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5课时同步练习第08课 咬文嚼字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11646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5课时同步练习第08课 咬文嚼字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5课时同步练习第08课 咬文嚼字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5课时同步练习第08课 咬文嚼字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5课时同步练习第08课 咬文嚼字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5课时同步练习第08课 咬文嚼字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5课时同步练习第08课 咬文嚼字doc.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5课时同步练习第08课 咬文嚼字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5课时同步练习第08课 咬文嚼字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5课时同步练习第08课 咬文嚼字doc.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5课时同步练习第08课咬文嚼字doc

第08课咬文嚼字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1897年9月19日生。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

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

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克罗齐、黑格尔、莱辛、维柯等人的论著。

【重点理解】

《咬文嚼字》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第一部分(第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其中,第1、2段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第6段举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

第7段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第三部分(第8段),全文小结。

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

【难点探究】

1.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

【探究】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

读了本文,应有很大触动:

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

由此明白: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

2.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探究】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3.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

【探究】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拿“你是”式、“你这”式来说,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

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

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

例如,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

从“推”字想到门是虚掩的,由虚掩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

这样的咬文嚼字就显得很到位。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

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

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作者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

尤其韩愈对“推敲”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许多人的认同,作者却提出相反的看法。

4.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探究】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

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

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

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

5.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试分别加以概括。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探究】

(1)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

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

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6.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理由有:

(1)陶渊明说: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探究】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

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

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

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

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7.作者说: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理由是什么?

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探究】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

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

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

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可举的例子很多。

例如:

(1)《为了忘却的记念》:

“眼看朋辈成新鬼”改“忍看朋辈成新鬼”,思想感情就起了变化。

“眼看”,是眼睁睁看着的意思,说的是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

(2)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写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3)《谁是最可爱的人》,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跶、边说话也行。

那是多么幸福呢!

”最后一句改为“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思想感情由羡慕而调整为赞美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尺牍(dú)斩截(zhǎn)适宜(yí)斟酌(zhēn)

B.没镞(zú)鲁莽(lú)调和(tiáo)倒涎(yán)

C.骨子里(ɡú)岑寂(cén)清沁(qìn)付梓(zǐ)

D.意蕴(yùn)锱铢(zī)累积(jí)蕴藉(jí)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借文字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必须表现透彻B.虽然必需表示精确

C.虽然必须表现精确D.所以必需表示透彻

2.A【解析】“坏习惯”和“不很好”,不是转折关系,是因果关系。

“必须”表示事理上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做到;“必需”表示一定要有的,常指需要的东西。

第三空从搭配使用上来看,应选“表现”。

“思想”应“透彻”,不能“精确”,“精确”指非常准确,非常正确。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课上,王老师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深受同学喜爱。

B.就是族中亲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往,锱铢必较,一些情面也没有的。

C.对那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我们深恶痛绝,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扫地出门。

D.在巴格达几乎未经多少有效抵抗就迅速落入美军之手后,美国人难免为军事上的优势自鸣得意。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朱光潜的《谈美》一书中还谈论了美感与快感的区别,,,

,,。

,它不包含功利目的,它使人暂时忘记自我而专注于欣赏对象当中。

所以说,艺术可以使人出世。

①那么这只是快感而不是美感

②区分了这两种极易混淆的感觉

③指出“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

④当我们感觉到高兴而联想到自身的欲望时

⑤美感不是普通的感官刺激

⑥用“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这一生动的比喻

A.⑥②③④①⑤B.④①⑤②⑥③C.③④①⑥②⑤D.②④①⑤⑥③

5.当代著名文学家秦牧在谈到读书方法时,主张“牛嚼”(反复钻研)和“鲸吞”(广泛阅读)。

某校举办辩题为“‘牛嚼’与‘鲸吞’孰优孰劣”的辩论会。

假如你是参赛辩手,选择一方观点,写一段80字左右的辩词。

要求语言简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示例一:

读书旨在讲究质量。

只有“牛嚼”,才能汲取内容的精华,做出正确的判断,产生自己的见解。

杜甫曾云:

“精能尽其妙。

”而“鲸吞”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可见,“牛嚼”优于“鲸吞”。

示例二:

只有“鲸吞”,才能博览群书,去芜存菁;广泛吸纳,兼收并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

诸葛亮读书就“独观其大略”。

而“牛嚼”只能咬文嚼字,视野狭窄。

因此,我方主张“鲸吞”优于“牛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简明的能力。

表达时,首先要理解“牛嚼”和“鲸吞”的含义,并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你认为更好的一种方式,然后选择恰当的修辞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

6.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题目。

孔子:

你们都毕业了,怎么又回来了?

弟子:

外面就业太难,我们回来读研。

这幅漫画意在讽刺当今怎样的一种现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些读书人,适应环境能力差,逃避现实。

【解析】孔子的弟子毕业了,因外面就业太难,回来读研。

那就需质疑:

一样的就业环境,为何别人就业不困难?

这说明这些弟子不能适应就业环境,采取了逃避的态度。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

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蕴藉。

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

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

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

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例子举不胜举,道理也说不完。

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

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下列有关文中联想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字的联想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是由文字引发的种种联想的内涵,具体呈现出来又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

B.因为联想意义是游离的,是偏于个性的,所以也是不易控制的,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蕴含糊,甚至支离。

C.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联想上面。

D.由“烟”这个字,能生发的联想意义会很丰富,可能是燃烧体冒的烟,可能是燃烧弹,可能是“一川烟草”,可能是“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2.下列理解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美人都是“柳腰桃面”,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所以作者认为最早运用这些词语的人,没有去创设新奇的意味。

B.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这样的人缺乏创造意识,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难免如此。

C.苏东坡的诗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里写出了作者在饮茶时的情景,明月照着泉水,清茶泡在泉水里,于是就有了这美妙的诗句。

D.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于是我们不知不觉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所以要抗拒习惯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的直指意义易用,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尽量用文字的直指意义。

B.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不肯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所以只有尽量用现代的新词新语,才能创作出深刻新颖的作品。

C.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到了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种精神,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我们都会逐渐养成欣赏和创作的一些好习惯。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精益求精,时时推敲思想情感,锤炼语言,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答案】

1.D

2.B

3.C

3.A项,“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尽量用文字的直指意义”这点有误,写作关乎文学创作,所以要用好联想意义,才能创作出真正有文学意蕴的作品;B项“只有尽量用现代的新词新语,才能创作出深刻新颖的作品”,这点无法从文中推断出来,文章是说我们的语言表现不要落入俗套,要有创意,这不等于要尽量用现代的新词新语。

D项,“精益求精,时时推敲思想情感,锤炼语言”一句偷换了文意,文中强调了推陈翻新,强调了思想情感与语言的吻合。

这一选项里没有了这个意思。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优雅表达治疗“语言癌”

刘巽达

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

最先“发难”的对象,是“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按摩”“点餐”)”之类的冗词赘句。

这些词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得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

最先表现在服务行业,似乎长一点的句子听起来较为委婉、温顺、礼貌,但一旦敷衍开去,不分场合,全都“拉长”。

这种“语言的癌细胞不断增生”,扩散到大众口中,也入侵到标语及平面媒体里,甚至渗透到文字语法中,这就令人担忧了。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

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久之弊。

当触摸手机屏幕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渐渐生成。

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

笔者并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对此,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

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推波助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

台湾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

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

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病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俯拾即是。

比如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在“语言癌”话题引发广泛共鸣后,台湾有关部门纷纷亮出应对方策,比如在会考中适时出一些“语言癌”的辨正题,引导教学,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比如在未来修订语文领域课纲时,将提升表达能力列为重要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讨论、上台讲话,等等。

这些从青少年抓起的举措无疑是可喜的。

但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形成说“雅语”的“雅风”,一要精准,二要生动,三要雅致,人人以此要求自己,并蔚然成风,才会感染到青少年。

毕竟,对语言最大的影响,是社会文化,它不但存在于媒体之中,还存在于人际之间,无孔不入,深入肌理。

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流行语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融入语言河海,丰富语言宝库;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遏止,让它们在“雅语雅风”面前式微。

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愈。

(选自2015年01月14日《光明日报》)

1.下列句子对“语言癌”的内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常见到的“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等)”之类的冗词赘句。

B.在生活中表达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不分场合,全都将句子“拉长”。

C.服务行业中为让人听起来感到委婉、温顺、礼貌,故意使用长一点的句子。

D.已扩散并渗透到大众口中、标语、平面媒体、文字语法中的语言表达现象。

2.下列句子对“语言癌”产生的因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点赞、播放音频和视频代替文字表达,使用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导致“语言癌”生成。

B.中文“恶性西化”,大家只顾学英文,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

C.电视记者常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

D.大陆电视节目中的“口水”较多;现实中,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3.下列句子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癌”这一概念能迅速升温,是因为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和热议,击中了命门。

B.两岸的“语言癌”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不同,但在症状上,并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

C.台湾有关部门的应对方策虽然可喜,但在全社会形成说“雅语”的“雅风”更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