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汇编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模拟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汇编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模拟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汇编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结合当时社会结构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来看,《水浒传》表达出夺回被剥夺的人权、要求平等的新思想。
B.众多梁山好汉身上展示了对自己生存、尊严的肯定,对摆脱不幸命运的渴望,对弱者贱者的普遍同情。
C.梁山是众多好汉心目中的自由乐土,虽然一些梁山好汉以前有不良行为,但上梁山后都能以大义为重。
D.《水浒传》所反映的新思想,也是四大名著的思想来源,还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反映,具有独特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就指出《水浒传》当代研究的主要观点,以及《水浒传》所表达的新思想的核心。
B.第三段通过举洪太尉和高俅的例子和引用金圣叹的话,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官逼民反的现状。
C.文章结尾指出,要注意《水浒传》新思想中的不良思想,又要重视四大名著中的思想研究。
D.文章从平等权利、社会现状、契约规定和领导能力等方面论述了作者对《水浒传》的新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对《水浒传》思想认识的主流观点是农民起义和市井写作,作者反对这种观点并提出了不同看法。
B.从拳打镇关西、痛打小霸王、大闹野猪林等情节可以看出,鲁智深为人嫉恶如仇,要求社会平等正义。
C.梁山好汉排座次并制定严格的制度法规,劫富惩贪,就是想建立以契约原则为基础的理想社会和道德。
D.从宋江“及时雨、孝义黑三郎、呼保义”的称号以及他起到的作用来看,首领的忠义对团队的影响巨大。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考点说明:
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B级。
参考答案:
D
详细解析:
“《水浒传》所反映的新思想,也是四大名著的思想来源”说法不当,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对《水浒传》中思想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水浒传》,四大名著都能由此找到思想来源,是古代局部商品经济条件产生的思潮的不同反映,对于四大名著都有必要作如是观”可知。
2.考点说明:
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C
“要注意《水浒传》新思想中的不良思想”说法不当,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在肯定《水浒传》反映新思想的同时,对于其中混杂的各种不良思想应给予足够的注意”可知
3.考点说明:
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C级。
A
“作者反对这种观点并提出了不同看法”说法不当,文中没有说作者反对主流观点,作者是在认同主流观点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水浒传》的新思想。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山,经过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泰山文化,寄托了“国泰民安”的民族意愿,承载了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文化与黄河、长江一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在泰山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帝王巡守,还是封禅、祭祀,都把泰山与社稷苍生联系在一起,希翼和祈求的都是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等。
即使是民间信仰的泰山府君和碧霞元君,也是出手其“护国庇民”,“泰”字之本义,即有大、强、安定之意。
只有国家强大安定,才有人民的安康乐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与国泰民安一起,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和合共生”的基术精神,强调“贵和尚中”,即《礼记·
中庸》所言: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泰山文化中的“和合共生”,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和谐包容。
以“功成受命”“易姓告代”为标识的泰山封禅已经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天人合一还在于泰山神的“灵显昭著,佑庇万民”。
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肤寸成云,霖雨天下”。
即所谓“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
遍乎天下者,唯泰山云尔”。
泰山的祈雨活动,在天人合一方面是“天心感召”,在官员方面是“遵旨虔祈”,由于与百姓的愿望契合,所以出现“人心为之安定”等景象。
泰山文化中的和谐包容,本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
这种“和合”,既包括了“君臣父子亲威朋友之合”。
也包括了齐、鲁文化之合以及泰山儒释道文化之合,泰山本来就是儒家思想的渊源之区。
儒学一向兴盛,同时,泰山是道教的孕育之地,泰山的佛教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普照寺、竹林寺、灵岩寺等佛教寺庙同样得到发展,香火繁盛。
泰山文化中和谐包容的起源,也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的名自“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有关。
“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本意在于虚怀若谷,广纳天下之才,容事容人,康熙御定《日讲书经解义》卷五《说命上》就称:
“古人云,泰山不择土壤,故能成其高,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人主不遗葑菲刍荛之言,故能成其圣。
”这已经将泰山文化中的包容精神上升到了治理国家的高度。
“国泰民安”“和合共生”,这种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贯穿于中国人的历史创造之中,赋予中国人与时俱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促使国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百姓安康和民族复兴而不断创造历史伟业。
(摘编自陈锋《尊崇·
社稷·
苍生:
泰山文化的形成与精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泰山文化,其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黄河、长江文化同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泰山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国泰民安,它既体现在帝王巡守、封神、祭祀之中,也体现在民间信仰上。
C.泰山文化主要由“国泰民安”与“和合共生”构成,而从泰山文化的形成来看,“国泰民安”是主体部分。
D.泰山文化中的“和合”源于传统文化,既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容,也包括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述泰山文化的两大精髓,整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B.文章引用《日讲书经解义》卷五语句,意在论证“和谐包容”的泰山文化的内涵已有提升。
C.文章在论述“和合共生”的泰山文化的内涵时,先论述“天人合一”,再论述“和谐包容”。
D.文章运用引证、例证、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论述了泰山文化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泰山,天下泰安”的泰山宣传语,其内涵与“国泰民安”的泰山文化精髓一致。
B.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诗句,契合了泰山文化中“和合共生”的理念。
C.泰山祈雨活动源于泰山神“灵显昭著,佑庇万民”,体现了泰山文化和谐包容的内涵。
D.“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本意在于赞美泰山文化,显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
1.C
2.D
3.A
【解析】
【分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国泰民安’是主体部分”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与国泰民安一起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分析可知,“‘国泰民安’是主体部分”于原文无据。
故选C。
2.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错误。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中没有对比及比喻论证。
故选D。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契合了泰山文化中‘和合共生’理念”错误。
体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与“泰山文化中和合共生的理念不符”。
C项,“体现了泰山文化和谐包容的内涵”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天人合一还在于泰山神的‘灵显昭著,佑庇万民’”分析可知,体现的应是“天人合一”的内涵。
D项,“意在赞美泰山文化”错,原文是“本意在于虚怀若谷,广纳天下之才,容事容人”。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
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权力的人多少可以分成两派,两种看法:
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
两者各有偏重,所看到的不免也各有不同的地方。
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
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施号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
权力,依这种观点说,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
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武力的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面已认了输,屈服了。
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
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
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
——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的,却看到权力的另一性质。
社会分工的结果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
分工对于每个人都是有利的,人可以较少劳力得到较多收获;
人靠了分工,减轻了生活担子,增加了享受。
但贪了这种便宜,每个人不能独善其身,不能不管“闲事”,因为如果别人不好好地安于其位地做他所分的工作,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
这时,为了自己,不能不干涉人家了。
反之亦然。
这样发生了权利和义务,从干涉别人一方面说是权利,从接受人家的干涉一方面说是义务。
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
可是这有什么保障呢?
如果有人不遵守怎么办呢?
这就发生了共同授予的权力。
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
——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的,并不冲突的,因为在人类社会里这两种权力都存在,而且在事实层里,统治者、所谓政府,总同时代表着这两种权力,不过是配合的成分上有不同。
原因是社会分化不容易,至少以已往的历史说,只有合作而没有冲突。
这两种过程常是互相交割,错综混合,冲突里有合作,合作里有冲突,不很单纯的。
所以上面两种性质的权力是概念上的区别,不常是事实上的区分。
有人觉得权力本身是具有引诱力的,人有“权力的饥饿”。
这种看法忽略了权力的工具性。
人也许因为某种心理变态可能发生单纯的支配欲或所谓Sadism(残酷的嗜好),但这究竟不是正常。
人们喜欢的是从权力得到的利益。
如果握在手上的权力并不能得到利益,或是利益可以不必握有权力也能得到的话,权力引诱也就不会太强烈。
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
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薪来延揽。
至于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
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不能是没有目的的,而所具的目的也很难想象不是经济的。
我们很可以反过来说,如釆没有经济利益可得,横暴权力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之也不易发生。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偏重社会冲突”和“偏重社会合作”两个角度入手,对权力作了分析,并把权力分为“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
B.从社会冲突一面看,权力是居上位的人为了维持支配居下位的人这一关系时,所必需的有压迫性质的手段。
C.从社会合作方面看,人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尽相应的义务,从而产生了以社会契约、同意为基础的共同授予的权力。
D.“横暴权力”“同意权力”共存于人类社会里,统治者、政府同时代表着这两种权力,他们的区别在概念上,而绝不在事实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意味着武力阶段过去了,冲突也随之消失了。
B.权力本身具有引诱力的观点,突出了人的心理,忽略了权力的工具性。
C.在同意权力下,统治者用荣誉和高薪来延揽,是为了使人获得利益。
D.在横暴权力下,统治者用暴力维持其地位,很难说不是基于经济利益。
【答案】1.D
2.A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不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D项,“他们的区别在概念上,而绝不在事实上”错误,依据四段“所以上面两种性质的权力是概念上的区别,不常是事实上的区分”可知,原文说的是“不常是事实上的区分”,故D项说法太绝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A项,“意味着武力阶段过去了,冲突也随之消失了”错误,依据第二段“权力,依这种观点说,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
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可知,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实际上“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特别注意比对:
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常上网听音乐的人,对“国风音乐”这个词都不会陌生。
国风音乐的主体元素,是一种曾被称为“古风歌曲”的小众音乐形式,其特征是混合了琵琶、古筝等传统民乐的配乐以及半文半白、意境典雅的歌词,受到部分年轻人的喜爱。
这些年轻人自己写词、谱曲、放到网上传播,形成了一个青年音乐群体。
后来,古风歌曲吸收融合了带有古典气质的流行音乐、民谣世界音乐等音乐类型的部分特征,曲风更加多样,外延更加宽泛。
于是,凡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音乐,渐渐都被统称为国风音乐。
近年来,国风音乐正逐步进入大众视野。
2015年在人民大会堂上演的“结绳纪”国风音乐盛典,2016年在“鸟巢”举办的国风主题演唱会,可以说是国风音乐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
以国风音乐为主题的音乐会越来越多,据统计每年不下500场。
而在互联网上,国风音乐视频播放量节节攀升,仅视频弹募网站哔哩哔哩一个平台,就可实现每年1亿次以上;
在抖音上,一个唢呐演奏者有几百万粉丝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2018年底,还出现了一档以国风音乐为卖点的选秀类综艺节目《国风美少年》。
有专家判断:
国风音乐已迎来真正的爆发,将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热点。
在专业音乐人看来,国风音乐并非一个“音乐类别”,而更像是一种“音乐现象”。
它并非凭空诞生,而是传统音乐元素和文化元素的一种现代转化。
这一概念有很强的包容性,表现形式也十分多元。
在内容上,既包括民族器乐,也包括流行歌曲;
在音乐风格上,除了传统的五声音阶之外,亦可包含说唱、摇滚、民谣、电音等元素,能满足广大听众群体的不同口味。
目前,国风音乐的受众主要是以“90后”“00后”等年轻人为代表的观众群。
对于他们来说,国风不只是音乐,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态度。
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几乎与国风音乐同时兴起的汉服热。
如今,走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身着汉服的姑娘,美丽自信。
而且她们不是为了某个特殊场合去装扮,就是作为日常服饰。
还有以《大圣归来》《哪吒》为代表的国风动漫、占据视频网站横幅广告的古装影视剧、热度正在升高的国风舞……甚.至连时尚界都开始主打国风元素。
可以观察到,这些小众圈层之间已出现“共融”趋势,如国风音乐歌手几乎成为各个动漫展览上的“标配”,从视觉和听党上共同营造出一种充满中国审美气质的整体氛围。
国风音乐的流行表明,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如今更加被重视、被需求。
正如中央歌刷舞剧院首席作曲张渠所说,“每个国家的民众都需要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风音乐的流行是一个必然趋势。
”
(摘编自周飞亚《“国风音乐”悄然流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国风音乐起源于“古风歌曲”,起初只是通过网络在小范围内传播。
B.“结绳纪”音乐会和“鸟巢”主题演唱会标志着国风音乐发展成了大众音乐。
C.国风音乐是传统音乐元素和文化元素的现代表达,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D.国风音乐深受年轻人喜爱,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态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阐述了国风音乐兴起的原因、特点、发展趋势等。
B.第二段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国风音乐发展态势迅猛。
C.第四段从国风音乐谈到国风服饰、国风动漫、国风舞蹈等,拓宽了文章内容。
D.最后一段引用张渠的话,旨在说明国风音乐的民族性及其流行的必然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歌曲、世界音乐,如果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就可以称为国风音乐。
B.从专业角度看,国风音乐不能算作一种新的音乐样式,
只能算作一种音乐现象。
C.国风音乐的爆发式发展离不开线下的音乐会、线上的视频以及影视媒体的推崇。
D.国风音乐迎合了国人对民族音乐独特性的重视和需求心理,必然会成为民众认同的音乐符号。
2.A
3.D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大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不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
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
可是在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歪曲”的。
正是因为“歪曲”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
有些作品,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
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好在什么地方?
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
这时用感觉还原就文不对题了,应该使用的是情感逻辑还原。
诗的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
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对任何事物都采取分析的态度。
按理性逻辑的高级形态,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变的。
把恋爱者的情感看成超越时间、地点、条件的东西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之理,恰恰又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
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
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可对艺术、审美情感来说则是妙极了。
因为无理了,超越了理性了,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
理性的一个特点是全面性,不能片面、绝对化,而情感的一个特点恰是绝对化,不绝对化不过瘾。
所以宋朝诗评家严羽才说:
“诗有别才,非关理也。
当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而且可以违反矛盾规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说: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法着,”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不通的,要避免这样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
“有的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这很符合理性逻辑了,但却不是诗了。
越是到现代派诗歌中,扭曲和程度越大,现代派诗人甚至喊出“扭曲逻辑的脖子”的口号。
在小说中,情节是一种因果,一个情感原因导致层层放大的结果,按理性逻辑来说,
现由必须充分,这叫充足理由律。
可是在情感方面充足了,在理性方面则不可能充足。
说贾宝玉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思想一致才爱她,理由这么清楚,却一点感情也没有了。
在现代派小说中,恰恰有反逻辑因果的,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整个小说的情节的原因和结果都是颠倒的,似乎是无理的。
情节的发展好像和逻辑因果开玩笑,反因果性非常明显。
种种荒谬的情节,仔细研读,你会发现,在表面上绝对无理的情节中,包含着一种深邃的道理,当然,可能阐释的空间是多元的。
余华之所以不写鼻子打歪了的痛苦,那是因为他要表现人生有一种特殊状态,是感觉不到痛苦的痛苦,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痛苦不已,而在性命交关的大事上麻木不仁。
这是人生的荒谬,但人们对之习以为常,但没有痛感,相反乐在其中。
这是现实的悲剧,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剧。
喜剧的超现实的荒诞,是一种扭曲的逻辑。
然而这样的歪曲逻辑,启发读者想起许多深刻的悖谬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哲学命题:
为什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