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过程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2671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膜分离过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膜分离过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膜分离过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膜分离过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膜分离过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膜分离过程Word文件下载.docx

《膜分离过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膜分离过程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膜分离过程Word文件下载.docx

在多孔介质上(如陶瓷管)沉积一层颗粒物(如氯化铝)作为有选择作用的膜。

可在高温下应用,但膜很不稳定。

 

二、重要的膜分离过程(表9-1)

1、渗透和透析(推动力—浓度差)

渗透是由于浓度差→渗透压差→在膜的两旁引起溶剂向浓度高渗透压大的方向扩散。

工业上从纤维废液回收NaOH(人造毛或合成丝)。

透析是由于浓度差从溶液中分离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如肾衰病人肾透析

二者的共同点:

浓度差不断降低,推动力也不断减小。

2、反渗透和超滤(推动力—压力差)

反渗透:

在渗透实验装置的膜两侧造成一个压力差,1-8Mpa,并使其大于渗透压,就会发生溶剂倒流,使浓度较高的溶液进一步浓缩,这一现象就叫反渗透。

超滤:

膜只阻挡大分子,在压力差推动下,水和盐等小分子透过。

微过滤:

以多孔细小薄膜为过滤介质,在压力差推动下0.1Mpa使不溶物浓缩(水和溶解物通过)

图9-2,膜的孔径范围,反渗透小(水过),超滤较小(按粒经选择分离微粒和大分子)微过滤较大(不溶物截留,水和溶解物均过)。

3、电渗析(电位差为推动力)

在电场中交零星装配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交换膜,在电场中形成一个个隔室,使溶液中的离子有选择地分离或富集,这就是电渗析。

4、气体分离(压力差为推动力)

是利用微孔或无孔膜进行气体分离。

膜的材料可以是高分子聚合物膜,也可以是金属膜或玻动膜。

主要用于合成氨工业中氢的回收等。

第二节膜的基本理论

一、膜分离过程的机理

1、膜分离过程的基本传质形式

1)被动传递:

是最简单的形式,从化学势高向低处传递。

化学势——能量状态,是改变一单位物质(如mol)时内能的变化率,所以物质自发地从化学势较高区域到较低区域。

内能与物质量有关,化学势是与物质量无关的能量状态。

被动传递的推动力是化学势梯度(可以是压力差、浓度差、电势差)。

2)促进传递:

推动力仍是化学势梯度;

组分由特定载体带入膜中,是高选择性的被动传递,能和B结合的A被传递。

3)主动传递:

从化学势低处传至化学势高处,需做功,由膜内某化学反应提供推动力。

2、膜过程中的物质传递

以被膜脱除的溶质(或非优先选择的)i,通过非对称膜为例,如反渗透。

1)主流体系区间:

在稳定情况下,溶质的浓度是均匀的,且在垂直于膜表面的方向无浓度梯度。

2)边界层区间:

当溶剂透过膜,而溶质留在膜上,使膜面浓度增大,并高于主体中浓度,称此为浓差极化(浓度极化)。

是造成膜或膜体系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可导致溶质自膜面反扩散至主体中。

是可逆的,需用搅拌等方式促进其反扩散和提高脱除率。

3)表面区间:

在此区间发生着两种过程,是溶质向膜表面扩散时,被吸附而溶入膜中。

一是由于膜的不完整和表面上的小孔缺陷,溶质有对流现象(即扩散透过膜的动向,又反扩散离膜而出)。

即膜边界层料液中的溶质没有全部进入膜的表层。

因此此区间的溶质浓度。

此边界层的溶质浓度低得多。

不可能完全被吸附。

4)表皮层区间:

此区间是高度致密的表皮,是理想无孔型的,反渗透非对称膜表皮层是对溶质的脱除性。

要求这层愈薄愈好,有利于降低流动的阻力和增加膜的渗透率。

溶质和渗透物在此区间以分子扩散为主,也有小孔缺陷中的少量对流。

5)多孔支区间:

是高度多孔的区度,对表皮层起支撑作用,对渗透物质的流动有一定的阻力。

6)表面区间:

此区间溶质从膜中解吸,离开膜进入低压侧。

由于多孔层基本上无选择性,分配系数

7)边界层区:

物质扩散方向与膜垂直。

浓度随流动方向而降低。

8)主流体区间:

在稳定状态下,其中溶质的主流体浓度为。

综上所述,溶质在膜中的渗透率取决于:

膜本身的化学物质(吸附、选择、缺陷)

膜两边溶液的条件(压力、搅拌、浓度)

传质总阻力:

为边界层+膜层阻力之和。

3、膜分离过程的机理

1、

(1)孔模型(筛分型)

用于描绘微过滤、超滤等过程所用的高孔率膜。

过程特点:

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按不同膜孔径来分离物质,比膜孔小的物质和溶剂(水)一起透过膜,而较大的物质则被截留。

溶剂的渗透流率取决于膜的孔隙率、孔径(d)、溶液的粘度(μ)、膜上、下游压力差(△P)及溶剂在膜中的扩散途径(膜有效厚度l),其可表达为:

J=

式中J——溶液能量[m3/(m2·

S)]

з——膜的孔隙率,d——圆柱型孔道的直径(m)

l——膜的有效厚度,为扩散曲折率×

膜厚(m)

△P——膜两侧压力差(kpa),μ——溶液的粘度(pa·

s)

由上式可知:

通量和压力成正比,和粘度成反比。

(2)溶解——扩散模型

①分离过程:

反渗透膜及气体透过膜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没有发现孔道。

于是假设溶质和溶剂都能溶解于均质的非多孔膜表面(按ks分配系数),然后在化学势推动下扩散通过膜,再从膜下游解吸。

由于膜的选择性,ks大小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

②适应:

这种模型适用于均相的,高选择性的膜,如反渗透和气体混合物的分离。

③物质的渗透能力:

不仅取决于扩散系数,而且还决定于它在膜中的溶解度。

④对于反渗透过程,溶剂(用1表示)

溶剂纯扩散可用Fick定律

J1=-D1

溶剂在膜中的溶解服从Herry(享利)定律

du1=-RTdlnc1=-RT

=

dc1=

dμ1

J1=

⑤溶质(用2表示)渗透通量⑥⑦

(3)优先吸附——毛细管流动模型

由溶解扩散模型知,当压力长高时,溶质在透过液中浓度减小,但某些有机物在透过液中浓度反异增大,为解释这种反常现象Sourirajan等到人提出了优先吸附毛细管流动模型。

膜的表面如对料液中某一组分的吸附能力较强,则该组分就在膜面上形成一层吸附层,并在压力下通过膜中的毛细管,进入到常压侧。

如醋酸纤维膜亲水性较强(图9-5),因而在膜面形成一水层,此层水在压力下通过毛细管。

用此膜处理B—氯亚分溶液时,由于B—氯亚分系水性强,则优先吸附,且通过毛细管透过,使透过液中中反而增大。

二、膜的性能、参数

1、孔道特征——是膜的重要性质,包括孔径、孔径分布、孔隙度。

(1)孔径:

有最大孔径和平均孔径,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的大小,各有局限性。

d13~15%d12~10%

窄d14~70%宽d13~15%

d15~15%d121~60%

d15~10%

d16~5%

①泡压法是将膜表面覆盖一层溶剂(通常为水),从下面通入空气,逐渐增加空气的压力,当有稳定的气泡冒出时,称为泡点。

即可计算出孔径:

d=4rcosQ/P

(2)孔径分布:

指膜中一定大小的孔的体积占整个孔体积的百分数。

孔径分布的膜比孔径分布鞋宽的膜要好。

(3)孔隙度:

整个膜中孔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4)孔径的测定

上式是基于空气压力克服表面能力将液体毛细管内推出而得,如图9-6(P182)

对水来说(试验液体为水),r=72×

10-3N/M,水膜Q=0

上面的两个式子中,在液体一定时(r,Q一定),d与p成反比。

因为泡点压力为最小压力,(压力由小→大,刚有稳定气泡冒出时),所以测得的是最大孔径。

②奋汞法:

用水银代替水,因为水银不能湿膜,Q大于900,cos小于

d=-4rcosQ/P

③电子显微镜观测法

(5)孔隙度计算

2、水通量[m3/(m2.S)]

也中透水率——是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膜面积的水体积流量,即是透过膜的速率。

大小形响因素:

膜的性质(厚度、化学成分、孔隙度)

系统条件(温度、膜两侧的压力并、溶液盐浓度料液平行通过膜表面的速度表9-1)

不同的膜水通量有所区别,但实际使用时,溶质分子层沉积在膜面上,使用权这种区别会变得不明显。

3、截留率和截断分子量

(1)截留率——是指对一定相对他子质量的物质,膜能截留的程度。

&

=1-Cp/cB-截留液浓度

&

=1,则CP=0,表示溶质全部被截留。

=0,则CP=CB,表示溶质能自由透过膜。

用已知相对分子质量的各种物质试验,测其截留率,得到截留率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截断曲线。

P184图9-7

陡走的截断曲线,膜好,可使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溶质完全分离。

10000—90%5000—5%6000—10%

平坦直线的截曲线,膜较差,可使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溶质分离不完全。

10000—90%5000—50%

(2)截断分子量——相当于一定截留率(通常为90%或95%)的相对分子质量。

截断分子量的范围越窄膜越好。

90%时5000~1000090%时,9000~10000

(3)截留率的形响因素

隙与溶质分子小有关处,还有:

①分子的形状,球形分子截留率大于线性分子

②吸附作用,吸附溶质后,孔径变小,截留率增大。

③其他高分子溶质的形响:

高分子溶质会形成浓差极化层形响。

④其它:

温度上升,浓度降低→截留率下降,错流上升——浓差极化下降——截留率PH,离子强度→分子形状物象。

三、膜的使用寿命

膜寿命除贮存条件处,还受下列因素形响

1、膜的压密作用

(1)压力作用下的现象:

水通量随运行时间的延长降低,膜处观厚度减少数派1/2—1/3,膜由半透明变为透明。

(运行中,多孔层被逐渐压密而收缩,对水的阻力由很小逐渐变大,使水通量下降。

(2)原因:

高分子材料有可塑性,在压力作用下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

(3)膜的压密(缩)作用:

膜运行时,在压力作用下,内部结构的变化使膜体收缩的现象。

(4)引起压密的主要因素:

温度高、压力越大,压密作用越强。

(5)改善压密现象:

控制操作压力和进料温度(20℃左右),改进膜结构(如皮层有致密结构,支撑层由刚性耐压较强的高分子材料组成)。

2、膜的水解作用

醋酸纤维素膜水解后,可使截留率降低,甚至完全失去截留能力。

可控制进液的PH和进料温度,以抑制水解。

3、膜的浓差极化

引起3种情况:

①提高渗透区,降低水通量。

②降低膜的截留率③产生结垢现象,造成物理阻力,使膜逐渐失去适水能力。

对浓差极化现象虽不能完全消除,但操作得当,浓差极化是可以减弱的。

4、膜污染

(1)定义:

膜在使用中,虽然操作条件保持不变,但通量仍逐渐降低的现象称为膜污染。

(2)污染的原因

附着层

滤饼:

料液中悬浮物在膜面的堆积。

凝胶:

溶解性有机物浓缩后粘附于膜面。

水垢:

溶解性无机物生成的水垢软附于膜面。

吸附层:

胶体物质或微生物素的吸附。

堵塞、料液中溶质等浓缩结晶或沉淀,致使膜孔产生不同程度的堵塞。

微细粒子或小分子溶质吸附、积累在膜表面或在膜孔中结晶沉积所致。

(3)减轻膜污染的方法

料液的有效预处理:

5—10μm的过滤器——除去胶体、固悬物、铁锈等

絮凝、PH值——除去一些污染物

改善膜的性质:

表面极性和电荷性。

改善流体力条件:

流血结构等。

操作条件改变:

适当升温,降低膜两侧压差,降低料液浓度。

(压差大,使一些结晶、沉淀易进入膜,)

(4)膜污染处理:

经清洗后,如纯水的水通量达到或接近原来水平,则认为污染已消除。

物理方法清洗

化学清洗:

溶解、切断离子结合作用、氧化等。

第三节膜的应用

一、膜组件:

管式、中空纤维式、平板式、螺旋卷式

二、超滤、微孔过滤、纳米过滤

名称

分离物大小(截留物)

微孔过滤(MF)

M在500以上高分子物质

超滤(UF)

0.1-10μm的微生物、微粒子

纳米过滤(NF)

M300—1000物质

反渗透(RO或HF)

M在180以下无机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