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资料火鸡养殖技术资料大全集.docx
《养殖技术资料火鸡养殖技术资料大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殖技术资料火鸡养殖技术资料大全集.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殖技术资料火鸡养殖技术资料大全集
本文由网络资料整理合并所得,内容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三农书屋:
目录
一、概述1
二、泥鳅的生物学特征2
(一)形态2
(二)食性2
(三)生活习性3
1.分布3
2.水温3
3.光线3
4.呼吸4
(四)年龄与生长4
(五)生殖习性4
三、泥鳅的繁殖方法5
(一)亲鳅的选择与雌雄的鉴别5
1.亲鳅的选择5
2.雌雄的鉴别6
(二)泥鳅卵质量的鉴别7
(三)诱集繁殖7
(四)自然繁殖8
(五)人工繁殖10
1.亲鳅的选择10
2.催产期的确定10
3.雌雄比例10
4.催产用具11
5.药剂及用量11
6.注射方法13
7.人工授精14
8.鳅卵孵化及其管理16
四、苗种培育24
(一)鳅苗培育24
1.清塘24
2.鳅苗放养25
3.饲养管理26
4.分养27
5.日常其他管理27
(二)鳅种培育29
1.鳅种池饲养29
2.稻田养鳅种30
五、成鳅养殖30
(一)鳅池专养30
1.鳅池建造30
2.放养前的准备35
3.放养密度35
4.大然苗种的驯养35
5.饲养管理36
(二)池塘养鳅38
(三)稻田养鳅39
1.稻田的选择及设施39
2.稻田饲养41
(四)鳅鱼混养42
(五)流水养鳅42
1.鳅池养殖42
2.网箱养鳅43
3.木箱养殖44
(六)泥鳅、麝鼠混养45
1.两用池的修建49
2.放养50
3.防病防逃51
六、泥鳅的越冬管理51
七、泥鳅的病害防治52
(一)病害预防52
1.引起泥鳅发病的因素52
2.药物预防55
(二)病害防治58
1.水霉病58
2.寄生虫病59
3.打印病59
4.腐鳍病60
5.红鳍病60
6.气泡病61
7.白身红环病61
8.敌害61
八、捕捞、暂养和运输62
(一)捕捞62
1.泥鳅池62
2.稻田养鳅的捕捉62
3.天然泥鳅的捕捉63
(二)暂养65
1.暂养的目的65
2.方法65
3.暂养中的管理66
(三)运输67
1.近距离运输67
2.远距离运输68
3.运输途中的管理69
九、泥鳅活饵的饲养69
(一)黄粉虫69
1.饲养设备69
2.饲养管理70
3.注意事项71
(二)蚕蛹71
1.家蚕的生活习性71
2.春蚕的饲养72
(三)蚯蚓73
1.备好饲料73
2.收集种蚯蚓73
3.养殖方法74
十、泥鳅的烹调方法及其药用75
(一)烹调方法75
泥鳅蒸豆腐75
清蒸泥鳅77
红煨泥鳅78
粉蒸泥鳅79
豉汁焖泥鳅79
(二)药用80
营养成分80
药用法81
一、概述
泥鳅又名鳅、鳗尾泥鳅、真泥鳅,在分类学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是我国常见的经济淡水鱼类之一。
泥鳅体肥肉多,肉质细嫩、鲜美,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有“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的誉称。
据分析,泥鳅的可食部分占80%左右,鳅肉蛋白质含量达20.7%,脂肪2.8%,灰分2.2%,磷、钙、铁的含量丰富,并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A。
泥鳅还有多种药用功能,《本草拾遗》中记载:
泥鳅性味甘平无毒,补气益中,祛湿邪,治消渴、阳痿、传染性肝炎、痔疮、疥癣等症;《本草纲目》中也载有:
鳅有暖中益气的功效,对治疗肝炎、小儿盗汗、皮肤瘙痒、跌打损伤、手指疔、乳痛等都有一定疗效。
现代医学认为,经常吃泥鳅还可美容,防治眼病、感冒和枯夏等。
在国内外,尤其是日本,泥鳅已成为一种营养滋补食品。
泥鳅属小型杂食性鱼类,广泛分布于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水库等水体中。
其养殖方法简单易行,经济效益高,特别适合农村家庭式专业饲养。
近年来,为了扩大出口创汇,国内许多科研单位相继开展了泥鳅人工繁殖的试验研究,为解决鳅种来源、普及养殖技术提供了保证。
实践证明,养殖泥鳅是农村居民快速致富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各地农村或乡镇可结合本地实际推广养殖。
二、泥鳅的生物学特征
(一)形态
泥鳅身体细长,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较圆。
头较尖,吻端向前突出,吻长小于眼后头长。
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软,触须5对。
眼很小,圆形,为皮膜覆盖。
鳞片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50个左右,头部无鳞。
背鳍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基为远。
腹鳍较小,尾鳍圆形。
肛门近臀鳍。
体背及体侧深灰色,并有黑色小斑点。
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腹部灰白色。
尾柄基部上侧有一黑色大斑点。
奇鳍上密集褐色斑条,偶鳍浅灰色,无斑条。
体表粘液多而滑,不易徒手捕捉。
泥鳅脊椎骨数42~49枚。
鳃退化,呈细粒状突起,鳃裂止于胸鳍基部。
咽齿1行。
胃壁厚,左侧卷曲。
肠短,直线状。
鳔小,位于骨囊内。
(二)食性
泥鳅为杂食性鱼类。
在天然水域中,以昆虫幼虫、水蚯蚓、小型甲壳类动物、底栖生物、水草、植物碎屑、有机物质等为食。
一般来说,在幼苗阶段即体长5cm以内时,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如轮虫、水蚯蚓、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等浮游生物:
体长5~8crn时转为杂食性,除摄食甲壳类、昆虫幼体、扁螺、丝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外,还摄食藻类、高等植物、有机碎屑;体长8~9cm时,主要摄食藻类、高等植物、有机碎屑等植物性饵料,有时也吃水底泥渣中的有机质。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能习惯于吃配合饲料。
(三)生活习性
1.分布
泥鳅属底栖类鱼类,分布很广,喜欢栖息于软泥多的河、湖泊、池塘、稻田等浅水水域的底层淤泥中,尤喜欢生活在中性或弱酸性(pH为6.5~7.2)的土壤中。
日本、朝鲜和东南亚诸国均有分布,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地水域均有分布。
2.水温
泥鳅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5~27℃。
水温高于30℃,则钻入淤泥中休息;水温低于5℃,则潜入泥中冬眠。
3.光线
泥鳅白天大多潜伏,傍晚到半夜期间才出来觅食。
但在产卵期及生长期,白天也出来觅食。
人工养殖时,可驯饲,使之习惯于白天摄食。
4.呼吸
泥鳅的呼吸方法与常见的淡水鱼类有很大不同。
泥鳅的呼吸有鳃呼吸、皮肤呼吸、肠呼吸三种形式。
当水中溶氧不足时,能钻出水面吸气,经肠管进行交换后,废气从肛门排出。
在泥底,泥鳅通过肠呼吸来维持生命。
因而泥鳅对缺氧环境的抵抗力远较其他养殖鱼类强。
另外,由于泥鳅体表有粘液,可澄清泥中的水质,也有利于其呼吸。
(四)年龄与生长
泥鳅的生长速度取决于饲料的质量、数量及水温。
一般刚孵化出的仔苗体长约0.3cm,1个月后长至3cm左右,半年后长至6cm左右,第2年年底体长可达13cm,体重15g左右。
泥鳅个体最长可达20cm,体重100g左右。
水温在25~27℃时,泥鳅摄食量大,生长最快。
(五)生殖习性
泥鳅一般2年成熟,1年可产卵2~3次。
产卵期4~8月,其中5~6月是产卵高峰期,但也有秋后产卵的。
产卵最适温度为25~26℃。
泥鳅产卵量因个体大小差别很大,多者万粒有余,少者不足千粒。
一般体长8cm的雌鳅,怀卵量约2000粒;体长l0cm的,怀卵量约7000粒;体长12cm的,怀卵量约12000~18000粒;体长20cm的,怀卵量约24000粒。
卵黄色,半透明,直径1mm左右,有粘性,但粘附力不强,易从鱼巢上脱落。
雄鳅体长9.4~11.5cm时,精巢内约有6亿个精子。
泥鳅精子头部圆形,直径约1.6um尾部长20um左右。
泥鳅常选择水田、池沼、沟渠等有清水流入的浅滩作为产卵场所。
5~6月份水温升高时,常在雨后或夜间产卵。
发情时,在水的表面,几尾雄鳅追逐1尾雌鳅,最后1尾雄鳅卷住雌鳅的躯干,使雌鳅受到刺激而排卵。
雄鳅同时排精而完成授精过程。
受精卯常粘附在水草、石头或其他物体上。
泥鳅的受精卵粘性很差,仅在遇水的瞬间产生粘性,因而很容易跌入水底,在饵料不足时,会被泥鳅吃掉。
受精卵经2~3天即可孵化成鳅苗,刚孵出的鳅苗长3mm。
三、泥鳅的繁殖方法
(一)亲鳅的选择与雌雄的鉴别
作繁殖用的雌雄泥鳅,称为亲鳅。
泥鳅的繁殖方法主要有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但无论何种繁殖方法,都应选好亲鳅,“好种有好苗”即是此道理。
1.亲鳅的选择
亲鳅的来源有三:
①从池沼、稻田、湖泊中捕捉;
②从水产部门或集市上采购;
③专池培养。
繁殖用的亲鳅最好具有以下特点:
①2~3龄、健康无伤的成熟亲鳅。
②雌鳅要求体长14~16cm、体重18g以上,腹大柔软,富有弹性。
将肚皮朝上,目视要有透明感,颜色微红,腹中线扩散,用手抚摸肋骨明显。
雌鳅腹鳍上部出现白斑点“伤痕”的,说明已产卵,不宜作种鳅。
③雄鳅要求体长10~12cm、体重12g以上,挤不出精液,胸鳍上要有追星。
另外,从市场购来或从野外捕捉的亲鳅,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强化培育,才能产卵。
2.雌雄的鉴别
雌雄泥鳅的鉴别可根据外部特征进行,见表1。
表1泥鳅雌雄个体的外形特征
说明:
当鱼体长到58mm以上时,才能以胸鳍来区别雌雄。
一般来说,雄鳅胸鳍大而前端发尖,雌鳅胸鳍小而圆,雄鳅背鳍两侧有小肉瘤,雌鳅则无。
产卵后的雌鳅留有产卵痕迹,在生殖孔两侧体旁可见白色斑痕或伤痕。
(二)泥鳅卵质量的鉴别
卵子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孵化率,而且对苗种的成活、生长都有影响。
泥鳅卵质量的鉴别见表2。
表2泥鳅卵质量的鉴别
(三)诱集繁殖
这是利用泥鳅的自然资源,人工诱集其产卵群体并获得受精卵的方法。
采用此法时,在繁殖季节选择比较僻静的环境,首先于浅水区施2筐草木灰,然后每亩施400~500kg猪、牛、羊等畜类粪尿,这样就能诱集大量泥鳅前来产卵。
卵孵化时,要采用天然增殖措施,选择水草区,并在产卵场所周围采取相应的繁殖保护措施,以防青蛙的袭击。
也可利用人工鱼巢收集鳅卵并在自然水域或移人特定的容器中孵化,以提高孵化率。
(四)自然繁殖
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繁殖方法,适合群众和养殖专业户应用。
自然繁殖是在人工条件下,让成熟的泥鳅自行产卵交配的方法,因而需要设立产卵池和孵化池。
产卵池可以是土池或水泥池,也可以是水箱。
大小视需要而定,一般来说,面积不宜过大。
每年春季泥鳅繁殖之前,先将池水排干,每亩用70~100kg生石灰清整池塘,以杀灭有害昆虫、微生物。
然后注入新水,待药性消失后在池塘种植蒿草、稗草等水生植物,作为产卵巢,或在产卵前临时布置用棕榈皮、杨树根制成的人工鱼巢,或放养一些水浮莲、满江红等。
水位一般保持20~30cm,同时还可在池塘施入猪、牛、羊粪,亩用量为8~10担。
产卵池的四周应建有防蛙、鸟等为害及防泥鳅逃逸的设施。
4月份后选择水温2012以上的晴朗天气,将亲鳅放入。
亲鳅的雌、雄配比为l:
2或1:
3,一般亩放养亲鳅600~800尾。
产卵前临时放人的人工鱼巢应先进行消毒。
杨柳须根要经水煮、漂洗、晒干。
棕榈皮要按每千克加5kg生石灰浸泡2天,再于池塘中浸泡1~2天,晒干后再用,或使用3‰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5~10分钟,或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0分钟,或十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对防止水霉菌滋生有一定作用。
然后用竹杆固定在产卵池的四角或中央的水中。
放置后要经常检查和清洗鱼巢上的泥土和污物,以免影响卵子的粘附效果。
鱼巢的放置方法见下图。
图3鱼巢的放置方式
1.平列式产卵巢2.环列式产卵巢3.悬吊式产卵巢
水温20度以下时,泥鳅一般在翌晨产卵。
5~6月份,水温较高,多在雨后或夜间产卵。
产卵前,1尾雌鳅往往被数尾雄鳅追逐,自然产卵一般在上午结束。
当鱼巢上附着卵后,应及时取出放入孵化池或孵化容器内进行孵化。
也可放入催产池或苗种培育池,但不能有泥鳅鱼,否则泥鳅会大量吞食鱼卵。
因鳅卵粘附力很差,因而操作时要特别小心,防止鱼卵脱落。
在产卵池取出附有卵子的鱼巢后,必须同时放入新的消过毒的鱼巢,让未产卵的泥鳅继续产卵,直至全部雌鳅产卵结束。
鳅卵孵化对水温要求不严,但以20~28℃为佳。
受精卵经1~2天即可孵化出仔苗。
(五)人工繁殖
泥鳅自然繁殖虽操作方便,但孵化率和成活率均较低。
而人工催产繁殖则可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成批生产,集中供苗,目前已为许多生产单位采用。
1.亲鳅的选择
见前述。
雌雄鳅按1:
l或1:
2的比例暂养于鳅池或网箱中备用。
2.催产期的确定
人工催产的时间要比天然繁殖晚1~2个月,江浙地区一般在5月底~6月底进行人工繁殖,此时水温22C左右。
也可以在家鱼人工繁殖期的中期进行泥鳅人工繁殖,此时池塘养殖的泥鳅食量大减,表明是催产的时候了。
抽样调查,可以发现有些雌鳅腹部体侧有一白点,表明性腺已完全成熟。
3.雌雄比例
雌雄鳅催产比例一般为l:
1或l:
1.5。
一般性腺成熟好的,1:
1即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如果雄鳅数量不足,也可降到1:
0.8的比例进行催产。
4.催产用具
选用容量为1~2ml的医用皮试注射器数只,4号针头2只,直径为6cm的研钵2只,解剖剪刀、刀、镊子各2把,毛巾数条,家禽翅膀上的硬质羽毛数根,盛催产泥鳅用的脚盆、水桶各1只。
5.药剂及用量
配制生理盐水l000ml蒸馏水中溶人7g氯化钠,摇匀。
常用的催产药物有鲤、鲫鱼脑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即排卵素2号,简称LRH-A)。
鲤鲫鱼脑下垂体鱼的脑垂体位于问脑的腹面,与下丘脑相连接,略呈椭圆形,垂体分腺体部与神经部两大部分,神经部连接间脑,深入腺体部,腺体部分分前叶、间叶和后叶三部分,分泌促性腺激素主要是间叶部分。
摘取脑垂体时先要依次将鱼类一侧鳃弓剪断放出血液,然后将鱼头放在木板上,从头的上方向眼的上缘斜劈过去,劈开颅顶骨,露出鱼脑,用眼科镊子后部拨去脂肪,然后用镊子轻轻取出鱼脑下方可见的一颗白色心脏形垂体。
取时应小心,因垂体藏在蝶骨内,要先轻轻撕破周围的膜,从下向上慢慢托出,放在手上翻动几次,除去表面污血和脂肪,放人盛有丙酮的小瓶内(图4)。
全部取出后,盖紧瓶塞,轻轻摇动,倒出瓶内丙酮,然后加入清洁丙酮,盖紧瓶塞,待24小时后再轻轻摇动,倒去丙酮,换人清洁丙酮,此时垂体颗颗均呈肉白色。
待2~3天后,趁天晴时取出在室内阴凉处放在柔软纸上晾于,约3~4小时后装入小瓶内放入干燥器中保存。
没有干燥器的地方可用较大的广口瓶,底部放人干石灰块,将脑垂体瓶放入后密闭,待使用时开启。
保存好的垂体,一直呈肉白色,可用数年。
图4挖取鲤鱼垂体
1.鱼脑2.垂体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该激素是怀孕妇女胎盘绒毛膜中的滋养层分泌的一种激素,从尿中提取。
现在国内生产的激素有两种包装,一种是用国际单位标明的包装,每瓶内装500~l0000国际单位,另一种每瓶装1g。
该激素易溶于水,遇热易失效,需放在避光、干燥、低温处保存,有效期一般为1年。
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该激素又称类似物、排卵素2号,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多肽素,微克量就能促使亲鱼产卵。
是一种内源激素,注射后不会因不产而胀死,与垂体混合使用有较好的效果。
类似物商品名称叫促排卵素,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有促排卵素2号(LRH—A)促排卵素3号(LRH—As)两种,为灰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每瓶装有200、500、1000ug,在低温干燥处保存有效期为3年。
从目前实验情况来看,单独使用LRH—A对泥鳅催情几乎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PG、HCG和PG+LRH—A,但从成本方面考虑,以选用HCG为宜。
每尾雌鳅用H(bl~2mg,具体用量的多寡视亲鳅大小、催产时期的早晚、水温的高低而定。
一般水温在25~30℃时,恰是繁殖盛期,催产剂量可适当低些:
水温在25℃以下或30℃以上,则可适当提高剂量。
用PG催产,用量每尾雌鳅为0.3~0.5颗垂体,雄鳅剂量为雌鳅的一半。
注射时间最好在下午12~13时开始,经过10~12小时的效应时间,泥鳅就会发情产卵,这样人工授精的时间刚好安排在后半夜。
注射液按每尾鳅用l~2mg的HcG或0.5个垂体和每尾加0.2m1的生理盐水的比例配制。
以催产100对泥鳅为例,雌雄比例为l:
l,如每尾雌鳅注射1mgHCG,则需100rngHCG;雄鳅用量减半,为50mgHCG。
因而配制时,可1次称取150:
ngHCG溶人30:
n1生理盐水中,每尾雌体注射0.2ml;再从制成液中吸取10ml,把它稀释至20ml作为雄鳅的注射液,每尾用量0.2ml。
两种不同浓度的药液应分开放置,以免弄错。
6.注射方法
泥鳅个体小,活动灵敏,很不容易捉住。
故注射时,需用毛巾将泥鳅包住,掀开毛巾的一角,使泥鳅的肚皮露出。
这时一只手轻轻握住盖着毛巾的泥鳅,另一只手将注射器注入泥鳅的腹部。
注射部位一般在腹腔腹鳍前约lcm的地方,避开腹中线,使针管与鱼体呈20度的角度,针头朝头部方向,进针0.5cn、左右注射(见图5)。
注射完毕,每50组亲鳅放人一个小网箱在?
电塘边暂养。
图5泥鳅催产剂注射部位
7.人工授精
人工催产的泥鳅,可以分批产卵。
自行产卵的受精率往往不高,获得的卵子也不多,而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则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人工授精操作宜在室内进行,动作要迅速,操作要灵巧,避免损伤。
人工授精的关键是要适时授精,授精时间可根据不同水温下的效应时间来进行推算。
一般水温在28~32℃时,效应时间为6~8小时;水温25℃左右时为10小时;水温在25℃以下时,一般约12~14小时;水温在20Z:
左右则需要更长的效应时间,可达18小时以上。
在临近效应时间时,要及时检查箱里的泥鳅,若发现雌雄泥鳅追逐厉害,尤其是雌鳅呼吸急促,说明发情高潮来临了,如挤压雌鳅腹部,有金黄色的卵子流出并游离,说明授精时间到了,应迅速作好准备,进行授精。
精子的采集泥鳅的精液无法挤出,只能剖腹取出精巢。
泥鳅的精巢贴在脊椎两侧,解剖后用镊子轻轻将2条乳白色的精巢取出。
为了配合协调,每解剖10尾雄鳅,应授精10尾雌鳅。
精巢取出后放在研钵内加入少量林格氏溶液(林格氏溶液的配制;在1000ml蒸馏水中溶入氯化钠7.5g,氯化钾0.2g,氯化钙0.4g,摇匀即成),用钵棒轻轻研磨。
1尾雄鳅的精巢可加入10~20ml的林格氏溶液,让精子在其中活动。
人工授精方法配好精液后,可立即进行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一般需3人操作(图6)。
一人将成熟的雌鳅用毛巾裹住,露出肚皮,并轻轻挤压腹部,将成熟卵挤入干燥的白搪瓷大碗中;另一人将规格为20ml的注射器(不用针头)吸取配好的精液浇在卵上;第三人一手托住白搪瓷大碗轻轻摇晃,另一手用羽毛轻轻搅拌,数秒钟后,加入少量清水,以增强精子活力,使卵与精子充分结合。
然后将完成授精操作的卵子漂洗几次,倾出血水,放入孵化设备中孵化。
注意,在精卵结合之前的授精过程中,最好不要沾水,以免影响授精率。
图6泥鳅的人工授精
8.鳅卵孵化及其管理
(1)孵化设施
鳅卵可以在网箱内静水孵化。
鳅卵在网箱中易堆集,往往会由于缺氧而死亡,因而还是采用孵化缸、孵化槽或孵化环道流水孵化为宜,也可在育苗池中孵化。
①孵化缸。
多用陶瓷缸改制而成,是一种经济、方便、效果较好的孵化工具(图7),适合小规模生产。
其容水量为200~400kg,可放受精卵40~100万粒。
图7孵化缸
1.缸罩2.缸底3.缸底糊成漏斗状4.喷水管和进水开关5.进水管
孵化缸的制作方法:
缸体第一步,将陶制釉缸的缸底固定,小心在缸底部中央或底部侧面敲一小洞,插入钢管后,用混凝土和石块将水管固定。
管口用木塞塞好,勿使混凝土浆进入。
第二步,隔一天,待混凝土固定后,将孵化缸倾倒,将混凝土浆放人缸内用一弧形板沿底部向缸中部做弧面,做好半面,停6小时,待水泥凝固后,再转动缸体做另外部分。
第三步,即第三天待混凝土凝固后,扶正缸体,在缸内壁喷些水,表面洒匀水泥干粉用排刷光面。
缸罩用2cm宽的长竹片,在缸口内壁25cm处沿缸内壁选适当位置固定缸罩下环,截去多余竹片,将竹片两端对接后沿竹片向上提拉,使竹片与缸壁贴紧。
图8孵化缸的制作过程
取一直杆直插缸底中央出水管口,杆的中部保持在缸口位置。
用一细绳,一端固定在缸内环处(图9中A点),拉紧绳子,使绳子沿竹竿向上移动,选好缸罩距缸口边缘的位置,以不与缸口接触并保持5~8cm的距离为宜,固定后选出C、B两点。
C为缸罩上环位置;一般距缸口中央20~25cm。
图9孵化缸缸草制作简图
取下缸内环,准确量出其长度。
若缸罩用三块筛绢拼缝,在以AB为半径作的圆弧上取其内环周长的l/3长度,得D、B两点,连接BD、BF后,再以BC为半径作圆弧与BD交于E点,与BF交于G点。
扇面BEG下侧为缸罩1/3筛绢的形状。
扇面需用硬纸板做成模板,同时按样在筛绢上裁剪拼缝,上下贴布做环套穿入竹片即成缸罩。
孵化环道。
孵化环道多为水泥砖砌成的大型孵化池,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
圆形孵化环道应用较普遍,又分为单环、双环、三环三种结构,一般直径6~10m,每立方米放卵70万粒~80万粒,多的可放120万粒~130万粒。
孵化环道包括进水系统,环道、排水系统、过滤纱窗和收苗池五部分,见图10。
图10孵化环道(单位:
cm)
1.平面图2.切面图3.喷嘴
A.进水系统包括水塔(或蓄水池)、进水管道、出水喷嘴和过滤装置。
水塔(或蓄水池)应建在距水源较近的地方,地势应较高。
水源的进水管处应设过滤装置,过滤面积要大,滤网采用GG、60~70目的尼龙筛或绸丝网布,防止剑水蚤等有害生物进人孵化器内。
进水管道指自水塔或蓄水池进入孵化环道的管道,设计时应认真计算。
总进水管道的截面积要比环道出水喷头的总截面积增加25%左右。
如果孵化环道为双环或三环,各环应分别设进水管道,每条管道都应设立控制阀门,以控制水流。
进水管上接若干喷水管,数量以使环道内无死角为原则,管径为3.8cm左右。
管径不宜太小,以保证在一定流量的情况下,流速不太大。
喷水管管口位于环道底部,出水口是一只用白铁皮做成的鸭嘴形喷嘴,喷水嘴位于池底中线处约高5cm的地方。
2只喷水嘴相距约lm左右,喷水嘴沿环道内壁切线
方向喷水。
B.环道。
环道宽80~100cm,高80~90cm水深保持40~50cm。
内壁应光滑,底部呈“u”字型。
环道底部设一出苗孔,位置要低些。
出苗孔有管道与出苗池相连,出口有阀门控制。
C.过滤纱窗。
面积越大,鱼苗及鱼卵越不易贴附在纱窗上,孵化效果也就越好。
一般要求孵化环道内的每立方米水容量需有效过滤纱窗面积最好不少于0.1平方米。
过滤纱窗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为窗式结构。
沿环道内壁或外壁均匀排列为若干,梯形的木框,框长一般45~60cm,宽一般30~40cm,框内装有42~45目的筛绢,筛绢直立或上缘向环道内倾斜12~15cm。
每只环道过滤纱窗的个数按上述要求计算,并均匀排列在环道池壁上。
第二种为环形滤网结构。
即全过滤式,在环道内壁或外壁整圈用钢筋做成一只纱窗圈后用筛绢围制而成。
上圈与环道壁平,或稍高出下圈约距环道底30cm左右处。
D.排水系统。
排水管道截面积应比进水管道截面积大34%~50%,一般系用内径为巾15~20cm的陶瓷管或用砖砌成。
排水管可通向出苗池。
纱窗处的溢水口距环道上缘10cm,溢水口截面积应比进水管截面积大l倍以上。
E.收苗池。
一般长1.2~2m,宽1~1.5m,深0.5~1m.池底比环道底低30~45cm。
排水口应有闸门控制。
③孵化槽。
孵化槽为长方形,一般长3~3.5m,宽高相等,为1.2~1.5m。
内壁光滑,底部二侧略呈弧形,并向出苗孔方向略有倾斜。
槽底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