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坝子组三家田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8890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坝子组三家田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社区坝子组三家田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社区坝子组三家田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社区坝子组三家田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社区坝子组三家田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区坝子组三家田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社区坝子组三家田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坝子组三家田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区坝子组三家田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100%

 备注

 其它草地

其它草地 

海拔高度515—450米

1.7土地权属状况

该项目土地的所有权为龙泉乡文新社区石坝子组三家田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已承包到户,四至明确,权属状况清晰无争议。

1.8项目新增耕地率

实施后新增耕地9.7370hm2,全部为旱地,新增耕地率为97.32%。

1.9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

土地平整:

通过对项目区土地进行规划,对零星地类、沟渠、断头路及其他草地进行开发使其变为耕地,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实现节约用水,提高农作物产量,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

农田水利:

农田水利工程完善是确保项目区粮食稳产丰收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通畅的排水系统工程,提高抗御自然灾害(涝)的能力。

道路工程:

项目区修建田间道、生产道是为了老百姓可以轻松、方便、安全的生产操作,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1.10新增耕地质量

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氮、磷、钾养分不平衡,土壤结构疏松,通透能力好。

项目区开发后,土层较厚,平均厚度60cm,土层不低于50cm。

1.11项目预期目标和任务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发其他草地、建设基础设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最终达到保护耕地的目标。

根据项目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的适宜性和主要限制因素等情况,本次土地开发项目规划的主要目标是:

1、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建设基础实施,满足旱地的灌排要求,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尽量形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格局;

3、综合开发,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4、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效养份含量,增加耕地收益;

5、新修农田水利排灌系统、道路、交通等配套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达到交通便捷,旱涝保收;

6、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通过对项目区10.0050hm2土地开发,构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可实现新增耕地9.7370hm2,新增耕地率97.32%。

1.12项目建设工期

建设工期3个月。

1.13项目预算投资

预算投资43.7530万元。

第二章项目背景

2.1德江县简况

2.1.1地理位置

项目区所在地德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行政隶属于铜仁地区,东邻印江县,西接凤冈县,南及思南县接壤,北部插入沿河县、务川县之间。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8°

03′03″~108°

03′20″,北纬28°

15′33″~28°

15′55″之间。

地域面积为10.0050hm2。

2.1.2自然条件及土地条件

1地形地貌

德江县境内山脉众多,河谷纵横,河流深切,地形破碎。

县内由碳酸盐类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和碎削岩(页岩、砂岩、粘土岩等)组成。

发育有黄壤、石灰岩、紫色土、水稻土等。

地势为西北部高、中部较缓,东部稍低,波状斜面,海拔在320-1534米之间。

境内地层出露有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地层等。

德江县属鄂西北中低山地貌区,岩溶地貌及常态侵蚀地貌相间出现,岩溶地貌占46.00%,侵蚀性地貌占50.90%。

2气候

德江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和多雨。

年平均气温13.1-17.1°

C,最高气温41.2°

C,最低气温-10°

C;

平均年日照时数1115.4小时,4-9月日照时数占全年的71%;

无霜期295天,并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

年平均降雨量为1127-1253mm,多集中在4-10月份。

热量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冬暖春早,适宜农作物生长;

同时夏旱、春旱、倒春寒时有发生。

3土壤

德江县土壤共有5个土类、15个亚土类、27个土属、58个土种。

以黄壤土分布最广,占78.80%,其次为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和潮土。

4水文地质

德江县境内除乌江外,共有大小河流78条,其中河流大于10千米,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31条,全长489.60千米,河流密度为每100万平方千米23.6千米,均系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多为雨源性河流,河流受降雨强度发生变化。

2.1.3社会经济情况

德江县土地总面积2077.00Km2,总人口422245人,其中:

农业人口394588人,占93.45%,人口密度为205人/平方千米。

辖20乡、355个行政村。

境内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汉族241524人,占57.20%,土家族174809人占41.4%,此外还有苗族,仡佬族、侗族、蒙古族等。

全县村通公路率为100%,乡村道路全长2000多公里,乌江航道水上运输业得到了改善和发展,程控固定电话普及到40%的村,县内移动网络覆盖90%村寨,通讯设施为完善。

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42203万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值为3:

1:

1.2。

2.2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2.2.1项目提出的原由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能对项目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及建设起到促进和带动作用。

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

a)可以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德江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当地非农建设对耕地的需求量日渐增加,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的难度不断加大。

因此,有必要积极开展土地开发,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促进全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b)可以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于执行国家生态退耕的政策和国家经济建设占用,全区耕地逐步减少和人口渐增,使当地人口和土地逆向发展的形势日趋严峻。

人多地少的矛盾直接制约着全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d)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2.2建设必要性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为其他草地,开发后新增耕地9.7370hm2,新增耕地率为97.32%。

通过项目实施,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土地产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可以缓解当地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有利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善,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耕地质量使项目区土地达到合理、高效、集约化。

减少生产成本,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项目区人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保障。

2.2.3项目建设意义

a)项目的实施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b)项目建设将新增耕地9.7370hm2,为实现德江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保证项目区作物总产量的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c)项目的实施将会改善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2.3.1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2.3.2相关规划

●《铜仁地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1997—2010年);

●《德江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1997—2010年);

●《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总体规划》(1997—2010年);

●《德江县龙泉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意见的通知(黔府办发[2007]101号)。

●铜仁行署办公室转发《地区国土资源局地区财政局铜仁地区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意见》的通知(铜署办发【2008】54号)

2.3.3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防洪标准》(GB/50201-94);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101-1013-2000);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

●《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标准》;

●《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标准》;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54—1996);

●《灌溉及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T/T118—199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护方案技术规范》(SC204—98);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2005年颁布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暂行规定》;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规程—20060811(征求意见稿)》。

2.3.4编制依据的相关基础资料

a)文字资料

德江县地名表

德江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德江县统计手册

农业水利资料

农业气象资料

德江县综合农业区划和信息资料

德江县2008年度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b)图件资料

项目区现场照片

项目区位置图

项目区1:

10000地形图

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

第三章项目区概况

3.1自然条件

3.1.1地形地貌

项目区属于丘陵地貌,最低海拔为450m,最高海拔为515m。

3.1.2气候

德江县龙泉乡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乡年平均气温15°

年平均日照时数1115.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0%;

无霜期295天。

年平均降水量1200mm,年平均相对温度为82%。

境内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但降雨不均,多集中在雨季,易造成涝灾,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灾害性气候主要为春、秋低湿(例春寒、秋风),冬、春干旱、头旱、冰雹、暴雨,秋季绵雨等。

3.1.3土壤

项目区土壤类型为黄壤土,土层厚度达到50cm左右,土壤酸碱度和地力情况为:

PH值为5.7呈微酸性,有机质含量为30.58g/kg,全N含量为1.56g/kg,全P含量为6.5mg/kg,全K含量为135.24mg/kg。

3.1.4水文及水文地质

项目区内无外来水源、地表径流。

供水仅靠天然降雨,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形控制,季节性变化显著,雨量充沛,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项目区水质属“弱酸性水”、硬水,水质良好,可作为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分布广泛且埋藏较深,利于施工的进行;

项目区内工程地质比较好,出露的地层以三叠系较多,其次是以古生界的泥盆系,石炭系及二叠系。

本项目规划修建的都是小型建设物或构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对其影响不大,只要在布置上稍做调整就可以避免工程地质因素产生的影响。

3.2社会经济状况

根据德江县龙泉乡乡人民政府提供的数据文新社区石坝子组三家田共7个村民组,总人口为4231人,户数1235户,劳动力1827人,耕地2093.95公顷,人均收入1450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项目区内农民迫切希望通过土地开发来增加耕地面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增效益。

这也是摆脱贫穷落后的一条重要途径。

根据项目区调查的情况,项目区所在的村的社会经济情况如下表3.2

表3.2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

名称

总人口

劳动力

人均耕地面积

人均年收入

(人)

(亩)

(元)

某社区石坝子组三家田

4231

1827

0.49

1450

3.3自然灾害

项目区内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倒春寒、春旱、绵雨、冰雹。

1)低温:

受大气环境及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影响,境内春季日照时数少,雨日多,气温不稳定,变化大,形成春季低温阴雨天气,使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受到影响,春播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烂种、烂秧。

2)绵雨:

境内夏末至秋末,易出现绵雨低温,影响水稻抽穗、扬花,空秕率高,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

3)冰雹:

每年都有冰雹出现,对农作物有较大的危害,大多出现在3月和4月。

3.4土地利用现状

3.4.1土地利用结构

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内建设规模面积10.0050hm2,全部为其他草地,没有耕地。

详见表3.4.1

表3.4.1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单位:

公顷、%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三级地类

现状

面积(公顷)

农用地

其他农用地

农田水利用地

0.0000

0.00%

农村公路

0.1170

1.16%

小计

未利用地

其它草地

10.0050

98.84%

项目区总面积

10.1220

100.00%

建设规模

2)土地垦殖率

3)土地利用率

4)耕地复种率

根据以上公式,项目区:

土地垦殖率为0,土地利用率为1.16%,耕地复种率为0。

项目区全部为其他草地,由于交通条件和水利设施欠缺,土地利用效率低,所以土地开发潜力较大。

3.4.2耕地质量现状

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氮、磷、钾养分不平衡,土壤结构疏松,通透能力好。

项目区开发后,土层较厚,平均厚度60cm,土层不低于50cm,满足当地种玉米和小麦的耕种条件。

3.4.3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土地生产率是反映土地利用经济效果的指标。

土地生产率是指在现有土地利用水平条件下的土地生产能力,是反映土地利用经济情况的指标。

土地生产率越高,说明土地利用经济效果越好,反之越差,土地生产率的高低可用土地单产说明。

项目区土地现状为其他草地,土地开发前经济效益差。

开发后的耕地主要种玉米和小麦。

3.5基础设施条件

3.5.1交通条件

项目区内有公路穿过项目区,交通条件较好,但不能满足项目区要求。

另有几条当地农民长期行走形成的土路,路面质量差。

3.5.2排灌设施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由于没有排灌设施,项目区内雨水自然冲刷形成沟壑,水沿着沟壑向项目区外排,因此需要通过土地开发来修建完善的排灌系统设施。

3.5.3电力设施

项目区内有相应的电力设施,为工程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电力基础。

3.5.4农田防护设施

项目区全部为其他草地,土地开发前经济效益差,没有任何防护设施。

第四章项目分析

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4.1.1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国土资发(2005)29号文件。

4.1.2批复情况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德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德江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于当地实际,踏踏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进一步落实和体现“三个代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顺应该区域人民群众的要求和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提出某社区石坝子组三家田土地开发项目。

4.1.3符合相关规划

●《铜仁地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

●《德江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

●《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总体规划》(2001—2010年);

●《德江县龙泉乡土地利用现状总体规划》(2001—2010年)。

4.1.4符合村民意愿

本项目充分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精神,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4.2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项目区总面积为10.1220hm2,全部为其他草地,土层厚度大于50cm,开发后能达到耕地的要求,对15~25°

的其他草地进行开发。

其他草地无人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完善的道路系统。

项目区可垦其他草地土质条件较好,满足农作物种植条件,但生产区位以及道路通达度应得到改善,通过坡改梯改善耕作条件,以及配套完善农田水利、田间道路设施。

根据对其他草地各个地块的分析,各个地块其他草地的开发的适宜性、开发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区位条件基本满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规定的未利用地开发潜力的要求。

本项目区涉及面积10.0050hm2,预计新增耕地9.7370hm2,新增耕地率为97.32%。

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详见表4.2

表4.2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单位:

hm2

开发前

开发后

增减

面积(公顷)

耕地

旱地

9.7370

96.20%

0.1670

1.65%

0.0500

0.49%

0.2180

2.15%

0.3850

3.80%

0.2680

2.65%

99.04%

97.90%

-10.0050

-98.84%

4.3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3.1供水量分析

项目区水源主要来自地表水,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1320mm,多年平均径流深约为470mm,境内集雨面积9.7370hm2,全年地表水总量约为4.6万m3。

Q=S×

h=9.7370×

104×

470×

10-3=4.6万m3

式中:

Q——全年地表水总量(m3)

S——项目区集雨面积(hm2)

H——项目区多年平均径流深(mm)

由以上分析可知,项目区水资源总量充沛,可利用水量丰富,全年地表水总量约为4.6万m3。

项目区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地表水进行利用,地表水利用率约为85%,因此项目区全年灌溉水源总量约为3.9万m3。

4.3.2需水量分析

根据项目区水资源潜力情况、规划后项目区耕地类型、种植结构、作物组成、种植制度和耕地的复种指数来预测农业生产需水量。

项目区通过开发,新增耕地9.7370hm2,新增面积全部为旱地,作物组成以玉米和小麦为主,主旱地复种指数170%。

根据上述农业生产情况进行需水量预测,由《贵州省农业用水定额(试行)》取灌溉保证率为50%时各种作物用水定额,详见表4.3.2:

表4.3.2作物用水定额单位:

m3/亩

项目

玉米

小麦

油菜

烤烟

蔬菜瓜果

灌水次数(次)

2~3

1~2

3~5

灌水定额(m³

/亩)

喷灌、沟灌

30~45

40~50

25~40

20~30

25~50

微灌、浇灌

15~25

20~25

12~20

8~12

15~30

项目区开发后耕地为旱地,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计划,以及当地的种植习惯,项目区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

项目区年降雨>

500mm,综合确定玉米灌水次数3次、种植面积按100%考虑、灌水定额20(m3/亩),小麦灌水次数2次、种植面积按70%考虑、灌水定额25(m3/亩)。

d)项目区旱作物需水计算

项目区内农业生产需水量用下列公式计算:

W需=M毛×

A

式中:

W需----农业生产总需水量(m3);

M毛----综合毛灌溉定额(m3/亩);

A---------灌溉面积(亩)。

确定毛灌溉率

毛灌溉率定额根据M毛=M净/η计算

M净----作物净灌溉定额

η-----灌溉水利用系数;

计划灌溉采用C15砼浇筑渠道,渠道输水损失小,而且渠道输水距离和控制面积都较小,水利用系数较高,确定水利用系数η=0.85。

则设计典型年内毛灌溉定额:

W旱作需=M毛旱×

=M玉米×

A玉米/η+M小麦×

A小麦/η

=20×

9.7370×

15×

3/0.85+25×

70%×

2/0.85

=1.63万m3

4.3.3供需平衡分析

由以上计算分析可知,项目区全年地表水资源总量约为4.6万m3,地表水利用率约为85%,因此全年灌溉水源总量约为3.9万m3。

项目区通过蓄水池形式蓄存地表水,通过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两种方式对地表水进行利用。

根据项目区耕地类型、种植结构、作物组成、种植制度和耕地的复种指数预测灌溉保证率全年农业生产总需水量约1.63万m3。

项目区水资源总量及农业生产需水总量对比可知,地表水资源总量满足作物全生育期灌溉用水要求。

但是,项目区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因地形和区域水利设施条件差异,由此可能出现区域性的干旱问题,应通过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来改善,结合原有水利设施,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原则,修筑拦蓄水建筑物(如排灌沟、蓄水池等)来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通过排灌沟引水和蓄水池蓄水等方式提高当地水资源总量,解决灌溉缺水问题。

4.3.4节水措施

1)项目区主要水源为降雨,主要节水措施采取拦蓄雨水进行浇灌,沟渠采用12cm厚C15砼挡土墙、C15砼浇筑底板,沟渠立面和蓄水池采用M10水泥沙浆抹面防渗,以减少水在输送和储存中的渗漏达到节水目的。

2)在耕作中合理调整作物结构,加强田间管理维护,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采用薄膜覆盖、定额灌水及薄、浅、湿、晒灌溉制度,平整土地,修土坎,减小地面径流;

深耕、耙磨、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入渗。

3)加强灌溉管理措施提高降雨有效利用系数。

4.4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4.4.1评价范围

本次土地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