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A加育儿法》笔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8132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岁A加育儿法》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06岁A加育儿法》笔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06岁A加育儿法》笔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06岁A加育儿法》笔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06岁A加育儿法》笔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岁A加育儿法》笔记Word下载.docx

《《06岁A加育儿法》笔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岁A加育儿法》笔记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6岁A加育儿法》笔记Word下载.docx

举例1:

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或从初中升入高中时,总体看来成绩和自信心均会下降。

举例2:

孕期精神压力大的妇女容易早产,新生儿体重偏轻,婴儿期注意力不佳,有些学前出现行为问题。

举例3:

有时和家长交谈了半天他们的孩子,最后总有人会总结性地感慨一声:

“唉,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啊!

只好见机行事了。

四、请明白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

人类生活的地理和社会环境的多样性不亚于植物。

人类的生存意志和适应能力也不亚于植物。

自然而然,每个区域和社会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习得在当地环境下需要的生存能力。

大人为了帮助孩子获得这些不同的能力,注重的方面自然就不同。

例:

游牧民族的孩子必须要学会骑马放牧;

狩猎民族的孩子必须很小学会辨别动物的粪便和足迹;

农耕民族的孩子必须从小熟悉田里的农活。

另外,生活资源和方式不同,也引起大人对待孩子的不同。

节奏慢的传统社会有的是人力但缺乏物质资源。

大人一夜起多次抱孩子把尿是占用了人力。

但省了尿布和水。

生活节奏快的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紧张,但物质较丰富。

买几箱纸尿裤放着,给孩子随时穿上,疲劳的大人晚上睡个安稳觉第二天好有精力去上班。

食物不充足的社会,大人要喂孩子,这样不浪费。

食物充足的社会,大人会让孩子早早抓着吃,浪费了也不觉得可惜。

某些社会或社区里的孩子从小要从事频繁的体力劳动,吃不饱穿不暖,身体不舒服是常事。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听话”大人打几下,这点疼就算不了什么。

但是,生活在不缺吃穿、不需要频繁体力劳动的社区的孩子,被打后身体的疼痛感是很不寻常的感受,皮肉之苦会造成真实的心理刺激。

孩子在六岁前应该发展出哪些心理能力

一、健康的自主意识

婴儿出生到大约15个月都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

举例:

1.一个七八个月大的婴儿抱着自己的一只脚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他就像在享受一个随手抓来的玩具

15个月后自己原来是身体各个部位的指挥

2.如果把他放在镜子前,看见镜子里的小孩,他会好奇兴奋地伸手去抓。

15个月后看到镜子里的人知道那是自己

自主意识开始从身体领域延伸到心理领域

“啊,我往这边爬,不能保证妈妈的身体和我一起移动。

那我要是想一件事,妈妈会这样想吗?

”于是,他自己从地上捡起块饼干要往嘴里放的时候,妈妈会说“不”;

当自己抬手打了一下旁边小朋友,妈妈也会说“不”。

“哇,妈妈的想法竟然跟我的不一样!

”这种发现让他激动不已。

孩子会创造机会让妈妈说不,让更多的人说不,让自己说不。

很快便发现很多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

这时,他的自我意识发展就上升到了心理思维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领域。

“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啊!

既然有了“我”,怎样才能让自己强化这个“我”呢?

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在小小的世界里划分出自己的地盘,搜罗一堆属于我的东西。

“我的!

我的!

”是两三岁正在惊喜于发现自己的孩子的口头禅。

有的孩子不说这话,但也特别爱“霸占”东西,不管是不是自己的。

孩子天生喜欢自主

通过把孩子的脚腕和某种玩具连起来作为基本的实验方法,向我们揭示了婴幼儿记忆的秘密。

和大人一样,从出生起婴儿就有记忆能力,时间越久,记忆就越容易消逝,但如果给他们一点提示,他们又会记起来。

这说明人类天生就有控制环境的冲动。

帮孩子建立生活的秩序感

在15个月左右产生了身体的独立意识后,他们下一阶段的任务是争取心理独立。

例:

和爸爸妈妈在街上走,他看见马路边上的蚂蚁,要蹲下看,父母虽然不感兴趣,但在旁边等着,满足了他的这个愿望,他就产生一种感觉,“我和别人的爱好可以不同,并且我的爱好可以被满足”。

如果大人在那个时候说“快走,快走,几只蚂蚁有什么好看的”,并把他拉走,他就会产生一种感觉“我的爱好无关紧要”。

这种事情如果时常发生,孩子的自主意识就会减弱,就不会去敏锐地观察环境,发现喜欢的东西和事情。

当一个三岁的孩子在公园玩得开心,不想回家,他在练习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

当一个四岁的孩子自己在静静地摆弄几个小玩具娃娃或飞机,按自己的想法来玩,他是在增强自己的自主意识。

真正的自主是:

“有所为有所不为”。

而不是为所欲为、不听话、执拗。

家长的一个责任是:

帮助孩子建立生活秩序,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上学的时候上学,睡前要刷牙洗脸,适度、合理地和周围的人分享。

孩子学会在这些时候约束自己的行为,他们的自主意识才健康全面我知道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但是,只有当孩子天生的自主愿望得到足够的满足,他们才能在家长的引导下学会在某些事情上约束自己。

当孩子的行为过多受控,他们会选择在不该反叛的时候反叛。

该出门了,孩子可能故意拖拖拉拉;

过马路,家长让快走,他反而慢走;

在家看起来听话,到了学校却为所欲为。

心理自主最宝贵

一个六岁的孩子,他能一个人上幼儿园,一个人去给家里买东西,是一种身体的独立。

但更重要的是意志独立。

那就是他会主动去找事情干,想出事情干,耳边没有一个声音总在说“不”。

干事情时他先采用尝试过得方法,发现不灵会尝试新方法,耳边没有一个声音总在出主意。

他是一个主动的孩子,一个有了人类灵魂最重要的成分——自主意识的孩子。

哪怕他不敢一个人上学上街,他仍然有一颗独立的心。

相反,那个一个人去上学的孩子也许是不得已,他的行为就不是自我选择的,称不上独立。

自主意识让孩子受用终生

六岁前孩子发展出健康的自主意识,终身受用。

自主意识强的孩子不会见到别人玩什么他也学,见到别人学什么他也要,看到别人不公平对待一个小朋友他也跟着起哄。

因为有独立的思维能力,他会选择并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会力排众议去为一个受欺负的小朋友鸣不平,他会产生很高的道德情操。

自主意识薄弱的孩子,碰到新人新事物容易不敢尝试,盲目模仿,没有自己的主见。

不仅不能成为领导者、创造者,甚至接触了负面的行为和人,还很容易误入歧途。

他们遇事容易气馁而引起别人的嘲笑,导致自尊心受伤害。

因为自卑,会自动放弃很多学习成长机会,变得“穷者越穷”。

自主让孩子能够应对各种挑战

自主是任何文化的孩子都有的自然需要,是人类的天性。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与时俱进,像几十年前的家长一样判断孩子未来一生需要什么是不可能的。

那为什么不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在快速多变的复杂社会里头脑清醒、观察敏锐、善于判断的人呢?

我们没能力替他们想到做到的让他们自己去做好了。

但前提是我们给他一个独立的意志和自主能力。

孩子天生就有这个愿望,只要我们不抹杀就好了。

二、对家人和生活环境怀有亲近感和安全感

正面情绪(positiveemotions):

孩子身处这个地方或接近这个人会觉得安全、温暖、有爱。

负面情绪(negativeemotions):

孩子身处在这个地方或接近这个人会心生不安、冷漠、害怕的感觉。

人脑中部有一个“杏仁体区”,专门做这件事——把情绪和人物地点挂钩

在一岁半到三岁之间,孩子对家长的依恋达到高潮。

这是绑定(attachment)的开始。

依恋关系让孩子有安全感

依恋关系可以给孩子需要的实实在在的温暖。

实验:

实验者:

心理学家哈里.哈洛(HarryHarlow)

把刚出生的猴子和母亲分离,给它们两种人造母亲。

一种身子是个光光的铁丝网,头下部插着个奶瓶子。

一种铁丝网的身上包着一层软软的布,但身上没有奶瓶。

小猴子们会在喝奶的时候短暂地在第一个“妈妈”身上停留,但其余大部分时间趴在软软的“妈妈”身上和“她”亲近。

依恋关系也可以给孩子安全感。

心理学家艾丽西亚.利伯曼(AliciaF.Lieberman)说:

“一个人不可能在拥有一份亲密、深厚情感的同时又不为这份感情的稳定和长久而焦虑。

有安全感的孩子,当家长不在身边时,有好奇心,会观察周围事物。

如果是个性格外向的孩子,他会自在玩耍,和别人互动。

如果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他也会通过密切观察,有限参与来吸收外界信息。

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在心中,他们有一个安全的港湾——家长。

哪怕眼前的人不尽如人意,事情的发展不好预测,但孩子知道,只要家长回来了,他就会得到实实在在的保护、安慰和关注,这就是我们说的儿童的安全感。

孩子从爱自己的人那里去获得这种隐形力量的现象叫做“refueling”——“加油”。

心理学上把让孩子有“加油感”的亲子关系叫做“安全绑定”。

有安全感的孩子有自尊心

自尊心是孩子对“我”这个人的评价。

当孩子觉得“我”是被关心爱护的,“我”的想法是被尊重的,孩子就感觉到了“我”的价值,就产生了尊重“我”——自尊心。

当孩子觉得“我”不被别人关注,“我”做的事情常常是“不好”的,“我”甚至会常引起别人的反感和焦虑,孩子就觉得这个“我”是没什么价值的,就不会尊重“我”,就等同于自尊心不足。

自尊心强的孩子更有爱心,因为他像是在辐射自己感受到的爱。

心中对自己有底,他也更不易被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所左右。

三、对所有的生命充满爱心,同情心

有爱心、同情心的孩子懂得关怀其他生命

实验:

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JeromeKagan)先给两岁多的小孩一个布娃娃玩。

过会儿递给孩子一瓶墨水,对孩子说“你把这瓶墨水泼到布娃娃身上”。

孩子会惊讶地拒绝。

凯根就一再坚持让孩子那么做,孩子就一直拒绝,恐惧地看着凯根。

凯根的结论是:

幼儿没有害人之心,因为他们对同类怀有深切的同情心。

没必要对孩子进行道德说教

比如教育孩子把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有礼貌的跟人打招呼,用狼来了的故事教育孩子不要撒谎。

对六岁前的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有用吗?

其实没必要。

小孩虽然在两岁左右就有了自我意识,知道自己和别人是独立的个体,但六岁之前对别人的真正心理动机判断并不准确,因为没那个本事,他们往往拿自己的心思去判断别人的心思。

比如一个四岁小女孩陪妈妈去给要出生的小弟弟买衣服,会兴致勃勃地挑一堆自己喜欢的粉色衣服。

同时,自我意识的崛起让他们特别钟情于保护自己的东西和地盘。

如果从小被压抑着做“好孩子”,就没有机会彻底搞懂自己是谁,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一个对自己都糊里糊涂的人是没有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力量和能力去关怀别人的。

四、浓厚的好奇心,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孩子天生爱探索

多年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有两点是确定的。

一是幼儿不会故意搞破坏。

他们没有能力用成人的眼光看世界。

如果不知道我们在乎什么,怎么会专挑我们不喜欢的事去做?

二是婴幼儿对世界好奇并因之探索是他们学习成长的最大动力、最有效方式。

如果孩子的探索不受限制,问的问题得到关注和解答,到了五六岁,孩子就好奇心旺盛,爱发现问题,会找线索去解决问题,不管是问大人,还是自己琢磨。

到了小学,孩子获得的知识量就相当惊人了,并且生活好像处处充满了学习的机会。

有好奇心的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多

作者的孩子莉莉,一天晚饭时我心事重重。

刚在一个社区大学观察完几个班的华人学生上英语课。

这些新移民学生最大的困难是写作。

词汇量小,又没有写作的动力。

我简要地说了这事,莉莉马上雀跃,建议让这些学生写日记,办报纸,好给他们机会写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一次我说起一位年纪大要退休的单身同事担心老来无助。

莉莉马上提建议,说养只宠物和她做伴,可以搬去酒店住。

总之,没有让她发怵的问题。

世界从来都需要问题解决者,未来更甚。

我们把孩子培养成问题解决者,还怕找不到工作?

五、良好的表达情绪和思想的口语能力

语言是一种威力无穷的工具

语言能帮助孩子积累知识。

日常口语中掺杂很多生活、科学知识,别人说的话能听懂的越多,反应越快的孩子,大脑受到的刺激就越丰富,思维能力提高的就越快,知识的积累就越多。

语言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学龄前的孩子如果被要求一起解决一个问题,他们会叽叽喳喳沟通解决的办法,语言起了沟通的作用。

如果要求孩子单独解决问题,孩子可能会自言自语,那些说得多的孩子通常是最会解决问题的孩子。

语言可以帮助孩子调节感情。

一个能说“怕!

怕!

”的孩子马上让大人明白了她的心态并来帮助她;

一个能说“你这么说,让我很难受”的孩子不用哭着脸闷不吭声地伤心,他心里的难受已经减轻了一些;

一个能说“你这么做真不公平”的孩子不用靠抬手打人来发泄不满;

当一个孩子能说出“妈妈,你快点回来,我想你”时,她的思念情绪就已经得到了缓解。

口语能力是阅读的基础

六、初步的感情和行为自调能力以及良好的注意力

六岁前,孩子会逐步发展出初步的感情自我调节能力。

儿童从一岁开始就意识到别人会对自己有要求,这个要求有时和自己想干的事有冲突。

他们首先要学得是为什么大人不让干这件事。

即使明白了,因为大脑的不成熟,开始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但起码他们明白自己做的事情不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大人继续解释,一贯性地要求,孩子的自控能力就会加强。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华裔心理学家陈欣银教授针对中国儿童的研究发现,两岁多的孩子有两种“听话”,一种是家长耐心讲道理的,一种是家长高压恐吓的。

虽然他没有跟踪研究这批儿童,但很多其他研究发现,第二种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变成反抗型、不自控型的少年。

因为他们从没有过真正自己内心挣扎、一个声音压倒另一个声音的自控练习。

就是说,真正的自控是发自内心的,乖乖型的孩子不见得内心有很好的自控。

如果是在了解了原因之后而不去做一件事,孩子生发出的自控能力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控”。

如果大人的解释不够,只是用呵斥打骂威胁等惩罚手段,小孩子是会被一时唬住,好像听话了,但那只是表面的。

和行为自控一样,注意力的发展需要漫长的时间,因为它们需要一个成熟的大脑前叶。

家长要做的,是在四岁的孩子大脑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和注意力,让他的大脑成为一个最成熟的四岁大脑。

第二章和孩子真诚的交流

尊重孩子的各种情感,积极回应孩子的想法

交流的内容有两种:

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

两者常常有关联,但又不尽相同。

情感交流分成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交流。

当家长和孩子之间表达对对方或对别人的爱、同情、同理心、感激、关心、欣赏,他们是在交流负面感情。

也有些感情不是黑白分明的正面或负面,像惊讶、迷惑、好奇。

虽然感情分正面负面,但不分好坏。

感激和愤怒的区别不是好苗子和坏苗子的区别,不是生产线上优质产品和劣质产品的区别。

拔了坏苗子,好苗子长得更壮;

扔了劣质产品,优质产品卖得价格更高。

这些对立的双方是相对独立的。

但所有的感情与生俱来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是缤纷复杂的世界触动人心的一个自然结果。

所以,每种感情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交流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思想交流。

孩子听到、看到有趣的东西会想向大人描述一番,因为大人没有经历他们看到、听到的,小孩说出来,大人听了,评论两句,这就是交流。

面对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大人提出想法,小孩提出想法,双方互相讨论,这也是思想交流。

孩子想弄明白一件事,向大人提出问题,大人回答了,哪怕因为不知道答案而诚恳地说一句“咦,我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这也是思想交流。

亲子交流不像开会谈话,要在足够的FamilyTime中进行

良好的交流有两个重要条件。

一是足够的亲子时间。

孩子年龄小,行事有自己的韵律和风格。

他们常常是在和家长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或正在度过一段亲密时光,在心情极度放松的状态下才“有心里话要说”。

如果家长像开工作会议,觉得自己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拉孩子坐下来聊聊,“今天在学校干了些什么?

”“你为什么打人?

”孩子会觉得莫名其妙,不会一下子进入状态。

孩子不是机器,按一下按钮就说,再按一下就停。

按他们的行事规则,我们只有付出足够的亲子时间,他们才会向我们打开话匣子,或至少透露点天机,以便我们顺藤摸瓜,开始有效交流。

FamilyTime(家人共聚时间)。

意指全家人一起相处的时间,并且大家一起做轻松的事情,比如做饭、吃饭、看电影、玩游戏、收拾房间、聊天、制订旅行计划,等等。

从孩子的心理视线看,不管家长是餐馆的服务员还是大公司的老板,孩子都有一样的心理需要。

别把孩子小不懂事当借口,放弃和他们交流

我们千万别忘了,在每一个孩子身上,童真和深度并存。

我们要给孩子自由去施展两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得到两种满足——成熟思考的满足和通信烂漫的满足。

不要当孩子表现出深刻的那面时惊呼“我家有个小天才”,而马上用机械的,成人的方式去“栽培”他们。

也不要当孩子调皮玩耍的时候忘了他们深刻的那面。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真和孩子交流。

家长要敞开自己的心扉和世界

为了避免误解造成的种种感情纠结,家长要及时向孩子说明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并解释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和想法。

家长的这种沟通努力,也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让他明白很多事情可以说出来,说出来时的态度方法可以是正面的(比如平静的,带反思的,幽默的),说出来后大家是可以理解的。

每个人都会犯错,教孩子原谅别人的过失

给孩子做心理准备

家长不光要把自己的感情、思维世界打开,还要把自己已知的会影响孩子生活的事情向孩子公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给孩子做思想准备。

最最重要的是,作为家长,我从孩子很小就养成给她做心理准备的习惯。

不要等啊等,等到哪天自认为自己成熟了,能听懂讲理了,再去讲理。

一是多大的孩子能听懂什么样的道理大人判断不准,往往会低估;

二是越早讲道理,孩子就越早懂道理,三是一旦家长形成了不去考虑孩子心理的习惯,想等孩子多大多大了再去做,往往很难了,因为和孩子的交流风格已经定型了。

知道家长要走,为什么走,大约什么时候回来的孩子也会哭。

但这不是茫然失措的哭,而是头脑清醒的哭。

这个孩子的哭是有回报的,她在学习人生重要的一课——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总能得到,生活就是这样。

这就是在学道理,学习感情自我调节和控制。

当家长认真向孩子解释各种事情的缘由时,他学到了家长的言行总是事出有因,不是无缘无故的。

在下次碰到同样或相似的情况时,他不需别人提醒,会自己找原因,这就是我们说的懂事。

懂事的孩子觉得周围发生的事情有规律,可以理解。

平等互尊是家长和孩子终身交往的基调

当父母向孩子展示自己喜怒哀乐的方方面面,孩子更会把父母当成有血有肉的人、正常的人。

他们才更可能去体贴、关照、理解这个“正常人”。

倾听的魔力

倾听让孩子养成和家长分享的好习惯

莉莉快三岁时,一天和爸爸玩时说:

“爸爸,上星期我跑得太快了,把嘴唇弄痛了。

”她是在讲述自己摔在地上的经历。

我们听着,关切地看看她的嘴唇。

“莎宾娜说没有铃铛。

”莉莉和比她大一岁半的莎宾娜玩后回家,坐在小马桶上,向家长陈述和莎宾娜玩时,莎宾娜不让她玩一个小铃铛。

显然,这件事对她形成了心理冲击,她才会和家长说。

我们同情地点头。

当大人认真听着孩子讲述自己的心理状态时,就等于表示“我听着呢。

我关心发生在你身上的事。

”或者重复一句“奥,你摔痛嘴唇了”,就是给一个两三岁孩子的关注。

孩子再碰到让她苦恼、担心、害怕的事才会继续和大人说。

让我们记住,这些在大人眼里看似很小的事情,在孩子眼里并不小,就像我们在外受人欺负,找到朋友家人诉说一下,马上感觉就好多了,孩子也一样。

家长是幼儿的全部社会关系,如果我们不听,孩子找谁去诉说?

家长的倾听和认真回答为孩子的语言思维发展加油

两岁半,莉莉晚上和我们说她白天在家看的电影《人猿泰山》。

莉莉:

“我和婆婆一起看的。

家长:

“噢。

”(倾听)

“那个猴子真吓人。

“真的?

“他是个可爱的宝贝。

”(指主角泰山)

她是个可爱的宝贝。

“小泰山越长越大。

这段话里,我和婆婆一起看的”是陈述一个事实。

但说猴子“吓人”,“可爱”,可就是思想了。

因为这不是孩子从电影里听来的,而是孩子通过猴子的种种行为自己做的判断。

这和成人说“这个人不好相处”或“那个人心眼儿不错”一样,是个人思想。

当大人认真听孩子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时,就等于在和孩子说:

“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我可想知道了!

”“我对你的想法感兴趣。

孩子重要的心理能力之一是好奇心和观察力。

当家长耐心倾听孩子,孩子就形成了和家长分享的习惯。

要有东西和大人分享,孩子就要去观察周围世界。

“爸爸妈妈关心我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那我就仔细去观察注意好了!

孩子有时通过问问题来思考正要搞清楚的概念。

两岁半,当一个认识的人不在身边时,莉莉开始喜欢问:

“谁谁在哪里?

”“谁谁在干什么?

”原来,她刚刚了解了一个新概念,就是不同的人住在不同的地方,在同一个时间会做不同的事。

她知道表哥表姐在中国,一个自己喜欢的儿童游戏室在赫尔辛基,她的朋友莎宾娜在家。

她有时在睡觉,有时在看电视。

这种大人习以为常的概念,对一个小孩来说是一个大发现,她沉浸在发现的喜悦当中,需要时时去证实自己的想法。

孩子有时问的问题,其实她已经知道答案,只是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表达,她想听听大人怎么表达。

她也想引起大人对这件事的关注。

在儿童游戏场一个沙坑里,莉莉用沙子做了一个高塔。

一个男孩过来把它推到了。

“那个男孩子干什么?

大卫:

“他把你的沙塔推到了。

他这样做不好。

大人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了刚才的事件,让孩子学到了语言。

同时,又对孩子的经历表示关注,并做了是非判断。

一、孩子学到了语言。

二、孩子感觉到了关注。

三、孩子学到了正确的行为准则。

家长的倾听增强孩子的创造力

有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是孩子重要的心理能力。

家长的倾听能激发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勇气。

莉莉两岁八个月时,美国南方新奥尔良发生飓风灾难,我关切地看着电视上的报道。

莉莉问我怎么了,我说一个地方发大水了,很多人的家都被淹了,没地方住了。

莉莉毫不迟疑地说:

“我要给他们写封信。

我说你写。

”我马上拿来纸笔,一字不差地写下了她给灾区人们的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