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3673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章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8章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8章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8章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8章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8章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Word格式.docx

《第8章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章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8章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Word格式.docx

由于不存在很大的规模经济,尽管有不少餐馆关门,但仍有数量众多的餐馆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因为数量庞大的大学学生和教职员工毕竟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把垄断竞争与垄断及寡头垄断市场区分开来的特征之一,是个别厂商不能凭借其规模来影响市场价格。

例如,像邮电部们这样的行政垄断性厂商可以在某一天突然把邮资提高一倍甚至更多,整个行业价格随之提高。

像彩电、汽车等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寡头厂商如四川长虹、上海大众等降低价格,则很可能引起竞争对手的连锁反应,因而它们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力。

然而,一家餐馆把香菇菜心或宫爆鸡丁降价一成,通常不会引起其他餐馆类似降价。

所有餐馆老板对自己菜单价格有一定控制力,但是没有任何一家餐馆的市场力量大到足以左右整个行业价格的地步。

在垄断竞争的市场条件下,通过制造产品差别来获得一定程度的价格控制能力是厂商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

通过提供特色菜,以及提供舒适卫生的就餐环境和优质服务,来增强自己产品的竞争力。

需要说明的是,生产一种独特产品,或建立一个特殊声誉,甚至地理位置的不同,一个垄断厂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垄断者”——没有另一个厂商能提供与其完全相同的产品。

2、垄断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与纯粹垄断的又一区别,在于垄断竞争市场上不同商品仍然存在显著的替代性。

即便是一家风味独特的餐馆,如果价格提得过高,它的顾客可能会走入另一家餐馆。

由于垄断竞争厂商之间存在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所以一个垄断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通常比完全竞争的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弹性要小;

由于存在残品和服务的替代性,垄断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又比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弹性要大。

图8-1显示了三类市场厂商需求曲线的比较特征。

其中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等同于行业/市场需求曲线,因而较为陡直;

完全竞争厂商四价格接受者,因而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介于二者之间。

 

图8-1不同市场结构下厂商需求曲线的比较

2、垄断竞争厂商决策规则

1)短期价格和产量决策

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决策行为与垄断厂商有类似之处。

这就是说,由于垄断竞争厂商对产品价格具有某种控制能力,因而它选择的均衡状态下边际收益可能不等于价格。

然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下行的,为了增加产出并在市场上出售,必须使价格有所降低。

依据MR=MC这一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原则,垄断竞争厂商选择了MR与MC交点所规定的均衡产量与价格组合即Q*和P*(见图8-2)。

由于部分平均成本线落在价格线以下所以垄断竞争厂商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垄断利润(矩形P*ABCD的面积)。

由于垄断竞争行业中竞争激烈,厂商获得利润很不容易。

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既可能是赢利的,也可能遭受亏损,这取决于平均成本曲线与价格的相对位置,图8-3显示了一个遭受短期亏损的垄断竞争厂商。

图8-2获得短期利润的垄断竞争厂商图8-3遭受短期亏损的垄断竞争厂商

3)长期价格与产出决策

长期意味着厂商有时间完成改变产量以及进入或退出的充分调节行为。

在存在短期利润的场合,利润会为新厂商的进入提供刺激。

新厂商通过提供与获利厂商的产品密切相关的替代品与其争夺市场,于是老厂商的需求曲线左移,直到经济利润完全消除为止。

反之,短期亏损的厂商在长期会被“挤出市场”,这时,留在行业中的厂商获得了市场总量中的较大份额,需求曲线右移,直到亏损完全消除。

因而,在垄断竞争市场中,长期存在向经济利润为零状态过渡或逼近的趋势。

这一过程的结果如图8-4所示。

对于一个厂商来说,当它的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相切时,这种长期均衡状态就会出现。

从图中可以看出垄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必然处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左边,这说明垄断竞争厂商仍有“超额生产能力”,它是价格超过边际成本所造成的效率损失,但是这种损失可以为垄断竞争市场上多样化的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所弥补或抵消。

图8-4处于长期均衡状态的垄断竞争厂商

二、寡头垄断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是被几个厂商所控制的市场,这些厂商规模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

1、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

1)厂商数极少,势均力敌,新厂商进入困难;

2)产品既可同质,也可存在差别,厂商之间同样存在激烈竞争;

3)厂商之间相互依存;

4)厂商行为的不确定性。

寡头垄断市场的定义性特征,决定了寡头垄断厂商之间既有竞争性也有串谋性,寡头厂商市场控制力大小和利润水平高低,取决于它们之间行为相互作用方式。

由于少数几个厂商较大程度上控制了市场,而少数厂商之间进行串谋的协调成本较低和困难较小,因而寡头厂商存在串谋和勾结的可能性。

如果他们的行动更多采取串谋而不是竞争的方式,寡头们有可能在显著高于边际成本水平上制定价格,从而获得丰厚利润。

寡头垄断市场的另一个特征是,寡头厂商采取某种经营策略,必须事先考虑其竞争对手的可能反应。

这一点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具有实质差异。

寡头厂商进行决策必须考虑竞争对手的预期应对措施及其影响,因而它们决策行为之间具有互动性。

“二汽”如果把富康车价降到10万元左右,能否获利及获利大小,部分取决于捷达、桑塔纳等其他寡头厂商是否以相同比例降价甚至降价更多。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厂商作出决策,其结果自己不能左右,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反应,这种反应厂商往往难以预料,即厂商行为存在不确定性,这使得厂商的决策面临很大的困难。

经济学把这类行为互动性概括为寡头厂商决策具有策略性(strategic)。

引入互动性或策略性因素之后,寡头厂商行为决策规则极为复杂,即便在理论分析层面上也无法采用一个模型加以概括。

为了便于对寡头垄断厂商进行分析,我们首先介绍博弈论基本概念,这将会帮助我们描述和分析寡头策略行为;

然后我们分析寡头厂商竞争行为,最后分析寡头厂商串谋行为及其不稳定性。

三、博弈论与策略行为

1、博弈论与支付矩阵

博弈论(gametheory):

又名对策论、游戏论,是一门研究在具有互动关系的游戏中,参与者如何各自选择策略实现自己利益的科学。

换句话说,是研究机智而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与合作的科学,它把其中涉及的复杂关系理论化,以便分析其逻辑和规律,并对实际决策提供指导和借鉴。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战略、支付(效用)、结果和均衡。

其中,参与人、战略和支付是描述一个博弈所需要的最少的要素,而行动和信息是其“积木”。

参与人、行动和结果统称为“博弈规则”(theruleofgame)。

博弈分析的目的是使用博弈规则预测均衡。

博弈论研究的所谓的游戏需要三个要素:

(1)参与人(players):

指的是一个博弈中的决策主体,他的目的是通过选择行动(或战略)以最大化自己的支付(效用)水平。

参与人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团体,如企业、国家,甚至是国家集团。

在进行博弈论分析时,假定参与者都是机智而理性的。

(2)行动(actionsormoves)或策略空间:

参与人必须知道他自己及其对手的策略选择范围,并了解各种策略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般地,我们用

表示第i个参与人的一个特定行动,

表示可供i选择的所有行动的集合(actionset)。

如寡头产量竞争的古诺(Curnot)模型中,行动是产量选择。

(3)支付(payoff):

存在可以评价优劣高下的决策行为结果,决策论用数字表示这类结果,并称之为支付。

是指一个特定的战略组合下参与人得到的确定效用水平或期望效用水平。

支付是博弈参与人真正关心的东西。

与行动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行动的顺序(theorderofplay)。

行动的顺序对博弈的结果是非常重要的。

有关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的的区分就是根据行动的顺序作出的。

同样的参与人,同样的行动集合,行动的顺序不同,每个参与人的最优选择就不同。

事实上,不同的顺序意味着不同的博弈。

特别是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后行动者可以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动来获取信息,从而使博弈分析成为预测人的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在博弈论中,一般假定参与人的行动空间和行动顺序是所有参与人的共同知识。

信息(information)是参与人有关博弈的知识,特别是有关“自然”的选择、其他参与人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

这里,“自然”是指决定外生的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的机制,如产品的市场需求的大小。

战略(strategies)是参与人在给定信息集的情况下的行动规则,它规定参与人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

战略告诉参与人如何对其他参与人的行动作出反应,因而战略是参与人的“相机行动方案”(contingentactionplan)。

战略与行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战略是行动的规则而不是行动本身。

例如,毛泽东讲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就是一种战略,这里的“犯”与“不犯”是两种行动,战略规定了什么时候“犯”,什么时候“不犯”。

在静态博弈中,所有参与人同时行动,没有任何人能获得他人行动的信息,从而战略选择变成了简单的行动选择。

均衡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的组合。

2、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

完全信息是指每个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包括战略空间、支付函数)有完全的了解,“静态”指的是所有参与人同时选择行动且只选择一次。

“同时行动”在这里是一个信息概念而非日历上的时间概念:

只要每个参与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不知道其他参与人的选择,我们就说他们在同时行动。

日历概念上的同时行动是信息概念是的同时行动的一种特殊情况,尽管从数量上讲它可能是多数情况。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是一种最简单的博弈,如我们已经指出的,在这种博弈中,由于每个人在不知其他人行动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行动,战略和行动实际上是一回事。

博弈分析的目的是预测博弈的均衡结果,即给定每个参与人都是理性的(rational),什么是每个参与人的最优战略?

什么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合?

纳什均衡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一般概念,也是其他类型博弈解的基本要求。

1)占优策略均衡

在一般来说,由于每个参与人的效用(支付)是博弈中所有参与人的战略的函数,因此每个参与人的最优战略选择依赖于所有其他参与人的战略选择。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博弈中,一个参与人的最优战略可能并不依赖其他参与人的战略选择。

也就是说,不论其他人选择什么战略,他的最优战略是唯一的,这样的最优战略被称为“占优战略”(dominantstrategy,又称支配或优势均衡)。

占优策略与“囚徒困境”

图8-5【囚徒困境】

囚犯乙

坦白抵赖

囚犯甲

坦白

-8,-8

0,-10

抵赖

-10,0

-1,-1

图8-5中的支付矩阵表达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a)游戏。

这个虚拟故事的大意,是说警察抓获了两个犯罪嫌疑犯甲和乙,在这个博弈中,每个囚徒都有两种可选择的行动:

坦白或抵赖。

显然,不论同伙选择什么行动,每个囚徒的占优战略都是“坦白”。

在一个博弈中,如果所有参加人都有占优战略存在,那么占优战略是可以预测到的唯一的均衡。

在囚徒困境博弈中,“坦白,坦白”是占优战略均衡。

囚徒困境这个故事有一个重要寓意。

本来两名囚犯要实现起共同利益最大化,最好的选择是互相合作,即同时保持沉默。

然而,由于猜忌(担心对方背叛自己)、试图获得更大好处等竞争性动机,阻碍了他们达到更好的互利选择,结果陷入了“囚徒困境”。

寡头垄断厂商可能面临类似的困境。

另外,在对经济和其他社会现象的观察中,这一简单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被广为引用,个体理性与团体理性的冲突,个体理性决策行为可能导致群体范围的非理性结局。

2)重复剔除的占优策略

在每个参与人都有占优策略的情况下,占优策略均衡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预测,但在绝大多数博弈中,占有策略均衡是不存在的,尽管如此,在有些博弈中,我们仍可以应用占优的逻辑找出均衡。

考虑“智猪博弈”的例子。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圈着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一个主食槽,另一头安装着一个按钮。

控制着猪食的供应。

按一下按钮,8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要支付两个单位的成本。

若大猪先到,大猪能吃到7个单位,小猪只能吃到1个单位;

若小猪先到,大猪和小猪各吃到4个单位;

若两猪同时到,大猪吃到5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

这里,每头猪都有两种战略:

按或等待。

表8-7列出对应于不同战略组合下的支付矩阵。

如第一格表示两头猪同时按按钮,因而同时走到猪食槽,大猪吃到5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扣除2个单位的成本,收益分别是3个单位和1个单位。

表8-7【智猪博弈】

小猪

按等待

大猪

3,1

2,4

等待

7,-1

0,0

显然,这个博弈没有占优策略均衡,因为尽管“等待”是小猪的占优策略,但大猪没有占优策略。

那么,什么是这个博弈的可能的均衡解呢?

假定小猪是理性的,小猪肯定不会选择“按”的战略,因为不论大猪选择什么战略,对小猪来说,“等待”严格优于“按”,因而理性的小猪会选择“等待”。

再假定大猪知道小猪是理性的,那么,大猪会预测到小猪会选择“等待”;

给定这个预测,大猪的最优选择只能是“按”。

这样,(按,等待)是这个博弈的唯一均衡,获益水平分别是2和4个单位。

在找出上述智猪博弈的均衡解时,我们实际上是应用了“重复剔除严格劣战略”的思路。

这个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找出某个参与人的劣战略(假定存在),把这个劣战略剔除到,重新构造一个不包含已剔除战略的新的博弈;

然后在再剔除这个新的博弈中某个参与人的劣战略,继续这个过程,一直到只剩下一个唯一的战略组合为止。

这个唯一剩下的战略组合就是这个博弈的均衡解,称为“重复剔除的占优策略”。

在上例中。

我们首先剔除到小猪的劣战略“按”,在剔除掉这个战略后的新的博弈中,小猪只有一个战略“等待”,大猪仍有两个战略,但此时,“等待”已成为大猪的劣战略,剔除这个战略,剩下的唯一战略组合是(按,等待)。

3)纳什均衡(theNashequilibrium)

占优均衡是一个特例,并非每个博弈都存在占优均衡。

纳什均衡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均衡解的一般概念,构成纳什均衡的战略一定是重复剔除严格劣战略过程中不能被剔除的战略,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战略严格优于纳什均衡战略。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不存在占优策略均衡或重复剔除的占优策略均衡的博弈,却存在纳什均衡。

图8-6显示了一个支付矩阵,其中所表示的博弈中,厂商A,B在选择作广告问题上存在策略关系。

其中,厂商A没有占优策略,因为A的最佳决策取决于B的选择。

例如,当B选择做广告时,A应当选择做广告,由此得到10而不是6的收益;

然而,当B选择不做广告时,A应当选择不做广告,从而得到20而不是15的获益。

假定两个厂商同时决策,A应当如何决策。

表8-6

厂商A

做广告不做广告

厂商B

做广告

10,5

15,0

不做广告

6,8

20,2

解答这一问题,A需要把自己放在B的位置,从B的角度看什么是最好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考虑自己的选择。

支付矩阵表明B有一个支配策略:

不论A选择如何,B选择做广告时利益较大(5,8)对(0,2),因而A可以判断B会选择做广告。

而在B做广告时,A应当选择做广告。

因而,均衡结局是双方都做广告。

上述均衡结果被称为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指给定对手行为前提下各个博弈方的最佳选择。

在纳什均衡状态下,只要其他参与者不变换策略选择,任何单个参与者不可能单方面通过变换策略来提高它的获益。

美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纳什(Nash)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一概念,所以称作纳什均衡。

在上面广告策略关系事例中,给定厂商B做广告的策略,A所能做的最好选择是做广告;

而当A做广告时,B的选择仍是它能做的最好的,因而,纳什均衡条件得到满足。

纳什均衡与占优策略均衡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在纳什均衡下,我所做的,是给定你的选择,我所能做的最好的;

反之,亦然。

而占优均衡下,不论你的选择是什么,我所做的是我所能做的更好的。

占优均衡必然是纳什均衡,但纳什均衡未必是占优均衡。

寡头竞争行为分析

寡头厂商之间既有竞争性也有串谋性,加上策略性因素,使得寡头厂商行为方式更为复杂,因而需要采用不同理论模型,来分析和描述它们之间不同竞争行为。

例如,可以在一系列假定条件下,研究寡头厂商如何通过调整产量进行竞争,或者如何改变价格进行竞争。

我们着重讨论寡头通过调整产量竞争的一个模型,这就是法国经济学家古诺(AugustinCournot)1838年提出的一个双寡头模型。

对这个模型的讨论,将使我们有机会观察策略性因素如何影响寡头决策行为,从而加深对寡头垄断市场特点的认识。

古诺模型假定两个厂商生产相同产品并都知道市场需求函数,它们必须决定生产多少,并且同时作出决策。

进行产量决策时,各厂商必须考虑它的竞争者,因为对手也在考虑产量决策,并且每个厂商能够得到的产量取决于两个厂商的总产量。

古诺模型实质上是各厂商将它的竞争者的产量看作是给定的,然后决定自己生产多少。

在古诺模型条件下,厂商A的利润最大化产量是厂商B将生产的产量的减函数;

同样地,厂商B的利润最大化产量是厂商A将生产的产量的减函数。

上述两厂商的产量决定函数成为反应函数/曲线。

反应函数描述了各厂商在给定竞争者产量之后它会生产的数量。

各厂商根据自己的反应函数确定产出量,两条反应曲线的交点给出了均衡产量,称为古诺均衡点。

这时,双寡头厂商各自在假定其竞争对手产出的前提下,作出了自己利润最大化的产出决策。

联系前面介绍的博弈论概念,不难理解古诺均衡是一种纳什均衡。

下面,我们一个简单的数字来观察古诺均衡的产量分配,并讨论它与竞争均衡、串谋均衡的区别,从而加深对寡头既竞争又串谋性质的理解。

假定双寡头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为:

为简便起见,我们同时假设

即假设两个厂商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都等于6。

先求厂商1的反应函数。

解得厂商1的反应函数为:

(8-1)

同样地,可以求得厂商2的反应函数为

(8-2)

我们知道,古诺均衡点应当是上述两式的方程组解:

依据需求方程很容易解出古诺均衡价格

再看串谋均衡。

A和B串谋时像一个垄断厂商减产提价并瓜分利润,产量由

决定。

完全竞争时,

,由需求函数

由此可见,三种均衡产出和价格组合分别为垄断均衡(27,33),古诺均衡(36,24),竞争均衡(54,6),见图8-7。

图8-7不同市场结构下产出与价格

五、串谋行为及其稳定性分析

卡特尔

对古诺竞争分析结果表明,寡头厂商串谋比竞争更为有利,因而寡头厂商具有为利润最大化而串谋的动机。

另一方面,几个寡头控制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行业结构,也使寡头有可能通过勾结来实现其共同利益。

联合起来共同作出价格和产量决策的一群厂商被称为卡特尔(Cartel)。

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卡特尔当属OPEC,它经常试图通过联合限产来提高石油价格,从而提高其成员国利润。

近年来我国不同行业自律价行为也具有串谋性质。

依据一些发达国家的反托拉斯法,国内厂商串谋在性质上属于非法行为。

一旦被爆光和证实,当事人会被追求刑事责任。

若不考虑法律约束因素,卡特尔串谋要想成功,至少需要满足两方面条件:

第一,对于卡特尔产品的需求必须缺乏弹性,否则,提价会鼓励购买者转向替代品。

第二,卡特尔的成员必须遵守规则。

如果寡头互相欺骗,则可能动摇卡特尔联盟的基础。

寡头厂商通过串谋行为制造出一个垄断环境。

但与真正垄断市场不同的是,真正垄断者只有一家,不会欺骗自己,而卡特尔式垄断是若干厂商共同行动的结果,成功的前提是大家守规矩。

然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利益驱动因素的存在导致寡头串谋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图8-8一方面显示了寡头串谋可能带来巨大利润,因而具有串谋动机,另一方面个别寡头又有互相欺骗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

个别厂商边际成本与市场价格之间存在巨大落差为每一个卡特尔成员进行欺骗(cheating)提供了经济诱因。

经验观察表明:

这一欺骗冲动常常导致串谋企图和行动破产。

用博弈论的概念来分析,寡头们串谋时面临的困难类似于“囚徒困境”:

个别寡头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选择的行为,可能导致对一个寡头整体利益而言不利的结局。

为了使卡特尔得以维持,产量最大的寡头(沙特)可能主动削减产量,这又类似于我们在“智猪博弈”中所见到的情形。

六、其他策略

除了卡特尔结盟这样直截了当的串谋行动,寡头厂商还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加以串谋或或协调。

办法之一是以某个厂商作为价格领导者,它制定价格,其他厂商则追随其后,从而实际具有价格串谋的作用。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证明厂商之间进行了勾结。

例如,有关研究表明,“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Airline)曾经实际充当过该行业的价格领导者角色。

当航空业成本或需求条件发生变化时,美航宣布新的价格,其他厂商也随之调整。

在对我国的行政垄断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集中度很高的寡头市场结构(如电信、航空、石油等),在这些行业是否会出现类似的串谋现象,将是值得观察和分析的问题。

还有一种做法是几个寡头厂商保证自己的索价不高于任何其他竞争者。

有的厂商声称自己是全城最低价,如果顾客能够证明其他商店同类商品价格更低,它承诺向购买者补回差价。

在一般顾客的看来,这似乎是竞争性很强的促销行为,对消费者是好事。

然而,从经济学分析角度看,它可能使消费者面对更高的价格,是一种特殊的隐蔽性串谋手段。

只要从做最低价承诺厂商的竞争对手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就不难理解这一做法会提高而不是降低价格。

假定一家商店将成本90元的商品以100元出售,若销售成本5元,可获5元销售利润。

如果第二家想与第一家抢生意,它可以将同一商品以95元出售。

然而这时它会想到,它降价不会争取到更多消费者,因为第一家商店已经作出了保证它一定会跟着降价。

降价并不能使它获益,因而可能取消降价行动。

所以,这一做法从表面上看好象是高度竞争的,但实际上可能产生类似价格串谋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