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目标与企业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docWord文档格式.docx
《企业目标与企业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doc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目标与企业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docWord文档格式.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我国,关于企业含义的一个一般的看法是;
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
根据这一定义,企业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企业是一个社会经济组织。
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首先是由许多人组成的,有着自己的机构与工作程序。
这些机构如:
股东大会、董事会、日常经营管理机构;
这些工作程序有公司法,企业法与企业章程规定的决策程序等。
(2)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经济组织。
所谓生产经营活动是指创造社会财富和提供服务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生产、交易、服务等。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目标在于营利,为了赚取利润。
(3)企业是实行独立核算的社会经济组织。
从字面上理解,所谓核算是指计量、记录与计算;
所谓独立核算,是指单独计算成本费用,以其收入补偿其支出,并以此确定盈亏和实现企业的目标。
如更深入地理解,独立核算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收入与支出的计算和利润的确定,而是指一种财务约束或资源约束。
在资源稀缺的环境中,只有使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经济资源大于它所耗费的经济资源,才能满足企业的生存需要。
(4)企业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经济组织。
法律是全民的契约,是全民必须遵守的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企业必须依法设立并取得合法的社会身份,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2.现代观点
现代的观点认为:
企业是许多利益相关人(Stakeholders)之间订立的一系列契约的集合(SetofContracts)。
这些利益相关人是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而结合起来的,他们追求利益的目标函数各不相同。
这些利益相关人主要包括普通股股东与优先股股东、管理者、债券持有者、雇员、银行、供应商、社会或社区、政府等(参见图1-1)。
图1-1
他们各自的利益,既有相互协调的一面,如企业运用它们控制的经济资源创造的财富总量增长,则各利益相关人的经济利益可能同时增长;
许多时候,他们的利益也存在相互冲突的可能,在企业运用其控制的经济资源创造的财富总量既定的前提下,由于股东是企业的法定所有者与最终的控制者,如果股东们追求自身财富最大化,势必要将工资支出、负债本息支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最小化,这样必将导致各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所谓契约(Contracts,亦译合同),是指这些利益相关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往往是通过书面缔结的契约事加以规范的。
因此,这种关系一般被称为契约关系。
这些契约是这些利益相关人的约束函数,利益相关人在这些约束函数的约束之下追求各自最大的经济利益。
契约中,既有显性契约(ExplicitContracts),又包括隐性契约(1mplicitContracts)。
显性契约如企业与债券持有者、与贷款人之间的契约,该契约中企业明确承诺了在未来特定日期支付特定数量的现金流。
这类契约还包括企业的保修承诺、退休金给付义务等。
所谓隐性契约,主要是指诸如诚实、提供相关信息等道德规范。
由于显性契约数量组毕竟有限,不可能将所有事件都加以规范,因此,还需要隐性契约等非正式规范来约束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关系。
如雇员与企业之间就存在一个尽最大努力工作的隐性契约义务,经理人与股东之间也存在一个为股东最好的利益工作的隐性契约义务。
还存在一种所谓的法定契约(RegulatoryorLegalMan-datedContracts)[根据制度学派的观点,契约中反复多次出现的条款最终将会上升为法律条款,这样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
因此,法律亦为一种契约,只是这种契约是全民的契约,而且由第三方(契约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强制执行。
同时,契约是合同法的延伸,相当于合同法的开放接口,即凡依合同法订立的契约,均受到合同法的保护并具有法律效力。
从这—意义上讲,法律与契约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如劳动场所的安全规定、产品质量要求等。
这些法定契约既有显性契约,如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亦有隐性契约,这些缺乏法律明文规定的隐性契约义务,往往需要法院出面进行界定。
多数契约与未来特定结果是否出现有关,这类契约我们一般称之为或有请求权(ContingentClaims)。
或有请求权的一个典型例子是雇员的奖金,奖金的高低与企业当年的盈利相关,而企业当年的盈利水平是高还是低,有待于未来经营绩效的证实。
因此,类似奖金的这种契约是一种典型的或有请求权。
再如股利、贷款等,都是或有请求权。
二、企业目标
企业本质的契约观突出了企业承担的广泛的社会义务,承认企业是由许多利益相关人为了追求各自利益并受他们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约束的一个经济组织。
按照契约观,企业的目标不再局限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或为股东创造最大财富,而是创造更多的价值增值(ValueAdded)。
利润是从企业营业收入中扣除了除股东之外的其他全部利益相关人的或有请求权(供应商的货款、工资、利息、优先股股利、债务利息)之后的余额。
而增值则是契约观在企业目标设定上的体现。
所谓增值是指企业经营活动创造的全部财富。
换言之,它是指企业通过其经营活动在从外部购入的商品与劳务上增加的价值,从数量上价值增值等于企业的营业收入减去购入的商品或劳务的成本之后的余额。
因此,增值是属于全部利益相关人的或有请求权的总和,能充分反映企业为每一类利益相关人创造的财富。
财务会计是对企业目标实现程度、企业履行其义务的情况所作的陈述与披露。
而财务分析,则从企业所作的陈述与披露的解读与分析中,评价企业目标的实现程度与其义务的履行情况。
因此,深刻理解企业的本质及其目标,对于正确地理解财务报告、把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方面,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才能解释和预测企业的经营行为。
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供需
财务分析是对财务报告的分析。
本节从理论层面上概要分析一下为什么需要财务报告,为什么财务报告的编制与披露要遵循统一的规范,财务报告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才能满足利益相关人的信息需要等问题。
我们已经阐明了企业是利益相关人契约关系的结点。
由于各自利益的差异,各方之间可能会产生种种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还会进一步加剧。
不完备信息,亦称不对称信息,即信息在参加契约的各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各方拥有的信息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差异。
不对称信息又可以具体分两种情况:
其一,订立契约之前,参加契约的一方拥有参加契约的另一方所不具有的优势信息,我们一般称之为隐藏信息(Hiddenlnformation);
其二,订立契约之后,参加契约的一方的行为难以为参加契约的另一方低成本地观测,我们一般称之为隐藏行为(HiddenBehavior)。
由于存在隐藏信息与隐藏行为,且消除隐藏信息与隐藏行为的成本极高或者根本就不可能,故契约就不可能建立在隐藏信息与隐藏行为的基础上。
因此,信息不对称时契约是不完备的。
不完备的契约必然影响双方之间的利益分配。
如隐藏信息,信息劣势方缺乏进行正确经济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而信息优势方则可以利用其信息优势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这样订立契约前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订约双方的利益冲突。
以贷款为例,关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与偿还能力,显然借款人比贷款人更为清楚。
借款人就可能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骗取贷款人的信用,从而危及贷款人的利益。
如果贷款人了解到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危及贷款的安全,从而提高利率以补偿贷款可能的损失,但利率水平的提高只会使风险较低但收益率较低的借款人望而却步,会使投机性强、风险高且预期收益高的借款人纷至沓来。
如果贷款人能够预期这种情况,最理想的决策是不提供任何贷款。
这种由于隐藏信息而导致价格信号失去调节供求作用的现象,被称为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又称不利选择)。
再如隐藏行为,由于其难以为契约的另一方所观测,契约就不可能建立在这种不可观测的行为的基础上,信息的优势方就可以实施这种不可观测的行为作出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契约对方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既不能被观察,也就不受契约的约束,信息的劣势方自然也就无法对这种行为实施惩罚。
而且法律对这种行为也是无能为力的,既然隐藏行为不可观测,法律自然也不可能依据这种不可观察的行为来界定法律责任。
由此可见,隐藏行为必然加大信息优势方利用投机取巧的行为来损害信息劣势方利益的风险,这种风险一般被称为道德风险(MoralHazards)。
仍以贷款为例,借款后,借款人比贷款人更加了解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借款人就有将贷款资金用于契约约定之外的风险更大的用途上去的动机,一旦出现这种隐藏行为必然危及贷款人贷款的安全,从而贷款契约之外的隐藏行为必然加剧契约双方的利益冲突。
企业是一个契约的体系,前面我们讨论的贷款契约就是企业这个契约体系中的契约之一。
现实生活中信息完备毕竟是一种高度的理论抽象,而信息不对称则更为司空见惯,因而企业这一契约体系中契约各方的利益冲突应该极为严重,严重的利益冲突可能会导致这一契约体系分崩离析。
但现实生活中,原有企业不断地成长,新的企业不断地诞生。
可见经济系统中的常态不是企业因不堪利益冲突而分崩离析而是新企业不断产生、原有企业不断成长的景象。
这说明经济系统已经找到了解决不对称信息与利益冲突的办法。
既然利益冲突是因为利益相关人目标的差异与信息不对称面引起的,而目标差异是无法调和的(谁也不会奢望劝说银行家主动放弃贷款以消除银行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利益冲突),那么,如何解决问题自然集中在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上。
消除隐藏信息的机制主要有甄别与信号显示两种。
甄别是指信息的劣势方为了消除契约双方不对称的信息分布,主动收集相关的信息,尽量缩小隐藏信息的量,通过甄别契约对方的良莠达到将预期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目的。
如银行家可以通过定量的或定性的信用分析方法来甄别优质与劣质的借款人。
信号显示是指信息优势方为了达成契约主动向信息劣势方暴露其优良品质的过程。
如低风险项目的筹资者可以向贷款人陈报其项目风险低的相关信息,取得贷款人信任,从而达成贷款契约。
由于甄别可以有效地降低隐藏信息可能带来的预期损失,因此,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人——如股东、贷款人、社区、政府等,就会有强烈的动机来收集信息并进行甄别。
同时,具有优秀品质的企业为了达成契约,也存在主动暴露其隐藏信息的动机。
但不具备优良品质的企业则不一定有主动暴露信息的动机了。
因此,政府将这种信号显示机制与甄别机制上升为立法,强制企业以财务报告的形式披露其私有的信息,这样便将企业的隐藏信息降低到了最低限度,较好地满足了企业外部利益相关人的信息需求,从而有效地消除隐藏信息导致的利益冲突和低效率。
消除隐藏行为的基本方式是激励与监督。
激励旨在诱导出有利于信息劣势方的行为。
一般而言,被激励者的行为与激励者的经济利益是正相关的,激励者可以将被激励者的行为与被激励者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使被激励者在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激励者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激励过程与激励计划,没有充分反映以被激励者契约履行能力与履行情况的信息为基础,也将会失去激励的功能。
同样,监督则旨在抑制不利于信息劣势方的隐藏行为,如果没有充分反映被监督者履行契约情况与契约履行能力的信息,也将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
综上所述,为降低隐藏信息,利益相关人将会自发地甄别,优良的企业也将会自发地发出信号,这样就产生外部利益相关人对财务报告的需求动机与企业编制、披露财务报告的供给动机。
政府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企业无条件披露财务报告的义务后,一方面将财务报告自发供给与需求行为纳入了制度规范的框架;
另一方面也促成了按统一的规范编制与公开财务报告的这种实务的形成。
同时,这种信息披露制度,还为有效地实施激励与监督,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信息基础。
四、财务报告的基本目的
正如前所述,企业财务报告,本质上是披露企业履行契约的能力与契约的真实履行情况。
企业是一个契约体系,就每一类契约而言,利益相关人的信息需求不同。
这些信息需求不仅不尽相同,而且还可能存在许多冲突。
为了满足其信息需求,为了履行管理当局的受托报告义务,会计人员必须提供单独一套通用目的财务报表。
这些财务报表应该公允地、清晰地、完整地反映企业存在与经营的经济事实。
在编制这些财务报表的时候,会计师可能面临偏见、误解、不精确和模糊等潜在危险。
为了使这类风险最小化,会计职业界一直试图建立一整套广为接受、广为实行的会计准则。
没有这些会计准则,则每一财务会计主体需要建立自己的报告标准,而每一利益相关人也需要熟悉每一个公司特定的会计与报告标准,这样财务报告的编制将变得极为困难,且财务会计信息之间几乎不具备可比性,而且编制与利用财务会计信息的成本将变得极为高昂。
会计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一定经济环境条件下,为某种目的而选定的各种会计方法的汇编。
若要合乎逻辑、合理地选定可供考虑的方法,解决争议,就要以公认的会计目的为依据。
正如同迪瓦恩(Devine)在1960年指出的那样,为任何一种服务功能建立理论体系的第一步,就是提出其目的。
目的可以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动,但在一定时期内,目的必须具体化,也是可以具体化的。
一般而言,会计的目标受会计属性的影响,另—方面也受会计运行于其间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会计属性规定会计可以做些什么,它为会计目标设定了最大的限度。
会计环境对会计提出了需要,它们表现为人们对会计所能发挥作用的期望。
两者共同作用,构成会计的目标体系。
如果人们对会计的期望高于会计本质属性所能达到的水平,则期望不免流于空想。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阐述的是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
该公告所阐述的财务报告的目的如图1-2所示。
图1-2
图1-2中阐述的是一个目标体系。
这一目标体系中较宽泛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人提供有助于他们投资、信贷决策的信息。
哪些信息有助于投资与信贷决策?
显然需要将图1-2所示的较为宽泛的目标进行收缩,收缩为它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即有助于投资者与债权人评估企业现金流量的时间、数量与不确定性的信息,因为投资与债权人在企业的利益均与企业的现金流量有关。
如投资者的利益与这些问题有关:
企业能够产生多少净利润?
净利润中用于再投资与向投资分配的比例多大?
再投资报酬率与已有经济资源创造的收益率是否一致等。
再如债权人主要关注这些问题:
企业运用筹措的资金所取得的经济资源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足以补偿其有形成本与资本成本?
对企业的经济资源的请求权的总量是多少?
请求权各占多大比例等。
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企业现金流量的品质,即数量、时间与风险。
但分析企业现金流量的时间、流量与风险,还需要进一步探求决定这些因素背后的原因。
一般来讲,企业取得经济资源需要耗费现金,而经济资源又是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主要手段,经济资源质量的高低、运用的效率怎样,进一步决策企业未来所能取得的现金流量的大小、时间分布与风险程度。
而对经济资源的请求权又决定了这些未来现金流量如何进行分割。
提供有助于利益相关人评估现金流量的信息可以概括为向他们提供有关经济资源、对经济资源的请求权及经济资源变动与请求权变动的信息。
上述信息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五个方面的信息:
(1)经济资源、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财务状况信息——资产负债表与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
企业的经济资源(资产)是企业用来经营以产生盈利及现金流入的手段。
其增减变动涉及企业未来的净利及现金流转的数量规模、时间分布与风险大小。
对企业经济资源的请求权本质是对企业运用经济资源产生的现金流量的分割。
一般而言,企业运用经济资源产生的现金流量要作两次分割:
第一是企业未来转移经济资源的义务(负债),企业需要在未来向债权人支付有限次、事前确定的或可以合理估计的系列现金流。
第二是在支付了第一类请求权后的剩余部分,向所有者无限次地支付(所有者权益)。
(2)企业的经营绩效(经营成果信息——损益表)。
经营绩效即企业运用资源赚取利润、产生现金流入的能力。
所有者分得的利润或股利、债权人受偿的债务本金及赚取的利息,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
因此,财务报告还需要提供企业收入的取得与耗费的发生,最后盈利的形成与分配等信息,以帮助使用者评估未来现金流量。
(3)企业的流动性、偿债能力与资金流转。
它会影响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品质。
企业的流动性(也称变现能力或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是企业债权人最关心的信息。
但所有者也同样关注这些问题,因为有时候尽管获利能力很好,但因扩充过度,资金主要被流动性很差的长期资产所占用,企业也会出现周转不灵,有时现金流入虽然超过现金流出,但现金流量在时间配合不好亦会失去流动性。
因此,财务报告必须提供有助于评价企业流动性与长期偿债能力的信息。
(4)管理人员运用资源的责任与绩效。
由于企业是由董事会、总经理与内部各层次管理人员控制的,他们受托管理所有者、债权人提供的资源。
企业的业绩、企业现金流量的规模与管理当局的业绩,与其努力程度是高度正相关的,因此,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人可以通过对企业业绩的评价来评价企业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如果管理当局没有重大变更时,他们的努力程度也就不会有重大变化,那么企业现有的经营业绩就可能持续下去。
但是,分析中也要注意一个问题,企业的业绩与经理人员的努力程度也不是完全正相关的(即不是完全的正比例关系),其中一个原因是本书第一章中介绍过的不对称信息与利益冲突问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许多管理当局不可控的因素也影响企业的业绩。
(5)管理当局的解释和说明。
管理当局对企业的情况显然更清楚,因此,能对许多关键的因素加以陈述或说明,并说明它们对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影响,从而可以增强财务报表的有用性。
这一点也可以从消除不对称的私有信息的角度来解释这一问题。
五、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
企业与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依据其现金流量的特征,可以分为两类:
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
在第一种关系中,企业从债权人获得现金流入(即取得债务资源)并承诺未来向债权人支付有限次、事前确定的或可以合理估计的系列现金流(即支付债务利息与本金)。
在第二种关系中,企业从所有者处获得现金流入(缴入资本),并承诺未来向所有者支付无限次事前不确定的现金流(分配的利润或股利)。
因此,我们也可以将企业这一契约关系的集合简化地等价为企业的经济资源(EconomicResources)即资产、经济义务(EconomicObligations),即负债和剩余权益(ResidualInterests),即股东权益组成。
报告契约关系的财务报告首先应该包括企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经济义务及所有者的剩余权益,同时还应该包括经济活动对它们的影响。
现行的一般目的财务报表正是按这一原则没计,其中资产负债表报告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则报告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现金流量表则反映企业现金存量变化的原因,并进而报告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和主要现金支付义务的履行能力与履行情况。
财务会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
除了财务报表之外,会计报表注释也是财务报告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会计报表注释是对会计报表难以充分表达或无法表达的内容所作的补充说明和详细解释。
除了会计报表及其注释外,财务报告通常还包括:
①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
②财务预测报告;
③董事长或总经理业务报告;
④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等内容。
我国国务院于2000年6月1日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并于2001年1月1日实施。
这个条例具体地规定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编制方法,是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行为规范。
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文字报告部分和会计报表,具体内容见图1-3:
财务会计报告
文字报告部分
会计报表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
财务情况说明书
会计报表附注
对内报表
对外报表
主表
附表
利润表附表
产品成本表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
制造费用明细表
管理费用明细表
财务费用明细表
营业费用明细表
资产负债表附表
现金流量表
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利润分配表
业务分部报表
地区分部报表
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
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
应交增值税明细表
图1-3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下面分别说明其作用。
一、文字报告部分
文字报告部分不是会计报表,但却是阅读和分析会计报表的基础。
许多会计报表数字不能表达的内容和数字背后隐含的内容,需要通过文字部分来加以说明。
这部分主要包括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
(一)会计报表附注
会计报表附注是对会计报表的补充说明和具体解释。
一些会计报表数字本身难以表达的内容,可以通过附注来说明。
因此,会计报表附注是阅读和分析会计报表的基础。
会计报表附注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1.企业基本情况。
成立时间、所处行业、主营业务范围、兼营业务范围和生产经营概况等。
2.不符合基本会计假设的说明。
基本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期间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如果有不符合上述假设的情况,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3.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情况、变更原因及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会计政策是指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估计是指对某些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的交易和会计事项,由会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所作出的估计。
在会计核算中,多种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并存,企业可以在国家会计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会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发生变化,还会影响企业前后期会计资料的可比性。
为此,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化,以及产生的影响,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以便正确地使用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
这些会计政策主要包括:
编制合并会计报表采用的原则、外币折算方法、收入的确认、所得税的核算、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