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章节总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5967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学章节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医学心理学章节总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医学心理学章节总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医学心理学章节总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医学心理学章节总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学章节总结Word格式.docx

《医学心理学章节总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章节总结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心理学章节总结Word格式.docx

使之:

正确认识自己;

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

讲解交往的重要性

情感问题

期望值适当;

增加愉快的生活体验;

使情感获得适当的表现机会;

注意转移法

性困惑问题

问题:

对性的好奇与敏感;

性欲冲动的困扰;

异性交往的问题

方法:

对性有科学的认识;

正确理解性意识与性冲动;

增进男女的正常交往

9.心理防御的定义

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

是一个人直接的,习惯性的心理保护机制,即当潜意识中的本我与现实出现矛盾,造成焦虑反应后,采取心理防御机制减轻焦虑。

10.心理防御的分类:

1)精神病性防御机制

2)幼稚防御机制

3)神经症性防御机制

4)成熟防御机制

11.常用心理防御方法。

1)否认:

拒不承认痛苦——精神病

2)外射:

以个人的想法推向客观事实或别人的想法也是如此。

——精神病

3)向内投射:

将原本是外界的东西,吸纳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幼稚

4)倒退:

不能适当得应对紧张情境,行为表现出人格发展不成熟阶段的某些特点。

——幼稚

5)转换:

将内心冲突转化为躯体化的潜意识防御机制。

——神经症

6)转移:

将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转移至比较安全,能够接受的对象上。

7)补偿:

理想受挫或生理缺陷,转而努力发展其他方面,借以弥补因失败丧失的自信。

8)合理化:

失败过错后,为自己找一些能被社会和自我接受的理由来解释。

9)幽默:

以诙谐的语言行为应对尴尬的处境,使自己摆脱困境,维持心理上的稳定。

——成熟

10)升华:

把不易实现的本能欲望改头换面,指向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比较高尚目标和方向。

12.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

心理评估

1.什么是心理评估?

定义:

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作出鉴定

2.简述心理评估的基本过程与常用方法。

基本过程:

确定评估目的

详细了解被评估者当前的心理问题(调查、会谈、观察法)

对重点问题深入了解和评估(心理测验)

资料分析、处理

结论

常用方法:

●调查法:

历史调查;

现状调查

●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

控制观察法

●会谈法:

自由谈话;

结构式会谈

●作品分析法:

日记、书画等

●心理测验:

标准化、数量化

3.心理评估者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专业知识:

心理学、心理评估学、精神病学

心理素质:

观察能力;

智力水平;

自我认知能力(保持客观);

沟通能力

4.什么是心理测验?

它可以怎样分类?

心理测验:

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量。

是一种心理测量工具。

心理量表:

心理测量的主要形式,由一些精心选择的,一般能较正确可靠地反应人的某些心理特点的问题或操作任务组成

心理测验的分类:

根据功用分:

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学测验

测验方法分类:

问卷法;

作业法;

投射法

按同时被测人数:

个体测验,团体测验

5.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有哪些条件?

1)标准化指导语2)标准时限3)标准测验顺序4)固定施测条件5)标准记分方法

6.应用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1)标准化原则

2)保密原则:

对测验内容保密;

对被试的保护

3)客观原则

7.简述临床常用的心理评估方法。

1)智力测验——(比率智商:

IQ=(智龄/实龄)*100离差智商:

IQ=100+15(测值-均值)/SD)

✓斯坦福-比奈量表

✓威克斯勒量表(成人、儿童、学龄前)

2)人格测验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对精神状态作出诊断,并判断轻重

✓卡特尔16项人个因素问卷(16PF)

✓艾森克人人格问卷(EPQ)

✓投射性测验

3)神经心理学测验——研究脑机能和脑器质性改变造成的各种行为障碍

H-RB测验

4)评定量表

✓适应行为量表

✓精神症状评定量表:

SCL-90;

SDS(抑郁);

SAS(焦虑);

BPRS(简明精神病);

8.几个重要的概念

1)误差:

与测验目的无关的因素所引起的测验结果不稳定或不准确的效应。

●影响误差的因素

施测条件:

时间限制,测验环境,旁观者

主试因素:

动机、人格、期望、态度、种族、身体状态

受试者因素:

测验技巧;

练习效应;

应试动机;

测验焦虑;

反应定势;

生理状态

2)信度:

测验结果的一致性——时间上、内容与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

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

3)效度:

测验可以测量到所要的测量对象的程度

4)常模:

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或是该团体的一个样本。

常模团体的分数分布是测验分数的基础,即常模。

5)标准化

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和测验分数解释的一致性,保证对于所有被试来说施测条件都相同。

标准化是减少误差,提高信度与效度的保证。

心理障碍

概述

1.Mentaldisorder:

心理、情绪、行为异常的统称。

2.概念区分

精神病学

变态心理学

研究对象

心理障碍患者

研究病因

生物病因

心理社会生物病因

研究症状

局部症状群

整体心理状态

治疗方法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3.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

(必考)

1)经验标准:

判别者根据自身经历和体验评价他人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鉴别正常或异常

2)社会适应标准:

根据行为是否符合生活环境

3)症状和病因标准:

机体器质性改变

4)统计学标准和心理测验标准:

一般用心理测量,以人群平均值为参考

4.心理障碍的模型

1)医学模型:

心理障碍的产生与先天遗产,脑损害,生物化学物质代谢失调以及个体素质特征等生物因素相关。

(寻找生理、气质上病变)

2)心理动力学模型

●由弗洛伊德发展起来——精神分析学说是精髓

●正常和变态行为都是意识与无意识欲望矛盾冲突的结果。

●心理障碍的原因:

本我欲望要求和超我控制间潜意识矛盾冲突而产生焦虑和情绪防御反应的结果。

●儿童经历是成年人行为失调的根源。

3)行为模型

重视环境对人格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行为除了生理决定以外,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学习”过程固定下来的。

4)认知观点

5)社会文化模型

心理功能异常,由神会环境畸形所致

生活事件+社会阶层+都市化等

5.心理健康的标准

有一定适应力;

恰当自我评价;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与现实环境接触;

从经验中学习完善;

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6.心理疾病诊断的局限性

1)症状性诊断

正常异常界限模糊;

受环境影响;

受人为因素影响

2)不能提供生物学诊断

3)病因机制不清

7.心理障碍生理生化研究

解剖学方法;

干预脑功能方法;

无创研究:

脑地形图技术;

核磁共振;

正电子反射扫描术

心理障碍的分类

1.按心理障碍分类

1)感知觉障碍

错觉、幻觉、感知觉综合障碍

2)注意与记忆障碍

3)思维障碍

概括过程、思维动力、思维内容障碍;

思维联想散漫

4)情感障碍

焦虑、恐惧、抑郁

5)意志与意识障碍

6)智力障碍

7)人格障碍——(含性变态)

2.按病因和症状分类

ICD-10《国际疾病分类》——世界卫生组织

DSM《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美国

CCMD《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国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脑损伤

躯体疾病,影响脑功能

病例:

阿尔采末氏病性痴呆

病变:

海马、蓝斑、颞叶顶叶前额叶神经元减少,淀粉样病变,神经递质减少。

表现:

心理功能全面下降,记忆认知能力明显下降

特点:

慢性进行性,仅出现于晚年

2)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成瘾药物:

大麻、鸦片、镇静剂、兴奋剂

●病人服用精神活性物质

●对该物质具有渴望和冲动

●对该物质的使用剂量、开始和结束难以控制

●活性物质终止或减少会出现生理戒断反应

●使用活性物质逐渐失去对其他兴趣的快感

●耐受现象,使用量不断增加

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病:

物质不引起生理或心理依赖,但会影响心理状态。

3)精神分裂症

——广泛猜疑

定义:

病因未明,多发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和精神活动不协调。

总特点:

思维和知觉歪曲,情感不恰当或迟钝;

常有妄想

临床表现:

S思维障碍

思维内容:

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夸大妄想、钟情妄想

思维过程:

思维飘逸、思维插入或撤走。

言语逻辑性差

S感知觉障碍

幻听(最常见)、幻视、幻嗅、幻味

S情绪障碍

情感淡漠、反应迟钝、言语贫乏、社会退缩及社会功能下降

S紧张性行为:

缄默、木僵、蜡样屈曲

精神分裂症的分型

S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被害、被控制、出身名门、特殊使命、身体变化等妄想

威胁或发布命令式的幻听或非语言性幻听(哨声、笑声)

幻嗅、幻味

S青春期型精神分裂症

S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S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4)情感性精神障碍

躁狂发作

✧持续心境高涨、精力与活动力增加;

自我感觉良好,说话滔滔不绝,性欲增强;

自我评价膨胀,与人过分熟悉。

注意力不能长久保持。

抑郁发作

✧临床表现:

心境低落;

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劳累感增加,运动减少;

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

无价值感和自罪感;

认为前途暗淡;

睡眠障碍;

注意能力降低;

自杀观念和行为;

食欲下降

✧其他抑郁症

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抑郁障碍

青少年抑郁障碍(严重缺乏内省;

情绪低落不明显;

拒绝求医)

不典型抑郁障碍

产后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

复发性抑郁障碍

持续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

5)神经症、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

概念

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精神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特点:

没有可证实的气质性病变;

症状与现实症状不相称;

病人感到精神痛苦并无能为力;

自知力完整;

起病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

分类

i.恐惧性焦虑障碍

✧表现:

无危险的物品和情境诱发恐惧性焦虑;

对这些情境和物体回避或带着恐惧忍受,有泛化特点;

伴有明显躯体症状;

继发性恐惧和焦虑;

单纯想象可进入焦虑和恐惧;

知道他人在相同情况下不会恐惧焦虑,但不能减轻自己的感觉。

✧病人的行为特征:

对生活事件过分担忧;

高水平负性情绪唤醒;

高度自我注意,对威胁线索高度警惕;

……

ii.强迫性障碍

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尖锐冲突使患者痛苦

病人承认强迫性思维源于内心,非外界强加;

他们反复出现,令人不快,其中至少有一种思维或行为被病人视为毫无意义;

病人试图抵制他们,但无法成功;

强迫性思维具有闯入性,无法回避;

强迫性思维或行动之后不能给本人带来快感。

iii.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

✧应激源

不可避免的创伤体验(本人或至亲的人身威胁和社会地位巨大变化)

✧急性应激反应:

“茫然”;

意识范围局限、注意狭窄、不能领会外界刺激;

不断闯入回忆,再现创伤;

接着对环境退缩或激越性行为过多;

产生抑郁、焦虑、愤怒等情绪;

应激环境消除,症状缓解

✧适应障碍:

在应激源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对日常事务功能缺损。

出现异常举动和爆发性行为

iv.分离(转换)性障碍

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过去记忆、身份意识、及时感觉、身体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整合

分类:

分离性遗忘、木僵、感觉丧失、运动障碍

v.躯体形式障碍

患者反复陈述某种躯体症状,不断要求医学检查,无视反复出现的阴性结果。

即使症状出现与生活事件,焦虑心情等密切相关,患者也拒绝考虑心理因素的可能性。

✧Somaticdisorder

2年以上,主诉各种不定躯体症状,无法检测出任何器质性异常;

关于症状的先占观念使病人痛苦,不断求医,反复检查;

拒绝躯体无病症的诊断意见;

胃肠、心血管等症状,为非植物神经亢进;

过度治疗

✧疑病障碍

症状固定

回避真正治疗

✧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紊乱

植物神经亢进;

突出表现为:

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等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6)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症

神经性厌食症

✧对体重要求比正常至少低15%

✧以一种或多种手段抵消食物“发胖”作用

✧自我体相障碍

✧内分泌失调,女性闭经,男性性功能低下

7)人格障碍,意向控制障碍与性变态

✧诊断要点

1明显不协调的态度和行为,通常涉及情感、唤起、冲动控制、知觉与思维方式及与他人交往的方式。

2这一异常行为模式是持久、固定的,并不局限于精神疾患的发作期。

3异常行为模式是泛化的,与个人及社会的多种场合不相适应。

4上述表现均于童年或青春期出现,延续至成年。

5这一障碍会给个人带来相当大的苦恼,但仅在病程后期才明显。

6这一障碍会伴有职业及社交的严重问题,但并非绝对如此。

✧人格障碍认知理论

⏹信念理论BECK

伤害性事件→极端、僵化、强制的信念→病态的适应性策略→对生活经历易感

⏹图式理论:

图式涉及人际关系,对事件和他人的态度

某些图式过度活跃,阈值降低→取代或抑制现实中更适宜的图式→信息处理偏移

⏹过度发展和未发展理论

人格障碍个体某些行为模式过度发展,其他模式未得到发展

✧人格障碍病人的认知和情感特征

完美主义(事事苛求,不能承受任何新的建议)

刻板的生活态度

缺乏自信

自我感知和自我心像障碍

单方面的情感体验障碍

潜在功能失调性假设

交际行为的复合障碍

✧人格障碍疾病举例

⏹偏执型人格障碍

1对挫折和拒绝过分敏感

2容易长久地记仇,不肯原谅侮辱、轻视和伤害。

3猜疑,以及体验歪曲,即把他人无意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轻视或污蔑。

4与现实环境不相称的好斗及顽固地维护个人的权利。

5及易猜疑,毫无根据地怀疑配偶或性伴侣的忠诚。

⏹强迫性人格障碍——追求完美Vs强迫症

⏹性心理障碍

泛指在两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偏离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

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或干扰正常性活动,这类异常或多或少地偏离了人类社会合理的性行为的基本模式,不符合性行为所具有的繁殖后代的这一生物学宗旨的特点。

◆性身份障碍

◆性偏好障碍

异装症;

恋物症;

露阴症;

恋童症;

施虐受虐症;

窥阴症

◆性指向障碍:

同性恋

心身疾病

总结: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1.心身疾病

心理因素影响躯体状态

2.心身疾病界定条件:

●患者具有环境刺激导致的心理因素,这种因素在时间上与其躯体疾病的发生或加剧有联系

●患者躯体上可以检查出器质性病变或具有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

●疾病的开始不是由躯体的疾病引起的,但其症状往往以某种躯体症状和体征表现出来

3.心身疾病范围:

器质性疾病

功能紊乱性疾病

4.疾病举例:

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

胃、十二指肠溃疡;

支气管哮喘;

神经性皮炎;

某些恶性肿瘤;

慢性失眠症、神经衰弱、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紊乱

二、心身疾病心身相关现象

1.两种行为

1)A型行为

时间紧迫感强;

经常对工作做出过度保证;

竞争和敌意性强;

容易不耐烦

2)C型行为

过分耐心,回避冲突,过分合作,屈从让步,缺乏主见,负性情绪控制力过强,过于和谐,息事宁人

2.四种心身疾病发生机制

1)冠心病

●器质性病变:

如动脉粥样硬化

●心理社会因素:

重要情感丧失的生活事件

负性情绪:

极大的无助感

人格特征——A型行为

2)恶性肿瘤

●生理因素:

致癌无刺激,遗传因素

重要情感丧失性生活事件

负性情绪:

程度深,持久的负性情绪

个性:

C型行为(过分忍让)

3)支气管哮喘

生理生化因素:

肺部感染;

过敏

心理因素:

儿童依赖感得不到满足而使哮喘加重

不良情绪加重哮喘;

条件作用与哮喘

暗示作用与哮喘

4)躯体形式障碍:

Somatoformdisorder

●定义:

患者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

即使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症状的性质和程度或患者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即使症状的出现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冲突、紧张密切相关,他们也拒绝讨论心理病因的可能

●种类:

疑病障碍;

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紊乱;

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躯体分离(转换)障碍见前

三、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情绪、人格、生活事件

1.情绪因素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是一种情绪状态,是个体觉察到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

二、应激的过程:

输入、中介、反应、结果

应激反应模式:

应激源→对应激源的觉察和评价→心理和生理反应→导致适应或适应不良

a)应激源

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应激源

b)对应激源的认识和评价作用

c)应激反应

i.心理反应:

●情绪反应:

焦虑、恐惧、愤怒、抑郁

●行为反应:

适应环境;

改变环境

●自我防御反应

ii.生理反应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

●免疫系统

d)应激的结果:

适应或适应不良

适度应激对健康有积极影响

是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维持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可保持有效的心理和工作效率

过度应激对健康有害

出现躯体紊乱症状;

出现各种负性情绪;

心理效率降低并出现紊乱。

2.不健康的人格和行为特征

1)人格引发的经常性负性情绪

2)人格引发的不良生活习惯

3.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量表特征:

生活事件的顺序性、时间性、对事件的评价、对当事人精神影响程度、影响持续的时间

4.器官脆弱性

不同个体、不同的身体器官对心理应激反应状态下的生理反应有着不同的耐受力。

因此身体器官的脆弱性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心身疾病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心身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

1.情绪紧张引起的生理反应

1)交感-肾上腺髓质轴:

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代谢增强

2)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

3)免疫系统:

脑与淋巴器官的神经联系:

NE,5-HT为递质

下丘脑-促激素-腺垂体(ACTH和β内啡肽)—淋巴细胞上受体

2.心理生理致病理论

ENGEL的能量动员理论

1)愤怒、焦虑、恐惧——“fightorrun反应”

2)抑郁、失望、物质——“保存-退缩反应”

3.HPA轴与C-Fos快反应基因。

应激时——从转绿翻译水平——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

4.中枢性与外周性疼痛,中枢性与外周性症状

1)中枢NE↑,提高痛阈

2)中枢5-HT↑,提高痛阈

五、心身疾病诊断和治疗

1.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预防

1)情绪

不怕“常生气”,怕“长”生气;

保持适度紧张;

情绪的催化效应;

增加对事情的可控性和可预测性

2)个性

认清自己的个性,扬长避短;

调整现实与自我标准的距离;

注意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3)社会工作环境

神经活动类型与工作种类

对环境的再适应

2.心身疾病的心理诊治

1)疾病的心理诊断

当前情绪状态;

刺激事件的性质;

患者的个性特征

2)治疗

适当使用安眠药;

远离应激环境;

社会帮助;

心理治疗;

情绪自然曲线(自愈)

心身疾病复习题

1.最早提出“心身医学”的是德国海因洛茨1918

2.心身疾病的界定条件

3.塞里的应激适应机制学说“一般适应综合症”:

警戒期,抵抗期,衰竭期

4.冠心病与A型行为的关系

A型人格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想过,而与死亡率关联不大

5.C型行为的表现

6.应激源有哪些

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应激源

7.生活事件量表特征

生活事件的顺序性特征

事件发生的时间

对事件性质的评定

对当事人的精神影响程度

影响持续的事件

8.何为器官脆弱性

因此身体器官的脆弱性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心身疾病的一个重要条件

9.情绪变化会有那些生理变化

交感-肾上腺髓质;

小丘脑-垂体-腺体;

神经免疫

10.ENGEL的能量动员理论

应激-“runorfight”/退缩

11.怎样培养健康个性

1.掌握好自身个性的优缺点,扬长避短

2.调整好现实与自我标准的距离

3.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4.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12.对安眠药的认识

适当使用,使患者休息充分,有利于病情缓解

选择题:

1.心身疾病不包括:

精神分裂症

2.“心身医学”最早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