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人口的变化对对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6465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人口的变化对对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人口的变化对对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人口的变化对对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人口的变化对对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人口的变化对对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人口的变化对对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人口的变化对对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人口的变化对对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人口的变化对对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C 2.B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人口在18~50岁之间的人口比重较高,说明劳动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其他选项叙述显然不符合图示。

因此C选项正确。

第2题,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人口在18~50岁之间的人口比重较高,而50岁以上人口占比较少,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的持续扩大,会延缓欧盟的老龄化趋势。

因此B选项正确。

欧盟籍人口老龄化严重,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的问题;

人均消费和人均收入的变化趋势无逻辑和信息支撑。

典题演练提能·

刷高分

从人多力量大到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政策,2013年启动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我国的生育政策经历了三次转变。

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1.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政策,时间相隔不到三年。

影响两次生育政策调整间隔短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老龄化严重

B.城市化水平较高

C.育龄妇女人数少

D.生育观念的改变

2.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十年内,我国(  )

A.男女比例失调更加严重

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加重

C.老年人口抚养比在下降

D.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上升

1.D 2.B

第1题,注意审题,问题是两次生育政策调整间隔短的主要原因,不是实施单独二孩或全面二孩政策的主要原因。

人口老龄化严重是我国实施单独二孩或全面二孩政策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劳动力还没有出现严重不足,我国人口基数大,育龄妇女人数也庞大,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不到三年,就调整全面二孩政策,就是因为符合单独二孩条件的夫妇不愿意生二孩,即生育观的改变,从而导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提前。

第2题,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十年内,出生率增加,少年儿童所占比重上升,少儿抚养比增大,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加重。

2018年1月网文“中国人口形势雪崩”成为网上热搜,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国家卫计委(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初最低预测少整整200万,比日本的出生率还低,部分专家甚至推测2100年,中国人口将消失一半。

下图为2014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

据此完成第3~4题。

3.图中有两处明显人口年龄结构高峰,推测历史上中国人口出生最高峰可能是(  )

A.1950—1960年

B.1960—1970年

C.1970—1980年

D.1980—1990年

4.“中国人口形势雪崩”,主要指(  )

A.出生人口数量太少

B.全面二孩政策失效

C.整体人口极度老化

D.整体人口的急剧萎缩

3.B 4.D

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40~44、45~49为两处明显的高峰,从而推测,最高峰可能是40~44、45~49的出生时间,即1965—1974年,故B项正确。

第4题,如今民众整体生育意愿较低,如低生育率不能逆转,人口可能消失一半,故“人口雪崩”主要指人口数量变化。

绿色GDP,即把资源、环境成本放入国民经济的生产核算之中,作为经济生产的成本处理,以实现对传统GDP的调整。

绿色GDP指数=绿色GDP/传统GDP×

100。

下图为我国2013年传统人均GDP与绿色GDP指数分布关系图。

据此完成第5~6题。

5.若以各省区的传统GDP与绿色GDP指数的中位数(把所有值高低排序后找出正中间的一个作为中位数)为原点,做四象限图,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4类,则符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属于绿色发展高危区的省区是(  )

A.北京B.江西

C.贵州D.辽宁

6.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的高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这些地区(  )

A.生态环境脆弱

B.资源禀赋条件较好

C.产业结构单一

D.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5.C 6.B

第5题,由图可知,贵州处于第三象限,说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属于绿色发展高危区。

第6题,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一般会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下图中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人口数所占总人口比重。

读图,完成第7~8题。

7.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8.图中丙国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

A.20% 鼓励生育

B.50% 采取移民政策

C.50% 计划生育

D.20% 鼓励人员出国

7.B 8.A

第7题,图中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人口数所占总人口比重,0~14岁人口所占比重最大的,人口增长最快。

根据三角坐标,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国家中,0~14岁人口比重最大的是乙,故人口增长最快的是乙。

第8题,根据三角坐标,图中丙国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数占总人口比重约20%,人口老龄化严重,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鼓励生育。

下表为我国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域及全国的人口数据。

读表,完成第9~10题。

2002年

2014年

全国

人口年

龄结构

0~14岁

21.29%

11.43%

21.17%

16.49%

10.16%

18.62%

15~64岁

70.55%

77.79%

71.19%

73.45%

81.29%

72.05%

65岁及以上

8.16%

10.78%

7.63%

10.06%

8.55%

9.32%

134

847

359

142

1281

393

9.2002年至2014年(  )

A.医疗条件改善,全国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

B.甲地就业吸引力强,劳动人口比重提升

C.乙地迁入人口多,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D.自然增长率低,两地劳动人口抚养负担加重

10.据表中信息推断,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甲地可重点发展(  )

①有色金属冶炼业 ②信息服务产业 ③大型建材生产产业 ④生物医疗产业 ⑤商务会展产业

A.①②③B.①④⑤

C.②③④D.②④⑤

9.B 10.D

第9题,从表中可以看出,2002年至2014年,全国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

甲地就业吸引力强,劳动人口比重提升;

乙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劳动人口抚养负担加重。

第10题,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甲地可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产业、生物医疗产业、商务会展产业。

有色金属冶炼业和大型建材生产产业属于传统产业。

中国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25年,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3亿人,下图为2010—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变化预测图。

据此完成第11~13题。

11.2010—2025年间,老龄化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段是(  )

A.2010—2011年

B.2011—2012年

C.2012—2015年

D.2015—2025年

12.关于老龄化快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教育体系中应该积极发展退休前教育和老年教育

②创新能力及创新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均不会受影响 ③就业人口由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④人群患病率增加,医疗保障体系面临较大压力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④

13.下列不属于中国快速老龄化成因的是(  )

A.生活水平的提高

B.偏低的生育率

C.医疗条件的改善

D.退休年龄的推迟

11.A 12.D 13.D

第11题,读图可知,2010—2011年老年人口增加0.16亿;

2011—2012年老年人口增加0.08亿;

2012—2015年3年间人口增加0.19亿;

2015—2025年10年间人口增加0.79亿。

因此,2010—2011年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最快,选A项。

第12题,为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教育体系中应该积极发展退休前教育和老年教育,比如开设老年人大学等,①正确;

老龄化快速发展会导致人群患病率增加,医疗保障体系面临较大压力,④正确。

老龄化快速发展会促进以服务老年人为宗旨的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②错误。

服务于老年人的养老机构等属于第三产业,因此老龄化快速发展吸引就业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③错误。

故选D项。

第13题,退休年龄的推迟是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不是老龄化的成因。

命题角度2人口的空间变化 

(2018全国Ⅰ·

4~5)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1.C 2.D

本组题主要考查了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

第1题,据资料可知,该直辖市常住人口小于户籍人口,说明有大量人口外迁或者外出务工,因此A项错误;

中国处于老龄化加速、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阶段,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多为青壮年)会导致老龄化进一步加速,人口自然增长率进一步下降,因此B、D两项错误;

2006年至2016年,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差距减小,常住人口增长幅度大,说明外出务工人员相对减少,当地就业形势较好,因此C项正确。

第2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是人口总数,重庆最多,其他三地均小于3000万;

二是北京、天津、上海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外来务工人员较多,户籍人口小于常住人口数量,而重庆相反。

故D项正确。

(2016全国Ⅲ·

4~5)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3.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

4.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A 4.C

第3题,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主要为务工经商人员,随着上海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从而导致外来常住人口减少。

第4题,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上海市的传统产业多向周边的中小城市转移,从而为这些中小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迁入。

2016年郑州市常住人口956.90万,2017年春节期间,人口减少近440万。

读2017年春节前郑州人口迁出前十位的城市分布图,完成第1~2题。

1.郑州的外来人口主要来自(  )

A.省内

B.长江三角洲

C.我国中西部

D.东部沿海

2.春节后,影响郑州人口流动最主要的因素是(  )

A.生态环境B.社会文化

C.婚姻家庭D.经济因素

1.A 2.D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春节期间郑州人口迁出的城市大都位于河南省境内。

第2题,春节后,人口因为经商、工作需要返回郑州,所以影响其人口流动最主要的是经济因素。

坦桑尼亚(如图所示)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对GDP贡献不足13%。

2000年以来,该国平均人口增速保持在3.1%,人口分布呈现“南疏北密”的特点,集中分布在东北沿海、维多利亚湖(淡水湖)沿岸和中部地区。

2002—2012年达累斯萨拉姆市人口偏移(指区域内部子区域人口增长速度偏离区域平均增长速度的增长,其值为正,说明子区域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区域平均增长;

其值为负,说明子区域的人口增长速度慢于区域平均增长)正增长位居全国首位,而以政治职能为主的新首都多多马市的人口一直为偏移负增长。

读图,完成第3~4题。

3.坦桑尼亚人口集中分布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南部地区工业发达

B.东北沿海对外贸易较发达

C.中部地区金融业高度发达

D.维多利亚湖盐业资源丰富

4.多多马市的人口一直为偏移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  )

A.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迁入量大

B.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迁出量大

C.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快

D.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慢

3.B 4.B

第3题,坦桑尼亚人口集中分布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东北沿海对外贸易较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较高。

第4题,由图可以看出,其交通不便,多多马市位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迁出量大。

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

下图是上海市2005—2016年总人口、外来人口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关于上海户籍人口数量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2005—2016年持续高速增长

B.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下降

C.2005—2016年保持相对平稳

D.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上升

6.在2005—2016年期间,上海市(  )

A.外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

B.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

C.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长

D.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

5.C 6.D

第5题,2005—2016年总人口和外来人口曲线形态一致,说明上海户籍人口数量保持相对平稳。

第6题,在2005—2016年期间,上海市外来人口比重小于40%,说明低于户籍人口;

人口增长率包括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

劳动力人口大量涌入,人口平均年龄降低;

劳动力人口迁入,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

下图示意不同时期我国部分城市人口增长统计。

据此完成第7~9题。

7.据图可知(  )

A.2010年上海人口增速最快

B.2015年天津人口最多

C.大部分城市人口数量减少

D.一线城市人口增长最多

8.导致长江三角洲城市两个时期人口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B.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C.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D.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9.与前期相比,位于西部的重庆和南宁人口年均增量2011—2015年明显增大,其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宜居

B.高铁网络形成,区际联系便利

C.承接产业转移,乡村人口流入

D.经济发展迅速,高新产业崛起

7.D 8.B 9.C

第7题,读图可知,天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人口增长最多。

第8题,长江三角洲城市如南京、苏州、杭州等,2001—2010年人口年均增量大,2011—2015年人口年均增量较小,两个时期人口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劳动力的数量减少,素质要求提高,导致迁入的人口减少。

第9题,与前期相比,位于西部的重庆和南宁人口年均增量2011—2015年明显增大,其主要原因是西部的重庆和南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导致乡村人口流入,使后期人口年均增量明显增大。

人口迁移选择指数是指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的实际迁移人数与期望迁移人数之比,可以用来衡量不同区域之间人口迁移的相互作用。

其数值越大,说明人口趋向迁入地的趋势越强烈。

下图为2007—2010年安徽省省内人口迁移流的空间图,图例中数值为人口迁移选择指数的总和,并由此将各城市划分为不同级别的辐合点。

据此完成第10~12题。

10.图中反映出安徽省省内人口迁移流的空间特征为(  )

A.铜陵对全省的人口都有较大的吸引力

B.合肥的辐射范围突破了省域范围

C.北部地区的人口迁移趋势强于南部

D.芜湖等城市的影响范围是局部性的

11.影响图示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B.政治因素

C.文化因素D.气候因素

12.与合肥相比,铜陵成为一级辐合点,说明对人口迁移影响较大的因素是(  )

A.就业机会B.收入水平

C.生活成本D.基础设施

10.D 11.A 12.C

第10题,图示表明,与铜陵直接相联系的人口迁移流只有南部城市。

合肥的辐射范围在图中只有省内城市,未显示出与省外城市的联系。

北部地区只有三级辐合点,人口迁移趋势弱于南部。

芜湖为二级辐合点,人口迁移流联系的区域范围较小,因此是局部性的。

第11题,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促使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因素。

政治因素是出于非本人意愿所产生的人口迁移。

安徽省内文化因素差异较小,对人口迁移影响不大。

图中区域范围内的气候特征差异较小。

第12题,与铜陵相比,合肥为安徽的行政中心,城市等级高,产业体系完善,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多,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基础设施也较完善。

但由于合肥的产业集聚度高,人口密度大,生活成本高,阻碍了人口的迁入。

人们在选择工作及居住地时多受就业机会、治安、文化生活及自然环境等影响。

图1是针对美国本土大学生的居住及工作地选择,抽样调查结果所绘制的“偏好指数”空间分布图。

图2为g城人口年龄结构图。

读图,完成第13题。

图1

图2

13.学生探究了影响各地“偏好指数”及g城人口结构的原因,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偏好指数”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气候干冷及就业机会不多

B.g城市风光明媚,观光休憩设施完善,吸引大量老年人口迁入

C.年轻人对k区域比较偏爱的原因是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D.b地“偏好指数”高主要受惠于信息业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聚集

C

读图分析可知,甲区地势与纬度偏高,冬季气候寒冷,是美国重要的农业带,地广人稀,距离城市较远,因此“偏好指数”偏低,A项错误;

g城市位于低纬度地区,气候条件较好,从而吸引大量老年人口迁入,B项错误;

k地位于美国的东北部地区,资源丰富,工业发达,是美国的年轻人对k区域比较偏爱的原因,C项正确;

b地“偏好指数”高,主要受惠于电子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聚集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D项错误。

下图为洛阳市某校学生根据其所住社区某年不同年龄的人口迁出、迁入数量所绘例的统计图。

据此完成第14~15题。

14.人口迁移使该社区(  )

A.人口密度上升

B.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C.人口出生率下降

D.城市人口比重下降

15.该社区及附近迫切需要增加的配套功能是(  )

A.医院B.养老院

C.商场D.幼儿园

14.A 15.D

第14题,读图分析可知,根据该区域各年龄段的人口迁入和迁出的数量可知,该地人口的总迁入量大于总迁出量,说明该地人口数量会增加,人口密度上升。

第15题,由材料数据可知,该地少年儿童的人口数量增加,即适龄儿童增加,需要增加幼儿园等配套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