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3篇Word下载.docx
《教学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3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3篇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竟任何喧嚣只是部分人的喧嚣,课堂也是如此,当部分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喧嚣,必然有部分学生感受到更强强烈的孤独,这显然不是理想的课堂所希望发生的现象。
而且,“冷清”的背后是一种真实的安静,是给思维自由活动的时间。
尤其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安静刚好可以让他们有时间能够直抵心灵深处,寻找到最真实的感受,以一颗“本心”来面对文本,从而产生最真实、最契合自己的感想,而不是为了课堂效果去迎合老师的需要甚至是的听课者的需要。
我们希望语文课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希望可以实现三维目标,那我们就应该让课堂多一些“冷清”,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思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简单的为了表现而去表现;
也只有让课堂多一些“冷清”,才能让学生在安静中寻求到最佳的读写结合点,让知识的内化与情感的表达立足于“真”,出发于“实”,并最终指向我们所追求的“效”。
只是,当下的教育生态影响下的课堂,有多少人有勇气让自己的课堂变得“冷清”呢?
篇二
一直以来,我总有这样一种误解,以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而学生习惯与常规养成教育则是班主任的事,觉得自己又不是班主任,只要教好自己学科的课就行了。
在读了《教师最需要什么》这本书之后,我深深认识到了教学是一个与学生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的一举一动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课堂既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讲台,也是教师展示自己渊博学识和个人魅力的舞台,让学生喜欢我们,能促使他们更加喜欢我们的课。
如何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呢?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也总结了一些心得,现提出与诸君探讨。
第一、从小事做起: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由于思想政治课的课时比较少,平时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并不是太多,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刻刻注意捕捉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机,哪怕是他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是一次作业上的拖沓,课堂提问时的敷衍都可以给我们提供有效的信息。
在一次课堂上,我请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结果他站起来之后一言不发,无论我怎么启发,他就是不开口说话。
我当时就想这绝不可能是他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而是有另外的原因使得他不想说话,于是我就叫他坐下,并在下课后及时与他进行了交流。
原来那天上课凑巧的是连续有四门课的老师都是在提第一问题时就叫他回答了,他就觉得自己特别的倒霉。
于是我就开导他,“如果今天上街买彩票,连续中了四个奖,你也会认为自己很倒霉吗?
……经过一番诚挚的交谈,我发现他的脸上有了笑容,表情也变得更加轻松了。
我不期望经过一次交谈就可以让他彻底改变原来的看法,但我真诚的希望他能够从自己设置的阴郁情绪中走出来,给自己一片明朗的天空。
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这位同学上课发言积极了,作业比以前清楚了,遇到老师也能主动问好了。
第二、课前课后:
交流的“黄金时间”。
课前课后的时间看似很短,但却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最佳时机,教师提早两三分钟到课堂较好,随口和学生聊上几句,会使上课气氛更加融洽,下课时也尽量不要拖课,在严肃的课堂教学之外,日常小事可以和学生有商有量,帮点小忙会使学生对你感恩戴德。
如果不兼任学校领导,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不要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吹毛求疵,但同时切记不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尤其男教师不要和学生变成“哥们儿”。
第三、对于学生活动:
距离产生美。
学生参加的活动通常分为两种,体育类活动和文艺类活动,作为一位老师,必须把握与学生亲近的分寸,体育类活动的原则:
参与而不参加。
除非是学校组织的师生对抗赛,如果是学生自己的比赛,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做一些“后勤”工作,比如递送矿泉水,及时帮助受伤的运动员,最重要的,要在比赛的从头至尾给学生加油鼓劲一般不要中途提早退场。
因为体育比赛讲究连贯性,一气呵成,老师去给学生加油学生一定倍感鼓舞,如果中途退场学生会有失落感,比如篮球赛,假如教师时间比较紧可能只能看到一半,就干脆不要去,事后及时询问比赛结果即可。
如果是文艺类的活动则正好相反:
参加而不参与。
除非是比赛时作为评委,否则这样的活动教师不要参与,因为这一类活动学生参与时往往很紧张,老师去看就更紧张,影响选手实力的发挥。
这里面特别要提到班团活动,这是学生自己无拘无束的空间,如果学生没有邀请,或者只是随口之邀,教师不要前往。
如果是盛情难却,教师应该前往表示礼貌,那个时候学生一定会让老师表演节目,那么就表演一个吧。
表演完了坐下来喝口茶,与学生交流几句就离开,尽管学生会挽留。
因为这样活动往往比较随意甚至是随便,学生会把老师视若学生,嬉皮笑脸,甚至打情骂俏。
教师容易失去一个老师应有的身份和尊严。
总而言之,教学不仅是学术上的教与学,更在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的把握与利用,方能使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和谐的新课堂理念达到教学相长,沟通互动的良好渠道。
试想,学生上课前满心期待我们的课,上课时沉浸在其中投入的听我们的课,下课后又评头论足探讨我们的课,这不就是我们所梦寐以求的教学效果吗?
篇三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它起着引领教师转变教育思想、促进专业成长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评价还能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决策依据。
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对课堂教学的评价,都会研究制定较为详尽的评价表。
纵观这林林总总的评价表,笔者发现,不论它们以何种形式呈现,但万变不离其宗。
它们绝大多数采用量化打分或等级评定的方法。
一般从教学设计(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学效果、教师素养等方面来评价,每一个评价项目后面再细分为两到三级评价指标,每一大项及子项目都有具体的分值权重,评课者须对照标准根据自己听课的感觉逐一打分或评定一个等级(ABCD或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最后再根据各子项打分情况,综合评定该节课的最终等次。
且不说其操作上的繁琐复杂,恐怕其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就值得商榷。
教学活动是教师个性化的劳动,教师个人的风格、素养、经验、习惯等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一千个教师就会有一千种教学风格,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就会相应的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我们如何去界定孰优孰劣?
能界定得那么精准吗?
评价设置那么多的项目,且随着课改还有进一步增添的趋势,教师要在一节课里都圆满地展示出来,难道教师是神?
再好的教师也是凡人,他绝不可能每一项指标都完美无瑕,充其量只不过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做得好一点罢了。
你面面俱到的评价标准,莫非是在故意刁难教师?
不同内容、性质的课堂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考虑的是如何高效实施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地让大多数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良好习惯。
如果为了迎合所有评价指标,就会处处小心、时时谨慎,不可有丝毫疏漏,最终分散了精力,上成了表演课,岂不违背了课堂教学的主旨?
设置的评价项目中,其评定标准有几个阐述是精确的?
教学目标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谁能说得清道得明怎么评定,打满分的理由是什么?
扣分的依据又何在?
合作学习是根据形式打分还是根据效果打分或者两者结合起来打分?
……我估计再高明的专家也难回答。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一节课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最终得由学生反馈出来,学生的评价才是真实有效的。
教师课堂教学再精彩再完美,评课者也一致好评,但是如果大多数学生收获不大,你能说这是一节优质课吗?
我们的评价又何曾有学生评教这一项?
缺少学生的评价还是真实客观的吗?
评课者听了课,拿着这份评价量化表,一定也有点头疼。
这么多的项目逐一打下来,可不是一件省事的活儿。
每项应得多少分,除了要回忆上课者课堂上的表现,还得结合自己的经验以及个人的喜好。
更多的时候,要么抱着不得罪人的思想,打个高分评个优等;
要么敷衍了事,随便给个分交差完事。
这岂不违背了评价的初衷?
如果不是评比,我们评价课堂教学有面面俱到的必要吗?
课堂评价岂可量化了之!
篇四
如果我没猜错,今天,也就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很多学校的领导们(正副校长,中层干部)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
听课。
我拥护实实在在的听课,反对形式主义的听课。
听课者在踏进教室门的一霎那,应该搞清楚听课的目的。
如果是以领导身份去检查课堂的,请慎重——没有任何一位教师喜欢被检查,因为这是一种不信任。
如果你是以学习指导的态度走进课堂,并且,你认真倾听,仔细思考,帮助老师找出教学中的不足,指导老师如何管理课堂,让老师从你的建议中受益,这样的听课才是有效的。
你在老师心目中才是专家型学者型的好领导,相信老师们会欢迎这样的领导进课堂的。
还有,听完课,千万别拍拍屁股走人,像风一样的从课堂上飘过,只留下老师如释重负的喘息和课堂里1949年般的轻松,一定要有后续的工作——交流与反馈,这样,听课才能成为管理课堂的有效手段。
所以,当你有听课的冲动和任务时,请三思!
建议:
1、听课者也要备课。
备所听的老师,备所听的班级,备所听的内容,那样,你的评价才能一语中的,切中肯綮。
2、不要为了完成听课任务,盲目的跨进课堂,否则,最终被动的是你。
我曾遇到过一个很有个性的老师,课上得一流,但忒反感领导装模作样的为完成任务的所谓听课。
某次,正讲到兴头上的他瞥见学校一领导悄悄坐在了课堂的后排,听着他根本不懂的内容。
该老师心生不快,于是,他当堂向这位领导提了一个简单的专业问题,弄得这位领导很尴尬,该老师立刻直言道:
如果你听不懂,请出去!
科学的学校管理是不容作秀的。
我猜想,刚刚开学,我们的课堂会涌进很多的听课者,一个月以后还会有这么多人吗?
而两个月以后呢?
三个月后怎样?
篇五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我们当老师的在习惯的轨道上奔跑惯了,心中最关注的是学生识了多少字,能默写多少字,能背诵多少首诗,能做多少道数学题,有怎样的难度,怎样的速度,能画什么画,弹多少曲子,等等。
满眼是分数,满脑子是知识、技能,而恰恰忽略了人的本身,忽略了以知识、技能为教育的第一要义:
是否压抑、挫伤乃至剥夺了学生的天赋和潜在的智能。
”
曾听到一节数学课“圆面积的应用”,上课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它的面积是()平方米?
”这道题的练习面很广,既可以检查学生求圆的面积的方法的掌握情况,又可在计算算花坛的面积是12.56平方米后,让学生判断“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的对与错,使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理清“圆的周长和面积”在概念、计算方法、单位名称等方面的区别。
总之,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课上,教者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中交流——
生甲:
12.56÷
3.14÷
2=2(米)3.14×
22=12.56(平方米)。
生乙:
2=2(米)12.56÷
2×
2=12.56(平方米)。
生丙:
求圆的面积,要先求出半径,再根据圆的面积公式S=πr2求出圆的面积,生乙做错了。
师:
同意生丙说法的请举手。
(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看来乙同学是看到别人的答案硬凑了后面的一个算式,是耍小聪明了吧!
下课后,我琢磨着“生乙是在耍小聪明吗?
他的得数只是简单的硬凑吗?
”并重新回顾生乙的算法,很快明白:
S=12.56÷
2=C÷
r=πr×
r=πr2。
显然,生乙的这种解法完全正确,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方法。
我立即去找了上课的老师,向他说明了思路。
他听了后,很是后悔“我当时怎么就想不到,怎么就不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思维过程呢?
真可惜!
明天的练习课我要补上这一课。
第二天一下课这位老师就高兴地跑来告诉我“今天课上,我让全班同学们讨论了生乙的算法,有好多位学生都想出了其中的道理。
还有学生受这种方法的启发,又想出了12.56×
4的方法,并说是先用周长乘周长,这样积里就比圆的面积多了4π,所以再除以3.14除以4。
这帮孩子,还真不能小看!
这个事例给了我很深的启示:
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而老师却说他不对,还批评了他。
这说明我们数学课堂有时还不够民主。
老师对学生尊重也不够。
长期这样下去,学生学习的主动生积极性将会大大受到压制,影响学生思维的良性发展。
学生答对了,可能说不出理由。
其原因是有时学生可能是凭直觉思维作出答案的。
直觉思维和与分析思维是有区别的。
分析思维是一步步向前前进的,答问的学生常常能完整地讲清思考的过程。
而直觉思维的学生有时很难对他说出的“结论”作出仔仔细细的思维过程的描述。
但是面对这个“结论”在没有得到完整的思维过程的描述之前,只能算是“假设”,但“假设”不等于就是错误,是需要进行检验的,作为教师对这样的“结论”不能轻易作出否定。
正确的做法,应是引导学生把“假设”加以检验。
在课中,教师并没有让生乙说一说为什么这么解答,也没有给全班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进行小组讨论,只是简单地通过对生丙的肯定性评价变相地否定了生乙的解法,默认只有根据公式S=πr2先求半径再求面积的唯一解法。
在不经意间的一个疏忽,错过了学生思维中闪现的一道亮丽的彩虹,导致这种创造性解法在不知不觉中被抿息。
直觉思维往往有一定的创造性。
布鲁纳说“直觉思维者甚至可以发明或发现分析家所不能发现的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的彩虹,发展学生的直觉天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的发展。
新课标指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激励和赞赏,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
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更可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为师者,有时不妨转换一下角色,从学生的智慧火花中汲取营养,向学生学习,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篇六
中国有句俗话“文体不分家”,这说明艺术和体育是分不开的。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对新事物的接受与学习能力处在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在课堂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入一些音乐元素能够提高学生的兴奋性,活跃课堂的气氛,优化教学的效果,达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以及愉悦身心的目的。
一、音乐与体育活动
在当前的校园体育活动中,我们能够看到学生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精神抖擞地做着广播操;
在运动会上《运动员进行曲》激励着所有拼搏的健儿;
各种业余性的体育活动也少不了节奏欢快的音乐。
可以看出,音乐无时无刻不渗透在体育之中。
音乐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作用于人的心理,激发人的情感。
正是因为音乐的伴奏,学生才能有力度、有节奏地完成广播体操;
正是因为有音乐的伴奏,运动员们才能在赛场上打破一个又一个的记录;
正是因为音乐的伴奏,业余性的体育活动更加充满了动感和激情。
二、音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他们精力充沛,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兴趣化教学能使学生保持足够的热心、耐心和恒心。
音乐渗入体育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既新鲜又好玩的事情,会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使得音乐能与体育教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
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赋予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积极影响,通过悦耳动听的音乐使人产生兴奋,使学生动作符合音乐节奏,形成新的条件反射,由此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如:
在实际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于一些重复而单一的技能动作训练肯定会感到枯燥无味,这种兴趣上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但利用欢快、悠扬的音乐伴奏来刺激学生的听觉,能使学生在愉悦的心理活动中,更快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同时,体育锻炼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在音乐的感染下可以让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并且富有艺术的魅力。
2、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协调学生的身心
节奏是音乐的精髓,音乐的无穷魅力与节奏的千变万化是分不开的,音乐节奏的变化能够对人的身心产生一种奇特的作用。
节奏感是体育运动中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的集中体现,缺乏良好的节奏感就很难形成和提高运动技巧,而音乐正是培养学生运动节奏感的基础。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选择内容健康、艺术价值高,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欣赏水平的音乐,只有这样才能调节学生的心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协调发展。
3、激发学生潜能,消除运动带来的疲劳
音乐能够通过音效的作用间接影响人体的相关机能,激发人体内在能量的释放,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活动欲望。
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更加乐意参与到活动中去。
在生理上,剧烈运动过后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呼吸系统负荷加重,如果不及时的调整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此时如果能播放一些曲调悠扬的音乐,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做一些放松活动,能够很好的帮助身体得到缓解作用,消除运动带来的疲劳感,为接下去学习其他科目做好充分的调整。
三、音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准备部分阶段:
准备活动过程中妙用音乐,营造课堂氛围,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
在低年级体育课上,根据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幼稚及形象思维强的特点,教师在准备活动时可采用《健康歌》,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徒手操活跃起来,学生也容易接受,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
2、基本部分阶段:
基本部分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再加上小学生对于枯燥的事物往往会表现出排斥的心理,如果一味地按部就班将大大降低课堂教学质量。
此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水平的差异选择不同的音乐,使音乐配合动作练习,让学生们振奋精神,再加上符合音乐节奏的动作变化,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增强练习的实效性。
3、结束部分阶段:
结束部分是整节体育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可通过播放一些轻松、欢快的音乐来配合放松练习,使学生较快地稳定情绪、放松肌肉、恢复身心。
伴随着音乐的课堂总结,既消除了学生的疲劳感,又能使学生在音乐中巩固课堂上的练习内容。
四、课堂上使用音乐的注意事项
1、不宜在上课班级多时使用音乐。
上课班级多时,一个班在使用音乐很容易分散其他班学生的注意力,会影响到其他班的教学质量,所以使用音乐上课时要注意选择好上课的环境。
2、音乐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使用音乐前要分析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不同学段的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和理解有所不同,不可以在针对不同年级时使用相同的音乐,这样很有可能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3、使用音乐不能过于频繁。
上课的过程中,过多的、不切时宜的音乐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会使学生无法很好的掌握技能。
4、音乐必须符合教学内容。
要根据不同教材的需要,结合教材来选取合适的音乐,这样既能烘托课堂气氛,又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总结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辅以音乐为媒介,通过与艺术化的声音结合,作用于人的听觉,倾入人的心灵,能够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对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内在的文化素养的提升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体育教师还应该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适当的选择音乐,让学生的体育课在音乐的相伴下更加绚丽多彩,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获得体育锻炼与音乐情操的同步发展。
篇七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情感,完成课的任务,是每位体育教师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
一、教材激发
1.科学性。
即在教材安排上做到先后得当。
例如学生在课初思想和注意力比较集中,对学习新技术比较有利,因此必须把新授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
为了使运动负荷的变化符合人体活动的规律,应将运动负荷较小的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
为了持续学生对课的兴趣,应该将游戏和比赛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
为了不致于使学生疲劳而影响学习,一般应该把灵敏、柔韧和协调性的练习,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而把力量性、耐力性的教材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
2.趣味性。
即对现行的那些单调、枯燥、重复的教材进行适当改编,使之体现游戏性、竞争性和适当的惊险性。
又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上进心和好胜性强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测验、比赛等多种多样的竞技形式,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陶冶情操。
譬如小学四—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均有400米耐久跑,在处理这一教材时,可运用游戏、竞赛形式进行全程跑,像结伴跑、甩人跑、超前跑等;
也可以采用在200米处的报时跑,400米全程计时跑以及50米×
8往返跑等。
3.艰难性。
教材有适当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智力发展。
在教材的处理上,使每堂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譬如在低年级学生初步掌握前滚翻的动作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巩固动作技术,在复习课中可采用以下几种练习方法:
一种是限制性练习,如在颔下和两膝之间夹小手帕进行练习,以强化低头和并腿的动作。
还可在两条直线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