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重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4060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重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重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重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重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重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重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重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重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重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

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

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

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1.选出下列对第1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2.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点的一项()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第2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异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庭院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镜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

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

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

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

到了的学生,一部分从事午睡,一部分看小说,一部分写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

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

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

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

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

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

“这题目怎样讲呀?

”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

“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

……”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

×

你是什么东西?

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

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

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

这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

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

“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

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人吧,否则怎么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

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

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原文意义的一半了。

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

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

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

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

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

“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我仔细一揣摩,果然。

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

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我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

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简洁明白地交代回忆老师的缘由,为下文张本,文章便是从两个“最”的角度叙写徐镜澄先生的。

B.文中的“我”原来是个有点不羁的学生,对国文学习并无多大兴趣,但老师的一“骂”让我懂得尊重老师敬畏老师了。

C.特殊的语境会使词语产生特殊的含义,比如文中的“故事”指“成法”;

“警句”指“警告我的语句”;

“安分”指“课堂上的懒散敷衍”。

D.作品最后流露出未曾向先生报答一二的遗憾之情,更因老师归隐道山不便相见而感到悔恨,只好以此文寄情恩师。

5.作为老师,徐先生这个形象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概括。

(5分)

6.作者先从徐先生“凶”的一面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

1937年在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建成的中国学院,堪称是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它培养了大批中印友好往来的使者和学者,极大促进了中印友好事业的发展,而这一切功绩都和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谭云山。

谭云山和高僧玄奘一样,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之处在于玄奘是“西天取经”,谭云山是“东土送经”。

谭云山是湖南茶陵县人。

1924年,他到南洋教书、办报。

1927年7月,他在新加坡见到慕名已久的印度“诗圣”泰戈尔,泰戈尔很喜欢这位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中国人,就真挚地邀请他去印度国际大学工作。

1928年9月,谭云山来到国际大学,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还开设了中文课程。

同时,他不断给国内报刊写文章,介绍印度政局和印度文化。

1932年和1935年,谭云山先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931年,谭云山离开印度。

离开前,他和印度朋友商量了一个计划,想多招收几个中国学者到印度,在国际大学办个中国学院,目的在于讲授中文和传播中国文化。

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戈尔1924年到中国访问时提出的,当时没有办成,现在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

谭云山回国后到上海任教,除了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印度的情况,还不停地为中印文化交流奔波。

1933年,在谭云山的多方努力和倡议下,在国民政府和各界名流的支持下,“中印学会”成立。

泰戈尔听到这一消息,喜出望外,写信称赞“唯此伟大学会,所以保持两国文化之永远交流”,并提议“宜速即于此间建一中国学院”。

1934年春,谭云山再次赴印,与泰戈尔商谈建立中国学院事宜。

10月,谭云山回国,之后用一年多时间,募集到了足够建筑中国学院的款项,购买了10万卷中文图书,募捐到图书约5万卷。

1936年,谭云山回到印度,国际大学立即选择了一块最好的位置开工兴建中国学院。

1937年4月14日,正值孟加拉新年,中国学院建成并正式揭幕。

泰戈尔亲自主持揭幕式,还发表了激动人心的长篇讲话。

甘地和尼赫鲁都写信对中国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蒋介石也特地发电报给泰戈尔表示祝贺。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座中国学院可以说是印度国土上的一块中国文化试验田,也可以视为中国在印度的“孔子学院”。

学院大楼柜子里的图书都是中文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以汉语为主,直到现在一切都没有改变。

(摘编自孟昭毅《谭云山和东方最最早的“孔子学院”》)

【相关链接】谭云山是个“土包子”出身而最终被人誉为“现代玄奘”的人物,……但谭云山却又不是“现代玄奘”,因为他没有像玄奘那样骑着白马归国,而是在印度“归西”。

(谭中《谭云山立志超越的一生》)

7.下列对印度国家大学中国学院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视为在东方最早创办的“孔子学院”,其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

B.由泰戈尔于1924年提出初步建设计划,后由谭云山主持完成募捐和建设工作。

C.建成揭幕仪式举办时间特殊,规格较高,中印政要特地来信或来电表示祝贺。

D.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播,至今仍保留着阅读中文图书、交流以汉语为主的传统。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谭云山富有理想,勇于担当,他为中印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泽被后人,深受赞誉。

B.出于对泰戈尔的仰慕,谭云山接受他的邀请,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学教授中文。

C.谭云山的《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

D.谭云山倡议成立的“中印学会”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得到了泰戈尔的高度评价。

E.谭云山一生辗转于国内、南洋和印度,最后却客死他乡,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

9.为什么说谭云山是“现代玄奘”,又不是“现代玄奘”?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

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温薨后,始解褐为余杭令。

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

期年之后,风化大行。

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

在职六年,迁临淮太守,封阳遂乡侯。

顷之,征拜中书侍郎。

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

时更营新庙,博求辟雍、明堂之制,宁据经传奏上,皆有典证。

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诰访之,宁斥朝士,直言无讳。

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

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釆磬石,以供学用,改率旧制,不拘常宪。

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

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续五经。

又起学台,功用弥广。

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

“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

宗庙之设,各有品秩,而宁自置家庙。

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而敢专擅,惟在任心。

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

”诏曰:

“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

”以此抵罪。

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

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

会赦,免,初,宁尝患目痛就中书侍郎张湛求方,湛因嘲之曰:

“古方,用损读书一,减思虑二,专内视三,简外观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

修之一时,近能数其目睫,远视尺捶之余。

长服不已,洞见墙壁之外。

非但明目,乃亦延年。

”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

年六十三,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

范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B.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C.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D.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也称“释褐”,意为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

“褐”指粗布衣服。

B.卒,古人对死的称呼有多种,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庠序,古代的学校,在殷商时期称“序”,在周代称“庠”,后来也泛指学校。

D.经传,儒家典籍与传的统称,“经”是儒家典籍,“传”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宁尊崇儒礼,重视教化。

任余杭令,他兴办学校,施行礼教,效果良好;

任豫章太守,实行多项举措弘礼授学。

B.范宁为官耿直,不避亲属。

他指斥朝中的官员,直率而言,无所隐讳;

外甥王国宝谄媚事奉会稽王,他没有容忍。

C.范宁忠于职守,受到信任。

在中书侍郎任上,他提出许多有益政事的建议:

朝廷有疑难议题,孝武帝常向他咨询。

D.范宁专心好学,读书勤奋。

他年少阅读广泛,后免官在家仍勤读经典,张湛给他开的药方也侧面反映他读书勤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2)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而敢专擅,惟在任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注】①玉垒:

山名。

②西山寇盗:

指吐蕃。

③梁父吟:

《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B.颈联议论天下大势,北极(星)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

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

“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C.尾联运用典故,后主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竟然也享受祭祀,在成都锦官门外,有后主祠;

《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在此有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

D.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15.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7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琵琶行》中白居易能够充分体会琵琶乐曲中的情感的原因是:

______。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刘义隆的典故,以古喻今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两句,作者凭吊英雄人物,以一杯清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薜荔”是古诗文中_________的意象。

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凉的意味。

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

薜荔不_______,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斜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

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

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_____,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袭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

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_____。

17.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司空见惯同流合污青云直上心驰神往

B.层出不穷随波逐流青云直上爽心悦目

C.司空见惯随波逐流扶摇直上心驰神往

D.层出不穷同流合污扶摇直上爽心悦目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薜荔抒情。

D.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19.下列在句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若是晴朗的夏天,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他涂上一层金色

B.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他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

C.远远望去,阳光为他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他涂上一层金色

20.下面是某省某年高考语文学科得分情况统计表。

请仔细阅读,然后根据表中的数据写出两条结论(不能出现具体数字,一共不要超过80字)(6分)

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学鉴赏的过程,就是在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基础上再创造的过程。

越是内涵丰富的作品,越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

请仿照示例,在以下三篇文章中任选一篇,从两个不同角度解读。

【备选】《林黛玉进贾府》《老人与海》《琵琶行》

【示例】在《祝福》中,我们既看到了以鲁四老爷为统治者的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也读出了社会底层普通劳苦大众的冷漠与不觉醒。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全国大学生眼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显示,最具代表性的前10项中国文化符号是:

汉语(汉字)、孔子、书法、五星红旗、中医、毛泽东、故宫、邓小平、兵马俑、黄河。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符号来呈现你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写一篇文章向外国人推介中国文化。

要求选好符号,使之形成有机的联系;

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本节的写作对象是“中国古代建筑”)

2.A(古代建筑的“内向性庭院式空间”和“情态”这两点缺一不可。

3.B(A项,更美在空间;

C项应是院墙阴影,与树无关;

D项关系颠倒)

4.A5.①敬业;

②博学(有见识有学养);

③思想开通;

④爱学生;

⑤教学水平高超/因材施教。

6.从形象刻画来看,作者采用的是似贬实褒的手法,对先生性情、相貌、习惯进行“丑化”,真实展现了先生的脾气暴躁、相貌古怪、不修边幅/极不儒雅、孤傲狷介/我行我素等个性特征,突出老师的有趣可爱率真,颇有喜剧效果;

从全文看,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用外在丑衬托内在美,与下文老师的敬业、爱生、严谨不苟、诲人不倦形成表里的反向衬托,也传递出自己对老师的敬慕。

7.B8.AD

9.①谭云山和玄奘一样,都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因此可称为“现代玄奘”。

②谭云山在印度“归西”而没有像玄奘一样归国,他的贡献主要是“东土送经”而不是玄奘般的“西天取经”,所以说他不是“现代玄奘”。

10.A

11.D解析:

D“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错误,“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见课本《师说》注释。

12.B解析:

B“他没有容忍”依据不足,原文为王国宝“惧为宁所不容”。

13.

(1)简文帝担任丞相,将要征召任用范宁,被桓温劝阻,就搁置没有实行。

(2)范宁如果认为古代礼制应当尊崇,自然应当列条上奏,而他敢于专断,只因为他随心所欲。

解析:

(1)“辟”(动词,征用),“为……所”(被动句式),“讽”(动词,劝阻),“遂”(副词,就),“寝”(动词,搁置)。

(2)“以”(动词,认为),“崇”(动词,尊崇),“条上”(动词性短语,列条上奏),“专擅”(形容词性短语,专断),“任心”(动词性短语,随心所欲)。

14.A(3分)颔联上句是就空间,下句是就时间来写的。

15.(6分)

(1)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

(2)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

(3)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

(4)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

(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

16.(6分)

(1)同是天涯沦落人;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7.C(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层出不穷,接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