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302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5120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13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302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教师资格证302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教师资格证302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教师资格证302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教师资格证302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302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师资格证302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302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文档格式.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302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文档格式.docx

(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

5、教育影响: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1)内容:

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

(2)形式:

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6、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

(1)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体系。

(2)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

(3)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

(4)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三、教育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

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观点:

(1)教育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

(2)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和天的意志。

评价:

(1)非科学的

(2)反映了认识水平的局限

2、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1831-1902)(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代表作:

《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

沛西·

能(1870-1944)(英国教育家)

《人民的教育》

主要观点:

(1)人类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2)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的过程;

(3)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1)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2)错误在于未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

孟禄(美国教育家)《教育史教科书》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1)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2)应当从心理学的观点解释教育起源问题。

(1)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

(2)没有解释人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离生物起源说并不远。

4、劳动起源说:

米丁斯基(前苏联)《世界教育史》

从恩格斯“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阐述推断出的

(1)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2)制造、使用工具及生产劳动——经验、技能技巧——生存与发展——传授给下一代(教育)

这种观点是对恩格斯思想的曲解;

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非所有活动的最充分条件。

5、生活需要起源说:

钱亦石、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教育的发生就植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

它是帮助人营谋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2)教育只能起源于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需要。

该学说的局限性在于未考虑到从需要到现实的限制因素和中介因素教育起源问题的复杂性在于:

有关它的研究既要以哲学上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同时又要以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与实地考察为依托,要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特征:

①教育水平低。

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

②教育没有阶级性。

③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2、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①古代学校的出现。

最早在埃及,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

我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

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③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表现:

①教育目的:

培养奴隶主治国所需人才

②教育对象:

奴隶主贵族子弟

③教育内容:

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例:

产生“文武状元”)

④教育方法:

体罚盛行

⑤教师地位:

被赋予很大权利,具有很高权威

3、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官吏和骑士;

②学校教育具有鲜明阶级性、等级性和宗教性;

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

严格的纪律约束,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⑤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思想。

4、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现代)

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同时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②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③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④师生关系民主化;

⑤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双轨制:

指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

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深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府,毕业后就可以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

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一般在上中学之后就进入劳动力市场。

中世纪最早的的大学是在意大利和法国出现的。

5、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现代)

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③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科学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四、现代教育的特征(简答题)

(一)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

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的公平性的含义:

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

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二)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含义:

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相结合,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

(三)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

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四)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必须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

(五)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

(六)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五、国内外著名的教育思想(人物、贡献)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

有教无类:

平等享有教育权的思想

克己复礼:

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教育的内容

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诗、书、礼、乐、易、春秋)

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学方法

2、孟子:

人性本善:

非良知良能

人人平等:

人皆可以为尧舜

道德自觉:

强调内省

3、荀子:

人性本恶

化性起伪

教人向善

4、道家:

老庄则学,天人合一,讲究“空”

道法自然:

道理方法要顺其自然

弃圣绝智

弃仁绝义

回归自然

复归本性

5、墨家:

以“墨翟”为代表(先秦时期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兼爱非攻

重视技术

亲知、闻知、说知对于知识的理解主要有三种途径

6、《学记》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

①.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提出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②.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③.内外结合、臧息相辅

④.教学相长、师道尊严(教师观)

⑤.反对灌输、主张启发

⑥.尊重规律、循序渐进(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六、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

1、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

毕达哥拉斯:

《金言》(古希腊)

苏格拉底:

雄辩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古希腊)

柏拉图:

《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斯多德:

《政治学》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古罗马)

2、中国的教育萌芽

孔子:

《论语》

孟子:

《孟子》

无名氏:

《中庸》

《大学》合称“四书”

(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

创立条件:

1、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近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使然;

3、著名学者的个人努力。

创立的标志:

1、教育问题成为专门范畴;

2、形成了教育概念和范畴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

5、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

(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科学阶段)

1、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拉伊

(1)反对思辨教育

(2)主张用实验心里学研究教育问题

(3)提出教育三阶段:

假设、实验、验证

(4)教育实验在教育实践中进行

(5)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

2、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利特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2)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问题的研究应该采取理解和解释的方法

(4)教育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

《民主主义与教育》(20世纪初)

(1)教育即生活

(2)教育即经验增长

(3)学校是雏形社会

(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

(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6)教学过程体现个别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米丁斯基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3)教育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5)教育与政治、经济相互制约又相互独立

(6)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5、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

(1)当代教育在维护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2)教育与社会相对应

(3)人们对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丧失了“意识”

(4)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

(5)教育现象充分利益纷争

教育学发展的总体特征:

(1)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

(2)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风格和传统;

(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4)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学科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当代教育学的五大特征)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初步形成教育学科体系,出现了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发展(选择)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二、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的素质结构的要求。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决定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规格。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舒尔茨:

美国经济学家1960年,“人力资本投资”演讲,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

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

三、教育与人口

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自然结构:

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

人口社会结构:

阶级结构、就业结构、地域结构、文化结构、民族结构等社会结构

2、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2)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四、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递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是普遍的教育

(2)教育是特殊的文化

3、学校文化

(1)定义:

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决定作用)和行为方式。

(2)校园文化:

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3)校园文化内涵:

物质文化:

一是学校环境文化;

二是设施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或观念文化:

校园文化的核心。

(4)校园文化的作用:

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5)校园文化的特征:

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4、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成因:

⑴.学生个体的身心特征

⑵.同伴群体的影响

⑶.师生的交互作用

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⑸.社会影响

(2)学生文化特征:

⑴.过渡性

⑵.非正式性

⑶.多样性

⑷.互补性

⑸.调试性

第三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

1、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一生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

(1)生理发展(也称为身体的发展)

(2)心理发展(精神方面的发展:

认知和意向)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性性:

(1)人的身心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功能性(重要因素: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知道主张和内容)

3、发展的几个论点

(1)内发论:

孟子

个体发展由个体内部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

心理发展实质上是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展现;

(2)外铄论:

荀子、洛克、华生

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学习是成长的主要途径。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辐合论):

施太伦(德国)

人的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决定论

(1)人性的个体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

西方:

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基督教:

原罪说;

中国:

性善论;

荀子:

性恶论;

董仲舒和韩愈:

三等人性论

2、环境决定论

洛克:

《教育漫画》华生:

可塑成医生、律师、艺术家

(1)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简称决定论。

(2)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

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3)仍认为儿童的发展的是处于儿童的主观控制之外的某种因果关系所

制约,依然是一种绝对论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

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之为养育论。

(4)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成长的环境调教,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以

及这些环境因素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

3、辐合论

施太伦:

德国

(1)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2)中庸的儿童发展观,遗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各执一端,相互否定,对于教育过程中儿童个体发展常常会造成消极影响。

三、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主要内容

1、杜威与皮亚杰的贡献

皮亚杰的贡献:

以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探讨了儿童发展过程中遗传、环境和儿童自身作用的关系问题,得出了具有说服力和广泛影响的结论。

皮亚杰观点:

(1)儿童的发展是以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

(2)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

皮亚杰理论评述:

(1)高度重视儿童的自我调节功能,认为儿童的自主调节功能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2)清楚的阐述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

(3)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2、杜威的进步主义

杜威的观点:

(1)提倡关注儿童的参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2)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3)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合儿童的个性需求;

(4)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长”

(5)从强调经验学习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杜威观点的评价:

(1)注重儿童作为发展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使教育情景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2)杜威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兴起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儿童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四、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1、理解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而是儿童身心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序列演变;

(2)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而是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

(3)教育不等于发展,教育只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一种手段。

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

具体包括: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两个高速发展期关键期:

新生儿与青春期)

(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原则反映了个别差异性)

(5)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3、教育要适应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P25)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5)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4、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没法考)

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须从一下几方面把握: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5、学生主体性与教育

学生主体性:

从主体性的结构上看,主体性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基本构成要件。

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基本原则: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五、青春期中学生生理的变化

1、两个重要结论:

新生儿

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发展阶段

2、中学生的生理特征:

(1)外形剧烈变化

(2)身体机能巨变

(3)大脑显著增长

(4)性的发育与成熟

第四节:

教育制度

一、义务教育制度

1、定义:

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制度的特点: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注:

义务教育不等同于普及教育,但义务教育具有普及性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

(1)近代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

(2)1903年,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3)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校;

(4)1922年国民政府颁布“壬戌学制”,规定的六三三学制沿用到全国建放初期;

该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

(1)1951年,新中国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幼(3-7)--初(7-12)--中(12-18)--高(18-23)

(2)1958年,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五二二制”、“五三二制”

(3)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学制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