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解读比较赞的文章一文读懂中国经济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8042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解读比较赞的文章一文读懂中国经济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经济解读比较赞的文章一文读懂中国经济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经济解读比较赞的文章一文读懂中国经济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经济解读比较赞的文章一文读懂中国经济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经济解读比较赞的文章一文读懂中国经济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解读比较赞的文章一文读懂中国经济文档格式.docx

《中国经济解读比较赞的文章一文读懂中国经济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解读比较赞的文章一文读懂中国经济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济解读比较赞的文章一文读懂中国经济文档格式.docx

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M2规模达到110.65万亿,较2000年增长超7倍。

2000-2013年间,中国M2数量以平均17.8%的增长率在增加,最高速度为4万亿刺激下的2009年M2增速几乎接近30%(29.4%),但美国在2011年前的过去20年期间,M2的平均增长速度为4.9%,远低于中国的17.8%。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的水是很多的,世界第一,说“水灾”一点都不过分。

2013年,我国新增M2是13.23万亿元,每年如此巨大的新增货币供应量从哪里来呢?

很多人说是“印”出来的,其实即使把印钞机全部满负荷24小时运转,也是印不出那么多钱来的,实际的M0(流通中的现金,也就是拿在我们手上的纸钞)只有5.8万亿,其它的货币,都是“被创造”出来的,并以电子货币的形式存在,也就是大部分钱只是我们在ATM机中看到的一个数字,但并没有那么多的纸钞可以取。

要是现在有个超级富豪要一下子提取5.8万亿纸钞,那就得把全国人民手中的纸钞都给到他才行。

如此巨大的货币供应量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呢?

主要有三个方面:

1)新增贷款。

老百姓和企业赚了人民币,把人民币存在银行,形成银行存款,银行通过贷款把钱放给企业。

这个过程中,由于存款准备金的存在,所以这些贷款会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成倍数地扩大,从而形成了更大量货币投放(具体逻辑请查阅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

2013年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8.89万亿元,占新增M2的67%,是货币投放的主力。

2)外汇占款。

企业做外贸赚了外汇,按我们国家的政策是,人民银行会强制要求企业把外汇兑换成人民币。

可是人民银行自己没有钱啊,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创造钱”,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外汇占款”。

中国贸易顺差巨大,所以外汇占款也是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

2013年新增外汇占款约2.777万亿元,占新增M2的21%。

3)央行负债。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央行,央行有负债业务,比如,央行会投放基础货币,也就是印刷纸币,这是他独有的权力,这些印出来的钞票,自然就是增加了货币供应量;

此外,央行会根据货币市场的情况,做一些逆回购操作,所谓“回购”,回购的是钱,而“逆回购”则是向市场释放钱,也会增加了货币供应量。

央行的负债也是货币增量的来源,但规模相对较小。

三、产业容器

如此巨量的货币,就像巨量的洪水,这些水必需要有个去处。

他们去哪里呢?

我们简单地来理解,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样东西,无论是有形的一件衣服、一座房子、一部汽车,还是无形的股票、期货、金融衍生品、比特币甚至是赌博中的筹码等等,只要有人愿意花钱去买这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小容器,

里面都装着一定的水,也就是对应着一定的货币量。

换句话说,这些水最终都被装到了各个产业中去了。

我的一个师弟马文亚曾经写过一篇《货币三态论》就是讲这个东西,讲得挺好,大家可以去读一读。

中国的货币之水这么大,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容器,就必然会水灾,也即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但是中国却一直没有十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就造成了大家一直说的“中国货币之谜”,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M2数字如此巨大、M2增长如此迅速,但是物价的增长却没有那么迅速?

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著名教授易纲多年前的一篇文章说到,1978年到1992,中国的M1和M2分别增长了20倍,但是,官方物价指数和自由市场价格指数也只增长了1.25倍和1.41倍。

货币流通量增长如此惊人,CPI增长却不是很多,超额货币去哪里了?

其实也不难理解,就是中国的发展很快,百废俱兴,投资、消费等都很巨量,虽然货币供应量增加很快,但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增长也是很快的,也就是容器也被创造出来了很多,大量的货币都顺利地进入到各个新增的产业(容器)中去了,这三十多年,除了少数几年,通胀总体来看并不严重。

但是在这众多的容器中,有两个容器是十分特殊的:

房地产和政府负债。

他们的特殊在于这两个容器的体量太大了,大到必须单独拿出来分析。

地产这个容器有多大呢?

我们看几组数据。

第一、房地产占GDP的规模。

我们以2012年的数据为例,2012年房地产销售总额6.4万亿,当年的GDP是51.9万亿,占GDP的12.3%。

同年其它几个大产业规模数据对比

1)新车行业规模:

2011年行业规模约1.2万亿。

2)手机行业规模:

2011年中国手机销售量达2.8亿部,按1000元一部计算,2011年行业规模2800亿。

3)餐饮业:

2013年全国餐饮业行业规模3.3万亿元。

4)票房规模:

2012年全国总票房170亿元。

5)移动互联网行业规模:

600亿左右。

我们可以看到,餐饮、手机、汽车等这些大行业加起来,都远不如房地产一个产业。

所以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是毫无疑问的支柱产业。

第二、房地产占新增M2的规模。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3年12月末中资银行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7.83万亿元,其中房地产贷款余额14.61万亿元,占到了存量贷款的25.2%;

全年新增贷款8.89万亿元,其中新增房地产贷款2.34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总额的26.3%。

2.34万亿新增房地产贷款规模,占到了2013年新增M2的17.7%,也即房地产行业占GDP总量的12.3%,却吸收了17.7%的新增货币。

而对这个数据,我个人认为依然是低估的,因为有部分流向房地产的贷款是以各种形式包装成非房地产项目来发放的,所以实际房地产占新增M2的比例会更大,占到20%以上我认为是完全可能的。

若把与房地产相关的水泥、建材、建筑施工等行业贷款比例计入,以及加上2013年1530亿的新增保障性住房贷款,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对新增贷款的贡献度应该超过50%,对M2的吸收量应该不低于30%。

第三、房地产占社会融资总量的规模。

2013年全年社会融资总量(备注:

社会融资总量包括了人民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债券、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为17.29万亿元。

而201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6万亿元,以我在一线的了解,房地产企业的杠杆率通常在2倍(也即自有资金投入在总投资30%-35%),那么8.6万亿的投资中约有5.7万亿是融资,也即房地产融资占到社会融资总额的约33%。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是房地产”?

为什么不是服装、不是鞋子、不是家具?

原因自然是多样的,包括土地的稀缺性、政府高价卖地、房地产建设的周期较长等等。

但按照我们“抓核心、做减法”的思维模式,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

文化。

一样东西价格高,是因为货币流到那个东西上,从而冲高了价格,而货币的流动,最终是人的心动。

人喜欢什么东西,货币就会往那个方向流。

历史上著名的荷兰“郁金香泡沫”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最疯狂的时候,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以4600弗罗林的价格(相当于40多头公牛的价格)售出。

除此以外,购买者还需要额外支付一辆崭新的马车、两匹灰马和一套完整的马具。

一株郁金香居然被炒到如此高价,在中国人看来一定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荷兰却发生了,为什么?

因为文化!

因为荷兰人热爱郁金香,所以觉得它是有价值的,愿意为此付出高价。

中国人对郁金香没那么喜欢,也就不觉得它那么有价值,也就不会去炒作这个东西了,即使炒,也炒不到那样的天价。

房地产也是一样的,诚然,土地具有稀缺性、房地产建设周期长、成本高,这些也的确是房地产价格高的原因,但一双由老师傅打造的纯手工的鞋,也很稀缺甚至比房子更稀缺、制作周期也很长,怎么就卖不到天价呢?

最根本的,是我们太喜欢房子了!

丈母娘认为没有房子女儿就不能嫁给你,而没有一个丈母娘会因为没有一双好鞋子而否掉一门婚事;

男孩认为租房结婚很没面子,却不会因为没有这样一双鞋子而觉得丢人。

于是,在我们看来,“买房”变成了“刚需”,而事实上,“有地方住”是刚需,买房并不是。

于是,在这种文化的作用下,老百姓掏出全部的积蓄去买房,货币大量流向了房地产。

正因为大家觉得房子有价值,所以其炒作的价值也具备了,投资、投机的货币也纷纷流向了房地产。

就这样,海量的货币,在我们内心文化心理的驱使下,如潮水般涌向了房地产,这房子的价格也就冲到天上去了。

我们设想下,如果大家都认为“买房”不是刚需,“有地方住”是刚需,如果大家都认为租房结婚是很合理、很正常的,那么,大家就不会掏出全家的积蓄去买房了,投机资金也不会如此疯狂涌入了,那么房价还会那么高吗?

所以,在我看来,中国的高房价是一个无解的事情,限购限不住、限贷堵不住,因为其根本的结,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内心的心结不打开,中国的房价就无解。

我做一个大胆的猜测,如果没有限购,北京四环内的新房均价现在应该在10万,即使现在有限购,也会逐渐涨到10万的(注意我的限制条件:

四环内、新房)。

我们再来看政府负债。

2013年年中开始,国家审计署对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全面大摸底,数据显示如下:

插图一

从审计署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到,在截止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债务已经高达17.89万亿,比2010年增长66.93%,其中银行贷款10.2万亿,即使是13年6月底的地方政府负债数据,也占到了银行贷款余额总规模的14%。

这些债务的举债来源分布如下:

插图二

基建成为投资的主力,有两个原因,第一,基础设施建设的确是经济发展的必需,“要发展、先修路”是大家的共识,做好了基建才能发展,GDP也能上去,领导的政绩也才能上去。

但在中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不做工程,那里来的灰色收入呢?

公务员的工资都是很低的,广大干部做基建的动力是十足的,政府负债自然也就高起来了。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房地产和政府负债这两个行业是社会融资的主力,从贷款规模角度来说占到了银行存量贷款规模的1/3以上,基本可以这么说,现在中国的产业分三类:

房地产、政府基建和其它。

即便如此,其巨大的货币吞噬能力依然是银行无法满足的。

从房地产看,去掉个人购房贷款,2013年新增表内房地产贷款(也就是房地产开发商为了造房子而向银行申请的贷款)仅0.64万亿元。

而按我们的推测,全年房地产融资需求是5.7万亿,也就是银行能够提供的表内贷款只有房地产行业实际需求的一个零头,而房地产企业在国内的发债渠道、二级市场再融资渠道,受制于国家政策都很不通畅,那么,这些资金缺口怎么办?

再看政府负债,从2013年6月底的数据看,银行贷款仅能满足56%的融资需求,债券约能满足10%,那么剩下巨大的资金量怎么办?

答案只有一个:

非标!

2008年的金融海啸,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增长,紧急发布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其实就是全力启动房地产和基建(政府负债)。

那段时间,银行以近乎疯狂的速度放贷,疯狂到什么程度呢?

我的一个同事曾经是银行支行行长,他和我说:

“那会儿上面天天催着放贷款,要是不把钱放出去要被问责!

可见,那会儿的所谓“风控”已经形同虚设了。

信贷的扩张,必然导致货币量的急速增长:

2009年全年M2增长高达28%,11月最高时曾攀到29.74%!

在大量货币的刺激下,房地产价格在经历09年上半年的下降后下半年开始逆势增长,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如火如荼进行。

房地产和基建这两个超级引擎启动后,经济被支撑了起来,2009年一季度经济GDP增长仅为6.6%,但全年却达到了9.2%的高增长!

应该说,2009年,“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已经到了极致,这稳住了经济的增长,却也带来的极大的副作用:

房地产泡沫迅速放大、地方政府债务快速积累、以钢铁为代表的大量行业严重产能过剩……

于是,政府不得不开始收缩,房地产开始调控,开发商贷款难了;

严控政府平台贷款,政府平台贷款不容易了。

但是这两个超级引擎降速了,谁来扛起经济增长的大梁呢?

新兴产业吗?

别逗了!

经济转型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全球经济下行的时候谈转型更是不靠谱。

中国经济面临的局面就是“蜀中无大将”!

除了房地产、基建,还是房地产、基建!

怎么办?

这个时候,非标出现了,其中最典型、规模最大的就是信托。

说白了,就是国家不让银行从表内贷款,那好,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把储户的钱从表内负债中转移到理财产品中,然后把理财资金的钱给信托公司,美其名曰“委托信托公司投资”,其实钱是银行的钱,所投的项目也是银行的项目,信托公司只是在里面做了一个通道而已,这就是所谓的“银信合作”。

通过这种方式,银行成功地规避了国家政策的限制,同时把钱放给了房地产和政府。

通过几年的发展,信托这个本来在金融行业毫无地位的子板块,一跃以10万亿的规模超越保险,成为仅次于银行的中国第二大金融板块。

从投向来说,以我的经验,说这10万亿中有70%以上投向了房地产和政府都算是保守的,很多项目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投向了所谓“工商企业”,或者是所谓“股权投资”,或者更高级的所谓“财产权信托”,实际钱都流到了房地产和政府手中。

就这样,通过非标的撮合,两个本来应该降速的超级引擎又转起来了,银行也能赚钱了,GDP又能保持平稳增长了!

必须要说的是,信托公司在开始靠着银行上位后,逐渐地开始自己积累客户,发行主动管理产品,也即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这种集合信托中,项目就是信托公司自己的项目了,钱有些是让银行代销的,有些则是信托公司自己积累的客户。

目前,在这10万亿的信托规模中,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已经占到了25%,规模已经不可小觑。

信托规模大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信托公司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是“刚性兑付”的。

按照潜规则,当信托计划投资失败的时候,信托公司需要以其自有资金垫付给投资人,而当其自有资金无法垫付的时候,要其股东垫付。

信托公司在中国一共69家,他们的股东都是谁呢?

中信、平安集团、中航工业集团、中铁集团、中化集团、人保保险集团、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华融资产管理、东方资产管理……

官方在公开场合一直不承认“刚性兑付”的存在,君不见,中诚信托30亿的信托计划投资失败,30亿啊!

搁一般金融机构够破产好几回了,大家也都盼着打破刚性兑付,但是,刚性兑付岿然不动!

就这样,信托的刚性兑付已经成为了老百姓和一些机构的默认假设,而信托的收益通常在8-12%之间,高于债市,而股民对股市这两年已经失去信心了,于是,大量的资金从银行、股市、债市流入到以信托为主的非标市场。

这个非标市场,就像一个巨大的资金黑洞一样,疯狂地吞噬货币,从而造成了中国“股债双熊”的看似不可思议的罕见局面,这些,都是中国特色。

由下表可见,2013年度新增12.54万亿人民币存款,增长13.6%,在几个主要项目中,中资银行人民币贷款总额增长6.88万亿,增速13.5%,达到平均速度;

股市总市值仅增长3.7%(其中主板市场从2012年底的2269.13点下跌到了2115.98点,下跌了6.75%;

总市值的增长靠的是创业板增长72.75%和中小板增长29%),债券市场更是下跌了2.8%,只有信托一枝独秀,增长高达45.9%!

看了这个表,大家就应该能非常清楚地理解为什么2013年的股市、债市都是熊市了。

插图三

四、狼来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想大家也已经基本了解了现在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些最基础的东西。

现在,问题来了,房地产年年喊危险年年高歌猛进,但现在的确已经进入很危险的时期了。

三四线城市房地产过剩已经被行业所公认,其主要的原因是市县级地方政府大量出让土地,造成供应过大,而三四线城市的产业支撑是不够的,所以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经全面形成。

为什么市县级地方政府会这么大量地出让土地?

因为在中国的各级政府中,越到基层政府,建设的任务越重,市县级政府承担了大多数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但是越到基层这些,财政收入的分配却越少,这就造成了系统性矛盾。

领导人在任期间要政绩、要GDP,那就要搞建设,但没钱,那么靠大量出让土地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一二线城市由于其强大的人口聚集效应,其市区的房地产价格,目前看问题不大,但这些要靠少数十几二十个大城市支撑起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不够的。

插图四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政府负债中。

虽然2013年底发布的数据显示,地方政府债务总体可控,但是政府的负债毕竟已经达到了国际警戒线,负债不可能再大规模地增长,政府投资的引擎也必然减速。

这一次,非标也没用了,因为银行通过表外也不敢大规模放款了,信托也变得越来越谨慎了,超级引擎降速,喊转型、喊产业升级的呼声越来越高,金融行业虽然年年喊转型,但2014年我感觉特别深刻。

这次,狼真的来了!

五、我们怎么办?

狼来了,我们怎么办?

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能忍受一段时期的低增长。

做过股票的同学都知道,单边增长的股票往往有问题,增长到一定时候很可能会出现断崖式下跌,而健康的股票往往是一段增长后回调一段,再继续增长,长期看则是不断往上。

同样,经济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人口红利、房地产和政府投资支撑等诸多因素下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不可磨灭的辉煌成绩,当然也产生了很多副作用,现在,中国正徘徊在十字路口。

正常情况下,到现在这个时候,是需要有一段时间的低增长,可能是5%左右,让经济降降温,把泡沫挤挤掉、把多余产能砍砍掉,给改革和转型一点时间。

在正常情况下,这段时间会出现较高的失业率、居民收入增长变慢等问题,这都是正常,就像当年的朱镕基总理主导的国企改革导致了大量工人下岗一样,短期看是痛苦的,长期看是健康的。

要能忍受低增长,就需要在考核体系和思维方式上的改变,我们庆幸地看到,新一届的领导人一直在降低大家的预期,也在逐渐改变唯GDP的考核方式。

2)盘活存量。

李克强总理提出要“盘活存量”,这个是非常准确的。

110多万亿的M2,货币足够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货币流到它更应该去的地方,而不是永远堰塞在房地产和基建这两个容器里,这就是“盘活存量”。

怎么盘活?

大禹治水,用的不是“堵”,是“疏”。

我们以前是把货币堵起来,大量地蓄到了房地产和基建中,这两个容器虽然大,现在也盛不下了,更关键的是,房地产这样的行业关系到每个老百姓的生活,还不是一个完全可以市场化的行业。

现在,办法只有一个,要“疏”、要创造新容器、要把我们的大水灌溉到这些新容器里面!

这些新容器,就是新兴产业和传统行业的再升级,他们是大健康、大物流、大电商、大文化、大消费、大农业……

怎么把水引过去?

必须建立一个通常渠道引水,这个渠道,就是资本市场!

在我看来,“盘活存量”的关键,是要加速金融体系改革、加快建立金字塔型的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产业的转型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的,没有发达金融体系这样一个渠道,创新、转型都是无根之草、无本之末。

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沉没成本,所以就有了VC/PE,而VC/PE最终是要退出的,所以需要给他们非常畅通的退出渠道,才能让VC/PE得到很好地发展,他们发展了,这些新兴行业才有可能承受得起巨大的沉没成本,然后不断发展。

但是现在的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倒金字塔型的金融市场:

主板市场有2513家,中小板有719家,创业板有379家,而三板、四板市场则还没有很好发展起来,也就是越是难上的板块,上市公司数量越是多,越是应该容易上的板块,上市公司数量越是少,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主板、中小板市场门槛高,中小企业很难够得着,而中国的创业板的要求也不低,所以中小企业在现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体系中要成为公众公司是很难的。

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应该是金字塔型的,也就三板、四板市场数量最多,创业板次之,中小板再次、主板数量最少。

因为三板四板门槛低、容量大,能让大量中小企业得到上市融资的机会,也给了VC/PE更多的退出渠道。

创业板、三板、四板等,是水渠,有了这些水渠,我们才能把巨量的M2逐渐从房地产、从基建中引入到创新产业和再升级的传统行业中,这些产业才能更好地发展,而现在中国这个倒金字塔型的资本市场,是压制了创新,A股市场很多时候成了大企业套现的平台。

王明夫先生曾经说过“创业板的泡沫将加速中国的产业转型”,这句话,太经典了!

大家都在说创业板有泡沫,但是,如果可以选择,我宁可创业板的泡沫来得更猛烈些,也不希望看到房价涨的更疯狂些!

3)简政放权,降低创业门槛。

我是07年的时候找工作的,那个时候,我的身边很少有人要去国企央企,大家都想着去外企或者民营企业。

但是08年的四万亿以后,我发现毕业生都变得非国企央企不去了,公务员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个让我感受非常强烈,也感到很悲哀。

这说明年轻人的创业精神在逐渐消失,大家都想傍着国家大树求安稳。

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创造性、人的企业家精神的充分发挥,在国企央企和公务员的岗位上,很多时候不需要你有创造性、不需要你爱折腾、更别提什么企业家精神了。

要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企业家精神,需要年轻人加入到市场化的公司里面,或者在合适的时候自己开创一番事业。

年轻人的创业精神,是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东西之一。

可是现在,我们国家的创业门槛是很高的,我自己有过两次创业经历,单说是一个注册公司的事情,就花了我不少精力,跑了小十趟是有的,这样的商业环境,显然是压抑了人们的积极性。

政府必须简政放权,降低成本,这样才能释放人们的企业家精神,国家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这需要政府的智慧和勇气,因为很多时候这是在向自己挥刀,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是不行的。

什么时候公务员不再吃香、什么时候国企少人问津,我们中国就将迎来真正的伟大复兴!

六、写在最后的话

常常听到身边的朋友在谈移民,说国内的各种环境不好云云。

的确,他们说的都是对的,国内的环境的确有各种问题。

然而,我们看问题不能静态地看,而要历史地看、全局地看。

就拿雾霾的事情来说,雾霾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大量的重工业,必然导致环境的污染。

这个过程,欧洲走过、美国走过,伦敦也好、加州也好,都曾经是“雾都”。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西藏没雾霾,因为西藏没有工业。

然而这个过程是不容易的,就像一个男孩在成长为男人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很多的痛苦。

但是,这个趋势是明显的、不可逆的,我们的国家毫无疑问是在越来越好的状态中。

我们和君学子,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应该是逃避,而是应该迎难而上,产业要转型,谁来担当?

我们应该算担当的一分子!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