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施工方案Word格式.docx
《低影响施工方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影响施工方案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4《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1.15《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13)
1.16《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标准》(青建城字﹝2014﹞158号)
本项目为青岛市康居公寓配套小学道路工程,规划为城市支路,分为西侧和南侧。
西侧规划路,南起南侧路,北至洛阳路,大致为南北走向,全场约358米;
南侧道路,西接周口路,东与规划东侧路相接,全长约379米,主要为解决小学与周边小区及道路的交通。
道路横断面布置为一块板形式:
人行道+车行道+人行道=2.5+7+2.5=12m车行道宽7米,采用双面坡,坡度为1.5%,人行道布置于车行道两侧各2.5米,横坡度为1.0%。
原地貌为岩石,需进行爆破处理,依据国家对城市若干规定与国家标准局颁布的GB6722-2003“规程”和“爆破设计”中的规定,制定浅孔、密孔、台阶式松动爆破。
车行路路面结构为两层厚16cm二灰碎石基层,5c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底层,4c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
人行道结构为12cm水泥混凝土、3cm厚M10水泥砂浆,6cm厚荷兰砖。
配套设计由雨水、污水系统。
雨、污水系统为双侧布置,干管设于车行道上。
雨、污水管道均采用HDPE管,环刚度不小于8KN/m2,热熔或承插式胶圈连接,检查井做法均按照《青岛市城市道路检查井通用图集(2012.4.1实施)》P12-14,检查井盖、踏步、雨水口均参照《青岛市城市道路检查井通用图集(2012.4.1实施)》。
2.1施工条件
2.1.1道路、场地:
本工程施工道路交通条件较好,可以满足施工的需要。
施工场地原地貌为岩石,周边建(构)筑物较多,对工程施工影响较大。
2.1.2地质
根据甲方提供的资料以及现场勘查,工程现场大部分为岩石。
3.1交通组织
市政工程建设对道路交通的影响主要包括:
3.1.1车行交通。
是指受市政工程施工影响,造成既有车行道变窄、改线或封闭,影响现状通行条件。
3.1.2慢行交通。
是指受市政工程施工影响,造成既有自行车、电动车、人行道变窄、改线或封闭,影响现状通行条件。
3.1.3公共交通。
是指受市政工程施工影响,造成既有常规公交线路,站点,站台及各类附属设施,以及常规公交中途站、首末站、枢纽站、停车场、保养场、公交专用道、公交优先信号等相关设施受到影响需调整、迁改。
也包括受施工影响导致建成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及衔接通道设施现状通行条件受限的。
3.1.4重点区域交通。
是指受市政工程施工影响,学校(大中小学校及有规模的幼儿园)、行政中心、医疗机构、客运站(火车、汽车站)、影剧院、体育场馆、公园、风景区等人员集中区,及公用事业、文博古迹、易燃易爆、仓储等重点部位现状通行、集散条件受限的。
3.1.5其他。
是指受市政工程施工影响,人行过街、过街天桥、地道、各类交通标志标线、智能交通等设施使用受到限制的。
3.2市政管网
市政工程建设对市政管网的影响主要包括:
3.2.1各类道路下方现状市政管网。
是指市政工程施工期间,由于道路开挖、地道建设及桥墩布设等问题,造成道路下方现状管线需进行相关保护及迁改措施。
3.2.2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站点、附属设备。
是指受市政工程的改建和扩建,与原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的站点和附属设备有所冲突,需进行迁移更新的。
3.2.3工程周边地块内各类市政管网及附属设备。
是指受市政工程施工影响,对道路沿线的市政基础设施产生影响,进而导致与其关联的工程周边地块内各类市政管网及附属设备的使用受到限制的。
3.3环境保护
市政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大气、光、水、噪音、废弃物、绿化保护等:
3.3.1大气污染(粉尘、废气等)
施工过程机械作业、人员集中居住等对周围的大气造成污染。
包括施工机械尾气、施工粉尘、扬尘及油烟等。
3.3.2光污染
1.未对施工场地直射光线和电焊眩光进行有效控制或遮挡,对周围区域产生不利干扰。
2.夜间施工使用的照明灯,光线溢出施工场地以外范围,对周围住户造成影响。
3.3.3水污染
1.施工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流入市政雨水管道、河流或天然水域。
2.各类机械排放的废机油等对周围的水域造成污染。
3.使用中的污水管线翻建或改线时,自有污水外泄造成二次污染。
4.施工人员集中住宿,施工用水、生活用水随意排放对周围水域产生污染。
3.3.4噪音污染
1.挖掘机、推土机、切割机、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输送泵、沥青摊铺机、铣刨机、空压机、TBM掘进机、运输车辆及凿岩设备等施工机械噪音。
2.因施工人员缺乏文明施工意识而人为造成的噪音。
3.因施工封闭和降噪措施不到位导致的施工作业噪音污染。
4.市政工程由于开挖、掘进等爆破作业产生的噪音污染。
3.3.5废弃物(废渣、废土等)污染
1.施工中产生的碎石,渣土、铣刨、浇捣下来的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堆放或填埋占用大量的土地,影响环境。
2.建筑及生活垃圾的淋滤液渗入土层和含水层,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3.生活垃圾乱倒、乱扔,未及时归集、密封处理,对环境造成影响。
3.3.6古树、名木现状及文物保护
工程建设因征地或占地,对古树、名木及文物等不识或不当处理造成损失。
3.3.7绿化保护
包括因市政工程规划方案建设造成的绿化迁移、施工临时场地占用造成的绿化迁移及交通调流和管线迁改造成的绿化迁移三大类。
3.3.8其他
环境保护中也包括其他的间接影响,包括地下人工构筑物、表面硬化等施工对地下水及土壤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施工开挖中对道路周边的房屋、围墙等造成危害以及桩柱等施工中产生泥浆污染堵塞城市排水管道等。
3.4资源节约
工程建设过程中未制定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等措施,造成占用周边土地过多,时间过长,加大了工程建设对周边影响。
3.5周边安全
3.5.1市政工程施工期间占路增设隔离设施等,影响道路的整体空间及交通运营,进而影响公众安全。
3.5.2基坑开挖、隧道掘进及占路施工过程中,缺乏对道路周边房屋、围墙、地下管线及附属设施的有效防护,影响整个施工现场的安全。
3.5.3道路开挖或石方爆破中未对地质资料调研及开挖爆破方案论证,造成地质次生灾害,以及爆破震动对影响范围内各类人员及设施安全的影响。
3.5.4噪音危害、有毒有害气体危害、高温作业危害、公共环境危害、食品及公共卫生危害等其他安全隐患,同时也包括现场防火、防灾等。
市政工程低影响建设应遵循“安全、少占、快退、路畅、管通、绿色”的基本原则,即确保安全,少占路扰民,快施工退路,道路顺畅,管网畅通,绿色施工,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建设影响。
4.1市区内道路施工,不具备全封闭施工条件的,原则上应分幅、分时段、分路段施工。
4.2施工场地应少占或不占道路资源,并采取有效措施缩短工期;
需要占路施工的,在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应优先采取夜间施工。
4.3具备建设条件且符合规划的新建道路工程,应优先考虑建设综合管廊,不具备建设综合管廊条件的,应将市政管线敷设于人行道或绿化带下,减少后期重复开挖影响。
4.4城市主要干道、人流较密集路段市政工程施工现场易产生扬尘污染的作业区,原则上应进行封闭施工管理并严格落实扬尘防控措施。
4.5市政工程建设应对施工机械、夜间施工、爆破等有噪音影响的施工采取有效的消音降噪措施,并告知受影响群体。
4.6市区市政道路养护、维修作业,应避开交通高峰期。
中、高考期间,确需夜间施工的,应避免产生噪音。
4.7市政工程施工应对周围公共基础设施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5.1交通组织
5.1.1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按照主管部门审批确定的施工组织方案做好施工组织和调流等工作,并安排专人在主要路口疏解交通,正确引导人流、车流的行驶方向,协助交管部门保障交通安全、畅通。
5.1.2交通调流方案需经过当地交警部门批准,并须落实交通警示、导向标志符合法规要求。
需多次反复调整交通的,应提通过电台、报纸等方式公示调流方案。
5.1.3跨越道路或需占路施工时,严格按交管部门规定的路线及时段运行,并按要求留足供其他车辆通行的宽度和人行道及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影响正常交通及人车安全。
5.1.4施工车辆避开交通高峰期,并派专人定期更新交通指示牌,维修路灯线路,配合交通管理人员维持交通秩序,疏散拥塞车辆。
在道路状况不能满足行车条件的路段,在交管部门支持下,设立安全交通岗,并设置明显的交通导流标志,安排专人指挥,按拟定的疏解出入口通行。
5.1.5在施工现场及沿临时交通线路上设置醒目的交通指示牌和夜间照明路灯,保证行人与车辆能够安全方便行走和疏散。
临时通道设置明显标示,顶部及两侧出口设置防坠网。
通道内设置警示照明装置,两端设置限高、限宽架,并设置警示牌。
5.2市政管网
5.2.1市政管线保护及迁改方案需经主管部门审批确定后方可实施,并提前做好管线排查工作。
5.2.2施工单位应采取开挖十字探坑等措施确定管线位置,落实相应的保护方案。
5.2.3施工区域涉及油气管道、高压线缆及军缆的,应依据国家相关规范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保护方案需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5.2.4在涉及管线的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跟踪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既有管线通畅。
5.3环境保护
5.3.1大气污染(粉尘、废气等)防治措施
1.施工现场材料、渣土运输管理、扬尘治理
1)施工现场围挡样式应严格按照《青岛市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图集》制作,围挡要美观、整洁、牢固。
2)可封闭施工的工地的出入口大门内侧均应设置车辆冲洗平台等设施,确保车辆冲洗洁净,严禁带泥上路。
不具备设置冲洗平台条件的,应对渣土运输车辆进行简单冲洗,确保车辆冲洗洁净。
3)施工现场主要出入口、施工便道、车行道路、脚手架底和主要材料堆放地应作硬化处理,硬化应确保承载能力满足使用要求。
4)裸露地面应当铺设礁渣、细石或者其他功能相当的材料;
采取临时绿化或者采取覆盖防尘布或者防尘网等措施,保持施工场所和周围环境的清洁。
5)施工现场的路面等易产生扬尘的区域,要根据不同季节、气温、土壤湿度等因素,安排洒水抑尘。
6)施工现场的砂、土等散料,不能及时清运的建筑垃圾、渣土等,要堆放整齐,堆放高度低于施工围挡,并用遮盖网、绿色密目网等进行密闭覆盖。
2.废气排放
施工车辆、机械、设备的尾气排放及建筑材料采购标准,应符合国家或地方相关规定。
5.3.2光污染防治措施
1.对施工场地电焊眩光、反光材料进行有效控制或遮挡,避免对周围区域产生不利干扰。
2.施工工作面设置的照明灯照射方向始终朝向工地内侧。
工作面设置挡光彩条布或者密目网遮挡,防止夜间施工灯光溢出施工场地范围以外,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5.3.3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严格遵循有关部门排放施工和生活废水、油污等规定,严格执行各项环保措施,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对居民生活用水的影响。
1.雨水管网与污水管网分开使用。
现场交通道路和材料堆放场地统一规划排水沟,控制污水流向,设置沉淀池,将污水经沉淀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管线,严防施工污水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线或流出施工区域污染环境。
现场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有组织排入现场雨水收集系统,用雨水降尘,多余的雨水排放至现场周边的市政雨水管线收集再利用。
2.生产污水排放处理措施
1)施工现场污水排放标准应符合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
对产生污染水环境的施工废水,要认真制定和落实施工污水污染防治技术措施,防止因施工造成水污染和施工现场周围环境污染。
2)施工现场应避免设置油料库,确需存放油料的,应对油料存储和使用采取措施,对库房进行防渗漏处理,防止油料泄露,污染土壤水体。
3.生活污水排放处理措施
施工现场食堂、餐厅应设隔油池,厕所应设化粪池,生活污水需经沉淀后排入污水管网。
生活垃圾运出现场前必须覆盖严实,不得出现遗洒。
4.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河流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员环保意识,使所有参建人员明确保护城市水源的重要意义,派专职人员检查、巡视。
5.3.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所有施工阶段的噪声控制在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2011)限值内。
表:
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单位:
dB(A))
昼间
夜间
70
55
1.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切实加强管理,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案组织施工,积极采用先进的低噪声机械设备和先进的防治噪声技术和施工工艺,减少施工噪声排放,减轻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
2.应合理安排强噪声设备的作业时间,并错开时间使用,对超出噪声限值的设备应及时修理或更换,对产生较大噪声的设备维护应在封闭的场所内进行。
3.噪声敏感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
4.各种主要临时施工设施和场地,如堆料场、钢筋加工厂、碎石场、混凝土拌合场地等距居民区不宜小于300m。
对搅拌机、空气压缩机、木工机具等噪声大的机械,尽可能安排远离周围居民区一侧,从空间布置上减少噪声影响。
5.对施工机具设备进行良好维护,从声源上降低噪声。
施工过程中设专人定期对搅拌机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如发现有松动、磨损应及时紧固或更换。
5.3.5废弃物(废渣、废土等)处置措施
1.制定施工场地废弃物管理计划,对现场堆料场进行统一规划。
对不同的进场材料设备进行分类,并设专人管理。
2.对可回收利用的施工废弃物,将其直接应用于施工过程中,或通过再生利用厂进行加工处理后再利用。
如铣刨下来的混凝土、更换下来的道板等可用作垫层、填料,废木箱、废纸箱、边角料、水泥袋等可自行处理,做到及时收集清理,保持现场卫生环境。
3.对不可直接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如废机油、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胶片、废电线、电缆等,要设分类收集箱,集中收集存放,分类管理,派专人负责回收,要交有资质的处理商进行处置。
4.在施工现场、办公区和生活区等安排人员每日对垃圾清扫和回收,防止蚊、蝇和腐烂发臭的气体挥发,并安排专人打扫,保持存放点周边的环境卫生。
5.3.6泥浆防治措施
通过优化施工工艺,减少泥浆产生及排放。
及时固结泥浆,避免泥浆外流,泥浆处理后的废渣,及时运至指定弃土场填埋。
做到不乱溢、不乱遗。
5.3.7古树、名木现状及文物保护措施
1.施工期间应依法处理和保护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文物。
对须原地保护的古树名木,应提出保护或处理方案,并报园林、林业部门批准。
2.因特殊情况确需迁移古树名木的,应经主管部门审核,办理移植许可证后,再按照有关规定组织施工。
移植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3.古树临道位置设立防护栏杆及标识牌,避免车辆行驶及转弯过程中刮到古树。
5.4周边安全影响防治措施
1.施工期间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场地附近的建筑物,对不明情况应与相关单位取得联系或采用超声探测,及时了解场区周边情况。
5.5资源节约
1.施工现场应按施工平面图的布置,做到少占快退。
宜利用现有临建设施,增加的临建用房采用活动房,减少占地面积,减轻对场地原土的干扰。
2.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由于地表径流或风化引起的场地内水土流失(如保护表层土、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
3.对施工期间破坏的植被,造成裸土的地块,需及时覆盖砂石或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大风天气对土壤的侵蚀。
施工结束后,再恢复原有植被或进行合理的绿化。
4.修建现场临时施工道路时,应充分利用现场已有道路进行布设;
临时道路停止使用后应立即进行地形地貌的恢复,最大限度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及破坏。
5.6工期保障
应采取施工组织、先进技术、日常管理和质量管理等有效的组织、管理措施,切实保障既定工期内完成建设,并鼓励合理缩短工期,降低市政工程建设影响。
5.6.1组织措施
1.在项目管理方面,细化分工,施工计划落实到具体岗位,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2.开工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时确定材料的具体规格、型号,避免因材料类型不确定而影响工期。
3.开工前应确定好材料供应商,并确保材料库存,防止因材料供应不及时影响工期。
4.当涉及多个专业、多家单位交叉施工时,建设单位应安排专人进行统一协调,及时组织召开协调会,确定每个工序开工、完工时间,确保各专业交叉施工顺利完成。
5.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低影响施工方案及对环境影响的应急预案,并不断优化,合理划分施工段,采用流水化施工,各施工段间交叉作业,加强施工管理,缩短工期。
6.工程建设过程中推广应用4D-BIM技术。
通过进度模拟,建设各方充分掌握工程实际进度与设计间的差距,为现场优化施工方案,合理调整人、材、机等资源配备提供依据,保证施工进度。
5.6.2工程技术措施
1.施工平面布置优化。
所有临时设施的设计和设置均从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消耗、资源的保护及各种污染的有效控制等角度出发;
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管线等,在平面布置中对施工机械设备、办公、道路、现场出入口、临时堆放场地等的优化合理布置。
2.施工准备优化。
科学合理的编制劳力、物资、机械设备使用计划,根据工程特点制定施工不同阶段的劳力计划表以及施工机具和物资需求计划并随时跟踪调整,以保证施工进度、降低环境影响。
3.施工方案优化。
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如预拌砂浆、温拌沥青等材料和工艺,推行成熟的施工工法提高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度、降低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