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性病学重点小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4151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病性病学重点小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皮肤病性病学重点小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皮肤病性病学重点小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皮肤病性病学重点小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皮肤病性病学重点小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皮肤病性病学重点小结Word格式.docx

《皮肤病性病学重点小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病性病学重点小结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皮肤病性病学重点小结Word格式.docx

约14d

棘层:

位于基底层上方,一般由4~8层多角形、有棘突的棘细胞构成,胞核较大呈圆形,相邻细胞之间的突起以桥粒相连。

最深层的棘细胞也有分裂功能,参与基底细胞共同组成生发层。

由里向外,棘细胞渐趋扁平,电镜下,胞质内出现许多200~300nm椭圆形有膜颗粒,称为被膜颗粒(membranecoatinggranule),亦称为角质小体(karatinosome)或Odland小体。

颗粒层:

位于棘细胞上方,由1~3层梭形细胞组成。

胞内有较多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HE染色示强嗜硷性的透明角质颗粒(keratohylinegranules),故名颗粒层。

透明层:

仅见于掌跖的表皮。

位于颗粒层上方。

HE染色可见在角质层与颗粒层之间有2~3层扁平、境界不清、无核、嗜酸性、紧密相连的细胞,胞质中疏水的蛋白结合磷脂与张力细丝融合在一起形成防止水及电解质通过的屏障。

同时对一些理化因素,如酸碱、紫外线有一定的耐受力,起到保护作用。

角质细胞间由于桥粒逐渐消失,保证了它不断的形成和有规则的脱落,便表皮厚度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4.表皮黑素单元:

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一个表皮黑素单元。

5.角质形成细胞间及其与真皮之间的连接:

桥粒、半桥粒、基底膜带(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致密下层,也称网板)。

6.真皮

真皮

纤维

1)胶原纤维

2)弹力纤维

3)网状纤维

基质

主要成分为蛋白多糖

细胞

1)成纤维细胞

2)肥大细胞

3)巨噬细胞

4)真皮树枝状细胞

5)郎格罕斯细胞

6)噬色素细胞

7)淋巴细胞和白细胞等

7真皮有中胚层分化而来。

皮肤附属器由外胚层分化而来。

8皮肤的附属器有:

毛发、皮脂腺、汗腺(小汗腺和顶泌汗腺)、甲。

皮肤的功能:

屏障、吸收、感觉、分泌和排泄、体温调节、代谢、免疫。

(七大功能)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皮肤损害(皮损):

指可以用视觉(看得到)或触觉(摸得着)检查出来的客观病变。

原发性皮损primarylesion

-由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早期皮肤损害。

-包括以下8种:

1-.斑疹(macule)

皮肤黏膜的局限性皮肤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既不隆起,也不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只能看到,不能摸着,一般直径小于1cm。

直径>

1cm者称斑片。

分为四种:

红斑(真皮毛细血管充血、扩张引起,压之褪色)、出血斑(毛细血管破裂后红细胞外渗到真皮层所致压之不退色)、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脱失)斑

2-.丘疹(Papule)

为局限性、实质性、d<

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高出皮面,可以摸到。

表面可扁平(扁平疣)、圆形脐凹状(传染性软疣),粗糙不平乳头状(寻常疣)。

3-.斑块(plaque)

丘疹扩大或者较多丘疹融合而成、d>

1cm的隆起型扁平皮损,中央可有凹陷。

见于银屑病。

4-风团(wheal)

-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损害。

淡红色或苍白色,周围有红晕,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速起速消,退后不留痕迹,自觉剧痒,见于荨麻疹。

5-.水疱(vesicle)和大疱(bulla)

水疱为局限性、隆起型、内含液体的腔隙性皮损,直径一般小于1cm,大于1cm者称大疱。

6-.脓疱(pustule)

为局限性、隆起型、内含脓液的腔隙性皮损,可由细菌(如脓疱疮)或非感染性炎症(如脓疱型银屑病)引起。

脓疱的疱液可浑浊、稀薄或粘稠,皮损周围常有红晕。

7-结节(nodule)

局限性、实质性、深在性损害,圆形或者椭圆形,可隆起亦可不隆起,触之有一定硬度或浸润感。

-深度可达真皮或皮下组织,d>

2-3cm称肿块(mass/tumer)

8-囊肿(cyst)

含有液体或粘稠物及细胞成分的囊性皮损。

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触之有囊性感,大小不等。

继发性皮损-由原发性损害自然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感染、治疗不当引起。

-包括以下10种:

1鳞屑(scale)

为干燥或者油腻的角质细胞的层状堆积,由表皮细胞形成过快或者正常角化过程受干扰所致。

鳞屑的大小、厚薄、形态不一。

2浸渍(maceration)

-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增多所致表皮强度减弱,长时间浸水或处于潮湿状态下变软,变白

3糜烂Erosion

-表皮或粘膜上皮的缺损形成的红色浸润创面,常由水疱、脓疱破裂或浸渍处表皮剥脱所致。

因损害较表浅,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4溃疡(ulcer)

-病变位置较深,可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愈合慢,留有瘢痕

5裂隙fissure(皲裂)

-可深达真皮,伴疼痛和出血,多发生于掌跖、指(趾)关节、口角、肛周

6痂crust

由皮损中的浆液、脓液、血液与脱落组织、药物等混合干涸后凝结而成。

痂可厚可薄,质地柔软或脆硬,附着于创面。

7瘢痕Scar

-真皮或真皮以下组织缺损或破坏,经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

表面光滑、无皮纹、无毛发等皮肤附属器、无弹性。

分为增生性和萎缩性两种。

8萎缩Atrophy

皮肤的退行性病变,可发生与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因表皮厚度和皮下结缔组织减少所致。

表皮萎缩-表皮变薄,呈半透明羊皮纸样,正常皮纹消失。

真皮萎缩-局部皮肤凹陷,变薄,但皮纹正常,常伴皮肤附属器萎缩

皮下组织萎缩-明显凹陷

9抓痕Excoriation(表皮剥脱)

线状或点状的表皮或深达真皮浅层的剥脱性缺损,常由机械性损伤所致。

10苔藓样变lichenification

因反复搔抓、不断摩擦导致的皮肤局限性粗糙增厚。

表现为皮嵴隆起,皮沟加深,皮损界限清楚。

见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常伴剧痒。

2.尼氏征(Nikolskysign)棘层松解征

四种阳性表现:

1)手推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动方向移动。

2)手压水疱顶部,疱液向四周移动。

3)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水疱以外的外观正常的皮肤一同剥离。

4)推擦外观正常皮肤,表皮即剥离。

3皮肤划痕试验(dermatographictest)

在荨麻疹患者皮肤表面用钝器以适当压力划过,可出现以下三联反应,称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①划后3~15秒,在划痕处出现红色线条②15~45秒后,在红色线条两侧出现红晕③划后1~3分钟,划过处出现隆起,苍白色风团状线条。

皮肤性病的预防和治疗

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正确选择外用药物的种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选择:

细菌性(抗菌),真菌性(抗真菌),超敏反应性(糖皮质激素或者抗组胺药),瘙痒(止痒),角化不全(角质促成剂),角度过化(角质剥脱剂)

正确选择外用药物的剂型

急性皮炎

亚急性皮炎

慢性皮炎

单纯瘙痒而无皮损

详细向患者讲述用法和注意事项

各论

病毒性皮肤病

带状疱疹

细菌性皮肤病

脓疱疮

真菌性皮肤病

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真菌病

皮炎和湿疹

接触性皮炎,湿疹

荨麻疹类皮肤病

荨麻疹

药疹

红斑及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银屑病

结缔组织病

红斑狼疮,皮肌炎

大疱性皮肤病

天疱疮,大疱型类天疱疮

皮肤附属器疾病

寻常痤疮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白癜风

性传播疾病

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

带状疱疹:

(亲皮肤亲神经)

定义: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泡为特征,常伴明显的神经痛。

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

发疹前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或灼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

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患处潮红丘疹水疱结痂色素沉着。

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中线。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者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

2.特殊表现:

眼带状疱疹:

亦可引起全眼炎导致失明或脑膜脑炎。

耳带状疱疹:

Ramsay-Hunt综合征:

膝状神经节受累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征。

(面瘫综合征)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其他:

顿挫型、不全型、大疱型、出血型、坏疽型、泛发型、播散型。

无疹型:

无红斑丘疹、仅感觉疼痛

顿挫型:

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

不全型:

仅出现红斑或小丘疹而不发生典型水疱即消退

大疱型:

出现大疱

出血型:

疱液呈血性

坏疽型:

出现组织坏死、脓性分泌物、愈后留有瘢痕(多见于老年人和营养不良的患者)

泛发型:

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

播散型:

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或脑等器官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簇集性水泡,带状排列,单侧分布,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等特点不难诊断。

疱底刮取物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有助于诊断,PCR检测VZVDNA和病毒培养可作为确诊依据。

本病前驱期或无疹型应与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阑尾炎、坐骨神经痛、尿路结石、偏头痛、胆囊炎等进行鉴别,发疹后有时需与单纯疱疹、脓疱疮进行鉴别。

治疗原则:

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

脓疱疮: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化脓性炎症。

临床上以薄壁易破的水疱、脓疱为特点,好发于身体的暴露部位。

具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感染的特性。

易在儿童中流行。

(分型及特点)

好发季节

好发年龄

传染性

好发部位

皮损特点

病程

接触传染性脓疱疮(寻常型脓疱疮)

夏秋季,尤其是多汗闷热天气

2-7岁儿童

强,易在儿童中造成流行

颜面、口周、鼻周、耳廓、四肢暴露部位

初为点状红斑、丘疹,迅速变为脓疱,壁薄易破,结蜜黄色痂,严重者可伴有高热、淋巴结炎及肾炎、败血症等

1周。

深脓疱疮(臁疮)

营养不良的儿童和老人

下肢和臀部,常继发于昆虫叮咬和糖尿病

脓疱深,基底炎症浸润明显,向深部发展,中心坏死形成黑褐色痂皮,状如砺壳。

痂皮脱落后形成边缘陡峭的较深碟形溃疡。

愈后留有瘢痕和色素沉着。

伴有烧灼、疼痛感

2-4周

大疱型脓疱疮

初为小水疱,1-2天内增至蚕豆或更大,疱内容物由清澈变浑浊,疱壁由紧张变松驰,脓液呈“半月征”为特征。

壁破干后结黄痂,或呈环状脓疱疮。

1-2周

新生儿脓疱疮

刚出生不久的婴儿(4-10天)

起病急,传染性强,可在婴儿室造成流行

初为豌豆至核桃或更大的水疱或脓疱,疱液由清澈迅速变浑浊脓液,疱壁极易溃破露出鲜红色糜烂面。

水疱发展迅速,可在数小时至两天内波及大部分皮肤,粘膜亦可受累及,伴有发热、呕吐、腹泻,重者伴发肺炎、肾炎、脑膜炎及败血症危及生命。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SSSS

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菌(致病菌)

三个月以内儿童

多数为口周、眼周(呈放射状皲裂)腋下、腹股沟等处的红斑,迅速蔓延至躯干和四肢近端乃至全身。

1-2天内红斑处尼氏征阳性,酷似烫伤样外观。

红斑上出现松弛型大疱,短时间内结痂,大面积糠状脱屑。

皮损伴有触痛。

多伴有高热、呕吐、腹泻。

可合并有肺炎、败血症。

7-14天

手足癣:

分型:

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溃烂型

甲癣的分型:

白色浅表型,远端侧位甲下型,近端甲下型,全甲毁损型。

接触性皮炎与湿疹:

急性湿疹与急性接触性皮炎的鉴别

急性湿疹

急性接触性皮炎

病因

复杂,多数内因,不易查清

多属外因,有接触史

任何部位

主要在接触部位

多形性,对称,无大疱或坏死,炎症较轻

单一形态,可有大疱及坏死,炎症较重

皮损境界

不清楚

清楚

自觉表现

瘙痒,一般不痛

瘙痒,灼痛或疼痛

较长,易复发

较短,去除病因后迅速自愈,不接触不复发

斑贴试验

常阴性

多阳性

慢性湿疹与慢性单纯性苔藓(神经性皮炎)的鉴别

慢性湿疹

慢性单纯性苔藓

病史

由急性湿疹发展而来,有反复发作的亚急性史,急性期先有皮损后有痒感

多先有痒感,搔抓后出现皮损

各种内外因素

神经精神因素为主

颈项,肘膝关节伸侧,腰骶部

圆锥状,米粒大小深褐色丘疹,融合成片,浸润肥厚,有色素沉着

多角形扁平丘疹,密集成片,呈苔藓样变,边缘见扁平发亮丘疹

演变

可急性发作,有渗出倾向

慢性,干燥

荨麻疹:

荨麻疹又称风疹疙瘩,是以风团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

风团:

红色,苍白色,周围有红晕,大小形状不一

药疹: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者,病情轻重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剂量无相关性,发病前有一定的潜伏期,临床表现复杂,交叉过敏、多价过敏,停用致敏药物后病情好转,糖皮质激素治疗常有效

病历摘要

患者李新燕,女,27岁,公司职员。

2天前因咳嗽、咽痛口服“氯芬黄敏”片(内含双氯芬酸钠、扑尔敏、牛黄等),2日后于面部出现米粒大的红斑或斑丘疹,瘙痒明显,在当地诊所给予“抗过敏治疗”(用药不详),效果不佳,皮损渐延及躯干、四肢近端,瘙痒加重。

无明显发热、头痛、恶心、心慌等症。

既望有“青霉素”过敏史。

T36.7。

C,P85次/分,R20次/分,Bp100/74mmHg。

一般情况可。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系统查体无异常。

皮肤科检查:

面颈部、躯干和四肢近端弥漫性粟粒至花生米大的红斑或斑丘疹,色鲜红,压之褪色,皮温高;

少数呈凤团样损害,面颊、颈部和上胸部部分皮损已融合成片;

对称分布。

指(趾)甲、粘膜无异常。

麻疹和猩红热型药疹的鉴别诊断:

1.与类似的传染性疾病鉴别:

1)病毒性发疹(Viralexanthems)麻疹、风疹、婴幼儿急疹等。

2)猩红热

2.与猩红热样红斑鉴别:

败血症、毒血症、肾炎、腹膜炎、风湿热等内科疾病的一种表现。

治疗:

首先停用致敏药物,包括可疑致敏药物,慎用结构相近似的药物,加速药物的排出,尽快消除药物反应,防止和及时治疗并发症。

(一)轻型药疹:

停用致敏药物后,皮损多消退。

可给予抗组胺药,维生素C等,必要时给予中等剂量泼尼松。

(二)重型药疹:

及早使用足量糖皮质激素,防治继发感染,加强支持疗法,加强护理及外用药物治疗。

银屑病:

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四型:

寻常型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

寻常型银屑病:

典型皮损为鳞屑性红斑

1.特征(具有诊断价值):

初起皮损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逐渐扩展成为境界清楚的红色斑块,多形态,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成层鳞屑,犹如轻刮蜡滴(蜡滴现象),刮去鳞屑可见淡红色发光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刮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奥斯匹兹(Auspitz)征,后者由真皮乳头顶部迂曲扩张的毛细血管被刮破所致。

3.根据病情发展可分为三期:

进行期:

有同形反应(旧皮损无消退,新皮损不断出现,皮损浸润炎症明显,周围可有红晕,鳞屑较厚,针刺、搔抓、手术等损伤可导致受损部位出现典型的银屑病皮损,称为同形反应)。

静止期:

皮损稳定,无新疹出现。

退行期(恢复期):

皮损缩小。

红斑狼疮:

类型:

盘状红斑狼疮DLE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a.丘疹鳞屑型b.环形红斑型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深在性红斑狼疮LEP

新生儿红斑狼疮NLE

药物性红斑狼疮DIL

SLE:

男女之比为1:

9,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皮肤、关节、肾脏、血液系统、CNS受累多见,皮肤表现为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

SLE诊断标准(ARA,1997)

1蝶形红斑2盘状红斑3光敏感4口腔溃疡5关节炎6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7肾病表现:

尿蛋白>

0.5g/d(或尿蛋白>

+++)或有细胞管型8神经病变:

癫痫发作或精神症状(除外由药物、代谢病引起)9血液病变:

溶血性贫血、白细胞<

4000/ul或血小板<

100000/ul10免疫学异常:

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或抗心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或狼疮抗凝物,或持续至少6个月的梅毒血清假阳性反应,三者中具备1项)11ANA阳性:

除外药物性狼疮所致*11项中具备4项即可诊断SLE

天疱疮与大疱型类天疱疮:

天疱疮:

天疱疮(pemphigus)是一组累及皮肤和粘膜的自身免疫大疱病,以表皮内角质形成细胞间有抗体(IgG、IgA和IgM)和补体C3网状沉积、血清中存在针对桥粒成分的自身抗体--天疱疮抗体(引起棘层细胞松解),表现为壁薄、松弛易破的大疱为特征。

临床表现一、共同特点:

基本损害为薄壁、松弛易破的大疱。

发生于外观正常皮肤或红斑之上,棘突松解征或尼氏征(Nikolsky‘ssign)阳性。

水疱破后露出糜烂面,渗出较多,不易愈合。

常继发感染,散发臭味。

也可附有淡黄色或淡褐色结痂。

皮损此起彼伏,可见于皮肤粘膜的任何部位,病情进展快,可泛发全身。

可发生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恶病质,常因严重的感染而死亡。

2.好发于30--60岁的青中年人。

3.自觉瘙痒、疼痛、灼热等。

二、天疱疮有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和红斑型等四个亚型和特殊类型的天疱疮

鉴别诊断

寻常型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

发病年龄

青壮年

老年人

临床特点

薄壁松弛性大疱

糜烂面大、不易愈合

尼氏征阳性

常有口腔粘膜损害

厚壁张力性大疱

糜烂面小、少、易愈合

尼氏征多为阴性

少有粘膜损害

组织病理

表皮内水疱

疱内棘刺松解细胞

表皮下疱,疱内、疱下

真皮内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直接荧光

棘细胞间IgG沉积

基底膜带IgG沉积

间接荧光

抗棘细胞间物质抗体

抗基底膜带抗体

预后

适当治疗多数可缓解

有自限性倾向,5-6年

性传播疾病:

目前我国规定的性病监测病种有梅毒、淋病、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艾滋病。

梅毒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早期主要侵犯皮肤和粘膜,晚期可使多个系统器官受累,如心脏、中枢神经系统。

梅毒的分类与分期:

根据传染途径将其分为后天(获得性)梅毒与先天(胎传)梅毒,两者按病程发展可分为早期梅毒与晚期梅毒。

具体如下:

后天梅毒

早期梅毒(2年内)

一期梅毒

硬下疳

二期梅毒

二期早发

二期复发

早期潜伏梅毒

晚期梅毒

 (病期2年以上)  

晚期良性梅毒(皮肤、粘膜、骨、眼等)

心血管梅毒

神经梅毒

晚期潜伏梅毒

先天梅毒

早期先天梅毒(年龄小于2岁)

晚期先天梅毒(年龄大于2岁) 

先天潜伏梅毒

(二)各期梅毒主要损害表现

后天梅毒

1.一期梅毒主要症状为硬下疳,潜伏期为3周左右,受侵部位大多为生殖器,起初为单个暗红色丘疹或斑丘疹,很快糜烂溃变为浅溃疡。

典型硬下疳直径约1~2cm,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触之有软骨样硬度的单发溃疡,无疼痛及触痛,偶发2~3个,或发生于口唇、舌、扁桃体、乳房、肛门等处。

未经治疗者可于2~6周后自行消失。

感染1~2周后,附近淋巴结(尤以腹股沟淋巴结最多见)开始肿大,称为梅毒横痃(硬化性淋巴结炎),其质硬,不融合,无疼痛、发红、发热及化脓等现象,消退晚于硬下疳。

少、齐、硬、净、无痒疼

2.二期梅毒系一期未治疗或治疗不规范,梅毒螺旋体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并大量繁殖播散所致。

常先有流感样全身症状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继之出现以皮肤、粘膜疹为主的临床表现,骨、内脏、眼和神经系统的症状轻微或少见,皮损形态多样,其共同特点为:

广泛对称,疏散不融合,发展与消退缓慢;

常呈铜红色、褐红色,好发于掌跖;

常伴粘膜、毛发、骨损害;

损害内梅毒螺旋体较多,传染性强,梅毒血清反应阳性。

(1)皮肤损害:

模仿大师,模仿秀

1)斑疹性梅毒疹:

最早,包括鳞屑性红斑,白斑

2)丘疹性梅毒疹:

稍晚,面、躯干和四肢屈侧

豆形丘疹性梅毒疹,丘疹鳞屑性,毛囊苔藓样,扁平湿疣,环形、花繖性:

复发性二期梅毒疹

3)脓疱性,脓疮样,蛎壳状

(2)粘膜损害:

红斑、水肿、糜烂,膜状物

1)梅毒性咽炎2)粘膜斑

(3)梅毒性脱发及甲损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