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文学理论论述题答案要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33979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文学理论论述题答案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学概论》文学理论论述题答案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学概论》文学理论论述题答案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文学概论》文学理论论述题答案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文学概论》文学理论论述题答案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文学理论论述题答案要点.docx

《《文学概论》文学理论论述题答案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文学理论论述题答案要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文学理论论述题答案要点.docx

《文学概论》文学理论论述题答案要点

《文学概论》(文学理论)论述题答案要点

《文学概论》(文学理论)论述题答案要点

 

1、为什么说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马克思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还存在着,人就是社会的产物。

例如……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

毛泽东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例如……

文学作品中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生活,文学的题材、主题、情景、人物、情节、结构、语言和技巧等都来自生活,都是生活的赐予、启发和暗示的结果。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文学不等于社会生活本身,社会生活必须经过作家头脑的能动反映,作家通过观察、认识、体验、感悟生活,对生活进行描写和再创造,才能转化为文学。

例如……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的心灵与外在的生活是互动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诗人创作时既随物婉转,又与心徘徊,先是以物为主,后是以心为主,是一个用主体去锻炼改造表现生活的过程。

德国古代作家歌德提出,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西方近代心理学把物理世界称为物理境,用于指称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把经验世界称为心理场,用于指称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从心理学角度阐明了作家反映生活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例如……

 

2、什么叫审美?

审美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情况下,对客体的美的关照,感悟判断,审美的过程是多项因素协同的结果,是创造的过程。

审美活动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的实现,需要三个层面的协调合作。

 

   一是主体心理层。

审美中的审即关照,感悟,判断,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在这个过程中,人作为主体的一切心理机制,包括注意、感知,回忆、表象、联想、情感、想象、理解等一切心理机制都处在高度活跃的状态。

这样被审美的对象,包括人、事、景、物以及人的情感本身,作为一个整体,化为主体的美的体验对象,当主体的心灵在瞬间处于不涉旁物的无障碍的自由状态时,主体准备好了最佳的审美心理。

例如……

   二是客观对象层。

审美关系的建立,还有赖于审美对象及其美的属性的呈现,审美的对象本身的美是审的对象,美的对象很复杂,引起主体崇高优美等等美的感受,不同的对象引起不同的美的感受和感情,主体以情感对对象进行美的评价和判断。

   三是中介层。

主体与客体之间,如何才能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从而使审美活动得以实现呢,这还有赖于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没有中介层面,审美活动也是无法实现的。

①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审美作为一种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心理时空关系组合,在审美活动中,孤立的事物若与主体各个方面的条件缺乏契合,那是无所谓美或不美的。

例如……

②历史文化的积累,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赖于主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条件,因为生命活动不断是瞬间的存在,他的每一次实践,都必然渗透人类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或者说历史文化传统又渗透积淀到每一次生命活动中,人们总是感觉到审美活动,让我们想起了似曾相识的东西,所见出于所知,美往往是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

例如……

  审美活动的过程是多层面协同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也可以说,审美活动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审美的瞬间,人们暂时摆脱了周围的熙熙攘攘,摆脱了一切功利欲念,最终实现精神的超越和净化。

例如……

 

3、文学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

审美活动是到处存在的,包括人的衣食住行在内的一切活动中都有审美元素,而各种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是生命活动的高级形态,与其他艺术的审美活动相比,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①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有巨大的功能,词语可以与世界上一切事物发生广阔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人物事件场景色彩声音气味感觉知觉想象情感心态…无一不可以用词语符号表示出来,并间接地刺激人的感官,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黑格尔说,语言的艺术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远为广阔。

例如……。

   文学的这一特点充分印证在文学审美活动上面,审美可以融化生活的一切内容,美丑悲喜崇高卑下等,都可成为审美观照对象,文学审美活动所具有的包容性是别的艺术不可能达到的。

   ②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所蕴含的思想是深刻的,因为词语是一种精神性表象,在唤起一种具体图景时,并非仅仅用感官去感知眼前的外在事物,而是心领神会,人们的这种心领神会直接趋向认知思考,便于对生活进行理性深入的把握,所以我们说文学富思想性的艺术。

例如……。

   文学所蕴含的思想深刻性,在文学审美活动中同样得到充分体现,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之一是人的感性与理性都充分活跃起来,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不会停留在对作品表面的语言阅读和形象的感受上面。

而需要深入到意这个层面。

例如……

 

4、什么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又具有审美特征。

当意识形态性与审美特征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不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而成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身不是简单的,既非单一的意识形态的表现,也非单纯的审美,它是复杂的丰富的,它的具体内涵有:

   ①从审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表现出集团群体的倾向性,不同集团、群体的作家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代表着不同利益,这样他们必然会把各自的意识渗透到文学的审美描述中去,从而表现出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和思想感情的倾向性,例如……。

   但是作家也是人,必然会有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人性,必然会有人人都有的生命意识,必然会关注人类共同的生存问题,体现在文学的审美描写中,就必然表现出人类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和愿望,例如男女之情,父子之情等等,往往表现出人类普遍的情感。

例如……。

   ②从审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无疑包括了对社会的认识,这就决定了文学有认识因素,文学中的认识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更多的情况下是理性认识渗透到感性认识中,完全没有认识因素的作品是极少见的,文学的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的认识与情感结合的形态,黑格尔把它叫做情致,别林斯基称为激情,简言之,它的形态是诗的思想,因此文学史上一些优秀作品的审美意识,往往是多方面的,例如……。

   ③从审美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又一表现,不以功利为目的,但又有功利性,文学是审美的,那么它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就是娱乐,就是消闲,似乎没有什么实用目的,但它又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

  在文学活动中,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在创作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瞬间,一般都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性。

但实际上,创作是为人生的为社会的,就是所谓的无功利,实际上也是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态度,更不必说文学创作往往有很强的现实性的一面,或批判社会,或揭示人生的意义,或表达主体的愿望,或展望人类的理想等,其功利性是很明显的,就是那些社会性比较淡薄的作品,也能陶冶人的性情,也是一种功利性的实现。

例如……

 

5,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

它有哪些特性?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文学语言组织具有如下三种特性:

   ①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所谓语言性,是表明文学文本是由文字符号构成的,所谓构造是指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安排、组织及其相互关系形成,一个语气词是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结构,而一个语句语段或语篇,则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组合而成,在文学文本中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语句、语段和语篇被协调安排起来,成为一个互相关联的结构。

   ②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在文学文本中,各个语言要素总是要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彼此连贯和有序的系统,而这种系统就是相对完整的,从而具有一种整体性。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艺术要通过一个完整体向世界说话。

俄国形式主义者迪亚尼诺夫很强调语言的动态的形式。

瑞士史学家凯塞尔认为,文学文本所产生出来的一切的东西都变成一个统一体。

这些理论家都从各自的角度认识到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整体性。

   ③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文学文本中的语言,为着表现特定的意义而组成整体性语言构造,从而这种语言构造的整体性是由于表现性目的的成功实现而获得的,第二正是在实现表现性目的的过程中,这种语言可能呈现出独特特征,从而传达出作家的独特个性。

 

6,文学语言组织有哪些基本层面构成?

①语音层面,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的语言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节奏是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其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长短形、高低型和轻重性,我国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节奏是声音大致相同的时间段落里所产生的起伏,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例如……。

  音律也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音律的基本属性类型有,双声叠韵,叠音叠字,平仄和押韵,例如……。

   ②文法层面,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拼法,优秀的作家应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我国古有练字之说,就是讲究字法,例如……。

古人不仅练字,也要练句,如我国古诗中四言诗……,五言诗的基本句型……,七言诗的基本句型……。

至于篇法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更须讲究。

例如……

   ③辞格层面,辞格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的,如诗歌的辞格种类很多,我国古诗中常见的辞格有……。

 

7,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它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①内指性。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印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文学语言总是反身指向内在心灵世界的,具有内在自足性,它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形式,而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合,例如……。

   ②音乐性。

是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富有音乐效果的特征。

作家在组织文学语言时,不仅追求表意,而且要追求表音,甚至有时还会为着表音而重组语言,或者完全让表意服从于表音,例如……。

   ③陌生化。

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们提出来的,他们认为,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而言的,自动化语言是那种久用成习惯或习惯成自然的语言,是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这在日常语言中是司空见惯,而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或新奇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能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例如……,这些诗句似乎是逻辑不通颠三倒四的,但正是这些新鲜而奇异的诗句,产生一种陌生化的力量。

 

8.试论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典型论在现代中国发展有五个阶段

①阶级论典型说。

建国初从苏联移植了典型理论,当被认为典型性就是阶级性,典型人物便是将某个阶级的共同特征集中于某一个人物身上,这种阶级论典型说明显的带有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的倾向。

②共性与个性统一说。

这种见解开始重视个性因素,对于纠正阶级论典型说的社会学影响和类型化、概念化倾向有一定作用,但仍未能把握典型的特征,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把事物的最一般属性看作典型的本质,并不能把典型形象与一般形象区别开来。

③共名说。

认为典型不仅活在书本上,而且流行在生活中,成了人们用来称呼某些人的共名,它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仿效的榜样,是人物塑造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的标志,此说在研究方法上别开生面,不是就典型本身论典型,而是企图从艺术形象的审美效果上去判定是否是典型,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由于共名说对典型的本质缺乏必要的理论概括,仅以是否广泛流传作为判定典型的标准,也未见周密,请从普遍性判定,典型,也容易回到类型说的老路上去。

④必然与偶然的联系说。

认为对典型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仅能做静止抽象的理解,而应深入到比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范畴更深的层次中,即放到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的范畴上来考察,典型之所以具有个性体现共性的特点,其实质正于偶然的现象中体现必然性的本质或规律。

⑤中介--特殊说。

此说认为哲学上为了便于解释复杂的事物,往往使用三个概念,个别特殊一般,特殊是个别与一般的中间环节又叫中介,典型就是这个中介,典型包含有个别的因素,但又不是个别,典型包含有普遍的因素,但又不是普遍,它是处于个别与一般之间的一个特殊层次,逻辑范畴的特殊接受了典型的深层本质,典型及特殊特殊对个别而言是本质,对本质而言又是现象个别对一般而言是远离本质的现象特殊较之于个别,对一般而言则是更加接近本质的现象。

 

9.试论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恩格斯的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首先,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关系,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这是因为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和针对性。

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减轻任务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其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互动性关系,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让他的人物在围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中形成。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就是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逼迫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例如《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通过岳庙娘子受辱,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大闹野猪林,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等一系列情节,把林冲逼上梁山。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的巴威尔把法庭变成讲台,红岩中的江姐、许云峰等人把监狱变成战场,都带来了周围人物思想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再如……

 

10.试论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

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特征是

①哲理性。

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文学象征作为表意文字,表意便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哲理性观念的意念,或者说是一种哲理性思考,自古以来意象诗人总以哲理入诗。

②狭义象征性。

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如黑格尔所说,象征一般有两种因素构成,第一是意义,其次才是这意义的表现,但象征的意义的表现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实际上已经变成某种意义的载体了。

③荒诞性。

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荒诞是由象征意向形象奇辟荒诞引起的。

象征意象的荒诞性,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是形象和形态上的荒诞性,例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刑天,头被砍掉后,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战斗,其二是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西方现代派文学更是刻意表现人类生存的困境与荒诞,例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描写两个流浪汉在荒野里无望地等待一个不明身份的人——戈多,表现人类对无望的未来充满期待的等待的荒谬悲剧和人生的荒诞性。

再如……

④求解性。

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由于象征意象创造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哲理或观念,那么对象征意象艺术的审美过程便形成了不断追问,不断求解的审美鉴赏过程,这种审美求解过程有点近似猜谜,当象征意象以不合常理不合常情的形象呈现于人们眼前时,城市人一接触他头脑,里面顿生疑窦,所以好的象征意象往往使人始终也难得出最确切的结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艺术家有意隐藏自己的利益,以求神秘含蓄,诚如法国性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所说,师永远应当是一个谜,其二是作家选择的象征物,对作家来说虽说是他为思想寻找的客观对应物,但读者并不了解作者的思路,而只能凭自己的经验知识和鉴赏力去猜测,这样,不同的读者,因为知识经验的结构不同,智慧程度不同,便会猜出不同的意义来,有的甚至南辕北辙,这便是文学象征意象常显得歧义丛生,它包含的意义神秘莫测,扑朔迷离的原因,例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始终没有确解。

 

11.象征意象在文学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文学象征意象分类从表意的角度可分为两种:

①寓言式象征意象。

寓言式象征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故事的主旨,寓言式象征意象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有故事情节,哪怕是最稀薄的淡化了的故事情节,此类象征意象常见于叙事性作品,主要以叙事诗小说和戏剧的形式出现,通过有情节的整体性形象系统来实现某种观念的表达,例如尤涅斯库的《秃头歌女》,通过舞台组接了两对夫妇对面不相识的情节,显示了作家对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与隔阂的忧虑和思考。

这便是一种寓言式象征意象。

再如……,在二十世纪现代艺术中,通过现代寓言的形式表达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是很值得重视的象征意象形式。

②符号式象征意象。

符号式象征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它以整体形象或单个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其作用从本质上来看,不过是一种表意的符号。

符号式象征意象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抽象型,一类是具象性。

抽象性象征意象一般在建筑、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中比较发达,而在语言艺术中比较少见,所谓抽象性,是指你找不出适当的自然物体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而只能借助于某些抽象概念术语去表达它。

例如各国的国旗,各大企业的商标等。

具象式象征意象,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合而成的,不论在哪一门艺术中都是符号意象的主要形态。

例如李贺笔下的天马,李商隐笔下的景色,郭沫若笔下的天狗,臧克家笔下的老马,余光中笔下的夸父等等,均有具象式象征意象佳构。

 

12.什么叫故事?

它由哪些基本成分构成?

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主要涉及事件、情节和情景,事件是由故事中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虚数单位,武松打虎是个事件,作品中的事件可以由若干层次构成,例如西厢记写的是张君瑞与崔莺莺的恋爱经历,但这个总的事件中又包含着一系列小的事件,两人在前殿邂逅,孙飞虎为兵普救寺,老夫人来婚,红娘传信等,这些小事情还可再分为更细小的事件,任何事件或叙述单位在作品中都处于一定的关系中。

在整个叙事中,承担着一定的作用,根据这些单位在故事中进展中的作用,可划分为两个类型,一类事件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类事件的作用是塑造生动的形象。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民间故事和童话往往是主人公先正常生活,后遇挫折,最后得幸福的大团圆模式,其特点在于真正的故事情节,只能出现在人物遭遇波折或不幸的时刻,情节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仅仅是由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情况,也就是用于塑造生动形象的事件组织成的具体情境。

叙述故事中必须有情景描写,没有情境的作品,尽管可以有完整的故事线索,但却难以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例如……

 

13.试论五种不同类型人物的特点?

 

故事中的人物是故事中事件情节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推动故事的进展。

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富有意义,人物可分为五个类型,扁平人物,圆形人物,表意型人物,典型人物和性格人物。

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都是英国现代小说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来的,扁平人物,是指性格特征比较单一或简单,给人的印象鲜明强烈的人物,例如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夫人喜欢说,我永远不会抛弃米考伯先生,这句话把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出来了,性格是单一的。

表意性人物是一种不具有人物性格内涵而行,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按照福斯特的分法,这类人物也可以划入扁平人物一类,这类人物自身往往很少有鲜明的特征,因而留给人的通常只是所涵盖的抽象概念,古代寓言童话和民间故事中,如狼和小羊守株待兔,白雪公主之类的故事,其中的人物主要是代表着善与恶美与丑,至于等抽象观念,而不是活生生的人物。

原型人物,是指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当作品中的人物在其言行中表现出比较直接,显露的性格特征更复杂,更深层的性格特点是,这个人物就具有了人物性格的厚度,变成了原型人物。

如水浒传,中西门庆是个无赖,霸道的淫棍,是个标准的扁平人物,而到了金瓶梅中,他除了原有的性格特征外,又有了新的性格内涵,在施大夫面前,他显得彬彬有礼,一副君子风度,时而又显得豪爽义气,慷慨请客朋友,在家中妻妾争风吃醋时,他又像个昏聩的主子,性格复杂的多了,成了原型人物。

典型人物通常称为典型,按照恩格斯的意思,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概念,也就是说,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在历史,社会和自然的大环境以及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中产生的,与上面所讲的原型人物相比,典型更关注人物特征的历史文化,根据和社会背景的真实性。

性格人物特指中国古代叙事理论中所说的性格,他由明末清初的小说评点家金圣叹提出,金圣叹在,水浒传序山中指出的,水浒传人物,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性情气质形状,声口就是所说的性格,这种性格侧重指人物自身的心理和人格特征。

 

14.试论叙述声音的不同类型?

叙述声音是指那种能体现叙述者的叙述动作的口气或情的态度,从叙事的一般意义而言,叙述声音的功用只是传达内容,声音的表情特点,也只是为了更准确生动地表现内容的情感意蕴,然而有时叙述者的声音情态并不是为了表现故事内容,而是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通过吸引读者对声音的注意,而把叙述者自己凸显出来。

根据在不同风格的叙述作品中叙述声音的不同表现情况,我们可以把叙述者大致分为:

①显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倾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在比较传统的带有讲故事色彩的叙述风格中,叙述者的声音往往或多或少的可以被接受者听到,显在叙述者的极端表现是通过干扰甚至打乱故事叙述而使叙述者自己显现出来。

②隐在叙述者是上面所说的现在叙述者相反的另一种情况,致读者在叙述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进行叙述的最典型例子是戏剧文学及剧本,剧本中故事的叙述绝大部分是通过剧中人的语言进行的,由于几乎完全没有叙述者的语言,因而找不到叙述者存在的证据,叙述者似乎隐藏了起来,有的小说也采用这种叙述方式,即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叙述故事叙述者的讲述行为被减少到最低限度,所以给读者的印象也是似乎不存在虚数者。

但应当注意的是,隐在叙述者并不是说不存在叙述者,而是说叙述者处于一种隐在自己不在场的状态,只要有故事,当然就有讲故事的叙述者,隐在叙述者只是叙述者难以被读者发现而已。

 

15.为什么会出现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的情况?

不同的叙述者对接受者有不同的要求,但总的来说,这些接受者都是由叙述者所设定的,是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倾听故事者,在叙述行为中,叙述者期待自己的语言被理解,而真正的完全的理解只能发生在叙述者自己设定的这种隐含的理想接受者的条件中,真实的读者不可能完全达到这种理想接受者的理解,尤其是不同时代不同,不同读者由于语境的差异,与蕴含的理想接受者之间存在更大距离,真实读者与隐含的接受者之间的差异导致了误读的可能,因此,真实读者只有尽可能的向隐含的理想接受者靠拢,才有可能相对比较正确地理解作品,实际上,不同语境的读者几乎不可能真正达到作者所要求的理想接受者的水平。

因而形成了对作品文本理解的多样性,这样就是人们所说的,有1000个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