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八景与海陵后八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2468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陵八景与海陵后八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海陵八景与海陵后八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海陵八景与海陵后八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海陵八景与海陵后八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海陵八景与海陵后八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陵八景与海陵后八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海陵八景与海陵后八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陵八景与海陵后八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陵八景与海陵后八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明邑人丘容《驼岭清风》诗云:

“蜀冈多秀灵,驼岭产奇树。

长至清风生,炎蒸不知处”。

说明这里有“奇树”,多“清风”,是炎夏纳凉的好地方。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千户谢成在岭前建守御千户所。

所署主体建筑有:

头门、仪门、大堂、二堂、后堂等。

“驼岭清风”匾额即悬于二堂上。

此四字,相传为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书。

后千户王之屏又在大堂上悬“经武”二字匾额。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87年),裁撤千户所改设卫所,因大堂毁于火,以二堂为大堂,后堂为二堂。

增建花厅、书房、后宅及厢房于所署左右。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卫所千总曹相,重摹更新“驼岭清风”匾额,悬大堂上。

自千户所及卫所先后设此后,驼岭地区渐小,日趋荒芜,仅剩古银杏、柞榛等树数株,稀疏竹林一片,风光大为减色,无复旧观。

  三、凤池笔颖:

凤池即学宫泮池,遗址在今国泰宾馆东侧。

明正德间按蒋诚凿于仪门之南改作亭其上。

又于棂星门外开三池,筑基其中谓之凤凰墩。

久后内池废,亭亦毁惟存外三池。

近旁有南山寺塔(文峰塔),高插云间,每当夕阳西驶,塔影落泮池内,宛如大笔,成一美景。

文峰塔俗称南山寺塔,为宋时泰州知州周孟阳所建,何时倾圮无确切记载。

据传仪征郑节妇借宿其中焚香遗火,出门而去,火作塔毁。

嘉靖初遗址尚存。

末年,僧官盛芳掘地取砖,于方孔中得金佛,当没入官,后湮为平地,遂失其所。

“明万历四十八年,州守韦宗孔命僧官寻觅塔基,掘地三尺,得旧址重建,基向俱如旧。

清光绪十三年复毁于火,邑人陈文铎等募捐修复如旧。

”解放后,塔尚屹立如故。

一九六八年始被拆除,于其基地建泰州水泥制品厂仓库。

而凤池则早在解放初期修建粮库时为便于装卸,开通河道而改变面目。

“凤池笔颖”,遂成陈迹。

  四、贡院奎光:

宋时贡院在南山寺西,遗址在今海能水泥制品公司西。

绍圣四年建,有殿堂亭阁六十三处,州守陈垓造屋备制,以选秋闱之士(省试)。

地势高敞,如天马横空,名天马峰。

康熙时移试院至明都察院旧址,遗址在今府前路2号。

有诗云:

俊×

何时海上收,锁闱开向郡南头。

文章一代声华往,礼乐千年教化留。

地废自应禾黍长,时来还见凤麟游。

兴贤会萃钟山胜,夜夜奎缠紫气浮。

  五、西湖春雨:

西湖即小西湖,因其小巧玲珑而得名。

湖畔有“春雨草堂”,建者取:

春花秋月,细雨轻风之意,故景曰:

“西湖春雨”,遗址在今泰山公园内岳阜西侧。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经常在此吟诗作画,曾写下有名的《贺新郎》一词,脍炙人口。

可惜湖上一些古建筑今已湮没。

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保护名胜古迹,于一九五一年七月开始疏浚泰山脚下玉带河,沟通小西湖的水源,浚深拓宽小西湖。

湖西扩展土地二十亩,植树绿化。

在迂回曲折的小西湖上先后架起四座造型各异的小桥。

在树荫、竹林之间,建有仿古六角亭两座、竹亭一座。

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别饶佳趣。

另有洞壑幽深的假山,点缀其间,增添秀色。

湖上拱式桥之西北角有楼,楼周广植天竹、绣球、龙槐、紫薇、枫树、香樟等花木;

楼后方则为桂花林、腊梅丛。

古老典雅的阅览室和新建的古槐亭分布左右。

隔湖东北望,有拆迁来的泰山行宫二殿,巍峨壮丽,保留了明建筑的特色和南方风格。

  六、范堤烟柳:

宋范仲淹为泰州盐官时,奏筑长堤以捍海潮,护民田数百里,生民恃之无恐;

堤上遍植垂柳以固堤身,夏秋浓阴蔽地,行客誉为甘棠。

遗址在今海安、东台沿海一带。

长堤捍海几经年,万柳青青含晓烟。

鳌极永安潮应月,蜃楼高结碧连天。

自宜煮水堪成赋,不畏扬波好种田。

我亦乡人事疏凿,漫将经济继前贤。

  七、董井寒泉:

井在东台(旧属泰州)西溪镇,遗址在今东台镇。

相传董永遇仙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这个故事内容和《天仙配》大体相似,但情节稍有不同。

据云:

“永为西溪人,值年饥丧父,无以葬,乃卖身于富室,贷主人万钱,以营丧葬,后感动天女,为偶一月,织缣三百六十匹以偿,乃凌空而去。

”井乃仙女缫丝所用之井。

附近有辞郎河、凤升桥,为仙女别永处。

董永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和善良的仙女,在东台广福寺后建了董永墓和董孝子祠。

明英宗天顺(1462)陕西巡抚李诚莅临此地,查问了“缫丝井”的遗迹并慷慨捐银在井上建亭,兴化人顾繁为其作记。

明万历四十年(1612)西溪巡检刘文奎又在此修亭作记。

  八、天目晴岚:

天目即天目山,在姜堰镇(原属泰州,今姜堰市)北二里许坛子口(今姜堰溱河南端),高二丈三尺,周二百三十步,形似伏钵。

此山有二井,其水清冽,相对如目,故名天目山,天目山有鹿女台,相传王鹿女者曾居此山。

有诗赞曰:

形胜东来第一山,岚光飞满日堪攀。

尘封废井璧何在,草没高丘鹿未还。

  清咸同间,两淮盐运使乔松年驻泰州,咏海陵后八景,书赠斗姥宫道士宋阳裕,并刻石嵌于该宫小有天园内厅事回廊壁间。

海陵后八景为:

斗坛来鹤、梵宫花雨、城楼眺海、古阜斜阳、长桥烟景、南濠渔唱、泮池桃李、草堂花竹。

  一、斗坛来鹤:

斗坛在斗姥宫内,遗址在今八字桥西。

清道光二十九年邑人沈潆撰《重修斗姥宫宫碑志》云:

“州治斗姥宫本王仙翁诞降之地,晋时在郊外,至后周团练使荆罕儒筑罗城增子城,宫始在城内,里人即其地建仙翁祠。

五季时,祠为兵燹所毁。

宋建隆间诏重修祀吕祖兼祀仙翁。

金兵南来,其祠又毁。

元泰定间始改为斗姥宫,于前殿祀吕祖,正殿奉玉皇,后殿奉斗姥,经徐神翁画像祔而王仙翁之祀替焉。

自国朝嘉庆十一年,州刺史奉文春秋致祭吕祖……。

因阅岁既久,宫室荒圮,道友韩一鋆有志重修而未果。

邑人国子生刘灿周暨同人肩任之,鸠工庀材……。

自吕祖殿至后殿,高甍翼云,重轩障日,厥工毕举,又於宫之艮方新建文昌殿……。

又复广以陂塘,缭以周垣,启径开轩,莳花艺竹,以为士人会文之所。

落成三日,于聩堙丛中获古井一区,水甘如醴,其甃则苔青石赤,字迹隐然,曰:

‘玉丽泉’……”至此,斗姥宫内,殿宇辉煌,面貌一新。

东侧花竹纷陈,假山玲珑,碧水荷池,宛然如画,大有林泉之胜,取名“小有天园”。

  清咸丰、同治间,两淮盐运使乔松年修葺斗姥宫,在厅事回廊上嵌有他所撰新(后)海陵八景诗石刻,内悬“斗坛来鹤”匾额,以此为后海陵八景之冠。

其诗序云:

“斗姥宫为徐神翁栖真之地,有斗坛来鹤,其境翛然绝尘”。

二、梵宫花雨:

梵宫花雨即梵宫花雨台,乃取维摩说法即天女散花意。

遗址在今五一路西段光孝寺内。

光孝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规模巨丽。

清乾隆间僧律严密,曾在该寺增建香雨楼,即今存的方丈楼。

方丈额“碧云”二字,宋宁宗书。

福州梁章巨海陵舟中杂诗注有诗云:

“此间刺史旧同官,助我清谈忆古欢。

爱读渭南碑记好,碧云香雨一庭宽。

”明季刘公大参改书“碧云方丈”上题“宋额”二字,下署忠孕居士,“忠孕”是刘的字。

楼前后自成院落,左右有长廊,上下通连,甚为幽静。

又于清乾隆初年修拓方丈戒石,壁间树观音像,为求戒时讲经说法处。

  三、城楼眺海:

城楼即望海楼。

遗址在今东方食品厂东侧。

接壤州城城墙,西近文昌阁,北为空地,建于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6年),初名海阳楼。

明代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州守鲍龙重建。

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楼圮,惟存遗址。

清康熙年间,州牧施浔江与绅士合议,重建海阳楼。

落成之日,雷雨大作,有白鹤来翔,视为瑞异,因更名靖海楼。

嘉庆初,楼欲圮,州牧杨玺拆而重建,将楼基增高一丈二尺,并予以加固,更名为鸣凤楼,取“朝阳鸣凤”之意。

楼于抗日战争期间拆除。

楼为二层楠木结构,古朴典雅,颇为壮观。

明代刘万春登望海楼诗曰:

“落日凭栏望眼开,苍茫气色接蓬莱。

千家井灶孤城合,万里帆樯一水回。

不见秦鞭驱石去,空闻汉弩射波来。

即今过客知多少,可有元虚掞藻才”。

明徐蕃子徐嵩曾为鲍龙重建此楼作《重修望海楼记》。

清人黄仙裳、杨古存、程孚夏等皆有咏望海楼诗。

泰州城东方,古为海域,登海阳楼远眺,沧溟惝恍入目,故在明代即俗呼海阳楼为望海楼。

相传储山雚幼年曾在此楼读书,后来应科举试,中了解会两元,官至吏部侍郎。

他聪敏好学,为官清正,是明代泰州的一位名人,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他的许多故事。

这座楼也因此更负盛名。

  四、古阜斜阳:

古阜斜阳又称岳阜晴云,古阜又名岳墩,即泰山(岳墩)。

遗址在今泰山公园内。

泰山,乃宋绍兴年间开东西市河垒土而成。

高五丈,周围一百二十丈。

登山四望,百里风光俱收眼底,江南圌、蒋二山,时隐时现。

明御史方岳登山诗有云:

“凌云入青霄,秀色贯千古;

乘风一登之,去天如尺五”。

宋宝庆二年,州守陈垓浚深山下小西湖,并于山巅建“起云楼”,取杜诗中“西岳云峰起”之意。

楼高四丈,俯瞰方州(宋表泰州的园林,今废),松柏葱笼,幽邃凝寂。

登楼瞩目,心旷神怡,后废于兵燹。

明正统九年,泰州同知王思旻在起云楼旧址建“泰山祠”。

正德间,千户王华又在山南建“玉女祠”,后都湮没。

万历十年,兵备副史舒大猷在山巅建岳武穆祠,奉祀岳飞。

大殿建筑,宏伟壮丽,飞檐串角,花梁圣斗,颇具明代风格。

殿三面有回廊,殿中塑岳武穆王像,左右塑周侗像和岳云像。

两旁塑岳飞部将像十六尊,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传为泰州塑像名手吴广裕所作,有杨惠之风格。

东西殿壁嵌石刻数方,内有岳飞手札和王铎手迹。

万历三十四年,兵备副使张鸣鹗重建,增添碑刻甚多,不少出自名家手笔。

另置石刻秦桧、桧妻王氏像跪于殿外西墙脚,游人过而唾之。

墩下西侧原有临湖禅院,旧珍藏清画家叶叔猷临摹的岳飞父子真像,上印宋高宗玉玺,四周俱名人题跋。

民初为奸人窃卖。

今存泰州市博物馆之画像,乃邑人王耔所摹绘。

1953年人民政府拨款将岳庙大殿及回廊、平台修葺一新,在泰山四周壅土植树,面貌为之改观。

殿内塑像及殿外墙脚秦桧夫妻跪像,曾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存为后来重塑。

据史载,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兵入侵,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岳飞率军于九月初九抵达泰州,据城抗敌。

后因泰州无险可恃,乃渡百姓于沙上(今靖江、江阴一带),退保柴墟(今口岸)。

在南坝桥一战,岳家军虽大破金兵,终因孤军无援,被迫撤退。

金人于建炎四年十一月入占泰州,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退走。

泰州人民怀念岳飞,故又称泰山为岳墩。

清高凤翰《岳台春晓》图跋云:

“海陵城西有老斥堠,为岳武穆公所筑以览形胜防北侵处也。

”又有民间传说,当年岳飞命士兵用锅巴复于山上,鸟雀啄飞城外,以示城内军粮充足,遂使金兵畏退。

此虽无史可考,但足以反映人民对岳飞的崇敬和爱戴。

  五、长桥烟景:

长桥古称凤尾桥,即赵公桥,遗址在今老、小渔行之间。

远望烟景弥漫,古之长桥侧,烟波浩渺,春日径行,偶逢烟雨,如在画中。

细雨疏疏带晚烟,桥头回首觉春妍,最怜泽国呼鸥地,恰是花阴试燕天。

一杵凉钟岩树杪,几人轻笠石栏边。

诗情何用思风雪,唤作罗浮境已仙。

  六、南濠渔唱:

南濠即南城门外之濠,又称打渔湾。

遗址在今柳园附近。

原是由东、西城河夹着城南大道分别向南伸展约数百公尺,形成东、西两湾。

垂杨芦获,夹岸傍水,渔船夜泊,鸣榔互答,景色很是优美。

清末民初,西打渔湾傍水有张氏花园,为清末泰州书法家张髯(逸君)所营建。

由现在的夹河路沿西湾向北行,当年林木荫翳,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也是一个胜境。

解放后,张氏花园逐渐芜没,风景踪迹渺然难寻了。

惟有东打渔湾还是河水清泚,两岸有不少垂柳芦花,风物尚不减当年。

  七、泮池桃李:

泮池在学宫前,环池都种植桃树和李树,花开时尤为繁盛,炫耀眼目。

学宫遗址在今国泰宾馆东侧。

学宫亦称文庙。

  州志称:

儒学,自唐高祖武德三年,更海陵县为吴陵县,以县置吴州时已建。

宋庆历中建学于城内。

绍兴八年,建学海陵县治西。

二十五年,州守王杨英建宣圣庙于城东隅,即庙建学,前泮池,后宸章阁,初具规模。

嘉泰元年州守李茂英重建。

元季毁于兵燹。

明洪武初,知州张遇林就故址重建,始复旧观。

永乐至成化间,几经修葺。

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间,又多次修葺。

学宫规模很大,屋舍林立,殿宇轩昂。

主要建筑有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崇圣祠、名宦祠、名贤祠、思槐堂、聚奎楼,以及魁星亭、射圃亭、敬一亭、炉亭和武斋等。

  大成殿为庑屋重檐,梁架高起,上盖筒瓦,飞檐翘角。

西南三间,柱头拱出三排,结构严谨,用材合度。

平棋格,上天花,中梁无字可考。

据《道光志》卷八记载:

“大成殿三楹,康熙四十二年知州柯荣庚修。

”尔后屡经修葺,未改旧观。

学宫内思贤堂,宋建。

初为五贤堂,祀韩琦、欧阳修、刘敞、吕公著、苏轼。

后增祀陈瓘、任白雨为七贤堂。

继又增祀王禹偁、杜衍、包拯、唐介、吕颐浩,更名为“景贤堂”。

端平中又增祀宋庠生邹浩、李衡、崔与之,名曰:

“思贤堂”。

明嘉靖初,建“名贤祠”于“思贤堂”内,祀宋富弼、范仲淹、胡瑗、王扬英、陈瓘等。

清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学宫日渐荒芜。

民国创泰县县立中学于此,加以修葺。

抗战期间,伪师长孙玉田拆明伦堂、尊经阁,取其材,兴建同乐大舞台,后改为大华电影院。

解放后,在学宫遗址建粮食仓库,仅存之大成殿亦被拆除。

  八、草堂花烛:

草堂指城西草堂,又名方洲,遗址在今南园小区方洲居委会附近。

宋朝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州守李骏建此园,广约百亩。

据李所作“方洲记”:

全园亭、榭、泉、洞等景观甚多,仅已命名者即有“水云乡”、“醒翁堂”、“小有洞天”、“六宜”、“知鱼”、“盟鸥”、“椒屿”、“桃源”、“苇间”、“詹葡林”、“公来游”、“一春佳处”、“瓢庵”、“七一泉”、“渔村”、“青龙庄”等十六处。

总名“方洲”,以其地环水故称,且取“方丈瀛洲之义”。

当时规模之大,确为泰州历代园林之冠。

西园几经兴废,历元、明而趋湮没。

至清道光初(公元1821年后),邑人尤金镖、尤金城兄弟以西园故址为别业,修葺经营,莳花种竹,别有一番风景,易名“城西草堂”,里人称为“尤园”。

当时,邑中文士,流连其地,觞咏迨无虚日。

“草堂花竹”即指此。

吴让之曾为草堂篆额,并为主人镌“城西草堂”白文小印。

而今匾虽不存,但“城西草堂”印拓,仍可见于《师慎轩印存》,可作名胜物证。

邑人清贡生赵瑜,曾作《草堂六言十二咏》,收入《渔亭诗文集》。

读来如见“草堂”景色。

清末,市河淤塞,园亦荒废。

民国后仅存松梅老桂,后辟为菜园,西园诸景无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