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8苏州园林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2282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8苏州园林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8苏州园林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8苏州园林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8苏州园林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8苏州园林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8苏州园林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2Word格式.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8苏州园林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8苏州园林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2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18苏州园林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2Word格式.docx

④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答案:

1.

2.

(1)因地制宜

(2)自出心载(3)别具匠心(4)重峦叠嶂

3.

(1)典范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总分简明朴实(4)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程序顺序逻辑顺序

4.①标本;

②鉴赏;

③完美;

④艺术、技术;

⑤赞叹

5.①作比较;

②摹状貌;

③举例子;

④打比方

合作探究】

6.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7.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特征(共同特征)来写的?

8.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局部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9.“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次序?

为什么?

6.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7.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8.整体:

四个讲究:

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局部:

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9.四个“讲究”的次序不能任意调换,因为前后有着从主体到“配合”到“映衬”,并由近而远的关系。

如果调换,就会使文章条理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拓展延伸

10.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是怎样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

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

1、突出自然之景地位;

2、增添或仿造自然之景;

3、人造景点力求“自然之趣”。

个人感受:

各抒己见,只要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即可。

当堂测试

阅读下列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选文第1段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

(2)第1段中“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3)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

选文第2段中“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4)选文第3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一句中的“往往”能否去掉?

(1)苏州园林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排比。

一气呵成,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达到其一致要求,是如何设计园林的。

(3)总分结构。

做比较。

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是绝不讲究对称。

(4)不能去掉。

“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

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1.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池沼(zhāo)嶙峋(xú

n)   砌砖(qì

)着眼(zhuó

B.琢磨(zhuó

)邱壑(hè

)    镂空(ló

u)蔷薇(qiá

ng)

C.轩榭(xuān)庸俗(yōng)  模样(mú

)松柏(bǎi)

D.斟酌(zhēn)一幅画(fù

)   对称(chè

n)阑干(lá

n)

C

2.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工细丘壑闲适因地治宜

B.败笔雷同明艳自出新裁

C.鉴赏彩绘嶙峋重峦叠障

D.堆叠阅历蔓延俯仰生姿

2.D解析:

A项:

“治”应为“制”。

B项:

“新”应为“心”。

C项:

“障”应为“嶂”。

3.根据句意,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1)谁如果要()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2)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3)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A.欣赏榜样插B.赞赏模范栽

C.观赏代表种D.鉴赏标本补

3.D解析:

(1)苏州园林是杰出的建筑作品,用“鉴赏”合适。

(2)“标本”与苏州园林的地位一致。

(3)根据“单调”,用“补”合适。

4.运用了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句子是()

A.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B.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C.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者几棵芭蕉。

D.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B

5.按合理的顺序排列下列句子,将字母写在横线上。

 A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B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C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D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B、D、A、C

合作探究

6.本文的语言准确、周密。

读下列句子,注意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2)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3)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4)第4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7.本文的逻辑思路是怎样的?

课文为什么采用这样的顺序分项说明?

8.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多媒体显示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9.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何用呢?

6.

(1)“很少”表示池沼或河道边沿砌齐整石岸的极少,但不是没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几乎”表示不是全部,但已接近全部。

准确地说明了在园林适当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在增加园林层次上的作用。

(3)“大多”表明苏州园林多数门窗阑干漆广漆,但不是全部漆广漆。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4)不能,“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

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7.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而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说明。

全文的脉络是这样的:

先说明苏州园林总体上的特色,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的特色,在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方面具体说明,并捎带谈到一些次要的特色(门、窗、梁、柱的特殊风格),最后结束全文。

8.

(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

“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9.本文以说明为主,还兼用了描写和议论。

比如文章的开头就以议论的笔调总述了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第五段为了说明花草树木映衬“着眼于画意”这一特点,作者就运用描写、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文章给人无以言传的美感。

文章采用多种表达方式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另外,也使得其语言更富有表现力与生动性,彰显出个性为文的独特魅力。

10.班内开展了以“话说苏州园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

【巧对对联】苏州园林的美景令人陶醉,同学们为了表达对它的赞美,拟写了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

桂林山水甲天下 

下联:

(2)

【诗句还原】下面是一首吟咏苏州园林“怡园”的诗歌,次序已被打乱,请结合课文第4段的顺序将它还原。

①水芝开出似车轮 

②便有红鱼跳绿萍 

③石幢一夕桃花雨 

④叠石疏泉不数旬 

原诗正确的顺序是:

 

(3)

【拟写标题】学校电视台拟拍摄《话说苏州园林》的电视片,请结合你所了解的苏州园林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该电视片计划从“建筑”“历史”“文学”“旅游”等角度各拍一集,请你参照已经定好的一集标题(四字语),在其他三个角度中选写两集电视片的标题。

“历史”:

自然遗风 

“”:

“ 

”:

答案示例:

(1)示例:

苏州园林冠江南

(2)④①③② 

(3)示例:

建筑 

巧夺天工 

文学 

诗词沃土 

旅游 

登临胜地

北京的四合院

①北京的四合院历史十分悠久,是一种传统的而且建筑形式比较成熟的住宅。

在高楼四起的北京它仍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②四合院,顾名思义是四面围起的院落。

现在大多数四合院已经很残破,里面的结构也因居民多年改造而失去本来面目。

但是只要我们多观察几个院落,仍可发现四合院比较显著的特点和独特的建筑形式。

③四合院是一种封闭的住宅,房基基本是对称建造的。

这样的居处,能给人宁静、平静的舒适感,它的砖瓦、门窗等,到处都有中国汉民族的特色。

④最常见的四合院有三进院落,整个布置在一条轴线上。

它的院墙一般是灰色的,也是白墙黑瓦,开门的一面墙上均匀地开一排窗,墙头有脊瓦,很明显,墙的另一面就是一排住房。

门开在墙的东边一侧,它几乎可说是整个院子最鲜艳、最讲究的地方。

大多数门漆为朱红色,一般是两扇,门前有台阶来抬高门基,这样下雨时水不易流进去。

门上方是饰有砖雕的顶盖,圆瓦上的花纹很优美。

大门的左右往往有石狮、石墩等石雕。

四合院的大门着意表现了院主的身份气派。

从它来判断当年住家的贫富,一目了然。

⑤进门是影壁,上面也有优美的砖雕,起压缩空间和隔绝内外的作用,壁前常有石台和花木装饰。

⑥影壁后就是第一进院落。

那一排坐南向北紧靠院墙的房屋,叫做倒座。

倒座对面是垂花门,很华丽,比起大门来要精的多。

我们就可以知道门里必是四合院的主要部门—第二进院落了。

此院里过去为院主人家眷所居,院里空间比第一进大了许多,比较平整讲究。

正面朝南的大屋是正屋,两边有厢房,气势就比正屋小多了,体积也缩小了,尊卑高下是极容易判断的,显然正屋是一家之主的房间,厢房是子弟所居,院里有齐整的砖路,并栽有树木花卉,环境幽静,有居家气氛。

⑦第三进院落在正房后面,有门相通,也有一排坐北朝南的小房,叫罩房。

第一、三进院是仆人和仓库所在,对正院有一种围护和陪称的作用。

⑧四合院集中了中国民间住宅结构的精华。

它的门、窗、影壁采用了巧妙的木雕砖刻,实用美观,恰到好处地分割了空间,不能不说是居住的良好环境(当然不是指现在院内拥挤的状态)。

⑨四合院也反映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森严等级观念和对人的禁锢。

它高墙深院,与世隔绝,无论从房间大小、位置还是装饰,无不体现家庭中的老少尊卑。

但是,这种住宅从大到小、都渗透了中国的民族的特色,不愧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⑩现在那造型古拙、构图优美的四合院越来越少了,我们要尽量保护一部分,以便欣赏研究。

1.“四合院比较显著的特点”和“独特的建筑形式”指的是什么?

2.概括第④段的内容。

说一说这段文字依次介绍了哪些内容?

3.第③段中“封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4.这篇文章主要使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5.从四合院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建筑也体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等级观念?

1.四合院是一种封闭的住宅,房基基本是对称建造的。

2.介绍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布局。

依次介绍了其布局的特点、院墙、窗、门、雕饰等。

3.住宅四面有高墙围起,与世隔绝。

4.空间顺序

5.第二进院落为院主人家眷所居,院里空间比第一进大了许多,比较平整讲究。

正面朝南的大屋是正屋,两边有厢房,气势就比正屋小多了,体积也缩小了,尊卑高下是极容易判断的等。

22.愚公移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习重点: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  ) 箕畚(  ) 孀妻(  ) 匮乏(  ) 始龀(  )

曾不能()魁父()荷担者()亡以应()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方:

惩山北之塞惩:

毕力平险毕:

杂然相许许:

寒暑易节易:

何苦不平苦:

(2)通假字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无陇断焉。

(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焉:

始一反焉:

之:

出入之迂也: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汝之不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跳往助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

其妻献疑曰:

感其诚:

他。

其如土石何:

而:

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聚室而谋:

而山不加增:

于:

达于汉阴:

告之于帝:

(4)古今异义

阳古:

今:

阴古:

今:

指古:

今:

曾古:

诸古:

荷古:

毛古:

息古:

虽古:

已古:

(5)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面:

帝感其诚感:

毕力平险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3.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作者__________,名____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

目标是__________。

(3)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表明愚公移山的决定大家拥护的文字是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投诸渤海之尾。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rè

nbīběnshuāngkuí

chè

ncé

ngkuí

(1)方:

面积。

惩:

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毕:

全。

杂然相许许:

赞同。

易:

交换。

苦:

愁。

“反”通“返”,返回。

“惠”通“慧”,聪明。

“亡”通“无”,没有。

“厝”通“措”,放置。

“指”通“直”,一直。

“陇”通“垄”,高地。

将近/况且。

焉:

哪里/语气词。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指示代词,“这”/这件事/人称代词,他们/他。

代词,他的/他/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表顺承/表转折。

/介词,到/向。

阳古:

山之南,水之北。

今:

太阳。

山之北,水之南。

今:

阴天。

指古:

直,一直。

手指。

乃,并。

曾经。

诸古:

之于。

今;

各个、许多。

负荷。

荷花。

毛古:

草木。

毛发。

叹气。

休息。

虽古:

即使。

虽然。

止。

已经。

(5)面:

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感:

被„„感动,被动用法。

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

(1)列子.汤问寓言列子寇道

(2)山北之寒,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杂然相许

4.

(1)你太不聪明了!

(2)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

(3)挑到渤海的边上。

(4)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

5.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6.移山的结果怎样?

7.文章第一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8.阅读二三自然段,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说说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5.“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6.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7.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8.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9.什么是愚公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

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

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