是指

A.消灭了马木路克集团B.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C.击退了英法殖民者的侵略D.镇压了开罗人民的三次起义

72.商鞅变法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土地制度措施方面的共同作用是

A.消除了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基础B.促使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C.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D.促使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73、穆罕默德·阿里对土地改革的措施不包括

A、取消包税人的免税地   B、没收违规宗教地产

C、将全国土地平均分配   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74、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创办了军事工业   B、都创办了民用工业

C、都改革了政治体制   D、都建立了新式海军

7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促进了埃及的统一和振兴

C、改变了埃及的社会性质     D、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76、在阿里改革失败后,对埃及进行激烈争夺和渗透的国家是

A、英法   B、法德   C、英俄   D、英奥

7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创办了军事工业B、都创办了民用工业

C、都改革了政治体制D、都建立了新式海军

78.穆罕默德•阿里在工业方面重点发展

A.军事工业B.民用工业C.棉纺织业D.石油化工

79.拿破仑殖民统治措施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客观上起的相同作用是

A、抵御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入侵B、维护了埃及的民族独立

C、推动了埃及的社会变革及近代化D、使埃及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80.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法令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右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吻自己主人脚面的场面,它形象地反映出这次改革的后果是

①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②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 ③贵族地主利益得到保护④解除了农奴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1.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俄国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在这一改革中

①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②司法改革随着《司法章程》的推行,法律得到普及③地方自治改革后,城市资产阶级代表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据主导地位④ 改革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欢迎和认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82、观察右图,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尚未影响到俄国

B.俄国工业品产量与英法等国差距越来越大

C.俄国交通运输领域明显落后于英国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俄国的工业生产获得了大批的劳动力

83、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A、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

C、落后的政治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   D、广大人民与沙皇专制政权的矛盾

84、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85、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这主要是指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许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

86.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主要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   

A.农奴的悲惨生活B.工业发展的落后C.农奴制度的落后D.内河航运仍以人力为主

87、“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对于“解放”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农奴获得了完全人身自由

B、地主再也不能把农奴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C、农奴开始享有公民权利D、农奴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

88、如右图所示,1868年日本大政奉

还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日本历

史上所产生的最主要成果是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B、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89、明治维新中,“文明开化”政策的最主要内容是

A.提倡西方文化,发展近代教育B.打破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

C.发展新闻出版事业D.改变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习惯

90、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B.倒幕运动的成功

C.西方思想的传入D.天皇专制的建立

91、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与英国工业革命最大的不同在于()

A、日本通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积累工业发展所需资金

B、日本发展工业的重点在于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

C、日本发展工业主要以政府力量为核心D、日本发展工业引进了西方的技术设备

92、日本的福泽谕吉强调说:

“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明治维新推行了()

A、“殖产兴业”政策B、废除了旧体制C、实行“文明开化”政策D、进行军事改革

93、(2005年启东中学一摸,有改动)阅读下表,对该表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日本明治时期义务教育就学率(部分)

①明治时期,日本义务教育发展迅速②明治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促进了义务教育③明治时期,女童就学率迅速增长,体现了日本社会已男女平等④明治时期,培养了大批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94.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最为关键的是

A、废藩置县   B、发展近代教育   C、实行征兵制   D、废除土地买卖法令

95.倒幕派的主力是

A、中下级武士           B、西南诸藩的大名C、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   D、城市贫民和手工业者

96、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97、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①废藩置县②明治政府正式迁都东京③戊辰战争④“大政奉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④③②①D③②④①

98.“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99.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主导因素是

A.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B.倒幕派掌握政权,力行革新  

C.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力量D.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

100、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国际环境不同B、改革派和顽固派的政治力量对比不同

C、改革派的策略不同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薄弱

101、日本明治维新和阿里改革的共同点()

①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②重视发展重工业③重视国民教育④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下列改革中,涉及到教育改革的有

①梭伦改革②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③王安石变法④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03.与戊戌变法比较,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显著背景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