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1925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尝试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口算方法解决根据(课本第45页)情景图提出的其余问题:

磁悬浮列车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飞机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的交通工具的速度。

两人一组提出并解决相应的乘法问题。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自选两三道题和同学们交流口算的过程

2.出示练习题

17×

2=310×

3=180×

4=

3=12×

8=14×

5=

360×

2=15×

6=260×

3=

五、课堂总结:

问生“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堂检测

35×

4=240×

27×

3=32×

5=54×

280×

7=360×

6=270×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笔算乘法

学习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9页例1及相应练习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

145×

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

12的计算结果。

4、尝试算出145×

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判断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应说以下几点:

(1)先算什么;

(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3)最后算什么。

6、小组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

32=54×

145=254×

36=

217×

83=43×

139=328×

25=

提示学生:

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

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

(略)

四、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笔算乘法的练习

第50-52页练习八的2、4、5、8-11题。

1、知道用乘法解答应用题可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

2、正确解答应用题。

正确解答应用题。

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

(一)复习

1、课件出示笔算题:

134×

16=246×

34=

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

让学生说笔算过程。

2、口算:

14×

7=25×

5=23×

100=

60×

70=21×

300=18×

50=

(二)练习

1、投影第2题:

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要用114分钟,绕地球59周要用多少分钟?

比5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

2、问:

怎样列式表示什么?

5天时间有几分钟?

学生试做(一名学生板演)。

问:

59114

×

114和×

59比,哪一种计算更简便?

多名学生回答(个别学生会列这种式子:

59

114

学生比较后得出:

114

笔算时比较简便。

1、练习:

完成4、5题。

学生练习(两人板演)

2、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3、作业:

练习十三:

8-11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

72=600×

300=30×

23=53×

30=

20×

700=40×

22=40×

72=40×

72=

72=20×

20=40×

90=502×

7=

608×

5=908×

4=400×

50=

学生口答结果

2、笔算

708×

6=790×

8=54×

278=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

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160×

30=106×

30

板书课题补充;

怎么计算出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小组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写出计算的过程。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

30=问:

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30=4800

160

30

4800

可以用笔算的方法,叙述计算的过程

2)106×

30=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计算,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06

(2)计算106×

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

30=3180

106

3180

汇报计算过程,思考并回答问题。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书后第53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八第3、4、7题

第五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例3)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

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学会速度的写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

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

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

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

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

可以写成16千米/时。

(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学生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独立写出订正。

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

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学生写出自己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在班上交流。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每位学生写出关系式。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关系式。

速度×

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常用的数量关系,在我们解决问题中经常会用到。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讨论订正。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写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5、练习八第8、9题

练习八第10题

第六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到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到发现数学中和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一、复习导入

1.算一算

5=3×

7=12×

4=

5=30×

7=120×

学生练习后,小主持人引导学生思考:

上面算式和下面算式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它们的积又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得出:

下面算式中一个因素扩大了十倍,另一个因素不变,积也扩大了十倍。

小主持人:

从上面的版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乘法算式中,它的积和因式有一定关系和规律,如果找出这些规律并把它运用到乘法计算中,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快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探索因数的增长和积的增长之间的关系。

⑴计算:

20=

200=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再仔细观察:

与第一个算式比较,第二个算式的因数是怎样变化的?

积是怎样变化的?

第一个算式与第三个算式比较呢?

那么如果不是扩大整十整百倍呢?

是不是也有规律呢?

看下面这题。

根据8×

50=400,计算并思考。

50=

32×

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如何用数学语言把这个规律总结出来呢?

巩固练习:

125=1000写出下面算式中的得数

24×

125=72×

125=40×

125=

2.探索因数的减小和积的减小之间的关系。

⑴计算

20×

10×

4=

引导学生观察这组算式,并想想其中有什么特点?

主要引导学生注意其中因素的变化和积的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我们再来试一下?

50=400,直接写出积。

25=

小组讨论总结规律:

板书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

两个因素相乘,一个因素不变,另一个因素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验证规律:

⑴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

根据12×

8=96直接写出下列各数的得数

12×

16=12×

32=12×

64=

根据40×

21=840直接写出下列各数的积

40×

7=20×

21=

⑵指导学生练习P591,2,3,4题

师:

从上面的计算中我们可以看出:

它们都是利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

三、拓展与延伸:

课件出示:

1824=432

(18÷

2)×

(24×

2)=

(18×

(24÷

2)=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

分别把括号内的算式看成是一个因数整体,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而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要除以几,积先乘几后除以几,总起来积就不变.

组织全班分组讨论交流、概括:

两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另一个因素除以(或乘)几,它们的积不变。

四、课堂检测根据下列算式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字

75=1800

(24○6)×

(75×

6)=1800

(24○3)×

(75○□)=1800

第七课时乘法估算(例5)

1、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2、培养我们的估算意识,归纳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我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学习难点: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一、生活引入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举行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那么一个班怎样才可以夺得流动红旗呢?

  (做好事)

  对,我们班的同学也做了不少的好事,夺得了许多次的流动红旗。

老师把大家做好事的情况编成一道应用题:

我们班有68位同学,平均每人做5件好事,全班同学大约做多少件好事?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

一个人做的好事很少,但很多人都做好事,那么好事就变多了。

  但如果做的是坏事呢:

(屏幕展示)我校有1825名同学,平均每人丢弃3件垃圾,全校同学大约丢弃多少件垃圾?

一个人丢的垃圾很少,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讲卫生,乱丢垃圾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生活在垃圾堆里了。

  二、尝试讨论

  屏幕出示一位下岗工人,播放一段录音:

我原是一名工人,下岗以后做起了生意,明天我打算购进52箱苹果,如果每箱苹果38元,那么我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呢?

引出问题:

一箱苹果38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

  指名列式。

  比较算式与复习1、2算式的异同。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小组讨论两位数的乘法估算算法。

  三、交流归纳

  小组汇报。

并指名上黑板板演本组的方法。

  把各组的方法与精确值相比较,选出最佳的一种,归纳算法:

(板书)第一步:

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

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象刚才的问题,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用到估算。

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呢?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

  1、一套学生桌椅53元,学校要给四(3)班买68套,大约要花多少钱?

  2、我们学校有29个班,平均每个班有63人,全校大约有多少人?

  3、学校每月节约电费17元,一年大约可以节约电费多少元?

  4、小丽每分钟步行51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分小组完成,每组指定一个代表上黑板解答,本组同学可以帮助。

最后评出最佳的合作小组。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3、关于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你还有那些问题没弄明白?

  练习:

1、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

52=3414 

69×

51=2992

  2、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

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3、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这辆公共汽车上大约有40人。

  (3)我们班有68名同学。

  (4)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下。

  (5)小红3分钟能写85个字。

  4、扩展题:

一箱苹果32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

(先估算,再算出精确值,把两个结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