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复习题630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3215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书法复习题630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630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630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630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630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书法复习题630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书法复习题630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书法复习题630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书法复习题630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

6、书法鉴赏:

是通过具体的感受、体验、分析、判断等方式对书法作品进行鉴别、理解、欣赏,从而获得审美享受的活动。

其特点是寓鉴于赏,渗透着感性与理性的活动。

相对而言,“赏”偏于审美感知,重在从感性、直观的层面把握书法的形象,即形、势特征及其艺术精神;

“鉴”偏于审美判断,重在从理性层面,结合作者的书法师承,书法观念及作品创作背景,所用工具材料等来审视作品,透过形式把握作品的内涵,通过纵横比较等方法突出作品特色,评价作品质量,考查作品的影响等。

鉴赏的对象:

是“书法”(即我们通常所谓的“字”);

是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书法作品,历代名家的优秀作品自然是书法鉴赏是对象;

鉴赏是为作者之外的观者所能欣赏的书法作品,鉴赏是指对他人作品的鉴赏;

鉴赏者是鉴赏者的事,不管作者当初的动机如何,只要作品客观上具有书法艺术的某些特质,当时或后来的“旁观者”觉的它们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它们就会成为审美对象,而不管这样审美价值有多少成份来自鉴赏者的发现或事后追认。

7、“文房四宝”及其它主要工具:

“文房四宝”指中国传统书画用的笔、墨、纸、砚。

宣纸、湖笔、徽墨、端砚,是文房四宝中的精品。

除了文房四宝之外,亦有许多其它器物,如。

毡垫、镇纸、笔筒、笔架、印章等。

8、毛笔及其四德:

毛笔是中国特有的书写绘画工具,品质好的毛笔具有尖、齐、圆、键四种品德。

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尖锐;

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

圆,指笔的毫毛充足,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的意思;

健,即笔腰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

尖、齐、圆、键体现的是毛颖的精选与加工工艺的精细。

按写字的大小分,毛笔通常可分为大、中、小楷等。

按笔锋的长短不同,通常分为长锋、中锋和短锋笔。

按毛笔软硬不同分为鸡毫、羊毫、狼毫及兼毫等。

平时,要重视毛笔的保养,新毛笔在使用前,应先用温水将笔毫浸泡开(开笔),旧笔在使用前,也应在清水里浸泡一下。

每次用过之后,一定要将毛笔洗干净,然后将其悬挂起来,自然晾干。

9、墨:

是中国书法与绘画的重要材料。

至汉代,出现了人工制的固体墨品。

墨的品类有:

油烟墨、松烟墨、油松墨、药墨。

清朝光绪年间,由谢松岱、谢松梁兄弟创造出了液体墨,又称墨汁。

目前有“曹素功”、“一得阁”、“中华”墨汁为代表。

10、书画用纸:

书画用纸分为强吸墨类纸和弱吸墨类纸两种。

强吸墨纸,多系木质纤维所制,表面生涩,吸墨性强,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以宣(生)纸类为主,还有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

强吸墨类纸润墨性好,适宜于书法和写意画。

较生宣吸墨性稍弱半熟宣,宜于书画。

弱吸墨纸,多系竹纤维制成,以笺纸类为主,也有生宣经矾水处理后的熟宣、半熟宣。

弱吸墨纸一般色彩鲜艳,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开。

弱吸墨性的笺纸、熟宣宜画工笔或写小楷。

11、四大名砚:

按材质不同可分为石砚、陶砚、泥砚、玉砚等。

按产地分有广

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县的洮砚和澄泥砚。

今之四大

名砚一般当为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

12、汉字的笔画:

笔画是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楷书一般可分为点、横、竖、撇、

捺、折、钩几种,细分可达37种。

13、执笔的方法与基本要领:

执笔方法有多种,其中,前人归纳常用的“五字执笔法”擫、押、钩、格、抵最优。

擫:

以大拇指紧帖在笔杆内侧,指尖稍向上斜。

押:

以食指第一关节处向下俯扣住笔杆外部,形成与拇指相对扣紧笔杆之势。

钩:

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关节弯曲为钩,钩住笔管外部。

格:

用无名指指甲紧帖笔杆,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防止笔杆歪斜。

抵:

用小指垫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以增加无名指的力量。

执笔要领:

指实,掌虚,笔正,腕平。

14、中国书法姿势的基本要求:

书法姿势有坐姿和立姿

(1)书法坐姿要求: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头正:

头正而微低,目视纸面笔尖。

身直:

坐的端直,臂平腰挺,胸距桌三五寸。

臂开:

双肩齐平,两臂自然舒展,肘部向两边顺势拉开。

足安:

两脚与肩同宽,自然平踏地面。

(2)书法立姿要求:

“足踏稳,身微躬,臂顺悬,头颔正。

”即两脚稍分开,或者分前后,上身向前倾,腰略微躬,左手按住纸,右手悬腕书。

15、中国书法艺术的四大要素和一个灵魂:

四大要素是笔法、结体、章法、墨

法,一个灵魂是抒情写意。

16、笔法:

写字执笔及运笔的方法。

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基本笔法和造型笔法。

基本笔法为:

(中锋、偏锋、侧锋)

(1)中锋:

笔锋在笔画的中心线上运行,称为中锋运笔。

(2)偏锋:

笔锋在运行过程中,处在笔画的边沿上,写出来的线一侧光润平齐,而另一侧常参差不齐,俗称“病笔”。

(3)侧锋:

在运笔过程中,笔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笔画中心线,整个笔毫方向与运笔方向呈45°

夹角,叫侧锋用笔。

侧锋用笔比中锋用笔较自由,笔画常

显得峻峭多姿,精神外拓。

造型笔法为:

藏锋、露锋、提笔、按笔、顿笔、挫笔、转笔、折笔等。

(1)、藏锋:

运笔过程中,起笔与收笔时将笔锋的锋颖藏进笔画之中,不让其外露的一种笔法。

(2)露锋:

在起、收笔时笔锋的锋颖外露,不加掩饰。

(3)提笔、按笔、顿笔、挫笔:

毛笔运行过程中,根据字的笔画变化和书写者的情感需要,进行提笔、按笔、顿笔与挫笔,使写出来的笔画发生轻重、粗细、起伏、跌宕的变化,显示出笔画的力度、节奏和气韵。

运笔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一般交错使用提笔与按笔。

提笔是将笔锋上提,使笔锋敛合。

按笔是将笔锋下按,笔毫铺开。

顿笔是提与按在笔画特定处的具体运用,是将笔锋下按并稍作停笔,这样笔锋接触纸重、注墨多,顿处的笔画则显得粗壮。

挫笔是指顿笔后,将笔锋稍稍提起,并转动笔锋,以改变行笔方向的笔法。

(4)转笔:

不是写字时用手指转动笔杆,而是在起笔和收笔或行笔的拐弯处,使笔锋旋转行进,方法是,笔不停驻,顺势转笔,行笔速度比较均匀,写出没有方折棱角的圆滑笔画,即所谓“转笔成圆”。

(5)折笔:

是写出有方棱笔画的用笔方法,即所谓“折笔成方”,这种用笔常用于起笔、收笔和拐弯处。

方法是,和转笔相反,在折笔处稍作停顿,驻笔,折锋行笔,这样写出的笔画是有棱角的方笔。

17、方笔与圆笔:

方笔又叫“外拓笔”,是指笔画的外部形态而言,即笔画的起笔、收笔和拐弯处,呈现棱角折线,用顿、折法及侧锋可写出方笔。

方笔显得方整庄重,刚健雄浑。

圆笔也叫“内擫笔”,方法是起笔用裹锋,行笔转向时提笔进行,收笔时稍停进转笔收住,笔画的起笔、收笔和拐弯处,不出现棱角来,笔画圆满遒劲,活泼秀健,不露筋骨。

18、墨法:

书法用墨之法,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墨法亦称“血法”。

从明代开始,把国画中墨分“五色”的理论引入书法创作之中,并将其称之为“浓、淡、枯、渴、涨”,即浓墨,淡墨,枯笔,渴笔,涨墨,五种墨法。

墨色的深浅浓淡变化可以强化书法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加书法作品的精神和神采。

墨过淡则伤神彩,太浓则滞笔锋。

必须做到,浓欲其活,谈欲其华。

19、结体:

亦称“结字”、“间架结构”,指每个字点划间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

汉字尚形,书法又是“形学”,点划的长短、粗细、俯仰、缩伸,偏旁的宽窄、高低、正欹,构成汉字千姿百态的不同形态,要使字的笔划搭配适宜、得体、匀美,结体尤显重要。

中国书法结字的通行基本原则:

①对称均衡、重心平衡;

②因字立形,取其真意;

③对比调和,多样统一;

④点画呼应、血脉贯通。

20、章法:

章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章法是指正文的分行布白、谋篇布局,即按照一定的规律,安排布置整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关系的方法。

广义章法包括正文、落款、钤印等,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体现的是书法作品的整体效果。

21、书法作品的幅式:

有中堂、条幅、通屏、对联(龙门联)、横披、匾额、手卷、折页、扇面。

22、书法作品的款式结构:

构成书法作品的款式结构一般有正文、上款、下款、钤印等。

23、印章:

印章是书法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分为名章、闲章两类;

钤於书画不同部位有引首章、腰章、压角章;

从刊治上分有朱文、白文、朱白文混刻。

二、书法史要点(24——72)

24、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是商代后期、周代早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因发现于殷代都城遗址,又称“殷墟文字”、“殷契”。

甲骨文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三种文字仅存的文字。

甲骨文线条瘦劲,时有锋芒,并具有多种形态,字与字之间的排列错落有致。

1899年,清代小说家王懿荣、刘鹗在购买中药材“龙骨”时,无意中发现,后经研究考证,确认为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字。

25、金文:

铸刻于青铜器上的铭文,因周称铜为金,故又称“金文”,又因多铸刻于钟鼎之上,也称钟鼎文。

金文始于金商代中期,盛于西周,内容多为祀典、赐命、征伐、围猎及契约之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线条丰满、柔韧凝重,字迹粗圆,字体端庄稳重,整齐遒丽,古朴厚重,略较方正,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

铭文有凹入的阴文和凸出的阳文两种,阴文称为款,阳文称为识,故而,铭文款识又称钟鼎款识。

西周晚期,金文已趋成熟,流传下来的这一时期的铭文主要有《毛公鼎》、《散氏盘》等。

据容庚《金文编》1985年修订第四版采用铭文3902件,收正文共计3772字,可识的字2420字,还有1352字不能确定的字。

26、石鼓文:

石鼓文是刻在石碣上的文字,因石碣形如鼓状,故称为“石鼓文”。

石鼓唐初被发现,共十枚,高约二尺,径约三尺,每块各刻四言诗一首,计718个字。

后经历代辗转,现已仅存200多字。

内容是歌咏秦国君游猎情况,故亦称“猎碣”,其文词有诗经之遗风。

无具体年月,学者认为大约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为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被誉为“石刻之祖”。

石鼓文是西周成熟金文向秦篆过度性文字,是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很独特的地位,为历代书家所重视。

石鼓文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

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显现出一派端严典正的庙堂气象。

27、大篆:

侠义的是指籀文,广义的包括了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

28、帛书:

又名缯书,指书写在帛上的文字。

楚帛书,是指1942年9月被盗掘出土的长沙子弹库楚墓帛书,为战国时期的楚国墨书,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战国时期的书画合璧之作,1946年流入美国,今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楚帛书字体略呈横势,仪态雍容娴静,有不激不历,风规自远之致。

29、简椟:

木椟竹简的合称,用狭长竹片或木片制成,木片为椟,竹片为简,是古代主要的书写材料。

用用丝、麻绳将若干个简牍穿连起来称册。

简牍用毛笔蘸墨书写,删改简上的文字要用书刀。

简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从战国初年至东汉晚期近600年的漫长岁月里,出现了大批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优秀作品,为书家研究、借鉴书法提供了珍贵资料,对后世书法有很大影响。

简椟因年代跨度长,字体亦有不同,总体可视为一种过渡性字体。

30、小篆: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了异体字,创造的一种比较规范、结构整齐、线条较细的篆书曰小篆。

小篆是使汉字走向线条化,符号化和规范化,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标准字体,是汉字发展与书法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与前代文字相比,字形狭长,点画规范,圆浑劲健,宛转有致,上紧下松,舒展大方。

其雄强浑厚,俊朗清健的气象体现了秦帝国的恢弘气度,为后世所推崇。

代表作有《泰山刻石》、《峄山石刻》等。

小篆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它的基本笔画有横、竖、弧、圆四种。

31、隶书与隶变: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字体,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隶书也叫“隶字”。

《四体书势》中说:

“隶变者,篆之捷也。

”隶书包括古隶、汉隶(狭义的汉隶)和八分书。

古隶可视为秦篆的辅助字体,是为了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在秦篆基础上加以简化而成。

由篆而隶的演变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快写手法,破坏肢解了秦篆结构和用笔方法,线条由匀圆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规律,当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和普遍运用时,早期隶书(古隶)便形成了。

我们把这种隶书书体的发展演变现象及其内在的规律称之为“隶变”。

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隶变过程,正是中国文字由古文字系统走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

32、汉隶的特点:

汉朝是隶书发展的高峰期,故定型的隶书称之汉隶。

汉隶从用笔到结字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打破了篆书单一用笔的局限,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

在用笔上,有方有圆,或方圆兼济,藏锋、露锋诸法具备;

在笔画形态上,点划分明,粗细有致,有蚕头,有波势,有俯仰,有桀尾,波画一波三折,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特点;

结体上,或险峻跌宕,坚挺雄健,或秀丽工整,圆静妩媚,或坚守中宫,凝重端庄,或大开大合,意气飞扬,可谓千变万化,各臻其极,体势由纵势变为正方,又变为扁方的横势。

汉隶上承篆和古隶,下启楷书,在书法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33、章草:

章草亦称古草,结构由隶书简化而来,所谓“损隶之规矩,存字之梗概”,为隶书之捷。

在当时算是非正式的字体,可以说是正书的一种“破体”,是快速写出的字,因“赴俗急就”而起,纯为日用所需。

章草于西汉中晚期形成,并逐渐成熟,至东汉已成为蔚然成风的草书。

章草每笔分写,各自独自,与后世草书有别,实为草书之滥觞焉。

汉魏时期的章草亦有很高成就,史称杜度、崔瑗、崔实、张芝、张昶为汉章草大家。

章草传世作品有皇象及史游的《急就章》、陆机的《平复帖》、索靖的《月仪帖》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34、今草:

是在章草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草书,为了和章草相区别,故而,称之为今草。

今草是一种流行最广的字体,东汉末年,由“草圣”张芝初创,成熟于东晋时期。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继承张芝始创草书的基础上,并有所发展,使其风格面貌为之新。

今草又有大草、小草、狂草、行草之分。

35、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正楷、真书,由东汉末、三国时期书法家钟繇初创。

钟繇写的《宣示表》、《荐季直表》是书法史上最早的楷书作品,故而,钟繇被尊称为“正书之祖”。

东晋王羲之在钟繇楷书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完善了楷法,后经王献之发展,楷书更加妍美流利、清新遒劲。

楷书可分为晋楷、魏楷和唐楷三种。

36、行书:

东汉桓、灵时期,著名书法家刘德升草创了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字体,被后世称为“行书鼻祖”。

《书断》曰:

“行书者,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伪。

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书辑》云:

“德升小变楷法,谓之行草。

兼真谓之真行,带草谓之草行。

刘德升草创的行书,字体妍美,风流婉约,务求简易,笔划从略,离方遁圆,浓纤间书,如行云流水,非常快捷,既不象楷书那么拘谨呆板,也不象草书那么狂放难认,一经问世就广受欢迎。

被后人列为“妙品”。

行书的特点是:

点画呼应多变,结构生动灵巧,如一个行走中的人,四肢摆动,富于神采。

①起笔与收笔多为露锋;

②笔画勾连,折处多为圆笔;

③行笔速度快,起伏大,节奏感强。

37、字体:

中国书法的发展大体历经了五种字体,即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楷书、隶书、篆书又称真书或正书。

38、书圣:

王羲之是东晋的大书法家,对楷、草,行、以及书法理论都有很大贡献,在书法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被尊称为“书圣”。

其楷书的代表作是换鹅的《黄庭经》,行书的代表作是最著名的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现在存世的兰亭序并非王羲之真迹而是临摹本,冯承素摹本、虞世南摹本、禇遂良摹本、欧阳询摹本,另有定武兰亭石刻本)。

“二王”指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

39、北魏书风:

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北碑,以北魏为代表,碑刻书体以篆、隶、楷书为主,书法承中原古朴之体,以严整相尚。

北碑,经历了由古拙质朴到方整峭峻,再到紧密俊秀的风格演变过程,是北方艺术粗犷豪放与南方风流蕴藉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出由强烈北方雄强特色向南方规整秀润新风格的学习融合的过程。

在我国书法史上,亦受到重视。

北魏书法风格多变、面目不一,与东晋秀丽书风相比,书风雄强朴茂,与隶书相比,则简捷而得其沉雄;

与隋唐楷书相比则更丰厚刚健,代表作有?

《龙门十二品》、《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石门铭》等。

40、“二爨”:

东晋时期的著名石刻《爨宝子碑》与刘宋时期楷隶相参,极富雄强稚拙之趣的《爨龙颜碑》被后人合称为“二爨”。

是晋南北朝时代云南地区重要的书法遗存。

41、“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

东晋书法家王廙写予其侄王羲之信中云:

“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

欲汝学书则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已之道…,”强调了艺术家的个性意识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情感性,强调了学问修养对书法的作用,倡导了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魏晋玄学文化和艺术自觉化的程度。

42、“意在笔前”:

是王羲之论书的核心,“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强调了酝酿、构思在落笔以前的作用。

43、《书赋》:

南朝王僧虔所著。

书中讲述了创作过程中“情、思、心、目、则、容、手、毫”等因素的关系,强调了心、手、笔协调无间的作用,论述了创作活动是法理与才情统一的一般规律。

王僧虔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神采为上”。

他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44、《书品》:

庾肩吾著,是南齐书法品评的代表作,认为各种字体的形成与发展是不断创新、演变所至,认为书法是一个“变通不极,日用不穷,与圣同功,参神并运”的发展过程,肯定书法的新巧奇变。

45、“退笔冢”与“铁门限”:

是对陈、隋大书法家智永书法功与德的描述。

智永,会稽人,王羲之七世孙,名法极,永欣寺僧人,人称“永禅师”。

善书法,尤工草书,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

人称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常居永兴寺阁,临池学书30年,曾写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分赠浙东各寺。

年百岁乃终。

智永积学年久,退笔头装满了容积为一石的五个大竹箱,故称为“退笔冢”。

又因求其书法的人甚多,踏破门限,故用铁叶裹之,人称“铁门限”,传世作品有《真草千字文》。

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

46、隋代书风:

隋朝书法承前启后,上承魏晋南北朝书风的神韵,下开唐代求规尚法的新局,突破了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书法家的任性而发,一味追求书艺的趣、韵、味、神采的审美倾向,开始追求一种规范的字法、笔法、结体、章法之美,把书法艺术由士大夫普及到民众的审美规范和法度。

《董美人墓志》堪称隋代正书作品中的杰作,开唐代锺绍京一路小楷之先河。

其书法布局平正疏朗、整齐缜密,结字恭正严谨、骨秀肌丰,点画清劲,笔法精劲含蓄,淳雅婉丽,呈现出端妍古雅的风范。

《龙藏寺碑》用笔轻健,结体疏朗,有文人雅士的冲和婉丽之气质。

既无北魏的寒俭之风,又不致唐碑的全失隶意,不仅字体结构朴拙,用笔忱挚,给人以古拙幽深之感,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47、唐朝书法:

唐朝是书法艺术走向全面成熟,高度繁荣的一个历史阶段,诸体兼备,大家辈出,群星灿烂。

特别是书法审美从“尚韵”走向“尚法”。

法从韵出,纳韵于法,形融于神,形神兼备。

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全面自觉、辉煌壮丽的高峰。

作为汉字的书写艺术,也以其字法、笔法、结体、章法、意境进入崭新美学风貌和高度,最鲜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的中华艺术精神。

唐代书法理论出现了新的辉煌。

唐朝是楷书的全盛时代,以欧阳询、禇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书风给楷书体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形成了主导整个楷书领域里的主要体系。

48、唐初四大家:

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

他们的书法成就主要表现在楷书上,且各具风格。

代表作有欧阳洵《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薛稷《信行禅师碑》。

49、欧体:

楷体之一,指初唐杰出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

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称为“欧体”。

欧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用笔凝练含蓄,刚劲清俊;

结构内紧外松,左敛右放,方整而端庄,于平正中见险绝,古朴中寓润雅,是兼取南北书法精华的杰出典范,当世无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询的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等。

50、盛唐书法:

盛唐书法在继承与革新辩证的发展过程中,已进入在继承的基础

上以革新为主的时期。

涌现出以张旭、颜真卿、怀素为突出代表的一大批体

现“盛唐气象”、具有卓越艺术成就的书法家,创造出一大批博大雄奇的书

法作品,真、草、篆、隶、行各体俱备,皆有发展与创造,呈现出迥异于魏

晋书风的崭新的大唐书风。

51、颜体:

楷体之一,指中唐杰出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

颜出身于书法世家,家学渊博,自幼受到艺术熏陶,酷爱书法艺术。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他学习二王,得其“筋骨心肺;

”学两汉隶碑,领其厚重朴茂;

学魏晋碑版,取其刚健雄浑;

学褚遂良,效其宽博疏朗;

学欧阳询,用其遒劲深藏;

学民间书法,借鉴其“俗”以破“雅”。

这种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完成创作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他的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