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旅游十一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5332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旅游十一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常州旅游十一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常州旅游十一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常州旅游十一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常州旅游十一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州旅游十一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

《常州旅游十一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旅游十一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州旅游十一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

1.1244

36.06%

2005(预测值)

17.19

20.04%

1.3718

22.00%

合计

55.42

年均增长率:

39.02%

4.2764

41.57%

“十五”计划

完成情况

提前四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4.43万人次)

提前三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0.372亿美元)

表2“十五”时期国内旅游发展情况

     指标

接待国内游客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504.14

17.70%

44.17

22.35%

680.21

34.92%

56.19

27.21%

817.10

20.12%

70.13

24.81%

1040.66

27.36%

92.16

31.41%

1280.00

23.00%

113.82

23.50%

4322.11

24.48%

376.47

25.82%

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1000万人次)

完成“十五”计划目标(96亿元)的118.56%

表3“十五”期间旅游总收入、旅游增加值情况

指标

旅游总收入

(亿元)

旅游增加值

占全市GDP比重

47.02

23.42%

18.20

17.42%

2.70%

61.25

30.26%

24.90

36.81%

3.27%

76.99

25.69%

31.30

25.70%

3.47%

101.49

31.83%

41.42

32.33%

3.76%

2005(预测)

125.21

23.36%

51.17

23.54%

4.03%

411.96

年均增长率

26.86%

166.99

26.98%

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100亿元)

完成“十五”计划目标(45亿元)的118.02%

2、旅游规划体系基本形成

2003年被定为常州“旅游规划年”,大力推进市域发展规划和中华龙城现代休闲旅游区、春秋淹城遗址和森林公园、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天宁风景名胜区和茅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等六大旅游景区的规划工作。

目前,《常州市旅游发展规划》和金坛、溧阳两市的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论证和政府审批;

六大旅游景区中已有淹城、茅山、太湖湾、天目湖(一、二、三期)四大景区完成规划编制,中华龙城现代休闲旅游区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年内可完成修改、报批,其中太湖湾、天目湖(三期)和中华龙城现代休闲旅游区规划都是采取国际招标方式由国际著名设计公司规划。

3、景区(点)建设进展顺利

2004年,我市实施了“旅游项目开发年”计划,全市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1亿元。

通过几年的努力,一批新的旅游项目相继建成,天宁宝塔、淹城遗址和森林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即将建成开放。

目前,常州已经拥有中华恐龙园、天目湖、天宁寺、茅山、亚细亚影视城等5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张太雷纪念馆、东坡公园、荆川公园、南山竹海等2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达12家。

武进横山桥镇成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

4、行业素质明显提高

旅游企业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主体,近几年,我市大力推进行业改革和发展,加强行业管理,使旅游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目前,全市拥有旅行社61家,旅游星级饭店56家,导游人员1200多人。

常州青旅、常州国旅、天目湖旅行社先后跻身于全国国内旅游百强社行列,其中常州国旅在全国国内旅行社百强社中名列第七、全省第一,去年荣获江苏省“服务质量奖”;

常州大酒店、天目湖宾馆成为五星级旅游饭店,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8家。

富都商贸饭店、新江南大饭店、明都大饭店等多家酒店与国内外著名酒店管理集团进行了成功合作。

5、旅游市场不断拓展

常州旅游线路产品开发形成特色,开辟了“好山好水好风光,龙城龙园龙文化,古寺古塔古运河,名人名馆名建筑”和“休闲常州二日游”、“新华东旅游线”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

以开发长三角旅游市场为重点,认真组织开展境内外旅游宣传促销,每年组织举办中华龙城(常州)旅游节,常州旅游知名度日益提升,“中华龙城”旅游品牌的市场地位初步确立。

6、旅游信息化成绩显著

常州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同行前列,率先建成旅游“五网一库”,自行开发成功常州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成全省一流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到今年年底,将全面完成常州旅游信息化建设“三年计划”(2003—2005),初步建成集旅游电子政务、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常州旅游”。

二、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我市旅游发展的基本经验是:

①、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大旅游战略是常州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②、编制好旅游规划是促进旅游发展的基本前提;

③、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资金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要素;

④、重视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的开发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⑤、创新管理方式是适应新形势下旅游行业管理的客观需要;

⑥、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是促进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

虽然我市旅游业在“十五”期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

1、主要旅游景区(点)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规模和影响力较小,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大,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不高,拳头旅游产品仍然较少。

2、旅游宣传投入不足,“中华龙城”的旅游形象载体相对不足,城市旅游知名度不高;

旅游市场以国内旅游为主,且开发程度不高,入境旅游在区域旅游市场中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3、旅游要素发展不够均衡,旅游产业链不够完善,旅游企业国际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旅游者消费结构比较单一,旅游综合效益不高。

4、旅游体制创新和改革不足,旅游市场主体内生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旅游品牌企业较少。

5、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旅游人才相对匮乏,旅游管理和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旅游行业应变能力和服务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6、旅游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旅游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第二章、“十一五”常州旅游业发展总体环境

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

2004年常州市人均GDP超过了3800美元,“十五”期末可超过4000美元。

“十一五”时期常州市将处于人均GDP从4000美元到8000美元的发展平台,将在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基础上向基本现代化迈进。

这一良好的发展形势既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旅游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旅游形势蓬勃发展,旅游发展面临机遇

2004年,我国接待入境者109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0%。

其中,入境过夜旅游者4176万人次,增长26.7%,跃居世界第4位。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57亿美元,增长47.9%,跃居世界第5位。

全年国内出境人数达2885万人次,增长42.7%。

全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达11亿人次,增长26.6%;

旅游总收入4711亿元,增长36.9%。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在2004年作出预测,中国旅游业在未来10年有望实现10.4%的年增长率。

而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位旅游接待大国和第四位客源输出国。

“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结束,必须兑现承诺,开放市场,接受全球标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开始融入全球化发展,将有助于常州国际客源的增长和加速常州旅游的国际化进程;

国际化的上海都市圈的构建与苏锡常都市圈的建立、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使常州旅游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环太湖旅游圈、大长江三角洲旅游区规划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建设的旅游区域,江苏文化大省的建设与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旅游企业发展内生力的形成,将为常州社会经济和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不断优化的旅游交通,尤其是高速公路(常宁高速公路等)、铁路建设,必将极大改善常州旅游的可进入性,对常州市客流量的增加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旅游需求不断扩大,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十五”以来,常州所处的江浙沪旅游区域游客接待量持续快速增长,共接待入境旅游者由2001年的534.9万人次增至2004年1036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24.65%;

共接待国内旅游者由2001年的2.26亿人次增至2004年3.32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3.68%。

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居民出游能力强,是我国国内旅游的重要客源产出地,今后几年的居民年出游量将持续超过1亿人次,其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为常州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客源市场基础。

旅游者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旅游需求将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

传统的观光旅游依然深受欢迎,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旅游正在崛起,出境旅游成为新的潮流;

以环境保护为取向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主题性旅游将成为今后重要的需求类型;

散客旅游、家庭出游、伙伴出游、自驾车旅游成为重要方式;

旅游者越来越重视旅游体验,对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对旅游网络化、信息化的要求日益普遍。

四、旅游强省目标确立,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十五”期间,江苏提前一年完成旅游倍增计划,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居于前列,旅游大省的地位已牢固确立,旅游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为实现江苏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省旅游局已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在全国率先建成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省旅游增加值要占全省GDP的6%,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旅游市场主体具有强大竞争力,旅游管理和服务达到一流水平,旅游环境充满和谐友善。

这一目标的提出,必将对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客观上需要有一批旅游强市来提供支撑。

常州市具有区位、市场和经济优势,以“好山好水好风光,龙城龙园龙文化,古寺古塔古运河,名人名馆名建筑”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近年来常州旅游业蓬勃发展,已跃居江苏旅游第二集团领头羊的位置。

特别是随着新一轮旅游项目的全面建设与深度开发,以及城市旅游功能的不断完善,常州建设旅游强市已具有可行性。

因而,建设旅游强市理所当然地成为常州发展新的目标和任务。

五、旅游竞争压力加大,区域旅游合作加强

随着入世后旅游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态势更加明显,境外旅游企业和旅游品牌的介入将使常州旅游业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同时,周边城市交通区位优势的凸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对常州旅游业形成了有力的竞争和挑战。

伴随着江浙沪和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常州旅游业必须通过自身的崛起和积极融入区域旅游板块,加强区域协作,实现区域资源与市场共享,才能进一步扩大发展空间,增加发展机会。

第三章、旅游业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

一、发展战略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按照建设“大产业、大文化、大服务、大市场”要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建设旅游经济强市为目标,以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加快旅游景区建设和产品开发,加强旅游品牌培育和市场拓展,强化旅游要素配套完善,创新旅游体制和机制,优化旅游环境和发展环境,实现常州由旅游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为常州“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目标的实现作出更大贡献。

2、发展战略

(1)、实施资源整合和精品名牌战略。

完善政府主导旅游开发机制,坚持科学规划,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倡导“城市即旅游”和“社会资源旅游化”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的一体化,积极发展城市旅游和工农业旅游;

加强招商引资,重点建设六大景区,积极开发滆湖旅游区、瓦屋山旅游区、金坛城南旅游区、古运河旅游带、钟楼商贸旅游带和城郊休闲旅游带,开发观光、度假、休闲、文化、商务及特色系列旅游产品,打造旅游新品、旅游精品和旅游极品,提升旅游产品水平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

(2)、实施形象提升和全方位营销战略。

加强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大力提升常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坚持“三旅”并举的方针,采用完全市场覆盖模式,建立完善旅游宣传促销网络和市场促销机制,创新营销手段,加大宣传促销投入,努力提高常州在海内外旅游市场上的占有率。

(3)、实施体制创新和结构优化战略。

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加快旅游企业改革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扩大旅游区域合作,推进旅游业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旅游产业要素,实现旅游集约化经营,延伸旅游经济链,努力增加游客停留天数,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4)、实施精致化服务和敏捷化旅游战略。

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加强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坚持科技兴旅,加快旅游产业各要素应用和推广现代科技的步伐,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高质量教育培训,迅速响应和驾驭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为旅游者提供便捷、高效、温馨、周到的旅游服务。

(5)、实施协同推进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政府主导,形成举全社会之力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氛围和机制,使旅游资源的配置达到或接近最优状态;

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原则,加强对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建立旅游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和旅游与文化的互动发展机制。

二、发展目标

1、产业地位目标

“十一五”期间常州旅游业要实现“三大跨越”,即:

常州旅游业从服务业支柱产业转变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从旅游大市建成旅游强市;

从华东地区一般旅游观光目的地,转变为华东地区著名的观光、度假胜地。

2、旅游经济目标(表4)

2010年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增加值均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以上,实现新的“旅游倍增”计划。

2010年接待旅游人数要突破2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30亿元,旅游增加值达到136亿元,占全市GDP的6.2%,旅游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表42010—2020年常州市旅游业发展目标

指标

2004年

至2010年

至2015年

至2020年

国内游客(万人次)

2467.00

3540.00

4570.00

年均递增(%)

14.02

7.49

5.24

入境旅游者(万人次)

36.91

55.50

73.70

16.51

8.50

5.84

300.00

529.00

837.00

21.39

12.01

9.61

旅游创汇(亿美元)

1.12

3.92

6.80

10.30

23.36

11.66

8.66

旅游总收入(亿元)

332.52

585.44

922.49

21.57

11.98

9.52

人均花费(元/人次)

883

1328

1628

1987

6.59

4.16

4.06

旅游增加值(亿元)

136.40

241.49

382.83

21.66

12.1

9.65

旅游增加值占GDP比率

6.20%

6.31%

6.50%

3、旅游市场主体发展目标

旅游市场主体具有强大竞争力。

“三旅”并举,互动发展。

旅游市场营销能力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旅游产业具有相当规模,能基本满足各层人士和淡旺季需求。

旅游经营主体硬软件强,在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等领域分别形成几个全国知名的品牌。

金坛市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溧阳、金坛建成旅游强县(市),有一批旅游强镇和强村。

4、旅游管理和服务目标

旅游管理和服务达到一流水平。

坚持“为民、便民、亲民”理念,以游客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旅游宣传促销体系、标准化服务体系、数字化服务体系、诚信经营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执法监督体系、统计核算体系,处处体现亲切、舒适、便捷、安全。

拥有一支起点较高、技术精湛、诚实可信的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

5、旅游环境建设目标

旅游环境充满和谐友善。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8%,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达9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85%。

针对山水和文物古迹的建设性破坏能得到有效遏制,已遭破坏的得到必要的修复。

做好运输交通与旅游交通的协调,建立健全城市至景区、景区间和景区内交通网络体系,提高旅游交通的舒适度与便捷度。

本市居民对游客亲善友好,真正做到山青、水秀、天蓝、人善、融洽、和谐,使常州成为一个在国内有良好形象和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2015年,将常州建成华东地区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强市。

2020年,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常州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旅游目的地。

第四章、旅游空间布局与优先旅游项目

一、空间布局体系

“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按照“6+6+X”空间布局体系发展,即“优先发展六大重点旅游景区,规划启动三区三带,推动若干旅游城镇和其它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建设”。

1、优先发展六大重点旅游景区

(1)、中华龙城现代休闲旅游区

规划面积4500亩。

本区突出恐龙主题,充分体现科普基地、现代旅游休闲等主要特征。

开发方向为现代旅游休闲和科普教育相结合,围绕恐龙主题,延伸龙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沪宁线上集旅游、休闲、商贸、文化、居住为一体的极具主题特色的高尚休闲旅游区。

(2)天宁风景名胜区

包括天宁寺与天宁宝塔、文笔塔、红梅公园、东坡公园。

本区域以吴文化、常州本土文化及天下第一佛塔等文化内涵为主要特征,集文化、宗教、观光、休闲于一体,展现常州“中华龙城”优美的风光和历史文化魅力。

(3)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

规划区控制范围30km2,保护范围17.28km2,核心区面积10km2。

依托独特的太湖景观,充分体现“绿色太湖”和“休闲太湖”的特色,建设成为国内首家以国际水准进行开发和管理的主要面向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消费层次的商务休闲市场的湖滨度假胜地。

(4)春秋淹城历史文化(遗址公园)旅游区

规划总占地4350亩,包括1000亩的核心保护区,3000多亩的森林绿化保护区和235亩的综合服务区。

突出淹城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访古文化休闲旅游主题,在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开发,建成常州独有、全国唯一和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遗产地和春秋文化景观旅游基地。

(5)天目湖旅游度假区

规划区面积为320km2,包括大溪生态旅游景区、沙河风景旅游景区、平桥乡野旅游景区、南山竹海旅游景区和龙潭森林旅游景区。

重点突出自然生态景观和休闲度假旅游主题,进一步丰富内涵,完善设施,提升品牌,建成全省和华东地区最佳旅游度假区。

(6)茅山风景名胜区和茅山旅游度假区(茅山旅游区)

包括茅山风景名胜区金坛境内的规划面积18km2和茅山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27.23km2。

以道教福地、革命史迹、绿色山林为主要特征,围绕宗教、观光、养生、休闲、度假和红色旅游进行开发,打造中国第一养生文化旅游度假区。

2、规划启动三区三带

(1)滆湖旅游区开发规划

滆湖旅游区开发分为生态度假休闲区和生态农业开发区。

其中生态度假休闲区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以森林公园、小桥流水、生态度假、滆湖水上娱乐设施、大型户外运动场地、影视动漫基地等有机结合,全力营造一个既有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又有现代生活气息的世外桃源,使人与自然真正零距离亲密接触;

生态农业观光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致力发展高科技生物工程、珍奇花卉、林果、高效农业生态系统等。

(2)溧阳瓦屋山旅游区

瓦屋山旅游区包括瓦屋山森林公园、丫髻山大山口水库、永和水库及宝藏禅寺等,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

利用良好的山水生态条件,发展山水观光、生态休闲、宗教等旅游产品。

(3)金坛城南风景区

由丹金漕河景观带、顾龙山宗教文化区(古区)、池沼生态区(野区)、以“三馆”文化区(文区)、综合娱乐区(动区)和钱资荡(湖区)组成。

突出文化观光和休闲旅游功能,以园林城市的理念进行景观建设,重点建设顾龙山和“三馆”(华罗庚纪念馆、段玉裁纪念馆、金坛博物馆)等旅游景点,建设集优美的自然景观、灿烂的文物古迹、光荣的革命史迹、丰富的休闲娱乐设施于一体的旅游区,以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文化、较强的休闲功能推向市场。

(4)、古运河文化旅游带

古运河开发地带位于常州主城区的中心,西起西环路(长江路),东至政成桥,包括青果巷、篦箕巷、前后北岸和古运河历史文化长廊。

河道总长约13.7公里,用地范围为河道两侧各500M左右,总用地面积约2000公顷。

开发空间整体特色为“水、新、城、绿”,同时将配置4个功能带、9个景观地带和10个标志性节点,以合理配置滨河用地功能,强化滨河绿带的建设,构筑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心和优美的水乡城市景观,展示悠久历史文化和地方文脉的新型城市空间。

(5)钟楼商贸旅游带:

商贸旅游带的建设是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

以延陵路、南大街步行商业街和莱蒙都会为主体建设常州商贸旅游带,重点打造莱蒙都会游憩商务区,将东起南大街、西至早科坊、南到西瀛里、北靠延陵西路的区域建成超大规模的商业游憩街区,开发常州特色的旅游商品,建设旅游商品销售网点,整合常州餐饮、购物、娱乐、民俗资源,使之成为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商务、居住等功能于一体,能够引领消费时尚,展示都市魅力的华东地区著名的游憩商务区。

(6)城郊休闲旅游带

初步形成武进横山风景区、淹城森林公园、西太湖(滆湖)、新北区小黄山森林公园、钟楼区青枫公园等一批郊野公园。

西太湖以常宁高速公路跨湖大桥等项目建设为契机,重点实施滆湖水治理以及景点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逐步发展为旅游景区。

3、推动旅游城镇和其它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

(1)旅游城市建设与城市旅游开发

“十一五”期间,要把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放到突出位置,实施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发城市旅游产品,使城市成为常州建设旅游强市的重要支撑。

完善中心城市旅游功能。

充分利用常州建设生态城市和商贸较为发达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发城市旅游资源,加强市区游憩商务区的建设,实现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