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5755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0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根据全省第四次遥感调查,项目区所在***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15.527k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70.16%。

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风蚀,侵蚀程度全部为轻度侵蚀,侵蚀模数为970t(km2·

a),侵蚀区域主要分布在坡耕地、砂化蚕场、荒山、疏林地等地类上。

项目区内小河道侵蚀、沟壑侵蚀也十分严重。

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治理力度,但由于缺少资金投入,物力匮乏,造成治理程度较低,治理措施单一,主要为营造水土保持林。

据统计,项目区内现存治理措施有:

坡改梯2hm2,营造水土保持林108hm2,经果林4hm2,封禁治理82hm2,保土耕作20hm2,治理程度仅为16.64%。

1.5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规模

项目工程要求当年设计、当年实施、当年竣工,初步设计在2009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65hm2,治理程度达到49.27%。

土壤侵蚀模数由现在的970t/(km2.a)下降至500t/(km2.a)以下,林草覆盖度由原来的66%提高到72%。

水土保持措施年拦泥沙量达到0.58万t,年蓄水量达到6.48万m3。

农村经济将有大幅度增长,到全部措施生效后,直接经济效益年增加568.84万元,人均收入将显著提高。

项目工程的实施,任务就是促使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利用趋于合理,减少水土流失,全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使水土保持的基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全面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市项目区所在的***小流域,总面积为22.13km2,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5hm2,其中坡耕地治理18hm2,老果园改造11hm2,蚕场治理384hm2,封禁治理352hm2,治理侵蚀沟壑15条,修浆砌石谷坊412座,疏溪固堤3km,环山截水壕2km,修作业路5.2km。

1.6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局及工程量

项目区地处低山丘陵地区,坡耕地、蚕场、疏林地面积较大,侵蚀沟发育,针对这一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布置各项治理措施。

防治措施布局要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从上到下,沟坡兼治,层层拦蓄,建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1、结合项目区特点及经济发展需要,治理措施总体布局设计主要包括坡面治理措施设计、沟道治理措施设计及其它相关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坡面治理措施设计主要包括坡耕地治理设计、老果园改造、蚕场整治、封禁治理工程设计等。

沟道治理措施设计主要为谷坊设计,其它工程设计主要为疏溪固堤,作业路设计等。

2、主要治理措施布局

(1)坡耕地治理。

根据土地的立地条件及农业用地状况,采取适宜措施,设计以地埂植物带为主。

(2)坡面治理措施。

主要包括蚕场整治、板栗园改造、封禁治理工程等。

(3)治沟工程。

侵蚀沟治理措施以干砌石谷坊与浆砌石谷坊相间布置为主,并与坡面治理相结合,拦蓄砂石下泄,减缓洪峰,同时对沟头采取防护措施,避免沟头延伸,遏制沟壑水土流失,对沟底土质较好的土沟或土石质沟可营造防冲林及速生丰产林。

(4)其它工程。

作业路工程应在流域治理前修完,以保证管护、防火及后期农林、果产品运输方便。

疏溪固堤主要措施包括:

河道疏通,推土筑堤;

堤前坝后枫杨护岸。

围栏及标志牌工程要在封禁治理项目确定后及时实施,以免产生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

3、项目工程工期为一年,需动土石方4.69万m3,投入人工9.22万工日,动用机械0.48万台时。

4、水土保持工程进度安排

**市**项目区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共完成治理面积765hm2,治理程度为49.27%,工程进度要求当年设计,当年开工,当年竣工验收。

1.7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工程投资概算按照国家颁布的《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水总[2003]67号)和《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来执行。

项目工程动态总投资为251.86万元,投资费用由3部分组成,包括综合治理措施投资225万元,独立费用12.60万元,基本预备费14.26万元。

根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本工程投资采取由中央投入和地方(市级)配套的方法,中央投资主要用于工程的材料费、机械施工费和部分工程的人工费等。

地方配套资金主要由项目区小流域群众投工投劳和镇村两级自筹。

根据资金配套原则(国家和地方投入比为6:

4),本项目工程总投资251.86万元,需中央投资150万元,地方配套101.86万元。

1.8经济评价和综合评价

项目工程的实施,将产生一定的基础、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项目工程不但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而且通过对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草覆盖率提高到72.4%,年可拦蓄径流6.48万m3,减少泥沙流失量0.58万t。

措施实施后,能够遏制土地功能退化,保护黑土资源,增加土壤的肥力及有机质含量,减少入河泥沙量,延长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减轻河道防洪压力,保证汛期安全渡汛。

在项目工程运行期,所有措施生效后,年可增加直接经济效益86万元。

国民经济的增长,从经济盈利能力分析上看,内部收益率大于社会折现率,经济净现值大于零;

从经济敏感性分析上看,项目工程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国民经济综合评价结果为项目实施完全可行。

 

2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条件

2.1.1地貌、地质

2.1.1.1地貌

项目区所在的***小流域地处辽东低山丘陵区,为长白山脉和千山山脉的过渡地带。

区内山体连贯,形态各异,沟壑发育,山势低矮,谷坡和缓,峰顶稍圆,谷间宽阔,多为“U”型谷,河谷两侧有小型平原,河流下切较弱。

(1)沟道情况

该流域沟壑面积206hm2,占总面积的9.31%。

该流域沟壑纵横,干沟总长为6.8km,主要支沟总长为12.4km,干沟和支沟的平均比降为14.5‰,沟壑密度为0.86km/km2。

(2)坡面情况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213hm2。

坡度组成为<5°

106.8hm2,占总面积的4.83%;

—15°

面积为41.2hm2,占总面积的1.86% ;

15°

—25°

面积为26hm2,占总面积的1.17%。

2.1.1.2地质

(1)地质概况

项目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辽东地层分区丹东—营口地层小区,地层岩性复杂,主要有混合质变粒岩、粗粒岩、各类片岩、大理岩等,岩浆岩有花岗斑岩、煌斑岩、伟晶岩等。

项目区在地质构造上处于中朝准地台、营口——宽甸台拱,地壳厚度推测为33—35公里,深层构造主要属辽东槽状幔拗区和宽甸幔凸和千山幔凸区的是间部位。

(2)滑坡和泥石流

项目区是泥石流易发区。

当过量降雨和高强度降雨在土体中产生壤中流或地下径流,土地在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双重拖拽力的作用下,引起土体下滑,出现局部滑坡,坡面径流汇集到山谷后形成洪水,洪水将下滑的土体搅塑成流体,形成泥石流。

项目区泥石流的成因:

在滑坡和泥石流的诸多因素中,除了地质、地貌、坡度、土体厚度、植被因素外,暴雨是项目区触发滑坡和泥石流的重要因素。

**市是东北地区降水和暴雨中心,平均降雨量1044mm,且多集中在7、8月份。

而此期间也是泥石流活动最活跃期,因此,降水是项目区滑坡和泥石流的重要因素。

项目区所在的***镇1985年曾发生泥石流,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1.2土壤、植被

2.1.2.1土壤

该项目区为低山丘陵区,土壤在全国属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森林土壤群系,主要有棕壤土、草甸土两大类。

流域内土壤养分平均含量见下表。

小流域土壤养分平均含量表

类别

PH值

有机质(%)

全氮(%)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耕地土壤

5.63

1.822

0.1022

6.884

78.3

非耕地土壤

5.91

1.658

0.0935

0.979

37.3

按国家土地生产力分组标准评价,该项目区属五、六级土壤较多,四级土壤次之,另有少部分三级土壤。

土层厚度一般在30cm—100cm之间。

山上部适宜营造水土保持林,中部土层略厚的可搞径流调节林带工程,靠近坡下部的土层较厚的修建水平梯田,发展高效农业。

2.1.2.2植被状况

项目区山地植被主要以天然杂木林、蚕场为主,其次为人工林、经济林、疏林地、荒山。

天然林以柞树、水曲柳、榆树、胡桃楸、椴树、枫树等阔叶树种为主,郁闭度超过0.7以上,树龄大都在10—20年左右。

人工林以日本落叶、长白落叶、红松等针叶树种为主,有少部分刺槐、杨树等。

经济林以板栗为主。

柞蚕场植被可分为好、中、差三种类型。

比较好的蚕场墩株密度大,树势旺盛,郁闭度0.7以上,坡面草本灌木植物生长茂密,覆盖度达70%以上,水土基本不流失。

比较差的蚕场,植被退化,缺墩少株,树势衰弱,郁闭度在0.5以下,坡面仅生长羊胡子苔草,花木兰等少量旱生植物,覆盖度在40%以下,水土流失较重,急需整治。

荒山植被主要以草本灌木植物为主,覆盖度在50%以下。

几十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原始天然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形成低质的天然次生林和草灌植被,且植物品种单一,针叶纯林比重较大,林分质量下降,大面积放养柞蚕,蓄水保土能力差,生态的整体功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物的多样性下降。

项目区林草覆盖率66%。

2.1.3水文、气象

2.1.3.1水文

项目区属于中温带湿润地区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项目区下游的梨树沟水文站,主要水文特征值见下表。

梨树沟水文站水文特征值表

序号及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流域面积

全流域

Km2

5902

站址以上

4839

2、利用的水文系列年限

43

3、多年平均径流量

m3/S

26.63

4、代表性流量

多年平均流量

83.96

实测最大流量(梨树沟)

17400

1960年

调查历史最大流量(梨树沟)

17600

1888年

P=2%流量

14400

P=0.2%流量

20060

5、泥沙

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量

万T

69.28

多年平均含沙量

Kg/m3

0.26

实测最大含沙量

2.59

2.1.3.2气象

(1)气候

项目区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湿润气候带东西季风区,为季风南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气候特点是:

雨雪丰沛,暴雨特多,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冬有严寒,夏无酷署;

南北高低气候差异大,立体气候带明显。

(2)气温

项目区平均气温7.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8℃,极端最高气温35.6℃,极端最低气温-26.7℃,≥10℃积温3210℃,无霜期为156天,早霜起于10月,晚霜止于4月。

最大冻土深度平均为80cm,最深132cm,最浅为43cm。

(3)风

项目区平均风速2.2m/s。

全年静风频率为34%,出现较多的风向及频率为:

西北风7%,西南风6%,东北风5%。

(4)湿度、云、日照、蒸发

项目区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蒸发小。

项目区年平均相对湿度70%,年平均日照时数2470.3小时,太阳总辐射量5344kj,年平均蒸发量850mm。

(3)降水

项目区年平均降雨量1044mm,是东北地区降雨和暴雨中心。

降水季节差异大,降水最少月为1月,最多月为8月,次多月为7月。

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别为全年雨量的14%、68%、15%、3%。

降水年际率变化大,县域50年以来最多年降雨量1615.0mm(1985年),最小年雨量626.8mm(1965年)。

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203mm,2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257mm。

多年径流深度在600~700mm之间。

**暴雨极值表

时间

雨量(mm)

日期

6小时最大雨量

342.4

1998.8.7

12小时最大雨量

562.8

1960.8.12

24小时最大雨量

658.9

1937.7.26

2.2社会经济条件

2.2.1行政区划及劳动力现状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22.13km2,总人口0.11万人,农业人口0.11万人,农业劳动力0.0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

项目区社会经济现状见附表3。

2.2.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面积2213hm2,农业用地174hm2(其中坡耕地67.2hm2),林地1577hm2,牧草地22hm2,水域91hm2,荒地108hm2,未利用地91hm2,村屯道路用地143hm2,人均土地2.01hm2,人均耕地0.16hm2。

土地利用现状见附表7。

从项目区耕地坡度组成中看出,5°

以下的面积106.8hm2,占总面积的4.83%,5°

~15°

面积41.2hm2,占总面积的1.86%,15°

~25°

面积26hm2,占总面积的1.17%

项目区耕地坡度组成见附表5。

存在的问题:

1、耕地肥力不高,地力下降。

项目区坡耕地有67.2hm2,有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坡耕地比例很低,未修水保工程的坡耕地土层一般在0.2~0.4m,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极差,土壤有机质含量极低,土质贫瘠,水土流失程度不一。

2、蚕场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

**市的柞蚕场按植被状况、柞树墩密度、产叶量等主要指标衡量,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蚕场植被完整,植物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灌、草及枯落物四层,亩产柞叶量400公斤左右,土壤在机质含量在3%以上每亩有柞树180墩左右;

二类蚕场灌木层逆向演替,草本植物不如一类蚕场旺盛,亩产柞叶量300公斤左右,土壤在机质含量在2%左右,缺株10%左右;

三类蚕场植被遭到破坏,灌木植物稀少,草本植物以耐旱的羊胡草、结缕草、苫房草为优势草种,植基本没有成层现象,亩产叶量200公斤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缺株面积达20—30%左右。

项目区蚕场面积618hm2,占林地面积的38%以上,其中一类蚕场面积62hm2,占蚕场总面积的10.03%;

二类蚕场面积123hm2,占蚕场总面积的19.32%;

三类蚕场面积433hm2,占蚕场总面积的70.65%。

三类蚕场经济效益和保水保土能力极差,是项目区重点的水土流失地类。

3、防护林少。

做为山区,主要山脊和分水岭都应成为防护林带,项目区内大部分分水岭无森林覆盖,更无固定的防护林带,这样相应地降低了水源涵养能力。

4、薪炭林少。

由于薪炭林少,满足不了群众生活用柴,只能从蚕场和割天然次生幼林树解决,据调查,每年只此一项,相当于破坏2~3年造林面积。

5、灌木杂丛未被开发利用。

由于林木的过渡采伐,低质次生林和灌木杂丛含量较大,这部分地即无木材可产,又无任何产品,大多数被沦为放牧、割烧柴用,经济效益极低,是项目区重点开发改造地类。

调整方向:

1、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当实施退耕退蚕还林还果,消灭宜林荒山,尽量改造难利用地。

2、根据市场需要,因地制宜适当扩大经济林果面积,增加农民收入。

土地使用政策:

**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于一九九四年一月三十一日印发《**满族自治县关于对部分集体林地实行有偿使用的规定》的通知,调动了广大群众治理“四荒”的积极性;

2008年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完成了林权制度改革,使农民真正享有山林的开发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奠定了制度基础。

2.2.3经济状况

项目区内生产以农、牧业为主,2008年项目区内农村各业总产值738万元,农业人均年产值7118元,人均年收入4805元,其中农业产值314万元,林业产值72万元,牧业产值261万元,渔业产值60万元,其他产值31万元。

项目区社会经济现状和农业经济结构现状见表3。

项目区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农、林、牧、副各业生产发展情况不平衡。

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油料作物大豆、花生、芝麻等,农业、牧业为项目区主要产业,产值分别占总产值的42.53%、35.37%,其它各业产值产值比例较小。

项目区内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土地产出率低,粮食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农业生产力低,农业高产值主要是广种薄收的结果,使之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加之基础设施薄弱,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项目区水土流失较重,生态环境失于平衡,农业产业经构调整进展缓慢,对发展高新农业研究不足,农业投入不够,以至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项目区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2.2.4其它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区内交通发达,有沈丹铁路、沈丹高速公路及304线国道从项目区中穿过,县乡级公路比较完善,形成网状结构。

项目区内的通讯系统完善,基本实现了电话通到边远山区,移动通信发射塔覆盖面已达90%以上。

3水土流失防治现状

3.1水土流失状况

3.1.1水土流失面积、程度及其类型

项目区总面积22.13km2,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5.53km2,占总面积的70.16%,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基本上为轻度侵蚀。

土壤侵蚀模数为970t/(km2·

a)。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见附表6。

3.1.2水土流失成因

造成水土流失原因很多,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3.1.2.1自然因素

项目区的地形、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客观条件。

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形为低山丘陵,海拔在80m~800m,山高坡陡,5°

以下土地面积208hm2,占总土地面积的9.41%,5°

以上坡地占总土地面积的90.59%。

地形的坡度大小对水土流失影响很大,在45°

坡度范围内,坡度大小和水土流失强弱成正比关系。

气象

降雨特别是暴雨对土壤侵蚀影响最大。

项目区处于温暖半湿润的季风大陆性气候地带,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44mm,7、8、9月份降雨集中,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集中而较强降雨对表土冲刷力很强,特别是坡度较大地区,对土壤的侵蚀更加严重。

项目区内全年平均风速2.8m/s,多年平均≥10m/s的大风全年出现56d,大风多集中于春、秋、冬旱季,这样就产生了对土壤的风蚀。

植被

项目区现有植被蚕场、疏、幼林地面积比例较大,林种单一,裸露地表在雨水冲刷和大风作用下极易形成水土流失。

3.1.2.2人为因素

项目区内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破坏了地面植物和地貌,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水土流失,而人为破坏植被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人类生产活动,造成人为水土流失。

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平缓耕地粮食生产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要,大面积的坡地被开垦,林、草植被遭到大量破坏,土壤侵蚀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我市蚕场面积较大,过度放养问题长期存在,致使蚕场砂化严重,加重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b)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

目前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造成农、林、果、牧、副各业发展失调,农民采用广种薄收方式,靠天吃饭;

牧草地与载畜量失衡,过度的放牧并且只利用不管理不改良,使得地表植被逆向演替,无法恢复,长时间造成草场退化、沙化而失去水土保持功能。

牧业发展形式较落后,还存在一家一户的分散放养的情况,这给牧业管理增加一定难度,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c)重建设,轻保护产生水土流失。

随着项目区内建设项目增加,地表植被及土壤结构同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私营业主只注重工程的经济效益,无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私人开矿更是乱采乱挖,弃土弃渣乱堆乱放,这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3.1.3水土流失危害

该项目区处于低山丘陵地区,地面坡度大,地表植被差,且郁闭度较低,遇暴雨,沙石俱下,造成下游河道淤积,抬高河床,影响行洪。

另外耕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地力减退;

部分侵蚀沟发育,耕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林草覆被度逐年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减少,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当地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这些都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