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思考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3062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会思考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会思考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会思考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会思考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会思考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会思考Word下载.docx

《学会思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会思考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会思考Word下载.docx

boundedrationality)。

  我们的思维有很多很多的弱点,我一向认为,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一切高效学习的基础。

比如参见如下2个例子,错误的思维方式得到的结论有大得多的可能性是谬误。

  [1]人总喜欢沿袭以往习得的经验,并通过类比来进行外推。

我第一次在一个地铁终点站坐地铁的时候,看着从远方开来的地铁,我心生疑惑——“这车每节车厢都这么长,待会怎么调头呢(我心说没看到铁轨终点有一个大大的供调头的U形弯啊)?

”,当车开始开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原来车是可以往两头方向开的。

  [2]人喜欢从关联当中寻找因果,有一次我我老婆去银行取款,到了ATM室的自动门口,我开玩笑地拿着手头的饭卡去刷了一下,然后——门居然开了。

我顿时来了劲,立即得出一个结论:

这个刷卡装置不安全,至少不是能够专门识别银联的卡的。

我甚至飞快地泛化出了一个更具一般性的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

即可能所有带有磁性的卡都可以用来开门。

老婆看我得意洋洋,就泼过来一盘冷水:

不一定是你的卡刷开的啊,你不刷卡试试看。

我不信,说怎么可能呢,心想我刷卡,门就开了,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因果关系嘛。

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我走出门,这次没刷卡,门也开了——原来是感应门——原先这个ATM室的确是刷卡门,但后来改成了感应门,刷卡的那个装置只不过没拆掉残留在那里而已。

  总的来说 

  1.人类的思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捷径,每一条捷径都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降低了大脑的认知复杂性(笼统的看一个问题要比细致的分析简单得多),有助于迅速做出绝大部分时候都正确的判断;

但另一方面,它也常常导致人们把大部分情况下成立的法则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可以说,有多少捷径,就有多少条谬误。

  2.人类的情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考。

比如,如果你憎恶一个人,你往往就会反对他的所有立场。

反之亦成立。

  3.人类大脑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先天就具备一些特定的“思维定势”,以使得人类能够在面对进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适应性问题时能够不假思索的做出迅速的反应。

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类思维定势已经不适应了。

  4.人类不可避免的受着各种各样的偏见的影响,这些偏见有些是有一定适应价值的“思维定势”(如事后聪明式偏见),而有些则是大脑的认知机制的“缺陷”。

  以上,构成了人类思维中的种种谬误。

而学会思考,就是学会认识到这些谬误。

  Critical-Thinking在西方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到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对人类语言中的各种各样的谬误有了一定的认识(譬如,“我们无法讨论不存在的东西,所以所有的事物都是真实的”),并对辩论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谬误进行了归类。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的文化里面,理性思维似乎是一直被抑制的,中国文人传统都是非理性思考者;

所谓非理性思考,主要包括联想、比方等形式,这些思维方式作为人类天生具有的思维方式的一种,一方面当然有它的好处(比如在科研方面,联想往往能够启发新思路;

类比也有助于用新颖的方式来解决既有问题),然而另一方面,这样的思维方式同样也充满了各种各样致命的谬误。

在大众知识领域,自中国古代文人思维习惯流传下来的影响深刻地左右着人们的语言习惯,随处可见的不靠谱的类比和文字游戏就是证明(例如,严格来说,类比的一般形式是,A具有X、Y、Z三个属性,B具有X、Y属性(类似于A),所以B具有Z属性。

这个类比要成立,必须要满足一个前提,即X、Y属性对于Z属性的有无必须是有关的。

然而这个前提被根本忽视了)。

  这个豆列中的书,有一些是介绍人类思维工作的机制的,认识这些机制是正确思考的大前提;

有许多是关于人类推理(Reasoning)过程中的形形色色的谬误的,因为唯有认识到这些谬误,才能避免它们。

唯有避免了思维的谬误,才能进行正确的思考。

  

阅读与思考 

阅读的方法

∙读的时候有轻有重,有的地方快,有的地方慢,具体哪些地方快哪些慢我一时也整理不出来什么法则(可以参考《如何阅读一本书》)。

∙举一个例子:

以前我读书是流水帐式的,现在我一定会先把目录很仔细的看一看,目录往往包含了最高层的知识结构,然后我会挑选看上去最有趣的部分阅读,如果发现需要用到前面的内容就跳到前面补充一下。

一般来说,最有趣的部分读完之后,其余部分也就不那么紧急了,大可以轻松地看一看。

∙此外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有助于加深印象;

看到觉得重要的地方,要随手做笔记,就算以后不看自己的笔记,单单是记下来就能极大加深思考。

∙有的书整个就可以略读,因为其中有意义的地方并不很多(但又不能绝对不读,因为毕竟还有一些重要的东西),譬如《专注力》我花了不到两个小时读完了,主要是看里面的一些例子,作者的解释我发现不需要细看,有了例子自己就可以分析,没有作者的解释先入为主反而可以分析得更彻底些。

另一方面,《社会性动物》就花了好几天,因为里面的思辨密度很高,值得仔细分析甚至参与作者的思考。

阅读的分类

∙我一般把书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的。

一类是思维的。

(当然,还有第三类,就是娱乐的,不作讨论:

-))

∙一般来说我更倾向于阅读培养思维的,譬如《你的灯亮着吗?

》、《决策与判断》、《别做正常的傻瓜》、《HowtoThinkStraightaboutPsychology》、《数学与猜想》、《AsktheRightQuestions》……因为思维方面的东西是跨学科的,任何时候都用得上。

并且,反之如果思维没有培养好的话,学习东西也容易走错方向或者事倍功半。

当然,话说回来,光看思维方面的书,不去选择一门或几门领域知识,也是思而不学则殆。

所以这里所谓“更倾向于”是指时间分配方面的。

∙时间分配方面。

一般是在学习知识性的东西的过程中抽时间阅读思维方面的书,边学边思,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锻炼思考的能力。

此外,思维方面的书,我认为是读得越细越好,读的过程中思考得越深入越好,切不可观其大略只求理解。

理解只是第一步,要做到"

像XX一样思考"

,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身,同时也需要站到他人位置上学习别人的思考方式(即"

穿上别人的鞋"

),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将他人的思维方式内化为自己的。

∙方法方面。

(我现在认为,)知识性的东西,在学习方法上最重要的应该是注意两点:

1)观其本质。

2)观其大略。

此外,只有当急着要用的时候,才需要去注意技术细节。

值得补充的是,我的意思并不是什么细节也不看。

有些细节是重要的,80%最重要的细节往往能在20%时间内掌握。

剩下的用到的时候查查就差不多了。

阅读的习惯

∙任何一点时间都可以用于阅读。

举个例子,我每天都会走去食堂,从实验室到食堂的路上一般有4~5分钟,我发现起码可以读两页书(而且还不是那种小说书,而是知识性的书)。

每天两页,两百页的书也就3个月就读完了。

点滴的时间汇聚起来就是一个“长尾”,想一想,每天有多少个这样的4~5分钟,3个月就可以读完多少本书。

(豆瓣上有一个小组“走哪都带着书”)。

利用这种方式的阅读,读完之后就像根本没有花任何时间一样。

∙一旦停下来,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再拿起来读了。

所以一个“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人往往到最后会变成了“整天晒网,永不打渔”。

一本再厚的书,只要每天看一点,总有看完的一天,而且完全可以算出来需要用多久就能看完。

反之则永远没有开始的那一天。

思考的习惯

∙阅读过程中遇到任何值得思考的东西,可以放在任何大脑有空闲的时候思考:

刷牙洗脸时、休息时、走路时、睡前等等。

我相信一旦成为习惯,就连自己觉察不到的时候,无意识层面都在思考,积累起来就悄悄利用了别人无法利用的好多时间。

此外对知识的更深层思考也能够极大地加深记忆。

∙思考绝对不是一件疲劳的事,而是一件放松的事。

学习与记忆

正儿巴经学习算法算起来也有快两个月了,之前作为计算机工科生虽然算法和数据结构是必修课,但实际上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相当肤浅,更遑论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了。

因此,所谓“正儿巴经”学习算法,意即开始对算法思想的本质进行归根究底的过程、对思维方法论进行归纳抽象的过程、对各种解题技巧进行一般化的过程、通过不断练习来让记忆内隐化的过程..

在“正儿巴经”学习算法之前,我曾经有大半年时间都在用业余时间“正儿巴经”地学习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

所以在开始正经思考算法问题之前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仔细琢磨一直令我困惑的问题——那些看似抓不到摸不着的灵感到底是怎么来的。

现代心理学的一个最伟大的原则就是:

所有的心理活动同时都是生理活动。

——实际上,“心理活动”只不过是“大脑神经活动”的通俗称呼。

虽然大脑的结构极度复杂,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现代神经科学对大脑功能从高层原则上的认识已经可以说是相当完备了,而对于记忆和学习这块更加是因为EricKandel的突破性工作变得相当清晰。

可以说剩下的工作主要就是补充细节了。

于是乎,借助于三本关于记忆和学习的书,一本专门论述解题心理学的书,wikipedia,波利亚的三卷解题书,以及自己在思考有限多的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的反省和总结,我试着对解题的心理学做了一个思考和总结(《跟波利亚学解题》)。

——这听起来很奇怪,一个本身只会初级算法的人又如何去思考涵盖所有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呢?

还是引用波利亚著名的发明者悖论吧:

有时候,一个一般性的问题反而要比它的一个特例更好解决。

然而,一般性的问题思考清楚了,清楚解题思维的本质了,并不代表我就万能了,就立即擅长解决所有算法问题了。

解题不是光靠思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事实上,在《跟波利亚学解题》中总结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点就是:

启发法固然可贵,然而知识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不存在通用的、万能的知识,要不然我们也不必到今天还在不断探索物质世界的规律了。

此外,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本质上是个体力活(尽管是有一定方法的体力活),这个体力活大致分为两步:

∙将外界(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外显记忆。

∙通过不断练习,将外显记忆转化为内隐记忆。

(关于什么是外显记忆什么是内隐记忆请参考wikipedia或者《跟波利亚学解题》)

而第二步又包含两个过程:

∙将关于思维方法的知识转化为内隐记忆从而不知不觉就遵循。

∙将关于事实知识(例如“定理”、“性质”)的提取线索们转化为内隐记忆从而看到XX就能想到YY。

(参考《找寻逝去的自我》第二章“记忆的建构:

对现在和过去的编码和提取”)

关于第一点有本不错的书——《学习的艺术》。

关于第二点有一个不错的例子,最初从李笑来老师的blog上读到的(《把时间当作朋友》):

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

方法好。

什么方法?

心狠手辣。

剪刀美工刀全部下来,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

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分类分出来了。

那背面有怎么办呢?

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排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切开。

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

这就是我的看书方法。

那分类怎么分呢?

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夹子,夹子我写上字,把资料全部分类。

一本书看完以后,全部进入我的夹子里面了。

我可以分出几千个类来,分的很细。

好比说按照图书馆的分类,哲学类,宗教类;

宗教类再分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

我李敖分的更细了,天主教还可以分,神父算一类。

神父还可以细分,神父同性恋就是一类,神父还俗又是一类。

修女同性恋是一类,修女还俗这又是一类。

任何书里有关的内容都进入我的资料里来。

进入干什么呢?

当我要写小说的时候,需要这个资料,打开资料,只是写一下就好了。

或者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跟修女同性恋有关系,我要发表对新闻的感想,把新闻拿过来,我的资料打开,两个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写出来了。

换句话说,我这本书看完之后,被我大卸八块,五马分尸。

可是被我勾住了,这些资料我不凭记忆来记它,我凭用细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紧,放在资料夹子里。

我的记忆力只要记这些标题就好了。

标题是按照我的习惯来分,基本上都翻译成英文字,用英文字母排出来,偶尔也有些中文的。

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领告诉大家,李敖知道的那么多,博闻强记,记忆力那么好。

我告诉大家,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

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偷懒,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这不对。

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本书。

今天我为大家特别亮一手,把如何看书的招告诉大家。

不要以为这本书看完了,干干净净的新的算看过。

那个不算看过,因为当时是看过,可是浪费了。

你不能够有系统的扣住这些资料,跟资料挂钩。

可是找我这个方法,可以把你看过的书,都把它的精华抓出来,扣在一起。

这就是我的这种土法炼钢的治学方法。

恰恰运用了记忆最深刻的原理。

我们的大脑本质上是一个计算器,其物质基础是神经网络;

而不断的练习则是对该网络节点间联系强度(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强度)的训练。

——可惜的是像爱因斯坦大脑内的经过完美训练的神经网络参数不能直接导入到我大脑中,也许将来可以做到,但目前只有笨办法,实在是件郁闷的事。

所以,拿起书吧,训练你的神经网络,路漫漫其修远兮..

PS:

很久不宣传我们的TopLanguage讨论组了,这个可爱的讨论组诞生大半年了,大半年来,人数达到了1千多,讨论8千多,主题6百多。

目前活跃程度仅次于Python-CN,更重要的是,讨论组内的总体讨论质量相当高(只过年前后那段时候水了一阵)。

反正我从中受益很多,在此谢谢大家!

那么,为什么现在又来宣传捏?

盖因近来愈是发现里面牛人众多,藏龙卧虎,所以我要大言不惭地替各位牛人吹嘘,“欢迎加入牛逼TopLanguage兄弟会”:

P我们不讨论鸡零狗碎的,或者可以请教Google得到的,或者可以查书查到的问题:

P

学习密度与专注力 

上次学校里面有一个免费的李阳英语讲座,好奇于是就去听了一下。

对一句话印象比较深刻,大意是说许多人学了快10年的英语,其开口的时间还不如在集训的七天内开口的时间长。

也就是说,尽管学习时间很长,但学习密度极低,结果乘起来还是低。

其实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英语学习中,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人太容易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分心,要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是非常难的,而正因为难,少有人做到,那些做到的,就都变成了牛。

其实,在大学期间,最不缺的就是业余时间,最缺的就是专注精神,非凡的注意力造就非凡的专家。

而生活中太多的分散注意力的因素:

游戏、篮球、选修课、女朋友…要想集中注意力对一个单一的目标猛下功夫,其实还是相当有难度的。

这个难度并非来自自制力,如果一个人要靠自制力去强迫自己不受干扰,那只能说还是寻常人(mediocre)。

真正的效率源自于内心对一个东西强烈的热忱,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追求,这时候从表层意识到深层意识都关注在这件事情上面,脑细胞高度活跃,才能创造最大的效率。

为什么作诗的时候要趁着酒兴,就是因为少了这种狂热的专注,效率就低下了,一首诗作个好几天顶多是个平庸之作,跟交家庭作业也差不到哪去了。

很多人正是因为缺乏专注,所以虽然也和别人一样过来了大学四年,实质上四年里面利用的时间无形中少了不知多少。

专注力为什么会对学习效率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这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专注于一件事情能让表层意识全功率运作,这个是显式的效率。

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它还能够使你的潜意识进入一种专注于这件事情的状态。

有过连续几天乃至一周或更长时间思考同一个问题的人想必都有一种感觉,就是在这个思考的期间,有时候虽然表层意识因为种种原因不在思考这个问题了(比如睡觉,比如被其它事情中断),但潜意识层面仍然保留着其“惯性”,也就是说,潜意识层面仍然在做思考的努力,从而虽然表层意识被其它事情占据,但潜意识仍然将时间无形中利用起来了。

这种无形中的时间利用日积月累可以产生宏大的效应。

关于后一点,著名的例子有我们熟知的那个睡觉中想出苯的化学分子式的老大。

非著名的例子有老爸告诉我的两个事情,一是他在20岁左右,组装村子里第一台电视机的时候,装到最后关口,电视机总是不能工作,苦思冥想一整天不得要领,结果睡到半夜突然从梦里醒来,想到了答案,连夜就把电视机装好了。

还有一次是妹妹拿一道高中数学题问他,也是想了一天多没答案,结果睡午觉的时候想到了。

这些都很好的证明了潜意识能在你觉察不到的情况下产生效率。

另一方面,潜意识也能在你觉察不到的情况下干扰你的注意力,我们平常就有这样的经验,一个球迷即使在表层意识专心工作的时候也会不知为何突然想起比赛的事情,一个焦虑某件事情的人即使在做其它事情的时候也会被突然涌上来的焦虑打断。

也就是说表层意识在关注一件事情,但潜意识却在关注另一件事情,并且时不时来打扰表层意识,从而影响注意力和效率。

所以,如果表层意识和潜意识都能专注同一件事情,也就是俗称的完全投入,这个时候的效率就能double。

此外这种专注成了一种习惯之后,就容易在很短时间之内把自己的潜意识带入到一种关注的“惯性”中,于是即便表层意识的注意力已经移开了,然而潜意识仍在继续关注原来的问题。

比如你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学习一首歌曲,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学会,然后你就去忙别的事情了,一个星期之后想起这首歌曲,居然发现原来难学会的几个地方突然会哼了;

或者思考一个问题,一开始的时候总有一个地方没有思考出来,然后你就先放着了,几天之后回想这个问题,突然发现一切都清晰了。

这就是潜意识的效率,它能在你不知不觉中把时间利用起来。

了解专注力的作用不够,如何获得专注力才是更重要的问题。

跟人身上的其它特质(性格、心态…)一样,专注力也是一种习惯。

一个习惯于专注事情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并迅速进入一种专注的状态。

既然是一种习惯,就能够培养,金出武雄在《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里面提到“思维体力”的概念,所谓思维体力就是能够持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注意力造就非凡专家,天才来源于长期的专注的训练。

培养你的思维体力,是成为非凡专家的一个必要条件。

除了培养专注的习惯之外,还可以通过另一个充分条件来实现专注力,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我们从小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都是极其专注的,当然,即使长大了之后,仍然还是某种程度上保留了这种专注的能力,只不过因为种种外界因素,长久专注的能力反而削弱了,要考虑房子,要考虑业绩,要考虑小孩,要考虑医疗保险…这些让人焦虑的事情会积压在潜意识当中,总是在影响你专注做事,削弱你人生的效率。

卡耐基用一整本《人性的优点》来介绍如何克服焦虑,可见焦虑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要使自己能像小的时候一样对喜欢的事情投入最大的专注,除了克服焦虑的负面影响之外,还有另一个条件就是不能放弃,今年的奥斯卡独立电影《阳光小美女》上,Frank和Dwayne在码头的那场Loser对话,以及Richard决定把他老爸的遗体带走时说的:

“世界上有两种人,赢家和失败者,两者的区别在于,赢家从不放弃…”。

佛家说逆境是增上缘,课本说天降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宗教里说经受磨难才能到达彼岸,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

不过我还是更欣赏Frank在码头说的那段话(摘自卓别灵的blog):

“(普鲁斯特)是个法国作家。

彻底的失败者。

一生没工作,情事不断还是个同性恋。

花20年写了一本没几个人看的小说。

但他也许是莎士比亚之后最伟大的作家。

晚年回首人生,他发现那些难熬的日子才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因为那些日子造就了他。

而快活的日子全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收获。

你想一觉醒来就到18岁,觉得这样可以跳过高中时期的痛苦。

但高中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苦难时光,你不可能经历比这更好的苦难了。

多好的心态啊。

什么是黄金心态,这就是。

其实过来人你我都有这样的体会。

此外,如何不让生活中其它细节干扰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除了那些你焦虑的事情之外,还有诸如收拾衣服、打扫房间、清理书桌、接孩子回家、瑜伽等等;

对此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提到的第四代时间管理法则,即要事第一(指重要但不紧迫的事,即长远积累会对你今后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法则就非常有效。

关注有两种关注法,主动关注和被动关注,许多人对琐事错误的采取了主动式关注,比如常常回到家就开始想“今天还有哪些事没做完”,实际上,让这些不重要的事情自己来找你就可以了,即中断式被动关注,后者可以防止空转轮询浪费的时间,从而把最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利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最后,如何知道你已经获得了专注力。

这样的现象太多了,比如本不想洗头却无意识把洗发露倒在手上结果不得不洗头,或者干脆把洗发露当沐浴露了。

比如去食堂吃饭指着南瓜说黄瓜(因为南瓜是黄的),或者端了免费汤还拿卡出来打卡。

至于像牛顿这样牛到顿的老大能把手感差异如此巨大的钟表当成鸡蛋煮了的阶段还远没达到,看来人家姓牛也不是白姓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