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管网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29713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滴灌管网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滴灌管网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滴灌管网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滴灌管网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滴灌管网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滴灌管网设计.docx

《滴灌管网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滴灌管网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滴灌管网设计.docx

滴灌管网设计

滴工程规划说明书

1、基本资料1.1自然概况永昌县城以甘肃省八一农场黑土洼分场位于河西走廊东部,°3856″,北纬18″--101°29′公里处,西55地理坐标东径101°28′米之间,地处内陆河干旱25002410—°17′26″,海拔13′51″--38万亩,可耕地面人,总土地面积8.81471地区。

农场现有人口万亩左右。

农场下设农业生产队万亩,实际耕种面积3.5积6.335人。

7个,学校、卫生所个一所,管理人员1.2气象资料项目区地处内陆河干旱区,具有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四季中春暖回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等。

2143.5mm特点。

多年平均降雨量147.6mm,年平均蒸发量左右,75%9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年内分布不均,6—级,—4夏季以东南风居多,春冬季以西北风居多,风力一般为3℃,6.7天,年日照时数1502884.2小时。

多年平均气温无霜期℃,最大冻土深度18.423.6℃,极端最低气温一极端最高气温1.65m。

土壤资料1.3,土层厚度不cm/区域土壤主要是壤土,土壤容重为1.4g31

小于60cm,熟化层30—50cm,耕作层多数在20—30cm左右。

持水量为22%左右,土壤肥力适中。

1.4作物资料

区域主要以小麦、啤酒大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以特种药材、洋芋等。

1.5水源条件

区域内农业灌溉用水主要依靠永昌县西大河水库,地下水辅助生活用水。

目前,已有三条干渠42km跨越项目区,且有多条支、斗渠配合运行,区域水网基本形成,农业用水基本得到满足,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供需水矛盾逐渐突出,原有渠道建设标准偏低,且年久失修,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势在必行。

1.6工程规模

本次规划滴灌工程区控制面积3.5万亩,分4块区域规划,其中,01号区域控制面积1.34万亩,02号区域控制面积1.12万亩,03号区域控制面积0.64万亩,04号区域控制面积0.4万亩。

修建大型蓄水池(塘坝),最大设计蓄水量2.5万m,正常3蓄水量2.0万m。

滴灌水源由35座调节水池配合加压动力运行,3保证项目区需水要求。

但因考虑作物生长习性及种植经验,特药等作物必须每年换茬,所以在设计时考虑上述因素后,在滴灌规划区依然布置配套干、支、斗渠及建筑物并行运作的灌溉布局。

2、灌溉方式选择及总体布置

2.1灌溉方式选择

2

由于项目区主要特殊药材及洋芋种植为主,水源相对紧张,且区域地面起伏相对较大,为了实现有效利用水源、减少区域灌溉过程中的运行成本,按照区域地形特征和田块分布情况。

结合永昌县多风沙的气候特点,故规划选择滴灌方式灌溉。

2.2灌溉分区情况

项目区共分4个大区,即01~04号滴灌区。

根据滴灌的灌溉制度,按照地形高差特征,本着节省能源,节省灌溉系统运行成本和尽量节省灌溉水源的设计思路,将滴溉区域按照水源情况和灌溉制度及其水源工程,划分为35个小区,每个小区控制灌溉1000亩左右。

具体见工程平面布置图。

3、设计依据

3.1微溉工程技术规范SL103-95;

3.2微灌工程技术指南

3.3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3.4喷灌工程技术规范SD148-85等

4、水量分析

根据水源供水能力、区域灌溉用水习惯及作物需水实际情况,分析如下:

4.1灌溉需水量

本项目区需水量为农业灌溉需水总量。

农业灌溉需水量为灌溉面积与综合灌溉定额的乘积。

根据现状灌区灌溉方式、种植业结构、灌溉制度及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出各月的需水量及需水过程线。

3

4.2设计保证率

(1)灌溉设计保证率

根据《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95),灌溉设计保证率不应低于85%,本次设计取灌溉设计保证率P=85%。

(2)设计灌溉面积及种植结构

本次规划设计灌溉面积共35000亩,分布4快,面积分别为01号区1.34万亩,02号区1.12万亩,03号区0.64万亩,04号区0.4万亩。

种植主要以特药和洋芋为主。

本次需水量及节水量计算主要以种植特药为主进行计算。

4.3灌溉制度拟定

4.3.1需水量计算

⑴作物需水量

根据永昌县实测大田作物最大腾发量月份的日平均作物实际腾发量ET=6.0,由于黑土洼农场距离永昌县城以西55kma左右,具海拔较高,腾发量相对较低的气候特点,所以本项目设计取作物实际腾发量时,考虑上述因素,故ET=5.0。

a⑵设计耗水强度

I?

ET?

P?

S0aa式中I—设计耗水强度,mm/d;aET—作物需水量,为5.0mm/d;aP—有效降雨量,0;0S—地下水补给,0;

将上述各参数代入上式,可求得I=5.0(mm/d)a⑶设计灌水定额的确定

4

?

?

?

?

?

?

1zpm?

0.minmax式中m—设计灌水定额,mm;

γ—土壤容重,g/cm,项目区土壤为砂壤土,取1.4g/cm;33z—计划湿润层深度,m;根据作物根系活动层深度,取0.4

m;

p—微灌设计土壤湿润比,%,特药及洋芋湿润带宽度S=0.60cm,毛管间距1.0m,p=S/S×100%=60%;Lwwθ、θ—适宜土壤含水量上下限,占干土重量的百分比;minmax土壤田间持水量为30(重量%),适宜土壤含水量的上限一般取田间持水量的80%~100%,取90%;适宜土壤含水量的下限一般取田间持水量的55%~70%,取65%;

m=0.1×1.4×60×0.4×30×(90%-65%)=25.2mm=16.8(m/亩)3则毛灌水定额m=m/η=25.2/0.9=28mm=18.67m/亩3毛4.3.2灌溉制度

特药和洋芋是蔓生浅根作物,根系分布在0~40cm处,前期灌水湿润层深10~20cm,后期30~40cm,。

结合农农场近些年对特药及洋芋的灌溉经验和需水特性,制定项目区灌溉制度,设计灌溉制度见表4-1。

表4-1特药灌溉制度表

灌水次数

灌水时间

天数

灌水定额/m(亩)3

灌溉定额/m(亩)3

起始

终止

1

日55月

日月59

5

40.00

170.40

2

6日月5

日9月6

5

16.80

3

7月日1

7日5月

5

16.80

5

4

月25日7

30日7月

5

16.80

5

11月5日

11月9日

5

80.00

包括种植前一次灌水和沉水。

灌溉水利用系数4.3.3田间水利用系数大大提项目实施后田间部分采用膜下滴灌,。

—2高,项目实施后灌溉水利用系数见表42项目实施后灌溉水利用系数表表4—

分类

管道水利用系数

田间水利用系数

灌溉水利用系数

项目实施后

0.95

0.95

0.90

4.3.4需水量计算3。

设计需水过程线见表4-特药需水过程线汇总表表4-3

月份

月5

6~8月

沉水

合计

备注

灌溉面积(亩)

35000

35000

亩)/净用水定额(m3

40

50.40

80.00

170.40

净用水量(万m)3

140

176.40

280.00

596.40

灌溉水利用系数

0.90

毛用水量(万m)3

160

196.00

311.10

667.10

5.工程方案工程布置原则5.1布置供水系统及地本次工程布置是在原有输水渠道基础上,工埋管和地面上田间管网部分,支管间距根据毛管长度来确定。

程布局采用以下原则:

6

⑴管道布置与供水系统布置相结合;

⑵支管、辅管以及毛管布置不能穿越机耕道,毛管顺着作物种植行布置;

⑶管道之间的连接,应避免锐角相交,管道铺设应力求平顺,减少折点。

5.2工程规模布局

5.2.1工程管网布置

引水首部主要为引水前池,其作用是将库水经过渠道引入前池,通过预先沉淀,然后进行下游农作物灌溉,前池水进入管道之前采用拦污栅将大的杂物出去,以便满足喷灌灌水的需要。

管网部分均由地埋管主干管、干管、分干管和地上管移动支管四部分组成。

主干管、干管、分干管均为UPVC管,移动支管为铝合金管。

主干管管径为φ400、干管管径为φ300、分干管管径为φ200。

各级管网按照90度布置,分干管顺着作物种植行铺设。

各级管网连接部分均设有检查井,检查井内设有压力表、流量表、闸阀以及排气阀,在每条分干管进口处也均设有排气阀。

灌区运行情况基本一致,主干管、干管和分干管续灌,支管轮灌。

每条分干管每20m设一给水栓,每条分干管上有3~4条移动支管同时运行,灌溉周期一般为5天。

5.2.2系统工程

本次工程共规划膜下滴灌面积3.5万亩,分布4个区域,其中01号区域面积1.34万亩,02号区域面积1.12万亩,03号7

区域面积0.64万亩,04号区域面积0.4万亩。

⑴水源工程

本系统主水源为西大河水库库水,经过水库沉淀后通过原地面灌溉渠道供水至喷灌灌溉蓄水池—前池,而后,通过管道输送各调节水池,加压后用于滴灌,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标准,可用于滴灌。

示意图

灌溉区调节池水池水库蓄管道管道渠道

首部枢纽⑵现有首部工程为前池和首部闸阀井本系统为加压滴灌系统,控制系统。

所以均由于库水经过渠道输送后泥沙和有机物杂质含量大,在引水前池及管道进水口处均设需在引水前池处增设一沉淀池,拦去悬浮对浑水进入管道前进行初级过滤,置高密度过滤纱网,泥砂和杂物。

有必要的情况下,并在前池上方加盖一层滤网,拦去大的漂浮物,同时可防止其它杂物进入。

即引水本次沉淀池设计位于前池上游,根据现状前池位置,流程西大河水库—渠道—沉淀池—前池—首部—管网。

输配水管网⑶本规划只要由地下埋管,即主干管、干管和分干管,在地面8

加装适宜滴灌灌水的地面灌水设备。

通过计算并充分利用现有分干管上给水栓布置间距并结合计算来选取毛管长度,最终确定支管、辅管以及毛管各项参数。

一条支管构成一个灌水小区。

毛管沿作物种植方向铺设,各级管网均成90°夹角布置,辅管平行于支管。

本次规划支管采用铝合金管,毛管、辅管均采用薄壁PE管,支管、辅管和毛管均铺设于地面。

在主干管进干管和分干管首部安装过滤设施,过滤水质达标后进入干管两侧。

5.3典型设计

5.3.1典型设计选择

项目区共分4个区,从4个区地形、土壤以及供水系统和管网布置情况对比,①各个区南北坡降均在3%左右,东西向地形比较平坦;②土壤条件均为砂壤土;③灌溉系统布置形式基本一致。

因此,通过以上三点对比,最终选定具有代表性的01号区单元进行典型设计。

根据大田试验结果,特药、洋芋除了作物根系层不一样之外(不影响系统设计),其生长习性及种植方式基本一样,均采用宽窄行40+60cm行距种植,株距间距为30cm左右。

所以,本次以膜下特药滴灌为代表进行典型区设计,种植打瓜面积1000亩。

5.3.2管网布置

本次规划结合加压喷滴灌共用原则,增设辅管与毛管两级管9

网,支管、辅管与毛管均为地上式管网,支管长度及布置方式仍同现状支管铺设。

辅管与毛管长度通过计算确定。

5.3.3设计参数的确定

⑴典型区分干管总供水量

典型区各分干管控制灌溉面积相等,各分干管设计流量为Q=90m/h。

3⑵系统最小供水流量

根据《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