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4995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1)翻耕灌水灭蛹。

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

(2)健身栽培。

加强水肥管理,适时晒田,避免重施、偏施、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逆性。

(3)清洁田园。

稻飞虱终年繁

殖区晚稻收割后立即翻耕,减少再生稻、落谷稻等冬季病毒寄主植物。

3.生态控制。

(1)生态工程控害。

田埂保留禾本科杂草,为天敌提供过渡寄主;

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

田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减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种群基数。

(2)合理品种布局。

利用不同遗传背景的水稻品种进行合理布局预防稻瘟病。

4.性信息素诱杀。

在各代次二化螟,尤其是越冬代二化螟始蛾期集中连片使用性诱剂,通过群集诱杀或干扰交配来控制害虫基数。

选用持效期2个月以上的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平均每亩放置1个,放置高度以水稻分蘖期距地面50cm、穗期高于植株顶端10cm为宜。

5.稻螟赤眼蜂控害。

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蛾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每次放蜂10000头/亩。

每亩均匀放置5〜8个点,放蜂高度以分蘖期蜂卡高于植株顶端5〜20cm、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cm为适宜。

6.稻鸭共育。

水稻分蘖初期,将15〜20天的雏鸭放入稻田,每亩放鸭10〜30只,水稻齐穗时收鸭。

通过鸭子的取食活动,减轻纹枯病、稻飞虱、福寿螺和杂草等病虫草的发生为害。

7.物理阻隔育秧。

在水稻秧苗期,采用20〜40目防虫网或无纺布全程覆盖,阻隔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

(二)药剂防治技术基于非药剂预防技术的基础上,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开展药剂防治,药剂防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普及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技术。

采用咪鲜胺、氰烯菌酯种子处理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

吡虫啉等种子处理剂拌种或浸种预防秧苗期稻飞虱、稻蓟马及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锯齿

叶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

赤?

吲乙?

苔、芸苔素内酯、毒氟磷种子处理或苗期喷雾,培育壮秧。

秧苗带药移栽,预防螟虫、稻瘟病、稻蓟马、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

二是根据试验示范结果和抗药性水平,选择适合本地的高效、生态友好型药剂,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与混配,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药剂。

三是注重施药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应避开高温和强光照时段施药。

用足水量,常量喷雾亩喷水量不少于15公斤,水稻生长后期应加大用水量。

四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各病虫害药剂防治技术关键点:

1.稻飞虱。

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稻区重点防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

黄淮稻区重点防治白背飞虱、灰飞虱。

药剂防治重点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孕穗抽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时对准稻丛基部喷雾。

2.稻纵卷叶螟。

生物农药防治适期为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

化学药剂防治指标为分蘖期百丛水稻束叶尖150个,穗期百丛水稻束叶尖60个。

3.螟虫。

防治二化螟,分蘖期于枯鞘丛率达到8〜10%

或枯鞘株率3%时施药,穗期于卵孵化高峰期重点防治上代残虫量大、当代螟卵盛孵期与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

防治三化螟,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重点防治每亩卵块数达到40块的稻田。

4.稻瘟病。

分蘖期田间初见病斑时施药控制叶瘟,破口

前3〜5天施药预防穗瘟,气候适宜病害流行时7天后第2

次施药。

5.纹枯病。

关键时期为水稻分蘖末期封行后和穗期病丛率达到20%时。

6.稻曲病。

在水稻破口前7〜10天(水稻叶枕平时)施药预防,如遇多雨天气,7天后第2次施药。

7.病毒病。

含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锯齿叶矮缩病、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主要在秧田和本田初期带毒稻飞虱迁入时及时防治。

注意防治前作麦田、田边杂草。

8.细菌性基腐病、白叶枯病。

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立即用药防治。

重发区在台风、暴雨过后及时施药防治。

(三)建议用药品种与注意事项

1.建议用药品种。

防治二化螟、大螟,虫量较低时优先采用苏云金杆菌(Bt.)、短稳杆菌,化学药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杀虫单。

防治稻飞虱,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应用吡虫啉、噻虫嗪(不选用吡蚜酮,延缓其抗性发展);

喷雾选用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

防治稻纵卷叶螟,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甘蓝夜蛾NPV、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化学药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氰氟虫腙、丙溴磷等。

防治稻瘟病,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或春雷霉素等生物农药及三环唑、丙硫唑、咪铜?

氟环唑等化学药剂。

防治纹枯病、稻曲病,采用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A(24%A高含量制剂)、申嗪霉素等生物药剂和苯甲?

丙环唑、氟环唑、咪铜?

氟环唑、烯肟戊唑醇等化学药剂。

预防细菌性基腐病、白叶枯病选用噻霉酮、噻唑锌。

预防病毒病,选用毒氟磷、宁南霉素。

2.注意事项

(1)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

(2)稻虾、稻鱼、稻蟹等农业生态种养区域和临近蚕桑养殖区域,需慎重选用药剂;

水稻扬花期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

(3)禁止使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慎重使用

有机磷类农药

附件2

2017年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分析预测,预计2017

年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6亿亩次。

其中赤

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南部麦区将偏重以上流行,条锈病在鄂西北、汉江两岸、河南南部、西北和西南局部麦区有重发生的风险,穗期蚜虫在华北和黄淮北部麦区有大发生的可能。

为有效控制小麦重大病虫危害,确保小麦稳产增收,特制订本方案。

重点防控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蚜虫、吸浆虫、麦蜘蛛等三病三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37%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统防统治全覆盖,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化学农药使用量明显降低。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绿色防控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应急处置与持续治理相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对重点地区、关键阶段的重大病虫,实施科学防控,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安全。

推广绿色防控,注重用药安全,实现农药减量控害。

三、防控措施

(一)分区防控重点

1.华北麦区。

主要包括除东北、西北以外的部分北部冬麦区,即河北省长城以南,山西省中部和东南部,北京、天津两市。

其中,山西、河北中南部麦区以麦蚜、麦蜘蛛、吸浆虫为主,兼顾条锈病、赤霉病;

其他麦区以麦蚜、吸浆虫为主,兼顾麦蜘蛛、叶锈病。

2.黄淮麦区。

主要包括山东省全部,河南省大部,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山西省西南部等。

以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吸浆虫、麦蜘蛛为主,兼顾叶锈病、粘虫。

3.长江中下游麦区。

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各

省大部,上海市、浙江全部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

以赤霉病、

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为重点,兼顾麦蜘蛛。

4.西北麦区。

主要包括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青海省东部部分地区。

以小麦条锈病、吸浆虫为主,兼顾小麦白粉病、麦蚜、麦蜘蛛。

5.西南麦区。

包括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大部,陕西省南部,甘肃省东南部以及湖北西部。

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为主,兼顾小麦赤霉病、麦蚜和麦蜘蛛。

(二)不同生育期主攻对象

要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明确主攻对象,统筹兼顾,进行混合用药,综合防治。

小麦返青拔节期应以防治纹枯病、条锈病、茎基腐病为重点,挑治苗期蚜虫、白粉病和麦蜘蛛。

抽穗扬花期以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和吸浆虫为主,兼顾叶锈病、白粉病。

后期加强麦蚜防控,实施综合用药,达到一喷多效。

小麦生长全过程,严密监测和及时防治小麦条锈病,防止大面积流行危害。

1.小麦赤霉病。

长江中下游和黄淮等常年病害流行区,要在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把握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时期,

见花打药,主动预防,遏制病害流行。

对高感品种,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如天气预报未来2天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破口抽穗期。

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烯肟多菌灵、烯肟戊唑醇、肟菌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等,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

如遇病害严重流行,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再喷药1〜2次,以确保控制效果。

对多菌灵产生高水平抗性地区,应停止使用苯丙咪唑类药剂,提倡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

赤霉病偶发区,可结合其它病虫防治,在抽穗扬花期实行兼治。

2.小麦条锈病。

加强病情监测,实施分区防治。

西南、汉水流域和河南南部、甘肃陇南等主要冬繁区,要封锁发病田块,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减少菌源外传,阻止向黄淮和华北麦区扩散蔓延,减轻晚熟冬麦及春

麦区流行风险。

黄淮春季流行区,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时控制发病中心;

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

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

3.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

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当纹

枯病病株率达10%左右时,进行喷雾防治。

药剂可选用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A(选用高含量制剂)、多

抗霉素、木霉菌、井冈蜡芽菌等。

当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进行喷药防治。

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

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

要用足药液量,对准基部,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4.小麦吸浆虫。

高密度区应重点抓好中蛹期土壤处理和成虫期喷药防治等两个关键环节,一般发生区主要做好抽穗至扬花前的成虫防治。

蛹期防治可在小麦孕穗期当每小方土样(10X10^20cm)有虫蛹4头以上时,选用辛硫磷、倍硫磷等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

小麦抽穗期,当每10复网次有成虫25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头以上成虫时,抓紧选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等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重发区间隔3天连续用药2次,以确保效果。

5.小麦蚜虫。

当苗期蚜量达到百株500头以上时,应进行重点挑治。

穗期田间百株蚜量达1000头以上,益害比

(天敌:

蚜虫)低于1:

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

小麦穗期病虫害混合发生时,及时开展穗期综合防治。

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进行生物控制;

华北麦区等蚜虫迁入区可于3月中下旬,在田间放置黄色诱虫板诱杀迁入的有翅蚜,以降低虫口基数,减轻穗期危害。

6.麦蜘蛛。

在返青拔节期,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达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

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

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控制。

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小麦条锈病全程防控技术。

采取“加强监测、及时

防控,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的技术措

施。

根据今年鄂西北、江汉平原及河南南部条锈病冬前见病早、病点多、范围广、春季流行风险大的实际情况,该区域应全面开展专业化应急防控,严格控制病情,防止条锈病大面积爆发危害。

(二)小麦赤霉病预防技术。

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南部,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预报,如天气预报未来2天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应于小麦扬花初期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做到见花打药,主动预防。

(三)穗期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

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可选用合适的杀菌剂、杀虫剂科学混用,综合施药,防病治虫,一喷多效。

吸浆虫重发区,充分利用药剂持效期,适当前移防治时间,在成虫发生始盛期用药。

常用农药种类如下:

杀虫剂:

吡虫啉、啶虫眯、吡蚜酮、噻虫嗪、漠氧菊酯、高效氯氟氧菊酯、高效氯氧菊酯、氧戊菊酯、敌敌畏、抗蚜威、阿维菌素、苦参碱等。

其中,吡虫啉和啶虫眯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

杀菌剂:

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氧烯菌酯、蜡质芽抱杆菌、井冈霉素等。

附件3

2017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分析预测,2017年全国玉米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东北、华北地区玉米螟、地下害虫、大斑病为害较重,黄淮海地区以玉米螟、棉铃虫、二点委夜蛾、褐斑病发生突出,西北和西南地区以蚜虫、叶螨、小斑病发生普遍,预计发生面积11亿亩次。

为做好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90%以上,病虫害总体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5.5%以上。

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面积。

二、防控策略针对玉米不同种植区域和生育期的重点病虫害,选用抗耐病虫品种,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

突出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实施秸秆还田、种子处理、苗期害虫防治、赤眼蜂防螟和心叶末期病虫防治技术,实现节本增效,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一)不同区域防控重点

1.北方春播玉米区:

重点防控玉米螟、地下害虫、双斑萤叶甲、二、三代黏虫、大斑病、茎腐病、玉米线虫矮化病。

2.黄淮海夏播玉米区:

重点防控玉米螟、棉铃虫、二代黏虫、玉米蚜虫、二点委夜蛾、蓟马、茎腐病、南方锈病、褐斑病、小斑病。

3.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

重点防控玉米螟、二、三代黏虫、纹枯病、大斑病、灰斑病。

4.西北玉米区:

重点防控地下害虫、玉米蚜虫、叶螨、双斑萤叶甲,甘肃、宁夏兼顾茎腐病和大斑病,新疆重点防控玉米螟和三点斑叶蝉。

(二)主要病虫防治技术措施

1.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耕葵粉蚧等):

利用噻虫嗪、溴氰虫酰胺药剂复合包衣或拌种,可同时兼治苗期蓟马、蚜虫(矮花叶病传毒介体)、灰飞虱(粗缩病传毒介体)等。

2.玉米螟:

秸秆还田,减少虫源基数;

春玉米区于春季越冬代化蛹前15天进行白僵菌封垛,防控越冬代幼虫;

越冬代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

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

在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Bt)制剂,或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等药剂与甲维盐合理复配喷施,提高防治效果,兼治蚜虫和红蜘蛛等害虫。

3.玉米茎腐病:

种植抗病品种。

利用咯菌腈精甲霜悬浮种衣剂或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种衣剂处理种子,同时控制丝黑穗病、根腐病等。

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病田玉米病残体。

4.玉米叶斑类病害: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

适时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药剂防治提倡适期早用药,在玉米心叶末期(褐斑病在玉米8〜10叶期),喷施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井冈霉素A等药剂,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再喷一次。

与芸苔素内酯等混用可提高防效,降低用药量。

5.玉米纹枯病:

选用抗耐病品种。

发病初期可剥除茎基部发病叶鞘,结合喷施井冈霉素A等生物农药,或菌核净、烯唑醇、代森锰锌等药剂防治效果更佳,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再喷一次。

6.玉米蚜虫:

点片发生和盛发初期喷施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等药剂。

7.玉米叶螨:

及时清除田边地头杂草,消灭早期叶螨栖息场所。

点片发生时,选用哒螨灵、噻螨酮、克螨特、阿维菌素等喷雾或合理混配喷施,重点喷洒田块周边玉米植株中下部叶片背面,田边地头的杂草也要一同喷洒;

加入尿素水、展着剂等可起到恢复叶片、提高防效的作用。

8.棉铃虫:

产卵初期释放螟黄赤眼蜂灭卵,或卵孵化盛期喷洒苏云金杆菌(Bt)制剂、甲维盐等。

9.二点委夜蛾:

深耕冬闲田,播前灭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种沟上的覆盖物。

药剂防治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氰菊酯和甲维盐等,可采用喷雾、毒饵诱杀和撒毒土等方式。

四、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秸秆还田、深耕灭茬技术。

采取秸秆粉碎还田、深耕冬闲田和播前灭茬,破坏病虫适生场所、压低病虫源基数。

(二)白僵菌封垛、诱杀成虫技术。

北方春玉米区,在玉米螟化蛹前,采用白僵菌统一封垛;

在玉米螟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诱杀成虫,对越冬代成虫可结合性诱剂诱杀。

(三)种子处理技术。

根据地下害虫、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种类,选择适宜的杀虫剂和杀菌剂合理混配拌种,或实施种子统一包衣。

采取技术统一、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可提高防病治虫效果。

(四)苗期害虫防治技术。

玉米苗期,根据二代黏虫、蓟马、灰飞虱、甜菜夜蛾、棉铃虫的发生情况,选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喷雾防治。

使用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发生药害。

(五)心叶末期病虫防治技术。

心叶末期,统一喷洒苏云金杆菌(Bt)或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幼虫;

根据中后期叶斑病和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等害虫的发生情况,混喷杀虫剂和杀菌剂,控制后期叶斑病和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等病虫。

推广使用高杆作物喷雾机和飞机喷药防治技

术,提升中后期防控作业能力。

(六)赤眼蜂防螟技术。

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

每亩放蜂1.5〜2万头,每亩设置3〜5个释放点,分2至3

次统一释放。

不同地区应选用当地优势蜂种,提高防效。

附件4

2017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病虫害是影响我国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2017年,棉蚜、棉盲蝽、棉铃虫、棉叶螨、地下害虫、苗病、枯萎病、黄萎病、红叶茎枯病、铃病等病虫将在各棉区普遍发生,棉蓟马、斜纹夜蛾、烟粉虱等偶发性病虫将在局部发生。

为了切实做好2017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棉花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和专业化防治面积分别达到18%和20%,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化学农药使用量明显下降。

二、防控策略

针对不同棉区、棉花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虫种类,本着优化、简化的原则,突出预防为主,充分发挥棉田生态调控和棉花自身补偿作用,突出抓好抗(耐)病品种合理布局,秋冬压低病虫基数,保护和利用天敌,苗期预防、生长期控害、铃期保铃保产等技术措施。

注重合理用药、隐蔽用药、精准用药,降低化学农药用量,增强棉田的可持续和安全控害减灾作用。

(一)分区域防控重点

1.黄河流域棉区:

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天津、山西和陕西棉区。

重点防控棉盲蝽、棉蚜、棉叶螨、棉铃虫,预防枯萎病、黄萎病、苗病、铃病、红叶茎枯病,局部做好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棉蓟马、象鼻虫、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2.长江流域棉区:

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江西和湖南棉区。

重点做好棉盲蝽、棉叶螨、棉铃虫、斜纹夜蛾、枯萎病、黄萎病的防治,预防苗病、铃病、红叶茎枯病,注意防治棉蚜、红铃虫、棉蓟马、烟粉虱。

3.西北内陆棉区:

包括新疆、甘肃棉区。

重点做好棉叶螨、棉蚜、棉铃虫、棉蓟马、棉盲蝽、烟粉虱、枯萎病、黄萎病、苗病、红叶茎枯病的防治。

(二)主要技术措施

1.播种期预防对象:

苗病、枯萎病、黄萎病、苗蚜、棉叶螨、棉盲蝽、棉蓟马、地下害虫等。

(1)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和包衣棉种,做好种子药剂处理。

(2)选择避风向阳、地势较高、排水方便田块作苗床,选用土质肥沃、无枯萎病、黄萎病等带菌土壤制钵育苗,培育无病壮苗。

3)清除棉田内和田埂、路边杂草,减少棉盲蝽、棉

蓟马、棉叶螨虫口基数。

2.苗期防治对象:

(1)小麦、油菜收获后推迟灭茬,秸秆在田间堆放2〜

3天,使天敌充分向棉株转移,以益控害。

(2)苗病:

发病前或初见时及时防治,尤其遇低温阴雨天气时,及时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