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0918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Word下载.docx

《浅析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Word下载.docx

1、1997年末,全国批发零售贸易业网点万个,从业人员万人,其中县以下网点万个,从业人员万人,占全国网点、人员总数的%和%。

大中型网点基本集中于市县以上,农村多为小型网点,全国小型网点万个,其中农村万个,占60.8%。

2、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的人员不断增加。

第一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万人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从事第二产业的占%,从事第三产业的万人,占%。

农村万户住户中,个体工商户4122万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其中从事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的万户,占%。

从业人员万人,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

3、乡村市场初成体系。

初级市场发展较快。

1998年全国城乡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87538个,其中农村71568个。

消费品市场99081个,农村88190个。

生产资料市场59976个、农村17990个。

专业市场逐渐崛起。

在主要农产品的产区、交通枢纽集散地兴建了一批以骨干商品为主的、辐射力较强的专业市场。

农产品交易开始由小型、综合向规模化、专业性的方向发展。

1998年末,全国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到3901个,其中专业市场1912个.生活消费品专业市场、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农业生产资料专业市场等都有所建设和发展。

但现有的农村商业网点建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与农村商品流通发展不相适应。

1、现有的商业网点规模小,网点布局分散。

我国农村现有的商业网点,其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多以个体经营为主,实力比较弱小,导致现有规模较小,而且网点分布极不集中,无法形成有效的商业中心,使农村的商业网点辐射效应很小,无法有效的促进农产品的流通以及商品的交换活动,导致农民“卖难”和“买难”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2、农村商品市场发育程度低,功能不足、结构分布不平衡,制约着农村商品流通有效运转。

(1)、全国农村各类市场1998年71568个,占全国市场总数的%,每个乡镇平均仅有个。

在农村全部市场中,消费品综合市场及工业品消费市场59258个,占%,农产品市场10723个,其中农产品专业市场3292个,仅占农村市场总数的15%和%。

特别是能反映地方优势农产品和拉动、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高效益方向发展的区域性市场较少。

(2)、市场交易除工业品专业市场、少数几个农产品专业市场有一定批量的批发交易外,其余大多数市场为一卖一买的零售交易。

市场整体影响力辐射力不强。

(3)、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差,服务功能不健全。

全国农村乡镇以上的49673个市场中,露天市场占64%。

广大农村多数市场以大棚、围墙、草皮式为主,影响了农村商品交易和农产品的对外流通。

3、国有流通企业的销售网络在农村最为薄弱。

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供销社进了城,国有商业却没有下乡,物资部门在农村的网点大量减少,农村的流通体系比城市落后得多,至今还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市场网络与贸工农一体化的贸易组织结构。

4、现有商业网点建设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仅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31.9%,全国县及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占全国零售总额的38.9%,其中县以下只占26%。

1997年年底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台):

洗衣机为21.87,电冰箱为8.49,黑白电视机为65.12,彩色电视机为27.32,收录机为32.02,照相机为2.06,大体相当于城市居民家庭在1985年前后拥有的水平,滞后十多年的时间。

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必将出现消费热点。

据某报的一项农民消费意愿调查结果说,近几年农村居民最有可能购买的家电产品:

影碟机37.2%,电视机31.4%,安装电话23.4%,洗衣机23.3%,电冰箱19.5%。

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1617.15元,扣除衣、食、住和医疗保健等基本消费需要外,用于其他方面的一般可达300-350元,每户可达1000元以上。

面对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服务网点建设,但目前的网点建设正成为一个“瓶颈”制约,使农村出现了“买难”的问题。

当前农村市场的流通网络残缺不全,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很不完善,农民购物很不方便,影响农民购买力的实现。

三农村商业网点建设严重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农村市场发展的分散性和差异性影响了农村商业网点建设。

我国农村市场的分散性一方面是指地域上的分散,我国农村分布广、居住散,难以形成像城市那样的人口和需求集中。

另一方面是购买力的分散,虽然农村居民购买力总体规模很大,但平均到每户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则很低;

同时,广大居民消费的范围也比城市居民广,如农业生产资料、农用机具等,也造成了购买力的分散。

农村市场的这种分散性,决定了企业在营销网络的构建上,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要大大的加强。

市场的分散特性,使得与其相配套的商业网点也十分分散。

农村市场的差异性一是指地区间购买力水平的差异,富裕地区、发展地区与贫困地区,在需求的质和量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二是指地区间消费环境的差异,除了基础设施状况不等外,更主要表现在我国平原、山区、丘陵、高原、草地、沙漠,江、河、湖、海,造成不同地形的地区即便对同一产品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三是指同一地区内不同农户之间的购买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加大,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与尚处于温饱阶段的农民在需求上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对农村市场不能等量齐观。

这要求企业在开拓农村市场时,首先要选准目标市场,同时在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上下功夫,幻想以一种产品“包打天下”是不现实的。

农村市场的这种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很不均衡,地区差异十分明显的特点。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实际购买力有限,从根本上影响了农村商业网点的建设。

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如何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商品流通水平息息相关,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的重要前提。

而目前的情况是农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

在农民收入中,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占很大比重,农产品普遍出现卖难和价格下跌问题,使收入呈现不稳定状态。

另外,受下岗职工二次就业、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等影响,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农民收入增幅不大。

而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各种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费用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5%的比例。

另外,农民防灾、防病、防老的意识增强,对消费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这种种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村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

需求的不能有效转化,必然导致市场发展缓慢,最终影响了商业网点的建设。

(三)、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影响了农村商业网点建设

农村商业网点建设与农村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程度相互影响,两者相辅相成。

近几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尽管不断改善,但已有的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规模、质量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市场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农村供水、供电条件差,不少地方没有自来水,供电不足,电压不稳,且电费较高,电视信号弱,制约了农民对家用电器的消费。

10%的农民因电费贵致使冰箱长期不开机,其“示范”效应影响了其他居民的消费。

(2)道路交通条件差,商品流通困难,运输成本大,使大量农用机械无法进入农户家庭,农副产品也不能及时运出。

(3)农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对有关商品知识的了解,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识别水平低。

与此同时,农村市场假货横行,部分农民因害怕上当受骗而放弃购买,也严重影响了名优产品在农村市场上的销售。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农民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购买力还要大打折扣,抑制了农村市场的发展,同时抑制了商业网点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的有效需求,繁荣农村经济,从而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

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要有新思路、新办法。

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种养业收入。

⑵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深、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

抓好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增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为农民提供可靠的销售保障。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龙头企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⑶确保乡镇企业适度快速增长。

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引导和扶持,加快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进一步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开拓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入。

⑷大力发展小城镇。

小城镇经济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积极探索促进小城镇经济增长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

(二)、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通过繁荣农村市场来促进农村商业网点建设

1、要把县城作为开拓农村市场的根据地。

开拓农村市场,并不是要求国有商业在农村大量兴建网点,而是根据农村生产与消费的特点,根据市场容量,依托县城各种所有制的流通企业,在城乡结合部办好综合批发市场,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与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

县的国合流通企业要成为开拓农村市场的主渠道与主力军,县商业部门与供销合作社要成为全县日用工业品、农产品与农资流通的组织者与主要供应者,县粮食部门要成为全县粮油市场的组织者与主要供应者,县物资部门要成为全县生产资料流通的组织者与重要供应者,县农机部门要成为全县农机的供应商与服务点、维修点。

大城市的一些大商场可以通过连锁方式与代理方式向县城及重要集镇扩散,上海联华超市到1996年底已拥有108家连锁店,其中12家办在郊县。

广东东莞美佳超市在已开设的40个连锁店中,位于农村市场的就有31个。

深圳华润超市开办的41个连锁店中,有26个分布在周边乡镇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武汉商业集团在郊县已发展与正在发展的加盟店有34个。

正在全国推行的钢材、汽车代理试点中,有的县物资企业已成为二级代理商。

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要明确,一是要切实发挥国有流通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但又不排斥非公有制流通企业的多渠道作用,广大农村市场需要个体与私有经济的积极参与。

二是要把开拓农村市场与县级流通企业的改革结合起来,要在组织结构、营销方式、内部三项制度等方面打破传统做法,使流通企业与广大职工对开拓农村市场有一种内在的动力,发自内心地去吃服务饭、吃辛苦饭。

2、加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搞活农村市场。

要求农业银行必须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目前我国主要是买方市场,工业品及日常生活用品相对过剩,而我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农村的市场相对滞后,农产品与工业品流通渠道不畅。

农村商业购销分散、规模小,尚未形成规模化的购销吞吐能力。

要使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品在农村形成广阔的市场,农业银行必须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利用在城乡业务发展的优势,积极支持县一级形成一批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商品购销渠道,促使现有的商业网点上规模,上档次,出效益,连接城乡贸易链。

同时还要积极对商贸企业提供经营资金,扩大购销活动,满足农业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城市工业品的销售和农副产品的调销,这些都对农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其他商业银行县级机构的进一步撤并使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经营空间增大,市场份额上升,发展机遇增加,主导作用愈加明显。

从自身条件看,资金实力雄厚,经营信誉良好,业务种类较为齐全,经营网点遍布城乡,功能齐全,电子化经营手段先进,且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网络优势,并积累着开展农村业务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手段。

这些都是农业银行支持农村经济极为有利的条件。

农业银行必须把握现阶段及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确定支持的重点。

要从支持“小农业”转变为支持“大农业”;

从“分散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

从单纯支持农业到农业、非农产业并举;

从支持“农村”转变为“城乡一体化”。

(三)、建立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

在城乡和生产要素(资金、人力、技术、信息等)流动方面,要进一步打破城乡界限,建立城乡一体化、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的商业、服务体系,运用经济杠杆促进城乡产品购销重新活跃起来。

具体建议是:

第一,采取保护价收购措施,着力率先解决农产品的销售困难,增加农民的货币收入,从而反过来扩大对工业品的需求和农村市场容量;

货币收入在近期内难以明显增加的,就更需要在减轻农民负担问题上下功夫(在货币收入总量既定的场合,减负就等于农民可支配收入或购买力的实际增长)。

第二,引导城市各种商业机构和企业更多地面向农村,根据农村需求水平和消费层次,组织经济实惠的生产、生活用品下乡。

只要有需求,下乡产品当然应包括适销对路的新上市产品,但从农村收入水平的现实考虑,应当更多地组织在城市已经相对滞销,但在农村仍然有大量需求的中低档、价格适中、经济实惠的产品,进入农村市场。

例如,洗衣机、彩电等在城市几乎饱和,而农村拥有率均不足20%,理应抓住近年农村电网改造、电价下调的机遇,扩大服务,推动农村家电市场的繁荣。

第三,扩大农村商业网点,加强农村市场建设。

城市大中型商业也可在农村办分店、联营店、连锁店,把售后服务、技术服务延伸到农村,经常提供产品信息,介绍消费知识。

还要强调建立统一的市场,反对地区封锁和压级压价,使货畅其流。

(四)、创建农民自己的商业购销组织

农用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收购、销售完全可以有更多的市场化方式,不必继续采取“准官方”独此一家的政策。

供销社系统尽可以转变机制,继续发展,但独此一家的垄断格局应当改变。

因此,政策调整的具体建议是,变外在的“他组织”为内在的“自组织”,制定政策唤醒农民的自主意识,推动他们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愿望,组织起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各种类型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尽快改变农民一盘散沙的局面,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经济组织。

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自己创办的股份化合作组织,特别是有利于农产品销售的经济组织,近些年已经在某些农村专业化、产业化发达地区(例如山东、江苏、河北、陕西、黑龙江、湖南等许多省区)脱颖而出,它们有可能代表农民合作组织的未来(最有说服力的是山东寿光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创办产业化、市场化大型蔬菜产销基地的成功经验)。

(五)、可以利用供销合作社现有的资产,搞好农村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

1、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农村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网点建设严重不足,而各地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又存在着大量的房屋、仓库、院坝、货场等闲置设施,开发潜力巨大。

利用这些闲置资产,大力搞好农村商业网点建设,既盘活了存量资产,又渴搞活商品流通,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政府应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国土、规划、工商、税务、财政、银行等部门,要在立项、规划、用地、贷款、税收、收费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规范市场管理,吸引客户进入农村市场。

2、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加快农村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

供销合作社利用闲置资产发展农村市场和商业网点,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宜建什么就建什么,不要一哄而上。

重点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综合市场(商场)、专业市场、旧货市场租赁市场等。

在开发中,供销合作社应采取自筹自建、联合开发、股份使用等多种形式,加快农村商业网点建设。

有条件的供销合作社,渴采取自有资金、银行贷款、预收摊位(门点)租赁费等形式筹集资金,自己进行开发。

没有条件的供销合作社,可采取供销合作社出地盘,开发商或其他经济组织出资金,联合进行开发。

 

参考文献:

1、张涛《中国农村40年》中国农民出版社

2、吴祥钧徐大伟《小城镇经济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

3、《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199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