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5课 苏轼词两首doc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6434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5课 苏轼词两首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5课 苏轼词两首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5课 苏轼词两首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5课 苏轼词两首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5课 苏轼词两首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5课 苏轼词两首doc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5课 苏轼词两首doc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5课 苏轼词两首doc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5课 苏轼词两首docWord文件下载.docx

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莫听”“何妨”“谁怕”三个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6.“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7.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写出了怎样的自然景象?

有怎样的内涵?

(1)自然景象:

气候变化之快。

刚才还是风雨交加,现在已是山头斜照了。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2)内涵: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人生亦不定,祸福难晓;

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定,一如自然界的气候——变幻莫测。

8.试分析《定风波》一词中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关系。

作者借描写疾风穿林、骤雨打叶、春风料峭、夕阳斜照等清冷景象,通过风雨肆虐的恶劣环境更衬托出坦然面对风雨坎坷的旷达洒脱的情怀,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探究】

1.《念奴娇·

赤壁怀古》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①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烘托手法的运用,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

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则又是以美人烘托英雄周瑜,突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

②词中写赤壁的险要形势为实景,想象火烧曹营为虚景,二者相互衬托,虚实相济,为映衬手法的运用。

词中写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也是相互映衬。

2.《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

是怎样引起下文的?

3.与赤壁相关的英雄人物很多,苏轼为什么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突出地写了周瑜?

为什么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周瑜青春年少,春风得意,又是赤壁大战击败曹操的主要指挥员,这正与自己青壮岁月已逝,却屡遭贬谪功业无成的遭遇形成鲜明对照,作者写周瑜其用意在于借周瑜的形象反衬自己,抒发自己的悲壮情怀。

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一方面要表现周瑜年轻有为,另一方面是以美女衬英雄,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潇洒儒雅的风采,更便于抒写自己的情怀。

4.《定风波》下片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饱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1)人生哲理:

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2)人生态度:

句中“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

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5.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

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

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

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

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

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6.《定风波》这首词在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

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

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学%

途中遇雨实属小事,但作者却在常事之中体现出了自己的平生学养、处世精神和开阔胸襟,表示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忧患所忧的心情。

词中流露出的哲理并非消极的解脱之道,而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联系作者后来在海南岛所写的《独觉》诗,也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句子,可见作者这种学养、胸襟和人生态度,确是一以贯之的。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1.下面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樯橹(qiá

ng)酹(lè

i)吟啸(xià

o)羽扇纶巾(guān)

B.笺注(qiān)赤鼻矶(jī)蓑衣(suō)料峭(qiāo)

C.针砭(biǎn)粗糙(cāo)差别(chā)创伤(chuāng)

D.战栗(zhà

n)炽烈(chì

)对称(chè

ng)万箭攒心(cuá

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萧瑟桅杆淘气永葆生机

B.已而凭吊纶巾繁冗拖沓

C.赤壁风姿樯橹绘声绘色

D.故垒酒樽罗网安份守己

3.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长江)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

B.樯橹灰飞烟灭(代指曹操的水军)酹江月(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一蓑烟雨任平生(沙湖道中雨)已而遂晴(过一会儿)

D.回首向来萧瑟处(风吹雨落的声音)故国神游(古战场)

4.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为借代用法的几项是

A.终岁不闻丝竹声

B.举酒欲饮无管弦

C.足下蹑丝履

D.君当作磐石

5.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

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

“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

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6.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雨中情形,词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词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词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围绕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词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7.将下列诗词名句补写完整。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2)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___。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

(苏轼《题西林壁》)

(4)_________________,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5)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

(6)_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

(7)_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8)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8.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有何特点?

有何作用?

9.这首词的下阕集中笔墨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何仅写周瑜一人?

10.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11.这首词的上阕写景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什么把怀念的对象锁定为周瑜?

12.下列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B.“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字,从形、声、色三方面勾画了古战场的雄奇壮丽。

D.这首词在“怀古”的基础上“伤今”,词作最后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感情沉郁而又悲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3.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C.“莫听”“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

D.“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14.作者在另一首《独觉》诗中写道:

“翛(xiāo,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的后两句与题中词的后两句大体相同,作者为什么独爱这两句?

答案:

3.C

【解析】“烟雨”指江湖上烟波浩渺,雨丝风片的景象。

4.AB

【解析】AB中“丝竹”“管弦”借代音乐。

5.D

【解析】“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有误,诗人最后的感慨是一种无可奈何。

6.B

【解析】并没有表现词人归隐田园的决心。

7.

(1)也无风雨也无晴

(2)淡妆浓抹总相宜(3)只缘身在此山中(4)故书不厌百回读(5)又恐琼楼玉宇(6)但愿人长久(7)—年好景君须记(8)春江水暖鸭先知

8.大江、故垒、乱石、惊涛、樯橹灰飞烟灭。

景物特点:

气势宏大、雄起壮丽。

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9.这首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是借古事以抒怀。

下阕由“遥想”领起,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自己一生壮志难酬、华发早生、功业难就。

在此对比中表达了词人的郁愤和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词作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

作者意在拿自己与周瑜比较,以显现出自己至今功业未成的忧愤。

10.

(1)烘托:

词中以“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

用众多的豪杰来烘托周瑜,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映衬,词中有两种映衬:

①实景与虚景映衬。

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

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12.解析:

“浪淘尽”三字,没有蕴含“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这是为下文“怀古”作铺垫,以表明自己对古人的追怀。

B

13.解析:

D项,“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理解不正确。

词句表现了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淡然处世的态度。

D

14.答案:

作者之所以独爱这两句诗,在于它反映了带有作者独特个性的心理过程:

诗人沐浴着雨后的清新的风光,虽略感凉意,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既已云消雨霁,斜阳也收敛了光辉,一切都已成为过

【课外拓展】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诗词,完成问题。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人生几度新凉”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

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意蕴颇丰,请结合本词主旨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南歌子•游赏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①,琼彝倒玉舟②。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①菰黍、昌歜:

席间食品。

②琼彝、玉舟:

酒壶、酒杯。

3.这首词上片首句,将游赏十三楼时所见湖光山色和席间歌女容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写,请结合修辞手法说明。

4.上片末句为什么提及“古扬州”?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5.下片末句(“声绕……”)是怎样写出歌声动听、韵味悠长的?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9~10题。

(10分)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6.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

为什么?

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4分)

7.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浣溪沙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5分)

9.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6分)答案:

1.“凉”字用得妙。

①中秋时节天气凉;

②词人遭贬,内心悲凉;

③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暗含世态炎凉。

2.既再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云遮月),又借此抒发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被贬之后的孤寂之感和失意后的苦闷心情)。

且“月明多被云妨”暗指自古贤良多被奸佞陷害,美好的品质常被污浊掩盖,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7.参考答案:

上阕通过“莺初解语”“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表达了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下阕通过“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

劝导人们不要虚度人生,要珍惜大好青春时光。

8.

(1)雨后置身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

一场雨过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

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2分)

(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

“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他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

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3分)(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情感主旨类试题,考生一定要结合对诗歌的理解,有理有据的明确诗歌的情感主旨。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5北京高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

琅然,清圆,谁弹?

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

【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2】蒉:

草筐。

《论语·

宪问》: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3】童巅:

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4】徽:

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2分)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写曾写道: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2分)

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

词中“唯醉翁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寄情山水的名句。

19.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

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答案】

16.C

17.①C②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8.①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9.《醉翁操》的上阕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的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

下阕写鸣泉虽不复存,但鸣泉之美妙乐曲却仍留人间。

《醉翁亭记》则是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解析】

18.试题分析:

此题容易写错的字有:

皋、舒啸、赋、寓等。

19.试题分析:

回答此题,不光要读懂题中诗句的意思及其所蕴含的感情,还要回忆学过的《醉翁亭记》所蕴含的感情,然后再两相比较。

此题综合考查对诗意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对名篇名句的分析和记忆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准确理解并分析《醉翁操》全词的意思,准确把握作者在其中所表达的事项情感;

然后再努力回忆《醉翁亭记》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其不同。

不难知道,《醉翁操》重在赞美醉翁,而《醉翁亭记》则重在抒发作者对陶醉自然的情感。

【模拟试题】

(四川省雅安市高中2017届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小题,(11分)

水龙吟(苏轼)

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

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

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

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因念浮丘①旧侣,惯瑶池、羽觞沈醉。

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天地。

飘堕人间,步虚声断,寒露风细。

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

【注】①浮丘:

浮丘公,古仙人名。

14.下面对这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开头五句写景:

小沟、长江、柳堤、苇岸、烟村、早市。

描绘出一辐开阔辽远,祥和而富有生机的风景画。

B.在这样一个民风淳朴,景色极佳的小村,词人整天闲居无事,没有凡事纷扰,关心的唯有莼菜与玉藕等美食,过着寻常百姓的生活。

C.下片开头六句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

词人此时被贬黄州,他想象着“浮丘”仙人式的、“瑶池”仙境般的沉醉生活,再现了众“青鸾”穿着“摇曳”的“铢衣”,进入“壶中天地”而“歌舞”的缥缈美景。

这反映出他遭逢大变,灵肉煎熬,想要逃避现实的心态。

D.“飘坠人间”三句,作者笔锋一转,由“仙境”陡然坠入“人间”,反照现实,过着“露寒风细”贫困的贬居生活,好不凄凉,可见当时的苏轼面临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

E.整首词,词人采用以景托情,正反观照,杂以仙话寄托的手法,由景入情,由实入虚,以虚显情,由虚而实,层次井然,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15.此词系苏轼被贬黄州两年之时寄蹭友人所作,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情感。

14.BC

15.

(1)感叹光阴虚度,功业无成。

上片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词人面对美丽的乡村风光,却感叹自己“寸阴虚度,了成何事”。

(2)于苦闷中见旷达。

词人虽然对自己当前的困境感到苦闷,但又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