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这五年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6044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市场这五年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艺术市场这五年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艺术市场这五年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艺术市场这五年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艺术市场这五年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术市场这五年Word格式.docx

《艺术市场这五年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市场这五年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艺术市场这五年Word格式.docx

2003年全国艺术品拍卖实现了破天荒的35亿元,是上年的3倍多。

2004年全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为59.90亿元;

2005年又重现2003年的火爆情形,成交额高达81.08亿元;

2006年又以低于10亿元的价格回落。

纵观这5年的拍卖市场,不仅成交额连年增长,单个艺术品的价格也在逐年翻升。

  2003年春季,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不管是冷门的还是热门的拍品,都有买家追捧。

例如:

往年拍卖会上推出的齐白石作品一般在20万元左右就能竞拍到,而这次推出的8件齐白石作品,虽然质量与往年的相差不大,但是成交价均在50万元以上;

刘旦宅《金陵十二钗图》估价为16万元,最后竟以89.1万元成交;

一件估价为40万元的孙中山《总理遗墨》,拍卖前被认为是一件学术研究型的拍品,市场前景未必很好,而最后的成交价也达到了111万元。

在拍卖会现场,由于想进拍卖现场观摩的人太多,主办方不得不对观摩的人数做出限制,只有领取了竞拍号牌的人才能入场。

尽管如此,在嘉德的拍卖现场――北京昆仑饭店二楼,仍要提前一个多小时去排队,晚去了根本找不到座位。

而在拍卖大厅外面的过道,主办方破天荒设置了一个大大的闭路电视,“转播”场内的拍卖实况。

许多不能进入现场观看拍卖的艺术品爱好者只能席地而坐,观赏闭路电视了解拍卖的进程。

同样,在翰海春季拍卖会上,一个预计下午4点结束的专场,竟然持续到午夜12点。

一件起拍价仅为2000多元的玉器拍品经买家的“惨烈”争夺,最后的成交价竟然达20多万元,价格落差达百倍。

嘉德创造了成交额1.94亿元的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最高纪录。

成立仅一年的北京华辰上年春拍的成交额还仅是4000多万元,2003年一跃就超过了6000万元,增幅达50%。

其他拍卖公司的成交额也大幅提高。

  同年秋季,各家拍卖成交额大幅度攀升的势态再次出现。

傅抱石的《毛主席诗意山水册》,以198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中国近现代画的最高价。

齐白石的《诗意山水册八开》以1661万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齐白石作品的最高价。

此外,还破天荒地出现了中央电视台对拍卖现场进行直播的场面。

  接下来的2004年,成交额依旧喜人。

随着当年12月31日上海朵云轩秋季拍卖会收槌,2004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全部结束,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中贸圣佳、北京华辰、上海敬华、上海朵云轩六大公司春秋两季大型拍卖会一共成交文物艺术品23,424件,成交额达30.9亿元,比上年的9.6亿元增长了3倍多。

  2005年艺术品拍卖的神话仍在延续。

这一年的艺术品拍卖在火爆的春拍中续演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井喷行情。

据对我国180余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统计,这一年共举办了1500余场文物艺术品专场拍卖,成交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其中仅中国嘉德、中贸圣佳、北京翰海、北京荣宝、北京保利、杭州西泠这全国六大拍卖公司就成交文物艺术品20,323件,成交额52.5亿元,成交额比去年提高52%。

  从2005年秋拍之后,一度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渐渐冷却,中国艺术品市场步入了调整阶段。

  2006年中国拍市,并没有出现如2005年的火爆情形,成交额仅为81.08亿元,与2005年相比减少了10亿多元。

  2007年上半年,艺术市场在调整阶段的大形势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从拍卖结果看,保利、嘉德、中贸圣佳、翰海、匡时、西泠、荣宝、华辰八大公司一共成交文物与艺术品11,979件,成交额30,9606.3万元,与2005年春季第一阵营的嘉德、中贸圣佳、翰海、荣宝、西泠、朵云轩六大公司成交10,885件、成交额272,655.5万元的情况基本持平。

  各门类拍品五年来成绩斐然

  5年中,因拍卖公司的竭力运作,收藏家的大举介入,中国不同门类艺术品价格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保护传承也好,投资收藏也好,对比拍卖市场萌发阶段的价格,人们都会有恍如隔世之感。

  在拍卖市场发展初期,除了从事美术史和古代书画研究的专业人士以外,连许多叱咤拍坛的收藏家也未必知道张先或者钱维城。

但是,当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徐悲鸿的作品价格攀上一个高峰之后,市场开始了新的寻觅。

于是那微微发黄却儒雅可人,而且蕴含着更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中国古代书画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一次又是一发不可收拾。

主要表现在古代书画的精品力作升幅更为显著上。

如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手卷,2002年第一次推出时只拍出了506万元,2005年出现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价格已经改写成2750万元;

赵孟的《临禊帖》在1998年以33万元成交,7年后涨了25倍,以935万元成交,是艺术品拍卖市场十几年来涨幅最高的。

2005年,中贸圣佳、中国嘉德、北京翰海、杭州西泠四个公司共推出8个古代书画专场,成交总额达8.74亿元。

  这就是中国书画拍卖的成长速度。

有人曾经作了一个极不现实的假设:

如果今天能把5年前拍卖过的书画重新拍卖一遍,整体价格水平会上涨5倍以上。

  瓷器是中国艺术品另一个重要门类。

与古代书画不同,它一开始就受到拍卖企业和收藏界的高度重视。

但早期内地古代陶瓷拍卖似乎无法摆脱香港、纽约市场的影响。

多年来,两地市场动辄成交上亿元的艺术品,同时也引领着中国古代陶瓷的世界行情,造就着一个又一个价格神话。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瓷器古玩的重器更多地出现在香港、伦敦、纽约的拍卖市场上,但是人们看到,这些驰骋世界各地的买家,很多都是在内地市场上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最终走出国门的。

而且,海外市场主导中国瓷器古玩的现象在2006年已经有所改观,2006年春季拍卖当中,中国嘉德推出的一件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以5280万元的价格创下了中国明清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在随后翰海春季拍卖当中,古董珍玩专场实现了1.85亿元的理想战绩。

  除了书画、陶瓷两大传统门类,中国的艺术品拍卖还在不断延伸。

邮品钱币、玉器文玩、油画雕塑……每一个艺术品门类都开始走入拍卖的行列。

  油画是近年来拍卖企业、投资家、收藏家和美术家共同发现的新大陆。

说到油画拍卖,仍然不能不说到中国嘉德。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油画作为一种舶来艺术,它的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和投资价值并没有得到广泛认识。

嘉德成立之初的第一场拍卖就包含了一批油画作品,此后每季大拍坚持不断。

尽管每次拍卖成交额往往只有几百万元,有时甚至抵不过一件传统文物艺术品,但嘉德的油画拍卖始终如一。

尤其是近五年的发展,嘉德油画专场屡创佳绩,2004年春,嘉德的油画专场突破5000万元,2005年秋,更是一举突破亿元大关,标志着中国油画拍卖进入了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

有统计表明,2002年内地市场油画成交额仅为0.95亿元;

2003年为1.21亿元;

2004年为1.83亿元;

2005年猛增到16.21亿元;

4年中增加了40多倍,最后一年增加了8倍。

  在2006年春季拍卖中,嘉德的油画专场总成交额再次超过亿元,北京翰海的油画成交额也达到9800多万元。

与此同时,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沈阳、广州等城市的多家企业都开展了油画拍卖业务,中国油画已经成为继名家书画、瓷器古玩之后,文物艺术品市场的第三大主力。

  海外文物回归热潮更加汹涌

  如果翻阅二十年来有关文物收藏类的报刊就会发现,十年以前,“文物外流”是一个时常出现的词汇,这也是几代国人心头一块挥之不去的阴云。

但是,在最近几年,“文物回流”一词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

尽管让更多的中国文物“回家”仍然任重道远,但毕竟一个令人欣喜的开端出现了。

其中,中国的艺术品拍卖业功不可没。

  事实上,国内艺术品拍卖刚一恢复,文物回流就成了一些拍卖企业的主攻内容。

近几年,随着国内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不断升温,文物回流作品也普受欢迎。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很多中国拍卖企业走出国门,寻找遗失在海外的中国瑰宝。

  据统计,在1996年以前,回流文物不超过拍品总数的20%。

如今,仅2002年,首届中国文物艺术品联合拍卖活动上,全国百余家拍卖行推出了3.2万件艺术精品及珍品,其中从海外征集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就占到了40%。

  不仅如此,文物艺术品回流的种类近年来也在不断丰富。

除了传统的书画、瓷器两大门类以外,玺印、古琴、佛像、铜器、钱币、邮品等等都在回流之列。

据保守估计,5年来,通过拍卖回流到内地的文物艺术品超过3万件,其中2002年至2004年超过2万件,2005年一年就超过5万件。

据北京海关统计,北京市2005年艺术品进口达到历年的高峰。

仅1月至10月,北京关区进口艺术品较去年同期飙升35.1倍,占全国艺术品进口总值的55.2%。

据了解,目前国内10余家著名艺术品拍卖企业中,海外回流的艺术品拍卖已占全部拍品的50%以上,回流艺术品成交额超过全部拍品成交额的60%。

其中,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为中国书画和明清瓷器,海外回流的中国近现代书画成交率保持在90%以上。

  中国拍卖五年大事记

  (2002年――2006年)

  2002年4月至8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实施五周年暨中国拍卖恢复十周年而举办的“首届中国文化艺术品联合拍卖活动”,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50多个大中城市依次展开。

  2002年4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了“进入WTO后中国拍卖业发展战略研讨会”。

  2002年6月22日,我国首届“中拍杯”全国拍卖师主持技巧竞赛结束。

广东女拍卖师金玲获得了“金槌奖”。

  2002年7月初,国家文物局公布385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标准。

  2002年7月7日,上海财经大学成立拍卖文化研究中心。

  2002年10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新增条文中规定:

文物部门在审核拟拍卖的文物时,可以指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优先购买其中的珍贵文物。

  2003年5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颁布,条例对于艺术品拍卖企业的成立与经营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规定。

  2003年7月10日,故宫博物院行使“优先购买权”购得了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拍的中国古代书法作品《出师颂》,成交价格为2200万元人民币。

  2004年3月,国家文物局发布通知:

自2004年5月1日起,没有文物拍卖许可证的拍卖企业不得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

  2004年7月4日,在上海崇源春季拍卖会上,20件甲骨文以5280万元(含佣金)成交。

  2004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进行了修改,取消了对拍卖业实施特种行业管理的有关条款。

  2005年1月1日,国家商务部颁布的《拍卖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2005年1月15日至16日,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在北京召开。

商务部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国拍卖行业协会领导班子。

  2005年6月19日至20日,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在北京举办了“2005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国际论坛”。

此次论坛有海内外著名鉴定家、艺术家、评论家、教育家、经济和法学专家、拍卖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等数百人参加,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以及国家各有关部委领导出席了开幕仪式。

  2006年3月28日,在浙江省拍协三届四次会员大会上,宣布成立拍卖师分会。

  2006年5月,我国立法机关审议《反洗钱法》(草案),非法文物交易、贪污贿赂被列为重点监控对象,拍卖业、保险业、证券业等被列为反洗钱监控单位。

  (文/王凤海)

  古玩市场:

虚火烧高热度不减

  今天的古玩艺术品市场,既可以用五彩缤纷、变幻莫测,又可以用虚无缥缈、乐趣无穷来形容。

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个人,尽可以凭一己之感受评说与描述各自眼中的市场,于是便产生了带有不同人情色彩的千姿百态的古玩市场。

  梳理5年来古玩市场的发展印记,探索5年来其发展脉络,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古玩市场的成交额从一路虚高转向低谷徘徊;

  二是古玩市场的开办热情持续高涨,市场数额成数倍增长;

  三是古玩市场的竞争态势从苗头初显发展到现在的愈演愈烈。

  基于以上三点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有关古玩市场的热门话题,可以概括5年来的市场特点,也算作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各方面对古玩市场管理和发展的重视与关注:

  杭州宣言――市场进入竞争阶段

  6月的杭州,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在此举办“2007中国古玩市场论坛”,来自全国的各路市场管理者与经营者,操着南腔北调的语言,从来没有过的一致,谈论和注释着以前数届中国古玩市场论坛从未出现的同一个名词――竞争。

  中国古玩市场已经走过了其平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求生存求发展的阶段,步入了激烈竞争的第二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市场的管理者与经营者为争取自己的合法经营权利而努力。

  第二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市场的管理者与经营者都处在竞争的漩涡里,都在为应对竞争绞尽脑汁。

  以闻名国内外的北京南部古玩经营圈为例:

古玩艺术类的市场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两个发展成了现在的10个,确切地说已经突破了10个。

于是产生了各市场之间相互挖墙角、挖管理人才、挖经营者、竞相降低租金等现象,竞争的手段此起彼伏,轮番上演,进入激烈竞争阶段。

  以长江流域的几个城市为例:

几乎所有的城市里的艺术品市场都由原来的一个变成了几个,一个市场独霸天下的局面正在被市场供需无情地打破。

  

  老生长叹―市场的买卖越来越不好做

  某权威古董市场里的的一个老古董商曾唉声叹气道:

“不瞒您说,我已经连续三个月没卖出摊位租金来了。

  据了解,古玩市场买卖不好做自2006年以来,已经延续了一年的时间,古玩市场成交额的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三个:

  一是假货使一大批在前两年盲目入市的业外大款和社会资金望而止步;

  二是今年股市的“疯长”不仅带走了曾在古玩市场投资失败、受骗上当的业外资金,也拉走了不少原本属于业内市场里的流通资金;

  三是市场上的大货、好货、高货越来越少,许多收藏家、经营者捂住好货不撒手,静待销售市场转暖的现象,也给本来就已十分冷清的古玩市场一个实实在在的釜底抽薪。

  “孙学海现象”说明了什么?

  孙学海作为一个最先走入市场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因鉴定纠纷上了电视,上了报纸,上了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会议,并由此产生了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处理意见。

  笔者认为:

文物鉴定专家走进市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文物鉴定专家因鉴定出错从而引起纠纷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文物鉴定专家的鉴定证书满天飞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里不禁要问的是,在这样一个文物鉴定市场如此混乱的当今,出现“孙学海现象”的原因在哪里?

  笔者非常赞同学术界一位老先生的说法:

不可能要求文物专家的鉴定结论百分之百的正确,专家看100件东西,看对了70件就难能可贵了。

问题的关键是主管部门对判断失误的30件所谓“看错行为”应该怎么管理:

谁来评判对错?

谁来纠正“看错行为”?

“看错行为”者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承担责任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和规则?

  遗憾的是,现在的文物鉴定市场既缺乏大家希望存在的管理,也缺乏我们希望从事鉴定工作的专家、学者应当遵守、执行的规则。

而这些规则的制订,这些管理的实施,都不是一个“孙学海”和已经走进市场的成百上千个“孙学海”力所能及的。

  结论只有一个:

文物鉴定市场的行政管理部门责任重大,应该尽快制订文物鉴定市场的法规,更应该将行政鉴定行为与市场鉴定行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文物鉴定行为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

  名副其实的古董市场究竟有几个?

  在全国范围内,古玩城和古玩市场群芳争艳的今天,如果我们冷静下来仔细分析,就不得不对这个以前未曾关注过的话题感慨万千:

的的确确,经过几年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古玩城和古玩市场能有多少?

  据粗略分析,在全国100个具有相当规模、名为古玩市场或古玩城的市场中,真正称得上古玩城或古玩市场的,不超过10%,另有50%是古玩与工艺品混合经营,再有30%经营的是工艺品或当代书画,最后的10%几乎就是古玩、工艺品和百货、农副产品的大杂烩。

  从上述数字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我国艺术品市场的诞生、成长是以古玩市场为先导的;

二、古玩市场发展壮大,为我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超越古玩”是当前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实际经营状况。

“古玩艺术品”从最初的使用不习惯到如今的约定俗成,就是这种经营现状的客观反映;

四、“超越古玩”也是我国艺术品市场今后发展的方向。

不可能有数量很多的真正意义的古玩市场,也不可能都是综合性的艺术品市场,分类明确的、专业化程度更高的艺术品市场将是我国今后一个阶段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大趋势。

  (文/宋建文)

  画廊:

寻找认同的整合之路

  中国的画廊业诞生的背景与众不同。

当1990年全球艺术市场笼罩在东南亚泡沫经济造成的大规模崩盘的阴影中时,中国艺术品市场却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后“画廊”这个新事物便在北京、上海等地以各种形式出现:

红门画廊在北京成立之初以餐厅的名义登记,而上海的香格纳则注册为礼品店。

到2003年,各种来历的画廊开始大量涌现出来……

  截止至2007年,国内画廊增加的数量是上个世纪的3倍。

在这场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艺术品经营者开始意识到―画廊对于画家的推介、展览、媒体传播都有极大的好处,也是二级市场拍卖行的基础。

因此,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的是,目前国内的画廊已经被艺术品市场认可,逐渐走出了“惨淡经营”时期。

  地区分化――扎堆态势愈加明显

  2003年至2007年的5年来,在地区分化进程的同时,每个城市里的画廊集群也出现了区位调整。

在分布上原本分散的画廊,出现了从点到面的变化。

扎堆效应的艺术区、艺术街接力赛般开辟,如北京的大山子艺术区、酒厂艺术区、观音堂“画廊一条街”,上海的莫干山艺术区等都相继成立。

在调整区位分布同时,艺术聚集区还开办艺术节以吸引人气和买家。

  据数据显示,国内画廊从2002年底2003年初的大大小小3000多家,逐步淘汰到2007年约2000余家,外资画廊约几十家。

外资画廊大多以北京、上海为驻址的首选,投资国别或地区则包括了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不断涌入的外资画廊面前,中国本土的一流画廊显得少之又少,且大多数是在从事“寄卖”这种初级交易。

同时值得一提,在几年的成长中,国内的画廊其规模与经营模式,也形成了明显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画廊的运营机制上:

一是经营的理念与模式;

二是代理画家的形式。

  从2002年年底开始,相当一部分画廊开始进一步梳理经营理念与方式,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全权模式,也就是画廊经营者代理销售艺术家作品的权利,这也是画廊模式下的经纪人制度。

画廊拥有一段时间的全权代理权,或拥有艺术品的所有权,这种方式往往采取买断,艺术家则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由交易的权利;

而画廊则会通过拥有艺术品的所有权,有计划地把作品推入到拍卖市场。

  第二种运营模式中,画廊不作画家的全权代理,而只是销售部分画家的部分作品,这种画廊一般都是经济实力较弱、经营方式简单的半代理机构。

之所以称之“半代理机构”是因为这种画廊往往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与艺术家的合作多采取协商的办法。

此时的画廊与画家的关系,通常是靠与艺术家的私人关系来维系合作的。

  画廊分布的主要区域

  北京:

  798艺术区目前有画廊和艺术中心71个,工作室和画室60个,设计工作室18个,以画廊为主、各种文化创意企业近150家(2006年底不完全统计数字)。

离798艺术区不远的通州,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画廊,这些画廊大部分集中在小堡村,画廊的经营者往往是驻扎在当地的艺术家。

“2004年到2007年这三年,宋庄发生的变化最为迅速”,据宋庄艺术促进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宋庄共有20家画廊,主要以经营展览、培训、学术交流为主。

而在北京的东北方向的酒厂艺术区,也汇聚着十余家画廊,其他地方如,观音堂文化大道、草场地艺术区、北京艺术车间、索家村国际艺术营、上苑画家村等也零散分布着半盈利性质的数家画廊。

  上海:

  上世纪90年代初,画廊在上海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字眼。

据当时的统计,整个上海专做书画生意的画廊不超过30家,且大多集中在宾馆区和市中心。

而现在画廊遍布上海各个角落,连闵行、嘉定、宝山、青浦、崇明等偏远区域也能找到画廊的踪影。

近年来,虽然整体市况在好转,但是上海画廊关闭停业的比例仍然在上升,还有不少画廊勉强维持。

总体上看,上海苏州河等的知名艺术区内主要以艺术活动或艺术品经营为主,其余的则主要以商业中心区为寄栖地。

  由静至动――打进来走出去

  2004年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艺术产业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廊共同倡导并发表了《中国画廊诚信宣言》,它标志着中国画廊业将进入一个更为规范的发展时期,也预示着画廊业期待参与更大的国际市场竞争。

  画廊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与“国际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期表现为一些外籍人士凭借前瞻性的眼光,白手起家在中国开办画廊,香格纳画廊、红门画廊均属此列;

近两年则表现为大批海外画廊业成熟资本的进入,目前纯粹外资的画廊如德国投资的空白空间、意大利投资的常青画廊、韩国投资的表画廊等。

外资进入中国的速度之快、投入资金之多,在亚洲其他艺术新兴地区都极为少见。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驻扎于国内的画廊开始拓展海外市场。

连续6年参加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香格纳画廊2007年六月已经出现在那里,常青画廊也以其意大利总部的名义参加了博览会;

事实上一些实力雄厚的中国本土画廊已经摩拳擦掌,无奈巴塞尔对申办画廊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只能假以时日。

在其他国际性艺术博览会上,中国画廊的身影已是频频出现。

这既是国际化的趋势使然,也是由于中国尚缺少公共收藏,引起市场反映不甚明朗造成的,迫使国内画廊在海外寻找更多的销售机会。

  外资画廊的“进来”与本土画廊的“出去”,意味着中国画廊业将进入国际市场平台。

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力量的合力影响着中国艺术品市场。

而中国本土的画廊,要想见到“艳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