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记忆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3082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三记忆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记忆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记忆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记忆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记忆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三记忆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

《生物必修三记忆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三记忆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必修三记忆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

突触的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

突触前膜一定是轴突,突触后膜可以是树突或细胞体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的形式完成,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7、(见必修三P25图解)正常血糖浓度是0.8~1.2g/L,人体内血糖来源有①食物(通过消化吸收来),②肝糖元分解(饥饿时),③非糖物质转化来(饥饿肝糖元不足时)。

去向有①氧化分解供能(主要去向),②合成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③转化为非糖物质等。

调节人体血糖平衡的激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分泌的是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使血糖浓度升高;

作用机理是:

使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

其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

抑制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促进血糖进入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等,

1)、血糖调节:

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可直接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接受有关神经的控制,分泌相应的激素;

而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只接受有关神经的刺激.胰岛素的靶细胞是全身组织细胞,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靶细胞是肝细胞。

2)、体温调节

 

由上述图解说明:

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进行血糖、体温、水盐平衡的神经调节),又参与激素调节。

下丘脑通过分泌抗利尿激素参与了水盐平衡的调节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参与激素的分级调节。

免疫调节:

1、免疫的概念是:

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成分,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功能:

①、防卫功能:

抵抗抗原的入侵,防止疾病。

②、清除功能:

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损伤的细胞。

③、鉴别功能:

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3、免疫的分类:

由上面图解说明:

如果胸腺摘除了,就影响T细胞的发育,人体就会丧失细胞免疫和大部分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就是消灭细胞内的抗原(本质或具体过程是将抗原暴露,然后通过体液免疫的抗体消灭,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后通过吞噬细胞消灭)。

特异性免疫有记忆性的原因是有记忆细胞(当然记忆细胞以前从没有接触过抗原),体液免疫的作战部队:

以B淋巴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作战方式是:

B(浆)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细胞免疫的作战部队:

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作战方式是:

T(效应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

图解还说明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同时进行相互配合,图中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吞噬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也说明初次免疫远没有二次免疫那么迅速和强烈

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实验中,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部。

2、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一种主动运输。

3、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

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生长不均,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4、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的作用。

右图说明了:

1)、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两重性,也就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两重性的例子:

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

顶端优势:

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2)、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一般根﹥芽﹥茎。

另外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高,成熟的细胞则较迟顿。

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

一般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度高。

利用此原理可去除稻田中的双子叶杂草。

对于茎来说,生长素浓度低于10-2mol/L就是低浓度,高于10-2mol/L就是高浓度。

曲线AB段表示:

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茎生长的促进作用加强。

B点表示的生长素浓度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

C点表示的生长素浓度表示对生长无影响也就是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BC段表示:

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茎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弱。

CD段表示:

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茎生长的抑制作用加强。

3)、在低于最适浓度和高于最适浓度各有一个浓度促进效果相同,假如现有两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茎的促进效果相同,不用仪器测量而利用水、幼嫩的植物鉴别两瓶生长素浓度的高低的方法:

稀释法(适当稀释后观察对茎的作用效果,如果与稀释前促进作用增强了说明原来是高浓度的)

5、生长素应用:

①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

②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如无子番茄的培育);

③农业除草剂。

植物激素种类

产生部位

主要作用

赤霉素

幼芽、幼根、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的组织和器官

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长高;

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衰老与脱落

细胞分裂素

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如幼嫩根尖)

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②延缓衰老

乙烯

植物各部位,成熟的果实中更多

促进果实成熟

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在根本上是调节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7、植物生长调节剂(如:

生长素类似物NAA、2,4-D、IBA等):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种群和群落

1、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的未来发展、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间接因素。

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对于有利生物要保持增长型,对于有害生物要保持衰退型。

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有“S”型与“J”型两种,“J”型曲线是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无K值,只存在种内互助不存在生存斗争。

“S”型增长是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有K值,也就是说只要在有限的环境条件,生物的数量增长就是“S”型曲线有K值,但不是说数量达到K值就一成不变,而是在K值范围上下波动。

在K/2之前,增长率不断增大主要是种内互助为主,K/2时最大,K/2之后增长率不断减小,到K值时增长率为0,,K/2之后种内斗争加剧,生存斗争也加剧。

生存斗争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捕食、竞争)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在江、海中捕获鱼时,在K值时,捕获量最多,捕获后种群要保持在K/2值时最有利于鱼的繁殖,为了控制有害生物数量的方法是改变环境,降低K值。

也就是说同种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K值是不同的。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要注意随机取样方和样方数足够多,最后取平均值,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没有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等的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土壤中活动能力大而且身体微小的动物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采集、调查,其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共生。

3、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区别不同群落的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一般地,我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物种越丰富。

群落中物种的种间关系可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在垂直结构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的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

4、.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而火灾过后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5、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生态系统内容

1、生态系统是指:

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即营养结构,它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2、。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主要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另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另外还有营寄生的和共生的细菌真菌)、分解者(营腐生的细菌真菌以及动物),其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必备成分.

4、任何一条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总是生产者,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为第二营养级,称初级消费者。

如:

草→蝗虫→青蛙→蛇→鹰,从消费者来说蛇属于三级消费者;

从营养级来说蛇属于第四营养级;

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因为能量在沿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流动时,大部分被消耗掉了,这样能量在流经第四个营养级时,能量不足以养活下一个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一种动物可能有多个营养级.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的总量。

每个营养级(除最高营养级外)的能量去向有:

自身呼吸消耗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被分解者分解、未利用。

其中后三者属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储存于有机物中的部分。

6、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传递效率是上一个营养级(同化量)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效率。

除最后一个营养级外,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去向有四个去向:

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利用部分。

最后营养级少了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的去向。

植物A-→B-→C食物链中,B的能量来源与去向:

c=d+e(或c=d+f+g+h)

注意:

每个营养级的粪便是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流向分解者的部分。

7、.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地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反复利用的特点。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碳循环的形式是CO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光合作用,碳离开生物群落进入大气库的方式是呼吸作用(即动植物的呼吸,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燃料的燃烧。

大气库的CO2超标就会导致温室效应。

注意:

物质循环图中区分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无机环境的方法。

1)、首先确定生产者与无机环境,它们两者之间有双箭头,

其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生产者,其他成分都指向无机环境。

所以A是生产者,C是无机环境。

2)、其次确定分解者,其他生物成分都指向分解者,

所以B是分解者,

3)、其余的是消费者。

8、信息传递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

如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动物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鸟类的鸣叫属于物理信息。

9.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生态系统的稳定。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中的信息可来自于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信息传递的特点是双向性。

10.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1.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12.生态系统抵抗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抵抗力稳定性,而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恢复力稳定性。

1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1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由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合理利用时最好的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生物必修二记忆内容

同源染色体分离(或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基因重组两种类型:

①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第一次分裂后期),②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发生在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时的四分体期)。

精(卵)原细胞是一种特殊的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因此精巢、卵巢中既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特点:

第一次分裂:

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现象,结果染色体数减半,产生两个不同基因型的子细胞。

第二次分裂:

染色体行为与有丝分裂一样,每个细胞产生两个相同基因型的子细胞。

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两种次级精母细胞,四个两种基因型的精子,一个雄性个体产生2n(n表示等位基因的对数或同源染色体对数)种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一种次级卵母细胞,一个卵细胞,三个极体(注意:

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也是两种基因型),一个雌性个体产生2n(n表示等位基因的对数或同源染色体对数)种卵细胞。

联会: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同源染色体:

是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长短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来源不同一般用不同颜色表示。

但性染色体XY例外:

X染色体和Y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不一样,。

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叫一个四分体。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

不同点:

1、产生部位不同(精子形成在精巢、卵细胞形成在卵巢,;

2、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后形成两个大小相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后形成两个大小不同的细胞。

3、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形成4个精子;

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三个极体。

4、精子有变形过程、体积小、可游动;

卵细胞无变形过程、体积大、不可游动。

受精作用过程涉及到细胞膜功能之一信息传递,并体现膜的结构特点:

流动性。

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细胞融合,关键是精子核和卵细胞核的融合。

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如果包括细胞质遗传物质的话,人受精卵中的DNA分子数多于46个,遗传物质一半以上来自母方。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的变异来源是: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的变异来源是: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6、细胞分裂图中区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方法:

二步走法

第一步:

分别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图像:

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

第二步:

分别出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图像:

有同源染色体的是有丝分裂,无同源染色体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注意:

后期只看一极的染色体,染色体是奇数的一定是没有同源染色体)。

7、判断显隐性的方法:

(1)、杂交,如:

若甲性状×

乙性状后代都是甲性状,则甲是显性性状,乙是隐性性状。

(2)、自交(无中生有为隐性)。

8、判别显性个体基因型(或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方法有:

(1)、自交(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

(2)、测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则为杂合子)

碘液

(3)、花粉鉴定法:

如非糯性水稻的花粉——→两种不同颜色为1:

1,则是杂合子。

(4)、单倍体育种法:

用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并用秋水仙素处理加倍后获得的植株进行鉴定。

观察植株性状,若有两种类型,则亲本能产生两种类型的花粉,即为杂合子;

若只得到一种类型的植株,则说明亲本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花粉,即为纯合子。

对于动物来说,要确定某显性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只能用测交,且子代少的,要求与多个隐性雌性动物交配,而对植物来说,用自交是最简便的方法.

9、测交的作用:

⑴检验F1的基因型(验证个体是杂(纯)合子)如鉴定一只白羊是否是纯种;

⑵测定F1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3)判断F1在形成配子时基因的行为。

10、正交与反交的作用:

用来判定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若正交与反交的子代表现型一样,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交与反交的子代表现型不一样,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如果显隐性确定,可以用一次杂交试验,即性染色体是同型的个体用隐性,性染色体是异型的个体显性)。

11、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结论是:

S型菌体内具有转化因子。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是:

S型菌的DNA是遗传物质(或转化因子),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或转化因子),试验不足之处是:

提取的DNA不是纯DNA还有0.02%的蛋白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本实验的上清液的主要成分是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的主要成分是含子代噬菌体的细菌。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同之处是设计思路相同:

即把DNA和蛋白质区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成功之处是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培养基培养细菌结果细菌被标记,用35S标记的细菌培养T2噬菌体

从而使T2噬菌体被35S标记。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作用:

使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含子代噬菌体的细菌分开。

1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含义是:

细胞生物体内同时含有DNA和RNA,但遗传物质是DNA;

病毒体内只含有DNA或RNA,只含DNA的病毒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只含RNA的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也就是说生物界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3、DNA分子的特性:

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

⑴稳定性:

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G—C越多越稳定,另外双螺旋结构较稳定。

⑵多样性:

碱基对多种多样的排列次序。

碱基或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代表遗传信息。

若某DNA分子中有n个碱基对,则排列顺序最多有4n种,其中n代表碱基对数。

⑶特异性:

每种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了特定的遗传信息。

14、DNA分子的复制:

(1)时期:

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2)条件:

模板:

DNA的两条链,原料:

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

主要解旋酶、DNA聚合酶,能量:

ATP。

(3)场所:

主要是细胞核、另外是线粒体、叶绿体,另外原核生物是拟核和质粒。

(4)特点: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5)结果:

精确复制,1个DNA变为2个完全相同的DNA(6)意义:

传递遗传信息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7)DNA复制的精确性的原因:

双螺旋结构(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5、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

1).转录:

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单链RNA的过程.

RNA有三种:

mRNA、tRNA、rRNA。

mRNA的作用是:

翻译的模板,能携带遗传信息,有特异性

tRNA的作用是:

翻译过程中携带氨基酸,识别密码子,没有种的特异性,每一个细胞中有61种,含有反密码子。

rRNA组成核糖体和核仁的成分,

另外RNA少数催化作用。

复制与转录的比较:

复制

转录

解旋

完全解旋

只解旋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场所

主要是细胞核

时间

分裂间期

一切活细胞的生活期

原料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解旋酶、DNA聚合酶

解旋酶、RNA聚合酶

能量

ATP

结果(或产物)

产生两个完全一样的DNA分子

母DNA不存在

产生一个mRNA分子,母DN分子不变,遗传信息传给了mRNA

碱基配对方式

A-T-AG-C-G

A-UT-AG-C-C

16、密码子:

遗传学上把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一个密码子。

密码子共有64种,其中起始密码子2种:

AUG(甲硫氨酸)GUG(缬氨酸),终止密码子3种:

UAAUAGUGA(不决定氨酸酸,没有tRNA识别,肽链合成终止的信号)。

(2)密码子与氨基酸的关系(密码子表中):

①密码子确定,氨基酸确定,这就是密码子的专一性。

②氨基酸确定,密码子不一定确定。

换句话说:

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决定。

这就是密码子的简并性。

一种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

密码子的专一性和简并性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蛋白质结构及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

1)、提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