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8135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非常美妙的情境。

  星河:

天上的银河。

  尽意:

尽情。

  赏析

  这首七律描绘了酷暑雷雨过后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感受雨后新凉的舒畅喜悦的心情。

[5]

  首联、颈联都描绘雨晴的景象,首联写天空。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中“天缺西南”写西南方的天已露出了蔚蓝,标示出“晴”,“江面清”三字是以江南的清平湛蓝来比喻天空西南方的晴明之色。

“纤云不动”,写白云纹丝不动。

“小滩横”三字承接“江面清”,比喻一抹云如横在江面的小滩。

这两句前四字都用白描手法绘实景,后三字都用比喻对实景加以形容,两个比喻前后照应,使二句之景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富于立体感。

[2]领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里,诗人的视线,由于鹊叫自然地由仰视转为平视,描写由形为主转声为主。

“犹湿”,即写出雨后初晴,又表现了鹊的情态活泼可爱。

下句,随“残雷”的低响,描写形声兼顾转以写声为主。

“气未平”三字写雷声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

这一联,鹊能“语”又有“衣”,雷能“残”又有“气”,运用了拟人手法,使诗句富有生气。

清脆的鹊语与低沉的残雷形成对比,和谐一致,交织成一首雨晴时大自然的交晌曲。

  颈联“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用叙事抒发雨睛的喜悦。

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后新晴牵动诗情,但诗情胜过睡意。

“尽取”、“急搜”、“微凉”、“稳睡”、“奇句”、“新晴”这六个带修饰语的词,使两个记事诗句具体可感。

“供”字写自然给人的提供。

“报”字写人对自然的回报,这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尾联“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两句仍叙事,事中有景,景中寓情。

“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化用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只是没有小杜诗句的寂寞感,而是兴致盎然。

“尽意”二字,不仅描绘星河的明澈,更赋予星河以生命,让它充分绽放光彩,也采报答雨后的新睛。

  通观全诗,诗人捕捉住雨后初晴自然景况变化的瞬间,以乍晴的天空、漂浮的白云、争喧的鹊鸣、低沉的雷声,构成了多层次多角度、气势恢弘的绚丽景观。

诗中虽未着一个情字,但喜悦之情旱已透过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喷涌而出,全诗清丽雄浑,奇趣横生。

  创作背景

  宣和五年(1123)陈与义担任了太学博士,受到了皇帝的器重,也许觉得自己可以施展才学,因而心情略有变化,面对夏末秋初,天气转晴,骤雨方歇,写下这首《雨晴》诗。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2

  清平乐・雨晴烟晚

  雨晴烟晚。

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

西南新月眉弯。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鉴赏

  这首词中写“双燕”、“垂柳”、“落花”,这些都是暮春时节的特有风物。

还写有“雨晴烟晚”。

“新月眉弯”,这些都是傍晚的景象。

旧以农历三月为暮春,并称每月初三的新月为“蛾眉月”,据此则词中所写的应是三月初三左右的暮春晚景。

但这首词绝对不是单纯写景制作,它通过暮春晚景的描写,以表现闺中人的淡恨轻愁。

  “雨晴烟晚。

”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

  春天傍晚,雨后转晴,天空中夕阳返照,烟霭升腾,园林中绿水涨池,波光潋滟。

这些都是闺中人在小阁看到的远景,写来层次清楚,色彩鲜明,突出的表现了春雨过后傍晚时分特有的景象。

这两句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是人人都有的对生意盎然的春天景象的热爱,还看不出具有闺中少妇特征的主观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这两句是说,双燕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这两句把少妇的感情色彩表现得十分强烈。

双燕归巢是傍晚时刻常见的景象,而“小阁画帘高卷”一语,却含蓄的表现了主人公对双燕归来的过分殷勤。

这一动作的心理暗示在于:

让燕子快快归巢,双栖画栋吧。

闺中少妇把自己在暮春傍晚的时候所特有的感情和情怀,都融化到这无声的高卷画帘的行动里。

这两句所写的景物是由远而近,通过“双燕飞来”的进程,与“画帘高卷”的行动以表现她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活动。

是虚则实之的艺术手法。

  “黄昏独倚朱阑。

”这两句是说,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

  过片“黄昏独倚朱阑”一句,是承接“小阁画帘高卷”意脉的。

从时间推移上由傍晚写到黄昏,说明她“独倚”的时间是很久的。

从情怀寄托上明白写出了闺中少妇的“独倚”,表现了黄昏后的寂寞空虚的心境。

这与上片“双燕飞来垂柳院”形成鲜明对照,揭示了此词的“燕归人不归”的怀人主旨。

“西南新月眉弯”,是少妇凄凉冷落的“独倚朱阑”时所见到的夜空景象,它和傍晚时期所见到的“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那种生机勃勃的热烈场面前后异趣。

在碧海青天之下“独倚朱阑”的少妇,面对高挂在西南夜空的一弯新月,给与她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这种望月怀人的心理,是闺中少妇面对此景极有可能的思想感情。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末两句是说,台阶上的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

  “落花风”,是暮春季节所特有的事物,闺中人对此十分敏感。

末两句不能简单的看作是客观风寒刺激的反应,而是她主观意志的真实流露。

时值暮春,春事将尽,绿肥红瘦。

她意识到“落花风”吹落了大地的春花,也将吹落她的年华。

不免产生红颜易老的感慨。

但这种感慨作者写得极为含蓄,用风振罗衣而芳心自警的细节表现出来,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手法是极为高超的。

  这首词写的是传统题材,但我们在诵读时仍觉得清丽可喜,韵味无穷,这不得不叹服作者在构思上的独具匠心和遣词造句上的功力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雨后初晴,夕阳残照,烟霭空�饕黄�,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一片春意盎然。

成对的燕子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不知不觉已看到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

夜风卷起台阶上的落花,微微拂过罗衣,只感到春寒袭人。

  砌:

台阶。

  特地:

特别。

  朱阑:

一作“朱栏”,红色的栏杆。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南唐时期冯延巳居宰相之职,当时朝廷里党争激烈,李�Z痛下决心,铲除党争。

这首词正是词人感慨时局之乱,排忧解闷之作。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3

  翻译

  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

双燕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

台阶上的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

  注释

一作“朱栏”,红色的`栏杆。

  这是一首抒写闺情的词作,写的是一个少妇在暮春时节的一个黄昏,思念亲人并等待他归来的情景。

  词的上片写明节候、环境以及这位少妇所见的景物特色。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一个“晚”字点名时间;

“绿水”二字交待气候-----此时正值春天。

这两句乃是写寻常春景:

雨后放晴,夕阳残照,烟霭空�饕黄�,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这景色春意盎然。

这是女主人公乍一放眼就看到的自然美,与一般人的赏春并没有什么不同,还未充分显现出她观景的独特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作者在写景中表现主人公观景有一个心理过程。

她乍一看春色挺美,但继而看到暮色中归来的双燕在种着垂柳的庭院中翻飞盘旋,她的心弦就被触动了,与前面两句不自觉地感到春景之美就有些不同。

燕子尚能在傍晚双双归巢,那么人呢,作者没有明说,只是写这位少妇把阁中画帘高高卷起。

她的卷帘,既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双飞燕,也是为了使燕子进入画梁栖宿。

这一无言的卷帘动作,蕴含着她的独特而微妙的心情,既有对成双晚归的燕子的羡慕,也有只见归燕而不见归人的怨怅。

双燕在这里有鲜明的映衬作用,微露了她的复杂心境。

在词中,用双飞燕、双鹧鸪、双飞蝶、双鸳鸯等形象来衬托女子的孤独感,是常见的,这里也是如此。

至此读者看到春色虽美,但在女主人公眼中却有一个转折,从一般的观赏到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赏景中那种希望成双团聚的潜意识觉醒了。

  词的下片以女主人为中心,描绘她孤独凄冷的处境。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

”上片之景原来都为女主人公独倚栏所见,“黄昏”对应上片的“晚”,“独倚”与上片“双飞”对举,点明她的孤单处境。

那么,她黄昏倚栏是为了眺望远景吗?

自然不是黄昏时分,大地一片模糊,还能看见什么呢,她是在盼望远人归来。

“西南新月眉弯,”月出于东而落于西,她自黄昏独倚,直到月色偏西,可见其倚栏之久,盼望之切。

”从卷帘望飞燕到倚阑盼归人而望月,地点是不断移动的。

此刻人依然未归,她又来到了阶砌再伫立等待。

她真是心绪不宁,在住所凡是可看到归人的地方多次徘徊。

直到夜风卷起阶前的落花,拂动她的罗衣时,她才感到春寒袭人。

“落花风起”再次点明了暮春的季节特征,兼有春思撩人的象征意味。

“特地”可解作“特意”或“特别”,在这里作“特别”解为宜。

春夜的风使她感到特别塞冷,不仅仅由于她只穿了件薄薄的罗衣,更主要是因为她的独处而不能在心头激荡着暖流,这“寒”即是天寒,更指心寒,它以全篇之力为全篇做了一个收束。

  这是一首闺情词词中表露的是女主人公那种淡淡的哀怨与怅恨,于微婉的格调中流动着丝丝思情。

此类写女子独居伤怀、望夫归来的题材,在《花间集》词作中常见。

作者大多善于摄取微细的生活镜头,融入特定的自然景象,来表现女主人公的感受。

这首词也体现了花间派的这种创作特色。

  南唐时期冯延巳居宰相之职,当时朝廷里党争激烈,朝士分为两党,使得李�Z痛下决心,铲除党争。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4

  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雨后初晴想到远处的江边散步,日落西山独自走向愚溪渡口。

  只见洪水消退,村旁的小路重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

  愚溪:

即冉溪。

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村径:

乡村小路。

  成:

显现。

  撩乱:

搅乱的意思。

  浮槎:

水中漂浮的木筏。

  柳宗元的《雨晴至江渡》,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二十八个字。

初读起来好像很容易理解,诗的前两句,写他在雨后初晴的一天傍晚,独自到江边散步。

后两句写他在愚溪渡口旁,雨停水退后所见到的景像。

  河里的洪水太大,大到连村旁的小路都被淹没了。

而且,水中漂浮的木筏,也被冲散了,有的高挂在岸边的树枝上。

说明这场雨下得太猛,下得太久,自己在屋里憋的时间太长了。

久雨初晴,才迫不及待地要到江边来走一走,放松放松自己被压抑的心情。

第二句中有一个“独”字,用得非常巧妙,不仅是写实,也是写虚。

写实,是指他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

写虚,是指当年一起参加“永贞革新”的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都被发配到偏远的州府,自己孤身一人来到永州,势单力薄,难以再成气候。

第四句中有一个“在”字,用得鲜活。

因为木筏所处的位置,应该漂浮“在水中”,此刻却被漫天洪水冲到岸边的树上,“在高树”三字,让人叹然思然,不胜感慨。

真是几多凄凉,几许伤感。

  永州,在湖南省的西南部,每年的春夏两季,雨水格外繁多。

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舜庙祈晴文》,其中有几句的大意是:

“浓云密布,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不仅河岸崩塌,而且冲断河堤,淹没了稻田和菜地,百姓遭灾,苦不堪言”。

因此,祈盼舜帝体恤民情,赶快诛杀妖龙,驱散云雾,使阳光重新普照大地,不再让雨水危害百姓。

结合这篇文章,再读《雨晴至江渡》,反复咀嚼,诗人久雨蛰居之苦、远谪漂泊之痛、同情百姓遭遇的忧患意识、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皆在不言之中,凸显出来。

诗人采用了小中见大、平淡之中寓含深意的写作手法,从表面上看来,四句都是写景,其实字字皆在抒情,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柳宗元这首作于永州溪居的七绝诗,在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同的解析。

如,有的注“槎”为“折、木筏子”,视该诗为一首闲散诗(《柳宗元诗文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有的注“槎”通“楂”即“水中浮木也”,视该诗为“渡口退潮之景”、“偶然景”(《柳宗元诗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版),有的不作任何注释只是笼统地视该诗为“抒写孤寂忧愤的心境”(《柳宗元在永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诸多的解析给读者带来了诸多的疑窦:

“槎”究竟是什么意思?

诗的旨趣究竟何在?

等等。

笔者带着这些问题,怀揣有关资料,凭着世居愚溪之源和长期工作在永州的有利条件,一脚踏进柳宗元溪居遗址,目光投向千百年前,实地进行了连续几个暑假的细致考察,经过一番贴近生活的理性分析,似乎找到了一种全新而又真切的理解。

  我们从柳子的《愚溪诗序》得知,柳子“永州溪居”是一座“八愚”(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园林群景。

由于柳子诗文直到他死后两百多年才公之于世,所以这群景点对当时人来说就根本不晓得,因而也就没有认传下来。

加之后代人们未看到其能表明的“八愚”群景位置的关键一景“愚亭”之所在,所以这座群景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就成了一个谜。

这了解开这个谜,永州学人做了大量的考寻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专家考证,发现柳子永州溪居“八愚”群景就在今天永州柳子街120号至126号之间的愚溪北畔注①,背山面水,座北朝南。

笔者曾反复实地察看,看那“八愚”各景点方位与《愚溪诗序》所述吻合,唯一空缺的就是“愚亭”,但见得“愚亭”所在位置正处于愚溪北滨,其址是一座用青石方料铺筑起来的呈圆形(直径约五米)的码头――但决不是什么码头。

因为在“其流甚下……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连小舟也进不去的愚溪,当地老百姓不会也没有财力去砌这样一座规模甚大的码头闲置在那里或专作洗衣用。

笔者认为,它是“愚亭”基址无疑。

想必是筑在这个位置上的三面环水的“愚亭”被哪年的洪水冲毁罢了(注②)。

  “愚亭”被哪年的洪水冲毁了呢?

有没有被洪水冲毁的事呢?

请看下面的分析。

“愚池”正北约十米远的小山坡上(今天柳子街120号至126号街道靠北)建有一个当地人们世代相称的“十五亭”,据张绪伯先生考证就是柳子重建的“愚亭”(注③)。

何以知之为柳子重建?

从其命名以知之。

因为柳子有“以数代名”的习惯。

例如他称刘禹锡为刘二十八,称周韶州为周二十二,称娄图南为类二十四等。

“愚”乃十三点画,怎么用“十五”称之?

张绪伯先生说,柳子写有《永字八法颂》(《外集补遗》)。

同朝文人卢肇云:

“永字八法,乃点画尔”;

《翰林禁经》亦云:

“八法者,永字八画也……古人用笔之术,多于永字取法。

以其八法之势,可通一切字也”(注④)。

由此可见唐代文人是把“愚”看作十五点画的。

这样看来,“十五亭”即“愚亭”之别称无疑,既是柳子命名又是柳子所建也无疑。

而柳子把当初建在“池之南”的“愚亭”迁建到“池之北”去的事,便无可辩驳地说明了:

其亭的确被大水冲毁了,毁于哪年夏天,我们不得而知,但毁在柳子永州溪居期间无疑。

  研究家们认为,《雨晴至江渡》诗大致写于元和六年的夏天,即是说,谁也无法知晓其诗的准确写作时间,但写在柳子永州溪居期间则是可靠的。

那么,“池之南”的“愚亭”被洪水冲毁可能就成了《雨晴至江渡》诗的写作背景。

  依据这样的情境,再来品读柳宗元这首七绝,我们就不难理解其内容了。

“江南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你看,“江雨初晴”,诗人首先想到要出去走一趟;

已经到了“日西”时分,诗人却还“独”自一人向愚溪渡口(愚溪入潇水处)走去。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大雨初停,时近黄昏)出去?

一个“思”字,表现出作者心中有一桩难以割舍的心事。

什么事?

且看后面的诗句: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诗人踏着刚露出水面的泥泞小路,艰难地走到愚溪渡口一看,只见一些木料和稻草已经“撩乱”变成“浮槎”并挂在愚溪两岸的高树上!

原来,诗人是寻找因下大雨涨大水而被冲毁的“愚亭”来了!

愚溪“幽邃浅狭”,“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愚溪诗序》),小舟也不能进,无运放竹、木筏子事,自古至今皆然。

所以,末句诗中的“槎”既不是“竹、木筏子”,也不是其他“水中浮木”,而是“愚亭”被大水冲毁后散落的那些“木头和草料”。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这首七绝既非“闲散诗”,又非“偶然景”,更非“抒写孤寂忧愤之心境”,而是一首即事兴怀诗,它记叙了“愚亭”被大水冲毁瞬间瓦解的真实怀景,流露出一种对“愚亭”被毁的十分惋惜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实质上表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追求。

  柳宗元诗的总特色可概括为“冷峻”二字(前人有所谓“��纤简淡、清峭森严”的说法),这是诗人谪居永州十年“恒惴栗”的主观心绪和那“南夷”“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自然环境相互交织在诗中的必然反映,但这并不是说他的每一首诗都如此。

在他的永州山水诗中,也有一些写得“冷”而不“峻”,“清”而不“峭”的,如古体诗《渔翁》和这首《雨晴至江渡》的七言绝句就是这样,它文笔简淡却描写传神,画面清幽而意境深远,给读者以广阔的空间想象美而绝无丝毫森严峻峭之感。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5

  原文:

  朝代:

唐朝

  作者: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译文及注释:

  下雨之前鲜花初开可以看到花蕊,下雨之后绿叶中间再也不见鲜花。

  蜜蜂蝴蝶纷纷飞到墙的那边去了,还是怀疑春色在邻居家的院子里。

  蕊(ruǐ):

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

  赏析:

  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的景象。

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

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春色,被这一场春雨给扫了兴。

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非常扫兴而生感触的。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

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

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

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

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显得更加冷落,诗人的心更加怅惘。

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

“却疑春色在邻家”。

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

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

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实感。

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

  “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顿时耳目一新。

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

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

  中心:

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雨晴》原文及翻译赏析6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古诗简介

  《雨晴》是唐代诗人王驾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选取简单平常的景物,描绘了雨过天晴后花园的衰败情态,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全诗语句生动有趣,情感表达淋漓尽致。

  翻译/译文

  雨前初次见到新开花朵的花蕊,雨后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

  蜜蜂和蝴蝶纷纷地飞过了墙去,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⑴蕊(ruǐ):

  ⑵叶底:

绿叶中间。

底,底部。

  ⑶蜂蝶:

蜜蜂和蝴蝶。

纷纷:

接连不断。

  ⑷疑:

怀疑。

春色:

春天的景色。

邻家:

邻居的家。

  王驾进士及第之后,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

此诗作于其归隐之后。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即兴诗,写雨后漫步花园所见的衰败景象。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初见”“全无”是精准的概括,令人感受到雨前、雨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致。

而雨后,花事已了,落红满径,枝条是上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很大很久。

好端端的百花争艳的美好春色,却被这一场春雨给闹杀了。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佳期,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

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离开,纷纷飞过院墙。

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显得更加冷清寥落,诗人的心也就更是悲苦怅惘。

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大胆而奇妙的联想:

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独享春色,诗人想得却是天真烂漫;

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

“疑”字极有分寸,体现了一个度,格外增加了真实感。

这两句诗,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不仅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而且描写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这就更把“春色”写活了。

同时,作者的“惜春之情”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

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

其中,“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而又浑然天成,令人顿时耳目一新。

这一句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

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

  这首七言绝句,精巧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