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涌整治工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5001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8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河涌整治工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西河涌整治工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西河涌整治工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西河涌整治工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西河涌整治工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河涌整治工程Word格式.docx

《西河涌整治工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河涌整治工程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河涌整治工程Word格式.docx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2.《中山市内河涌管理规定》(发布日期:

2002-05-28)

3.《广东省防洪(潮)标准和治涝标准(试行)》粤水电〔95-4〕

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5.《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

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S50-92)

7.委托方提供项目的有关资料

B编写范围

本报告编写范围包括:

1.项目建设需求研究;

2.项目的工程设计方案研究;

3.项目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

1.1.4项目建设的背景情况

长期以来,中山市城区的河流缺乏综合整治,排洪、排污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与中山市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随着中山市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中山市水环境局部严峻的问题相当突出,一方面,中山市作为珠江流域之一,受源头的影响,整体水环境仍然未有根本改观甚至有恶化趋势;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发展,人口的膨胀所造成的水环境污染仍未遏止,致使水质性缺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水质性缺水的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全市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加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我国开始思考水利现代化问题,并提出了新的治水思路,即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近年来特别是“九五”时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全党、全社会对水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水利投资大幅度增加,新的治水理论和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据统计,“九五”期间全国共完成水利基建投资271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206亿,是“八五”期间的4倍,地方投资为1510亿元。

特别是1998大水后,1998、1999、2000年三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总规模近千亿,年度投资额是一般年份的3~4倍。

通过综合治理,各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得到改善,综合防洪能力明显提高,为成功战胜1999年太湖洪水、2000年和2001年北方大旱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传统的治水思路和治水观念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思想,不断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矛盾,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内涵;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了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民生活对优美环境、良好生态的迫切需要。

广东省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南部,是我国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近年来中山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强劲。

为了加快中山的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中山市加大投入,使水利工程上规模,工程效益日益明显。

中山水利工作重点由传统水利、工程水利逐步转向现代水利、资源水利,着力建设防汛减灾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供给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生态体系,建成东河水利枢纽、民众三宝水闸等骨干工,这些工程投入使用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明显。

根据对中山市内河涌的调查,内河涌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涌边乱搭乱建的现象相当严重。

二是随意向河涌倾倒垃圾和余坭的现象较普遍。

三是河涌淤塞非常严重。

因土地开发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和人为向河涌倾倒垃圾余坭是造成我市河涌淤塞的主要原因。

四是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禽畜粪便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涌。

五是河涌的排水标准较低。

现有河涌普遍不够宽,堤岸低矮,护岸标准低,过水断面不足,排水标准大多数只能排除5至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产生的洪水,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

中山市内河存在的各种蔽病是几十年长期积累下来的,是不可能通过短时间的整治一劳永逸的。

从2000年起中山市委、市政府作出全面整治全市围内河涌的部署,提出把全市镇村内河建设成为能引、能蓄、能控制、能调度、能通航的河网。

为确保内河整治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将内河整治工作纳入全市“十五”计划、“农村五项工程”及文明镇村考核评比条件,每年由市财政拨出专款用于内河整治。

为进一步改善水体及水环境,为中山市人民提供一个更为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提升中山市的城市形象及城市竞争力。

2005年中山市市政工程建设中心在城区统一规划下,提出对市内包括本项目在内的受到严重污染的河涌进行综合整治,同时考虑在本项目中通过污水截流把西河涌两侧流域中收集的污水引至中嘉污水处理厂,作为中嘉污水处理厂二期配套项目建设的一部分。

1.1.5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改善西河涌及周边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

长期以来西河涌一直受到严重污染,水体发黑、发臭,蚊虫、细菌滋生,对周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从改善人民的居住、生活环境角度而言,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治理。

2.)改善中山市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及竞争力

根据《中山市内河涌管理规定》:

内河涌应依照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改善水质、积极保护、美化河岸的原则进行管理。

由于西河涌位于中山市重要的商业聚集区所在地--西区,主要公路交通枢纽区域内,本项目的建设将起到以点带动面,以局部促进整体的作用。

无论对优化中山市的城市综合环境,还是对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及综合竞争力都十分具有意义。

3.)中山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喜人成绩的同时,在生态、环境方面同时也付出较大的代价。

内河涌水体的过分污染甚至失控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目前中山市的人均GDP在5000美元左右,以国际标准而言,仍然属于“发展中”的状态。

如对该问题不予重视,在迅猛的投资增长及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问题或视而不见,那么,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将可能成为中山及类似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中山将逐渐丧失进一步发展的后续力。

在上述背景条件下,作为对市区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的若干内河涌的一部分,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本项目的建设的提出显然是迫切而适时的。

4.)本项目是中嘉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收集系统子项目的一部分

中嘉污水处理厂是中山市主要的污水处理厂之一,其中二期工程日处理污水量达每天10万立方米,主体项目已于2004年末动工,预计2005年末投产;

加上今年相继投入的一些污水处理项目,中山市今年年底的污水处理率将首度超过50%,这显然是里程碑式的突破。

西河涌周边流域范围内的污水属中嘉污水处理厂二期的处理范围,本工程项目将通过在西河涌两侧埋设污水管道把两岸的污水送至中嘉污水处理厂二期进行处理。

对西河涌进行综合整治,可以达到污水处理,改善环境的目的。

1.2项目概况

1.2.1建设地点

中山市石岐区,西河涌从富华道经博爱二路到岐江河出口处。

1.2.2.建设规模

根据中山城市规划以及中山市有关部门的意见,对西河涌(富华道~西河涌出口段)进行综合整治,治理河涌长度约2500米,包括修建河涌两侧挡土墙及河床处理,河涌两侧污水截流;

抽水排涝站的建设等。

1.2.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本工程项目总预算3065万元,其中工程费用2700万元,其他费用138万元,预备费用227万元。

项目资金由中山市财政局筹措拨款。

1.2.4社会效益评价

本项目属关乎国计民生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可改善中山市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中山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本项目的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可行。

1.3结论与建议

1.3.1结论

内河涌整治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利为民所谋”的重大举措,对内河涌的整治有利于加快中山市的城市化进程,为中山市人民提供一个更好的人居环境,增强中山市的城市竞争力。

综合考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工程技术上的可行性,对项目建设的需求及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等各种相关因素,认为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1.3.2建议

由于本项目属于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建设项目,项目的建成不仅能改善中山的城市水环境,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形象,而且还能推进中山城市化规划的加快发展,建议应迅速报送项目可研报告,争取政府部门的尽快审批,同时抓紧工程的设计筹备工作。

项目在批复后付诸实施过程中应做好统筹计划,加强与项目建设相关各方的协调工作,使项目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与本项目建设相关的单位给予密切配合,争取建设资金的尽早投入。

科学选择管理班子,培植风险意识,引进先进的工程管理模式。

项目建设从设计开始,到工程招标、选择施工队伍、工程监理等各方面,均力求高标准、严要求,使项目实施进入良性循环轨。

6.河涌整治完成以后,关键在于管理,应制订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依法管好河涌。

第二章供需分析及建设规模

2.1中山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中山市是广东省辖地级市,下设24个镇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

全市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21.9℃,户籍人口140万,流动人口107.5万。

中山市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又是著名的侨乡,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

中山市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先后建成了全国包装印刷基地、民营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民营科技园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优质产品为拳头的多元化产品结构,有乐百氏饮料、耶鲁固力门锁、凯达精细化工、华帝燃气具、嘉华电子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工业品牌。

小榄五金、古镇灯饰、沙溪休闲服、大涌红木家具、南头家电、黄圃食品等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中山市的投资环境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全市现有公路总里程达1153公里,形成以国道和干线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9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个大机场;

铁路运输经由广州通达全国各地。

目前,随着神湾港的开通,中山已形成东有中山港、南有神湾港、北有小榄港的“品”字形码头布局,其中,中山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更是跻身全国十强、世界百强。

从中山港往香港航程仅需75分钟。

中山供水供电充足,并初步建成以城区为枢纽,贯通各镇区、大中型企业的宽带高速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形成了“中山市信息高速公路”。

近年来,中山市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畅通工程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1997年中山市荣获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人居奖”。

2.2中山市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城市是人口、资本、生产和消费聚集的地方,聚集是城市区别于农村的最主要标志。

城市由于聚集而产生了农村无法比拟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城市像个变压器,把社会的闲散资金和无序的个人行为集中起来,组织起来,产生新的巨大力量,形成新的效率,创造出新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城市作为人类主要的聚集地,正成为关注的焦点。

城市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繁衍的基本条件,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文化活动、社会交往的载体,早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转变及制度安排上的创新,我国城市化进程彻底摆脱了长期起伏、徘徊不前的局面,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在1978~1998年,城市数量从193个增长到668个,城市人口从1.7亿人上升至3.7亿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上比率也从17.92%上升为30.4%。

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步入了城市化发展的“快车道”。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带动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拉动下,城市化水平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自199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每年都保持了1.5至2.2个百分点的增长,截至2003年底,全国城镇化率已达40.53%。

与此同时,我国城市数量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3个增加到662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已达46个。

城市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经济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已超过70%。

随着中山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山市城市化的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城区人口数量增长了数倍,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城市规模的扩大及人口密度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其建设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山市人民对城市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山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的力度一直是较大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市区内较多受到严重污染的内河涌一直得不到实质性的治理,这给中山人的健康生活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考虑到未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压力,当前必须对包括本项目在内的市区内河涌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以创造一个干净的城区水体环境,有利于促进中山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

2.3中山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迅速地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并取得了极大的共鸣。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城市建设实践中,注重经济、人口、社会、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

其基本要求是:

保持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

进行科学的合理规划;

合理开发有限的土地资源;

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为市民提供一个高效、舒适的城市空间环境。

一个地区及城市有良好的环境及形象,将会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市场竞争,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好的环境是笔无形资产,环境效益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无形资产可以转化为有形资产。

通过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优化,提高知名度,突出了区位优势,留住和吸引住更多的人来居住和投资,使经济社会有更大的发展。

近年来中山市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但是,中山市水环境局部的问题相当突出,整体水环境仍然未有改观,某些方面仍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水体及水环境的污染,导致了水质性的缺水问题,对中山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整治内河涌对对中山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重大,内河涌的整治不但可以解决城市防洪、城市水污染和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而且对改善中山市的环境面貌、美化市容,并带旺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资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此,中山市市委、市政府最近先后出台了《关于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意见》、《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及《通告》,对水资源的综合治理提出了要求。

其中包含了“到2005年年底,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0%以上,基本消除流经城镇河段黑臭水体”,“到2008年底,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到2010年年底,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体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功能目标要求”等内容,对包括本项目在内的市区内河涌进行综合整治符合市委、市政府对水资源综合治理的要求。

2.4把中山市建设成一个生态城市的具体要求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指的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际城市在城市功能建设的共同要求和基本条件。

同时,生态环境又是市民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保护、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哲学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符合当代人类社会生态文明发展新阶段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中山市政府在决策和管理的思维体系中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

克服了追求短期效益的行为,树立了自然对人的重要性应摆在单纯的经济效益之上,建立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尽可能完美结合的理念;

撤换掉以拼资源、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低水平发展模式,摒弃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指标的增长方式;

以生态为第一标准,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建立生态~市场经济模式,做到生态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在保证人的低层次的基本需要同时,满足人更高级层次的基本需要。

2004年,中山市协同中国环境规划院编制《中山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2005年,中山市政府出台了文件《关于进一步提高整体绿化水平的意见》,强调要加强生态建设,认真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环保问题,建设“绿色中山”,将中山市建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继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

对包括本项目在内的市区内河涌进行综合治理,彻底消除内河涌的黑臭现象,配合中山市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全面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绿地”工程。

2.5是中山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整治河涌一直是中山市水利建设的重点之一。

由于历史条件不同,要求不同,整治标准也不一致。

中山市河涌整治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前,这时期的河涌整治主要是农田灌溉,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后到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对河涌功能有新的要求,这时期河涌的整治主要是以城市排洪防涝,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主;

第三阶段是进入90年代后,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由于中山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追求日益迫切,对河涌脏、乱、差整治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时期河涌整治除满足防洪排涝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河涌整治为市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舒适休闲的好去处。

河涌整治与城市绿色景观结合起来统一治理。

不但要求护岸挡土墙要美观大方,涌边还进行了绿化。

整治河涌的标准、要求的不断提高,这是中山市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

内河涌整治项目在过去和现在所要求的功能也有所不同。

过去,河涌的作用仅仅只为农业生产服务,在功能上只表现为农田排灌的功能。

随着中山市日益城市化,河涌的功能也有了根本的改变和扩展。

根据河涌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城市化以后河涌的功能大致可表现为以下方面:

防洪排涝功能;

排污功能;

塑造城市景观功能;

为市民提供游玩场所的功能;

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的功能;

带动河涌周围经济发展的功能。

内河涌整治的具体目标是:

1.坚持按“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四高”要求治理河涌。

2.建设符合现代防洪排涝要求的河涌。

3.实行污水和天然水分流。

从长远来看,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不能直接排入河涌,应该截入专门的排污管道送往污水处理厂。

因此,今后在治理河涌时对有条件的工程将结合截污。

4.美化环境,成为城市独特的风景。

美化环境将作为整治河涌工程的重要部分加以考虑,把河涌建成城区内具有岭南特色的景观。

5.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

通过对河涌堤岸整治、污水整治、环境整治以及建设涌边公园、河口主题公园和娱乐设施等,使之成为市民乐于前往的好去处。

第三章场址介绍与建设条件

3.1建设地点

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

市境总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地处北纬22°

1'

~22°

6'

,东经113°

9’~113°

6’。

北接番禺市和顺德市,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市和斗门县,东南连珠海市,并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相望。

市中心陆路北距广州86公里,东南至澳门65公里,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里。

拟建河涌段内整体地形较平坦,孔口标高在0.80~3.08米之间。

位处珠江三角洲冲淤积平原,通视条件较差。

3.2气候条件

本地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类型,其特点是:

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灾害性天气相对较少,影响较轻。

多年平均气温21.9°

C,最高气温38.7度,最低气温-1.9度,相对湿度81%根据中山市气象台近三十年的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94.1毫米,4~9月为汛期,占全年降水量的79.8%~88.2%,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32.2~1738.5毫米,夏季多为南及西南风,冬季多为东北及偏北风,,7~9月为台风常侵期,影响我市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只有2.8个。

我市平均每年出现暴雨日(日雨量≥50.0毫米)8.1天。

3.3地质水文概况

A.地质构成

根据西河涌整治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孔深在20.00~24.30米范围内,地基土由表层人工填土和第四系冲、淤积、残积地层及白垩系花岗岩组成。

现依地层埋藏深度,自上而下分别叙述如下:

1.杂填土、素填土(人工):

杂填土:

褐、黄褐等色,局部地段分布,主要由粘性土、耕土、碎石、建筑垃圾组成,含多量砖块,硬杂质含量大于25%。

素填土:

黄赫~褐色,大量地段分布,由粘性土、耕土组成,含植物根和小量有机质,厚度1.10~3.10m

2.淤泥(淤积):

灰黑色,饱和,流塑状态。

含有机质、土质不均匀,局部含多量贝壳和粉、细砂、夹薄层淤泥质土和粘土。

厚度1.40~10.60米,层面埋深0~3.10米。

3.细砂、粉砂(冲积):

灰黑,灰白混黄等色,饱和,松散,部分地段分布,。

成分以石英为主,含中砂、淤泥、粘性土,局部含小量砾砂,分选性较好~差,厚度1.10~3.60米,层面埋深3.10~14.50米。

4.粗砂、砾砂(冲积):

灰黑、灰黄、灰等色,饱和,松散,场地呈透镜体分布,成分以石英为主,含中、细砂、粘性土、多量淤泥,局部含小量砾石夹薄层中砂,分选性差。

厚度0.60~6.00米,层面埋深3.20~12.80米。

5.粘土、粉质粘土(冲积):

灰黑,粉红、灰白等色,饱和,可塑状态,场地呈不连续分布。

土质不均匀,局部含较多中粗砂夹薄层粉砂和粗砂。

厚度0.50~12.20米,层面埋深4.80~19.60米。

6.中砂、粗砂、砾砂(冲积):

灰黑,灰黄、灰白混黄、灰等色,饱和,松散、稍密~中密,场地局部地段缺失。

成分以石英为主,含小量粘性土,多量淤泥,局部含砾石,分选性差。

厚度0.40~13.10米,层面埋深5.50~19.70米。

7.淤泥、淤泥质土(淤积):

灰黑色,饱和,流塑~软塑状态,局部地段缺失。

含有机质,中、粗、细砂,土质不均匀,局部含粉质粘土。

厚度0.65~7.90米,层面埋深9.4~19.10米。

8.粘性土(残积):

灰白色,饱和,软塑状态,极少地段分布,由石英、长石中、粗砂,高岭土,云母组成,遇水易软化和松散。

厚度1.80米,层面埋深约21.3米。

9.粘土、砾质粘土(残积):

灰白,棕红、棕黄等色,饱和,可塑状态,场地呈不连续分布。

由石英、长石中、粗砂,高岭土,云母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