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5613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她却推选能力比较强,大家都信服的朱娟做组长,同学们感叹:

这是下面那一制度的再现啊!

()

A.推恩令B.王位世袭C.禅让D.大一统

本题主要考查原始社会人们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度。

根据题干:

小丽推举能力比较强,大家都信服的小明做组长,可以判断出是选举贤能。

与古代推举贤能的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度遥相呼应。

故本题答案选C。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华夏之祖

4.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 

A.商朝B.秦朝C.西汉D.唐朝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这是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也代表了商朝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故选A。

5.中新网11月16日电:

国家“十一五”期间重大文化工程——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河南安阳开馆。

从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来判断,在这里展出的第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应该是()

A.大篆B.甲骨文C.小篆D.隶书

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的内容,涉及到商王朝和贵族活动的众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

本题考查了学生甲骨文地位的理解能力,属中档题。

识记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和地位。

6.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

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

这项工程是(  )

A.郑国渠B.都江堰C.灵渠D.黄河

此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点。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修筑的都江堰,是世界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故选B。

人教版七年级上·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都江堰

7.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最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商鞅变法B.地处偏远的西北

C.没有参加诸侯的争霸战争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大变革的时代

8.故宫博物院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

A项道家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而治;

C项法家的思想主张是以法治国;

D项墨家的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

故选B。

9.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项措施的关系最密切(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实行“推恩令”C.连年征战D.开拓西域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0..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  )

A.四川B.陕西C.甘肃D.新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不应该去省份是四川。

所以答案选A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1.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的我国本土宗教是(  )

A.道教B.伊斯兰教C.基督教D.佛教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的结合,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1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谁的名言(  )

A.孟子B.司马迁C.班固D.荀子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表述。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

《史记》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人们编写历代王朝历史的主要体例。

司马迁与《史记》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属识记层面的要求。

识记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记载的史实的起止时间和体例特征。

13.汉代以来,人类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最主要是因为

A.国家统一B.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C.太学的建立D.交通发达

本题主要考查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有何意义。

根据所学知识:

西汉时期已经有造纸之术。

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

由于造纸原料易得,价钱便宜,质量提高,纸逐渐普遍使用。

造纸术得到广泛传播,使人类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故本题答案选B。

统一国家的建立·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14.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

本题考查的是曹操的相关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和袁绍发生官渡之战,曹操采用了火烧军粮的计策,打败袁绍,曹操取胜,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08年,曹操和袁绍发生赤壁之战,目的是统一天下。

因此当时曹操“志”在统一天下。

故选A.。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15.一位同学参加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

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战乱频繁,社会经济没有任何发展B.封建国家的分裂推动了社会进步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答案】D

本小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局面。

三国鼎立时期,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

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江南地区开始开发起来,所以A答案错误;

B答案中封建国家的分裂推动社会进步的提法是错误的;

三国时期没有明显破坏民族关系,C也排除;

自东汉末年以来,出现了很大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破坏生产,危害到百姓的安全。

三国消灭了其他军阀,完成了局部的统一,为后来的西晋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故选择D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三国鼎立;

16.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知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D.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不得人心

本小题考查的是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的比较。

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200年,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与盘踞在河北一带的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最终曹军大败袁军。

官渡之战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所以答案B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的表述不正确。

而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前秦虽军队数量远胜对手,但是奴役各族人民,不得人心。

东晋以弱胜强,打败前秦。

前秦失败后北方再次陷入混战分裂局面。

17.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是(  )

A.东晋B.宋C.前秦D.北魏

4世纪中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

前秦在苻坚统治的时候,统一了北方。

前秦统一北方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识记能力,属基础题。

识记前秦建立和统一北方的时间。

18.“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主要反映了(  )

A.南朝统治者大力抑制佛教B.南朝统治者极力宣扬佛教

C.南方气候润湿,雨水较多D.南朝统治者剥削人民群众

本题考查南朝佛教的盛行情况。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

老百姓需要一个精神寄托,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已经无法满足,佛教就担当了这个角色,佛教中一些教义也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统治者就大兴佛教,来稳固自己的统治。

南朝时候,梁武帝萧衍信奉佛教,大量兴建佛寺,寺盛僧众,充分反映了我国南北朝时期盛极一时的佛教文化。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南朝时统治者极力宣扬佛教的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19.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中国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所以答案选D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20.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且与佛教盛行相关的是(  )

A.王義之的字B.顾恺之的画C.石窟艺术D.青铜器

本小题考查的是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其中著名的两大石窟。

它们随山雕凿、彩绘,形象生动自然,集雕塑和绘画特点于一身,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

二、读图题(本大题共计6分。

21.看图说话:

请仔细观察以下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画。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

(1)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所示的东西方商路是指?

(2)结合所学的知识,请你指出上述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

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答案】

(1)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2)打通了“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3)西域都护。

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本题是图片题,解答这种题型,先要读图片提取信息,观察图片1,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图片,从图片2中的几个重要地点(长安,玉门关,葱岭,安息等)可判断出是丝绸之路的图示,然后再解答问题。

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东西方商路是丝绸之路。

问题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和东西方商路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往的关键。

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打通了“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问题(3)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政府公元前60年设置了西域都护,管理西域,标志着西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史实。

本题是对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的再认和再现。

正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

之后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需要我们重点识记和掌握。

三、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小题,第22题8分,23题6分,,共14分。

22.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喜欢看科幻小说吧!

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科幻世界的时空隧道来到秦朝,看到秦始皇正在接受记者采访,如果你现在就是秦始皇,你会怎样回答记者们的问题呢?

记者问:

“尊敬的始皇帝,据说您大力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请问在中央主要由哪三个官员负责呢?

①“秦始皇”答:

“陛下,您在地方废除了分封制,那您会采取什么新的措施来加强管理呢?

②“秦始皇”答:

“请问您为巩固统一,在交通、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③“秦始皇”答

交通:

经济:

军事:

思想:

(1)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郡县制

(3)交通: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军事: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设置三公: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管理军事;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时期废除了分封制,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时期在交通方面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在经济方面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

在军事方面为北逐匈奴修筑了长城;

在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小篆;

在思想上方面实行了焚书坑儒。

点睛:

关于本题涉及的内容,需要重点掌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中央和地方采取的措施,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的历史影响等知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帝曰:

“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摘自《北史?

咸》

(1)材料中的“帝”指谁?

他属于哪一个政权?

(2)材料中的“北语”指哪个民族的语言

(3)上述材料反映了哪项改革内容?

(4)本次改革在民族关系方面产生了什么作用?

(1)孝文帝北魏

(2)鲜卑语

(3)说汉语

(4)促进了民族融合

(1)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段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所以这里的“帝”指的是孝文帝;

他属于北魏政权。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所以“北语”指的是鲜卑族的语言。

(3)根据材料内容“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可知这是孝文帝关于说汉语方面的改革。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四、简答题(共10分)

24.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有什么影响?

【答案】第一,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第二,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第三,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第四,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影响:

江南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但南方相对于北方安定,有利于南方的开发;

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大量南迁,不仅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南方人民一起开发江南;

这一时期,政治中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南方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的措施;

南方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具有开发的基础。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