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问题研修概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2547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2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教学问题研修概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教师教学问题研修概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教师教学问题研修概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教师教学问题研修概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教师教学问题研修概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教学问题研修概述Word格式.docx

《教师教学问题研修概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教学问题研修概述Word格式.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教学问题研修概述Word格式.docx

2.应用性研究课题

这一类课题具有直接实践的意义,它着重考虑如何将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同教育实践联系起来,开辟应用的途径,探索搞好教育工作的规律,以及如何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形成对教育、教学一般规律的认识。

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直接解决当前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也有剩于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例如“城市小学劳动教育的实验”、“农村初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的研究”等便属于应用性研究课题。

基层教育工作者所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大部分是应用性课题的研究。

3.开发性研究课题-

这是旨在运用应用研究的成果、开辟新的应用途径、发展已有成果的研究。

例如有人将美国斯金纳程序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作一定的改造后,移植到“初中代数自学辅导程序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有人将我国黎世法教授的异步教学理论移植到中学外语课的教学改革实验中等等,这些研究都可归为开发性的研究。

二、课题选择的意义

(一)对于研究者的意义

有助于提高研究者的科研能力。

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总是在深入揭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选题过程也是一个研究过程。

有志于参加研究的教育工作者,第一项工作就是选题。

为了选取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就需要学习、钻研教育理论,搜集与分析有关的教育研究情报资料;

需要

对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进行回顾;

对面临的各种教育现象细心观察、思索,对大大小小,的教育实际问题进行整理、辨析;

还要对主客观条件作出正确的分析、估价。

很明显,这个过程既是选题过程,又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

有利于研究者形成长期研究方向。

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科研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要使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所成就,需要确定一个主攻方向,锲而不舍,长期坚持积累知识,形成有用的知识体系。

正确的选题形成不容易,形成一个适合个人长期研究的选题更不容易。

但这种课题一旦选定,长期深入地研究下去,就会不断取得成果,进而形成自己关于某些教育问题的系统的观点。

(二)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选题是寻找研究教育问题的突破口。

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任何个人或研究组织要研究教育现象、探索其中的客观规律,都必须有一定的着手点和突破口,先在一个方向上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突破,然后逐步扩展,逐步深人,以求得对越来越多的教育规律的认识。

例如,有一位女教师,开始走上科研道路时,首先结合自己的工作,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着手进行研究实验。

她选择“运用‘讲解’和‘质疑讨论’教‘数的整除,一章的效果比较”为课题进行研究,取得了成果。

半年后,她又在“圆的周长和面积”教学中,用“讲解法”和“质疑讨论法”进行重复实验。

后来她的研究范围又逐步扩大到对命题质量的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实验方法的探讨等,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成为其所在地区的教育科研带头人。

课题的选定决定着研究的目标、对象和方法。

选题是整个教育科研活动的开端。

课题一旦选下,那么研究的目标与方向、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步骤,乃至于研究可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以及成果的教育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决定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选题恰当与否对于科研是否取得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选题还决定了科研工作能否得到外部支持。

选题恰当,看价值,是人们关注并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往往能获得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的支持,能争取到物力、财力乃至人力的支持。

正确选题能提高科研效率。

教育科研的大量事实说明,课题选得好,研究工作容易着手,主客观的各种有利因素容易发挥作用,研究活动就能进展顺利,做到事半功倍;

选题失当,则可能费力没有好结果,甚至劳而无功。

三、课题的主要来源,

教育科研课题产生于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概要地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如“中学生青春期教育”、“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培养”等;

另一类是教育理论方面的问题,如“教育的负向功能”、“教师的主导作用”等。

这两类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提出的课题,常常也是教育理论所没有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根据教育理论建设需要而提出的课题,或迟或早也会直接、间接地影响教育实践。

根据一些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经验,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选题:

(一)从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

比如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是个相当普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现状如何?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有哪些特点?

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与学生厌学有没有关系?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

等等,这些问题既可以进行分别的研究,又可以进行综合的研究。

类似的问题还可举出很多,如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教育问题,学校与家庭教育的配合、协调、一致问题。

这些问题在教育工作中经常遇到,普遍存在,与提高教育质量关系密切,从这些突出的现实问题中选择课题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二)从教育、教学的疑点中发现课题

比如“作文前进行指导”,在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中一向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但有几位教师感到,这种教法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造成习作上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

于是她们提出了“两种不同程序写话教学的效果比较”的研究课题,设计了“先写话,后指导,再修改”和“先指导,后写

话,再修改”两种教学程序,在二年级下学期的小学生中进行试验。

结果发现,虽然“先写话”组的卷面成绩略低于“先指导”组,但两者相比,前者的语言变化多,开头雷同少;

在教师讲评后,前者修改得较多、较好。

据此,研究者文为“先写话、后指导、再修改”的教学程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构思、

组织语言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能力。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大量值得探讨的问题,只要在乎时的工作生活中养成思索的习惯,善于坪住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新思想、新问题,并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做个有心人,就可以较快地发现有新意、有价值的课题。

(三)从成功的教育教学及工作经验中提出课题

基础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般都积累有成功的经验。

如,有的教师善于做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工作;

有的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有的教师善于运用数学题的多种解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的教师从不训斥孩子,但班级纪律一直很好。

这些都可以形成研究课题,或进行经验总结,探讨其中的规律;

或设计教育实验,检验某种做法与提高教育效果之间有无必然联系,等等。

(四)从理论学习中或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启发下形成课题

有一所小学的几位教师感到三年级学生数学成绩下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低年级时基本口算不熟练。

他们在研究国内外有关经验时,觉得日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做法较好。

这套教科书第一册中,主要采取附有答数的口算卡进行练习。

这种练习方式能使学生及时获得正、误的反馈信息,及时巩固纠正,并减少作业负担。

他们借鉴了这种做法,设计了对比试验,并作了跟踪调查。

通过借鉴别人的成果,不仅形成了课题,而且做出了成绩。

像这样的事例很多,它说明要善于学习,善于积累与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相关的知识与成果。

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即研究课题产生的途径是十分广泛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课题

这就是当前社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教育事业发展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要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地研究它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2.学科建设中需要的问题

这往往是从教育理论发展方面提出的课题。

不仅要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

不仅包括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批判怀疑,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

3.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中反映出来的种种矛盾

一方面要寻找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内在规律性;

二是从争论中发现问题。

例如,如何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问题,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中学生早恋现象的产生及矫正,现阶段各级学校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影响的分析和对策研究,品德后进生转化教育的研究,等等。

4.从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

对于广大的大中小学教师来说,这是提出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例如:

一位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实验中发现不同学生解题思维策略不同,进而对学生认知特点进行研究。

又如:

关于中小学优等生与后进生学习过程特点的比较研究,中小学生创造能力结构的因素分析,中学生学习特点研究,有关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的研究,中学生交友与伙伴关系的研究等。

5.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点找问题

这就是交叉学科间的空白领域。

在现代科学综合发展的趋势下,各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涌现出大量值得开拓的新问题,仅以教育学为例,教育科学在与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渗透交叉中进行多向综合而产生的诸如教育控制论、教育生态学、教学生理学、教育病理学、教育美学、教法学、教育评价学、教育未来学、教育技术学等新学科研究领域,以教育作为共同的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使研究得到了有效的深化。

6.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中提出课题

这包括对世界教育科学发展潮流及趋势的分析,以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既有对某学派理论的系统研究,也有对西方教育理论不同观点及研究方法的评价分析。

应结合本国实际,确定若干专题研究。

四、发现问题的思维策略

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研究问题发展的历史,是问题不断展开和入的历史。

就研究者本身而言,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发现和提出一个有科学意义的问题,本身就是认识的成果。

能否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能否进行高质量科研的关键;

选题决定研究价值大小,决定研究的成功与否。

正如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这个见解是深刻的,并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发现问题的首要前提是研究人员要对自己从事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并保持经常的关注。

机会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对头脑一片空白的人来说,问题往往与他擦肩而过。

从事教育研究的人需要经常阅读教育方面的报纸、杂志,出席一些教育方面的学术会议,以便及时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

这样既有助于研究者把握教育研究的时代脉搏,又可以使研究者的头脑经常处于激活和开放状态。

当然,阅读不限于教育科学领域的信息,研究越深入,就越可能在涉猎其他领域时获得灵感与启示。

发现问题的另一重要前提是研究者具有好思索、不安于现状的性格。

安于现状、把一切现存的都看成是合理的人,决不会有改革的意向和发现的冲动。

尤其对那些不以研究为专职的中小学教师来说,容易被繁重的工作、琐碎的事务消磨掉理论兴趣和探索热情,所以他们要保持探索的精神需付出更的意志和努力。

总之,实践只对好思索和善于思索的人才是创造之源。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介绍了数种发现问题的思维策略,现简述如下:

(一)怀疑的策略

怀疑是对已有结论、常规、习惯行为方式等的合理性作否定的或部分否定的判断。

怀疑必然引起人对事物的重新审度,会在原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

怀疑不是胡乱猜疑,而是有依据的。

作为怀疑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与经验,二是逻辑。

作为怀疑依据的事实与经验,总是与现有结论或常规不一致甚至相悖。

如在我国的教育学著作中,通常都无条件地承认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在现实中,我们也发现在青少年品德面貌发展的过程中,家庭背景、社会风气的作用很大,有时学校教育在他们面前显得十分苍白,远不是在起什么主导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对“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一说提出一系列疑问:

学校教育究竟能否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

是在一切方面起主导作用还是在某些方面起主导作用?

是在人发展过程的任何阶段都起主导作用,、还是在某个阶段起主导作用?

等等。

逻辑是检验理论合理性的有效工具。

对理论的逻辑推敲可以从推敲概念尤其是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做起,对于一时十分流行的概念也应仔细推敲。

如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个概念来表述学校课堂教学内外的活动是否科学?

它有什么价值?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是否属同一范畴?

通过怀疑发现问题的人,一般都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品质。

正如爱因斯坦所描述的那样,他们对陈旧过时的观念往往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挑战冲动,而且具有一种内心的精神上的自由。

通过怀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研究后,有两种可能的结果:

一种结果是部分或完全证实了研究者的怀疑,自然,这是令人兴奋和满意的结果;

另一种与此相反,研究的结果证明研究者怀疑错了。

这是令人扫兴和遗憾的结果。

但是,研究者大可不必为此沮丧,甚至从此丧失怀疑的勇气。

(二)变换思考角度的策略

与怀疑不同,变换思考角度不是把思维的利剑指向原有的结论,而是从与得出原有结论的不同角度或不同层次上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认识。

它需要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知识的影响,另辟蹊径。

思考角度的转换是多类型的。

,一类是在同一层次上的转换,从思考问题的一个方面转向另一方面。

如历来抓学校工作都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在教学中又把几门主要学科的教学放在第一位,音乐、体育、美术等所谓副科一向不被重视。

另一类角度的转换是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进行的。

有的是从较抽象转化到较具体,如研究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问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停留在一般性目标问题的讨论上。

美国教育家本杰明·

布鲁姆(BenjaminBloom)把这个问题的研究推进到对知识与能力作出分类的具体水平上。

并对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目标和操作性目标也作出分类,提出了教学目标分类学的理论。

也有的是从较具体的层次人手。

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就是一例,他努力用系统优化的理论作指导,寻找教学过程各因素、各阶段、各方面的最佳组合。

第三种转换角度的类型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事物与事物之间、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结合部。

这往往是人们容易忽视,但又可能开发出新课题的地方。

如前一段提出的幼儿园与小学、小学与中学、中学与大学各阶段的教育如何衔接等问题,就属于这一类型。

第四种转换的类型是通过比较。

这种比较可以是纵向的历史比较,如近代中国课程与现代中国课程的比较;

也可以是横向的区域比较,如城市中等教育结构与农村中等教育结构的比较等。

善于通过转变思考角度发现新问题的人,往往表现出具有灵活性和严密性等思维品质。

(三)类比与移植的策略

它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

这种思维策略的特点是从别的学科研究中获得启发,找到发现的“工具”。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7世纪完成的名著《大教学论》,就是在把教育现象与自然现象作类比的基础上,根据自然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的依据为: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成长遵循自然规律,教育是模仿自然的艺术,故教育应遵循自然规律。

又如,把教育看作有机体,移植病理学原理,开展教育病理学研究等等。

还有,人们发现教育具有系统的特点,因此可以用系统论来重新认识教育现象,构建教育理论。

以上种种说明,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通过移植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和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作类比而提出新问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善于用这种策略来发现问题的人,在思维品质上,往往表现为较强的迁移性和概括性。

他们较善于发现表面看来不甚相近的事物间的相似之处,在较抽象的层次上对它们进行概括、比较,从而为思维的由此及彼架起桥梁。

此外,这样的人一般知识面较宽。

(四)探究与体察的策略

前面说到的三种策略都与对事物的已有认识有关。

探究与体察的思维策略则要求面向实际,从对现象的思考中提出新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附小的教师曾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实验课——听读欣赏课。

这种课的设计除吸取国外的暗示教学理论外,还从附小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两件事情中受到启迪。

一件是一位教师的侄女学语文的事。

女孩还在幼儿园读大班的时候,父亲便经常在灯下给她讲(365夜》中的故事。

孩子听得入迷,好多故事都能背下来;

有时听完之后,还禁不住要翻开书看。

父亲见女儿很想看书,就试着让她看着书上的文字听他读。

不久,他发现女儿无意中识了不少字,就尝试着让女儿跟着自己读;

有时遇到容易的地方,让她独自读。

这样,不到一年的时间,女儿居然能独立阅读《365夜》上的故事了。

另一件是他们在家访时,了解到家长经常播放配乐故事给孩子听,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从小就喜欢语文。

附小的教师从这两件寻常小事中受到启发,他们设想:

如果把听录音跟读文字材料结合起来,配上音乐,让“听”’的能力迁移,更有效地提高“读”的能力和识字能力,同时叉让“读”巩固,并提高“听”的效果,不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了吗?

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变的现象世界中,只要善于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许多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的探究指向其背后的实质,像瓦特提出壶盖为什么会动,牛顿提出苹果为什么落地那样。

我也可以提出学生为什么要做作业,教师为什么要打分数,不打分数行吗等问题,通过探究弄明白教与学的一些内在机制。

通过探究与体察,发现新问题的策略,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锐、深刻的思维品质。

只有敏锐,才能及时捕捉到有价值的现象;

只有深刻,才能发现深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

五、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

(一)选题必须有价值

如何衡量选定课题有无意义及意义的大小,主要是看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这方面强调的是课题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选题范围要广,要从当前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针对性要强,选取有代表性的,被普遍关注、争论较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根据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是为了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

这方面课题一般较专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理论上要有所突破和建树,或有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教育研究的实际课题,有的强调应用价值,有的强调学术价值,有的二者兼而有之。

但无论哪一种,都要选择那些最有意义的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从全部总和、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种“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事例”的做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或是完全起相反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大处着眼”,用综合的普遍联系的全面观点去分析研究个别事物及其相互关系。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对选定问题的价值不应作狭隘的理解,不能以一个课题在研究中的成败来判定它所提出的问题的意义。

原因在于,人们正是从错误问题所导致的失败中长出许多重要知识,从正反对比中得到经验教训。

(二)选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

选题的现实性,集中表现为选定的问题要有科学性,指导思想及目的明确,理论根据充实、合理。

选题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这就是选题的实践基础。

研究课题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实践经验同时又为课题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确定的依据。

选题的科学性,还表现在以教育科学基本原理为依据,这就是选题的理论基础。

教育科学理论将对选题起到定向、规范、选择和解释作用。

没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选定的课题必然起点低、盲目性大。

应该看到,选题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制约着选题的全过程,影响着选题的方向和水平。

为了保证选题有科学的现实性,还需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充分论证。

(三)选题必须具体明确

1选定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范围宜小,不能太笼统。

课题是否具体、适度,往往影响全局的成败。

那种大而空、笼统模糊、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科学性差。

只有对选题有清晰透彻的了解,才能为建构指导研究方向的参照系提供最重要的依据。

因此不宜把课题选得太宽、太大、太复杂。

(四)选题要新颖,有独创性

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

要做到选题新颖,就要把研究课题的选择放在总结和发展过去有关学科领域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思想的主要遗产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任何新发展、新突破都是不可能的。

应该看到,科学上的任何重太成果,几乎都是科学工作者在前人、别人工作成就的基础上一步步取得的,即使是被人认为非

常新的、第一次开辟的新领域,也仍然是由以前同时代的人的工作提供了条件。

因此,要通过广泛深入地查阅文献资料和调查,搞清所要研究课题在当前国内外已达到的水平和已取得的成果,要了解是否有人已经或者正在或者将要研究类似的问题。

如果要选择同一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就要对已有工作进行认真审视,从理论本身的完备性,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高度进行评判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研究的着眼点。

只有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突破和创新,才具有研究的意义。

(五)选题要有可行性

所谓可行性,指的是选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性。

具体分析,可行性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条件:

一是客观条件。

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