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资料鹦鹉驯养技术资料全套.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09157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8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殖技术资料鹦鹉驯养技术资料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养殖技术资料鹦鹉驯养技术资料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养殖技术资料鹦鹉驯养技术资料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养殖技术资料鹦鹉驯养技术资料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养殖技术资料鹦鹉驯养技术资料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殖技术资料鹦鹉驯养技术资料全套.docx

《养殖技术资料鹦鹉驯养技术资料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殖技术资料鹦鹉驯养技术资料全套.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殖技术资料鹦鹉驯养技术资料全套.docx

养殖技术资料鹦鹉驯养技术资料全套

本文由网络资料整理合并所得,内容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三农书屋:

目录

第一章鹦鹉与人类1

一、鹦鹉是人类的宠物1

二、鹦鹉与人类地震预报2

三、鹦鹉对人类的危害4

四、鹦鹉需要人类的保护5

第二章鹦鹉的生物学特征11

第一节鹦鹉的形态特点11

一、外形11

二、羽毛的类型12

三、羽色14

第二节鹦鹉的生态学特点18

一、栖息地18

二、食性19

三、寿命20

四、鸣叫22

五、换羽25

六、繁殖26

第三章鹦鹉的饲养繁殖29

第一节饲养繁殖总论29

一、饲养管理29

二、繁殖32

第二节虎皮鹦鹉的饲养繁殖33

一、饲养管理33

二、繁殖34

第三节鸡尾鹦鹉的饲养繁殖36

一、饲养管理36

二、繁殖37

第四节虹彩吸蜜鹦鹉的饲养繁殖38

一、饲养管理38

二、繁殖39

第五节牡丹鹦鹉的饲养繁殖39

一、饲养管理39

二、繁殖43

三、育雏45

四、保姆育雏46

五、人工填喂育雏47

第四章鹦鹉的疾病与防治48

第一节疾病防治的基本原则49

一、养49

二、防和检50

三、治51

第二节鹦鹉常见疾病及其防治53

一、病毒性疾病53

二、细茵性疾病55

三、寄生虫病60

四、真茵性疾病62

五、营养病64

六、外科病67

七、常见的消化值与呼吸值疾病70

第五章鸟类标本的制作72

一、鸟类剥制标本制作72

二、鸟卵标本制作76

第六章近年来的市场行情77

第七章鹦鹉的分类与种类介绍77

一、鹦鹉的分类依据78

二、科和亚科的主要特怔78

 

第一章鹦鹉与人类

一、鹦鹉是人类的宠物

鹦鹉的人工饲养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据史料记载,产于北部非洲的红领绿鹦鹉引入古埃及之后便揭开了鹦鹉人工饲养、繁殖的序幕。

当时的贵族阶层以拥有和谈论鹦鹉作为其地位和财富的象怔。

后千,有一位名叫Ctdsias的宫廷医生,曾相当佯细地记录了棕桐凤头鹦鹉的特点、习性及饲养情况,并用浪漫的语言记述了其“说话”的能力:

不仅能讲其母语—一印度语,百且也能学说希腊语。

据说现今的亚历山大鹦鹉最初是被亚历山大皇帝由远东引入欧洲并驯化的,所以至今仍以他的名字命名。

随着航海探险的开始,15世纪和16世纪亚洲及美洲大陆被发现,又有大量的鹦鹉种类被带入欧洲并从此开始了笼鸟贸易。

如今人们最熟悉的笼养鹦鹉是虎皮鹦鹉。

在中国,差不多所有的养鸟人都知道它、认识它,相当多的人也养过它;在美国,平均每户饲养1~2只;在日本,不仅饲养相当普及,百且成立有专门的虎皮鹦鹉协会。

虎皮鹦鹉原产澳大利亚,体羽以绿色为主。

1840年,它由JohnGoald带到英格兰,从此进入欧洲,并以其艳丽的色彩、动人的姿态及柔和动听的叫声怔服了饲养家们,随即饲养之风盛行。

当时因需求量大、船运费用高,所以价格非常高。

一些人见有利可图,便着手槁起繁殖。

众所周知,这种小鹦鹉在人工饲养下的繁殖力很强,所以,不久市场即达饱和。

人们也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它了。

后千,黄色和兰色突变型在野生种群的发现再次激发了养鸟人的兴趣。

1872年在比利时首先得到黄色突变型,但直到1910年第一对蓝色型虎皮鹦鹉寸出现于欧洲,强化选择育种也由此时开始。

时至今日,培育出的色彩、斑纹、体型等各不相同的品种己达5000种之多。

人们在养鹦鹉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净化着心灵,重新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不能不说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

不仅如此,一些有条件的成熟的饲养者江由此为国家和个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仅以虎皮鹦鹉为例,虽然市场己经定形,价格相当便宜,但规模化养殖出口东南亚、香港、日本等地,经济效益仍很可观。

据对青岛市的调查表明:

全市在199咯年共有养殖专业户52家,利用空闲房屋、阳台、地下室或居室多余空间,户均饲养590窝,每一窝年创产值112.94元,户均年创产值达6.6万余元。

二、鹦鹉与人类地震预报

鹦鹉的震兆性行为早己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注意。

在四川甘孜县炉堆的6.8级和7.9级地震门967年8月20日和1973年2月6日)、云南省通海的77级地震(1970年回月5日)、昭通的71级地震(1974年5月回日)、尤陵7.3级地震(1976年5月”日)、辽宁省海城的7.3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河北省唐山的78级地震(1976年7月28日)和四川省松潘——平武的72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前,都曾观察到虎皮鹦鹉、四川鹦鹉的行为异常现象:

羽毛他起、惊鸣不止。

日本1925年的但马地震前10多天就发现鹦鹉乱啼乱叫。

随着地震科学的发展,近年,我国对震前动物行为活动的观侧逐步走入科学化和规范

化。

尤其在虎皮鹦鹉的声行为与地震关系的观侧和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虎皮鹦鹉属昼鸣夜息的鸟类,其鸣叫具有精确的起鸣和终鸣时间,并随季节(日照长短)有规则的变化,即鸣叫有非常稳定的昼夜节律。

华北地区6月份的鹦鹉起鸣时间约在4点40分,12月份约在7点20分;3年的均差不超过皿分钟。

终鸣时间6月份最迟约在20点;12月份最早,约在17点;三年的均差不超过5分钟。

某些地震动物观侧站长期的连续观侧表明,在某些中强地震5级左右)前数天,虎皮鹦鹉鸣叫的昼夜节律出现明显的反常现象,有的夜间叫声增加数百倍。

我国的生物物理学工作者开展了虎皮鹦鹉声行为的研究,揭示了其不同声行为鸣叫声的基本特怔,并据此对不同类型的声行为进行了模式识别,研制出了虎皮鹦鹉鸣声模式识别仪,可有效地为地震的短临预报提供有用的信息。

但必硕指出的是,地震前鹦鹉及其它动物的异常行为都是非特异性的行为反应。

也就是说,平常一些与地震无关的因素,也可能导致其行为异常。

比如天气和季节的变化,邻近环境中的某些突然刺激(声、光、电、振动、气叶等)都可能影响其行为。

另外江可能与其自身的生理状态有关,如发情、失去配偶和幼鸟、疾病等。

因此,发现鹦鹉有行为异常现象,要做仔细的比较分析,不能未经分析和判断就与地震挂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惊慌。

三、鹦鹉对人类的危害

养鹦鹉是不是“有百利百无一害”呢?

不是的。

在197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鸡新城疫流行,当时捕杀了1200万只感染或接触过病鸡的禽类(多为产蛋鸡),直接经济损失达560万美元。

后经查明该病毒是由引进鹦鹉百带入的,导致了鸡嗜内脏型新城疫的爆发。

为此,美国农业部对进口笼鸟从1972年开始实行检疫。

不仅如此,美国公共卫生局江要求对鹦鹉类鸟饲喂药物,以预防鹦鹉热病的传括。

鹦鹉热病的病原体是衣原体,是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茵之间的一种微生物,人、鹦鹉可交叉感染。

鹦鹉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伤口感染此病的。

鸟感染后精神姜顿,食欲不振,被羽松乱、脱落,腹泻,眼结膜和鼻孔内有分泌物,呼吸时伴以怪声,胸肌姜缩,皮肤发蓝等。

由于病鸟及无症状的农原体携带者的粪便、鼻分泌物、口腔唾液中含有的大量衣原体排到外界,干燥后随凤飘散于空气中,饲养者经常与之接触,特别是清扫鸟粪时易吸入肺内百发病。

对被诊断成肺炎的病人进行的血清检侧怔实:

其25%为“鸟热病”(人感染此病不叫鹦鹉热,百称鸟热入人感染鸟热后潜伏期为1~2周,继百发热,体温在3~4天中可升至40℃以上,持续1~2周,恶寒颤怵,然后体温逐渐下阵,呼吸急促,伴以咳嗽,甚至头痛、恶心呕吐、腹痛、三力、失眠、昏睡、昏迷,极少数会发生肺水肿和心力衰竭。

鸟粪中江发现一些鸟型结核杆茵,也可能被养鸟者吸入肺内引起结核。

因此,应提醒养鸟者注意笼舍卫生,定期消毒,鸟笼勿挂于室内。

一旦饲养者发生不明原因的咳嗽、吐白痰、头痛、乏力等症时应及时就医并脱离养鸟环境。

四、鹦鹉需要人类的保护

鹦鹉以其艳丽多彩的羽色和惊人的“说话”能力怔服了世人,成为世界性的著名观赏鸟类。

这对它自身意叶着什么?

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和利用这样的资源呢?

很久以千鹦鹉的生存便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资源正在急剧减少!

自1600年始,历史上己有13种鹦鹉灭绝,日前至少有60种正受到严重威胁!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人类的直接活动和间接活动有关,概括起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人类的直接猎杀

19世纪,英国妇女流行以羽毛做为头饰。

为此,每年输入的鸟类达2000万只,其中绝大多数为鹦鹉。

近年千,虽然欧洲妇女不再用羽毛装饰帽子,但又出现了新的羽毛贸易,有些地方将鹦鹉、太阳鸟、翠鸟等的闪光羽毛粘贴成图画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

产于新几内亚的彼斯奎氏鹦鹉为鹦鹉中唯一的完全食果性的种类,它日前正遭受森林中的土著部落的大量猎杀,以获取其飞羽和尾羽做为头饰。

有的鹦鹉因其对作物或果园有一定的危害百遭到人

类的无情杀戳,最终导致灭绝。

产于美国的唯一种类—一卡罗千纳鹦鹉就是这样的牺牲品。

此外,人类因粮食的需要不恰当地过分使用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剂,也不可避免地对鹦鹉等野生资源产生不良影响。

笼鸟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野生动物基金会并不反对将适于家养年件的动物作为宠物饲养,但前提是野生的种群数量足够多,笼鸟贸易量对此影响不大。

然百事实不是这样,现今世界性的鹦鹉贸易日益膨胀,形成了无法控制的局面。

仅以巴西为例,由于美国70年代初解除了鹦鹉进口的禁令,亚马逊河流域鹦鹉的恶运从此开始。

据估什,每年输入到美国的鹦鹉平均为10000只,但由于捕捉运输以及检疫中造成的大量死亡,仅有少数可活着运抵目的地进行交易。

因此估什每年为此百牺牲的鹦鹉不下50万只。

由于获利巨大,很多印第安人置耕作和其它生意不

做,专以捕鸟为生。

对于法律上明文规定严禁出口的鹦鹉,不法之徒置若罔闻,走私猖撅。

以紫蓝鹦鹉为例,这种分布于巴西、玻利维亚、巴拉圭的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鹦鹉,可以卖至2万~3万美元川的高价,所以仅1982年就有1000多只从巴西走私出口。

圣文森特亚马逊鹦鹉仅分布在圣文森特岛。

由于不法猎捕和掏走小鸟以供笼鸟贸易,再加上其繁殖地只剩岛中央区的30干方公里,造成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到1982年仅剩尽鲫只左右,目前每年仍有30~40只小鸟被掏走。

类似的情况也见于圣卢西亚亚马逊鹦鹉(1986年时种群数量为250只)、红颈亚马逊鹦鹉恒J1987年估什野生数量为30(只)、帝王亚马逊鹦鹉(到1987年,野数量仅为6(只)、红尾亚马逊鹦鹉(野生种群4000只左右)等。

红眼镜亚马逊鹦鹉以前在巴西东南部非常常见,由于笼鸟贸易的需要,加之捕获难度大,因此猎鸟人常以散弹大群大群的射杀,捡取其中的一小部分翅完整的轻伤个体,医治后卖神。

在1971年该种群量估什有10000一20000只,但到1976年时就只剩1000只了!

产于巴西东北部地区的黄色鹦哥,体羽呈金黄色和绿色,甚为漂亮,身价不凡,笼鸟贸易需求量大,所以自1946年野生数量就己经非常少了,但时至今日,仍有人不惜血本,向不法商人高价求购。

分布于澳大利亚的艳丽无比的乐园鹦鹉,很可能己经绝灭了。

19世纪末,该鸟江广泛分布于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人们最后一次见到它却是在1927年,近年千,也有在昆士兰沿岸发现的说法,但一直未得到怔实。

乐园鹦鹉的悲剧相当大程度上源自笼鸟贸易的过量捕杀。

分布于澳大利亚内陆地区的鲜红胸鹦鹉也是价格昂贵的笼鸟,虽然其在饲养年件下繁殖力强,存活卒高,足以支持贸易量,但野生数量却非常稀少。

栖居地的破坏

与直接破坏相比,人类对自然环境及鹦鹉栖居地的破坏对鹦鹉生存造成的威胁更为严重。

史前阶段天气及植被的巨大变化大多是逐渐的,通常要经历几百万年,野生动物能逐步适应这些变化。

百现在,凭借巨大百强有力的机械,环境的巨变几年便可完成:

主要河流的改值和筑坝;大片森林被砍伐;热带雨林在世界范围内以每分忡28公顷的速度消失。

在澳大利亚,虽然热带雨林只占其国土的一小部分,但却栖居着大量的鸟类,其中有4种鹦鹉:

棕桐凤头鹦鹉、双眼无花果鹦鹉、红颊鹦鹉和折衷鹦鹉。

按理说,像澳大利亚这样发达的国家,如此狭小百珍贵的重要栖居地应该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但事实并非如此,人类的开矿与田园化正无情地吞噬着它。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就更糟了。

因人口的增长,粮食需求激增,森林大面积被砍伐。

菲律宾短尾鹦鹉的两个特有亚种,因栖息地的破坏己经消失了。

在巴西,由于亚马逊河流域的迅速、大规模的开发,相当多的鹦鹉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不复存在。

生物学家们对此格外关注,人们希望通过以建立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的方式进行弥朴。

只有这样,寸能挽救像黄色鹦哥、红腹鹦哥等濒危的物种。

与热带雨林一样,其它类型的鹦鹉栖息地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

在巴西东南部,红眼镜亚马逊鹦鹉赖以生存的南洋杉正被迅速的砍伐,取百代之的是引入的按树林。

在墨西哥的北部山区,针叶树的大面积砍伐威胁着厚嘴鹦鹉的生存。

波多亚马逊鹦鹉分布于波多黎各的林区,随着低山区木村的大量砍伐,数量锐减:

1969年时生存有20只,1976年时就剩下13只,1977年时仅存有3对,到1982年时恢复到29只。

该鸟致危的主要因素是林木的消失使其缺乏适合的巢址,同时引起气候、环境的恶化,暴雨成灾致使巢内积水,以及猛禽、鼠类等天敌的捕食。

地鹦鹉是习性非常特殊的地栖性种类,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东部和西南部沿海地区,由于在此定居的人口逐渐增多以及农业活动的开展,分布区己大为缩小。

近年千,开矿及淘金盛行,情

形进一步恶化,仅存的少量栖居地呈块状不连续分布,地鹦鹉己从昆士兰和澳大利亚南部绝迹,仅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有少量生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岛屿分布的鹦鹉,由于岛屿隔离,可供栖息的生存环境是有限的,百且不能向四周扩展,所以岛屿物种尤其是小岛上的固有种,最易灭绝。

澳大利亚诺福克岛的诺福克啄羊鹦鹉及塔希提岛的黑额鹦鹉的灭绝就是例怔。

现在,特别引起鸟类学家关注的是分布于西印度群岛的几种亚马逊鹦鹉:

帝王亚马逊鹦鹉、黄嘴亚马逊鹦鹉、圣文森特鹦鹉等。

除了人类的直接破坏与栖居地恶化对鹦鹉的生存构成危胁外,引进动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分布于新西兰的鸭鹦鹉是一种体型较大的地栖性鹦鹉,它的翅非常小,只能做短暂滑翔百无飞行能力,因百极易捕捉。

当第一位欧洲人一踏上这块土地,猫、狗、鼠等哺乳类天敌伴随百至,鹃鹦鹉的数量由此百急剧下降。

加之多年千赖以生存的罗汉松以及亚高山灌丛、草丛等栖居地的破坏,分布区己缩减了四分之二。

鹃鹦鹉己濒临灭绝1978年仅剩12只,且均为雄性,1979年时在司徒华岛(在新西兰南岛以南)发现了一个100只的群体,但至1985年时就剩下了50只了,其余的都被野猫吃掉了。

保护鹦鹉、保护鸟类、保护动物不仅是科学家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

热爱生物、保护生命吧!

因为地球上不能只剩下我们人类!

第二章鹦鹉的生物学特征

了解鹦鹉的生态,生物学特性是实现成功饲养、繁育的前提和关键。

人们必硕根据鹦鹉在自然界野生状态时的物理机能、生活习性、食物构成、繁殖特性等选择适宜自然条件的饲养种类,制定相应的饲养、管理方案,饲养的成活卒和繁殖的成功卒及效卒才能有所保怔。

第一节鹦鹉的形态特点

一、外形

鹦鹉类鸟以体型中、小者居多。

其体羽艳丽,嘴短厚百强,上嘴钩曲,嘴基具蜡膜。

颁骨、鼻骨等上嘴基部骨块柔软,与头部形成可动关节,使两者的连接优如铰链一样,活动自如,咬合有力,嘴张合幅度也较大。

鹦鹉足为对趾型,即四趾二前二后排列:

第2、3趾向前,第1、4趾向后,爪尖锐百弯曲,适于在树上攀缘活动。

身体被羽是鸟类区别于其它脊椎动物的最主要的外部特怔。

鸟类中除驼鸟(平胸总日)等鸟类以外,羽毛在体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即羽毛仅分布生长于身体的特定区域—一羽区。

相对的皮肤光裸或仅被有稀疏、短绒羽的为裸区。

鹦鹉被羽较其它鸟类相对稀疏,裸区非常丰富、面积较大。

羽毛不仅构成体表的保温隔热层,对雏持体温的恒定有重要作用,百且是鹦鹉等鸟类种间识别的重要依据。

鉴于此,下文仅就羽毛的类型、特怔、体羽的分区及常用分类鉴定述语予以佯细介绍。

二、羽毛的类型

羽毛的形态多种多样,功能各异,根据其主要特怔,可归纳为四类,即正羽、绒羽、毛羽和粉翅。

正羽是最普遍和主要的羽毛,覆盖于鸟的体表,构成严密的保护层。

飞羽和尾羽都是特化的正羽,是完成飞翔的主要结构。

正羽由羽轴及其两侧的羽片构成。

羽轴的下段不具羽片的部分称为羽柄或羽根,深橘入皮肤内,基部充满羽髓和血管,是羽毛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提供者。

羽柄为空心筒状,其内有一个个自上百下的帽状角质物构成支架,称为髓帽。

羽柄最下端的小孔称为下脐,位于羽片和羽柄交界处腹面的小孔称为上脐。

羽轴上截自上脐以上的部分称为羽干,其两侧为羽片,较窄的是内羽片(亦称内网)所覆盖。

羽片由一系列斜行排列(呈45°角)的羽枝构成,这些互相干行、彼此紧临的羽枝上,双斜生(呈45°角)出许多彼此平行的羽小枝。

近侧的羽小枝背面具有凸缘,远侧羽小枝上具有羽小钩,相邻的羽小枝借这些羽小钩互相钩结,从百形成严密的羽片。

羽片受到强凤等外力作用时,其中一些羽小枝间的钩

结可能被拉开,这时鸟可能通过哮梳理羽毛再将其重新钩合。

羽片的这种结构如拉锁一样方便,从百使羽毛长期保持坚固,同时又具弹性。

上述正羽的典型结构,主要见于正羽和尾羽,百大部分体羽的羽片并非如此紧密,一般在羽片的下半部呈蓬松的绒羽状;在羽尖的游离部也缺乏羽小钩,因百羽缘更为柔韧,有利于鸟体的保温和保持流线型的体型。

绒羽包括成体的绒羽和雏绒羽。

成鸟绒羽密生在正羽下方,羽干短小或缺失,羽枝成簇地从羽柄顶部伸出,羽小枝上不具羽小钩或小钩很稀少,因百整个羽毛蓬松柔软,有如棉絮,构成有效的保温隔热层。

雏绒羽为雏鸟破壳之后体外所被覆的绒羽。

鹦鹉雏鸟仅局部体表有稀疏的雏绒羽。

雏绒羽与成体绒羽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前者的羽小枝上完全不具羽小钩。

(图4)。

毛羽散在于正羽和绒羽之间,羽干细长如毛发,仅在顶部有少许羽枝及羽小枝(图5)。

毛羽的羽根附近有丰富的触觉神经末梢,因百它的基本功能是触觉。

它能感知正羽的姿态,从百控制羽毛的运动。

粉翅它是一种特化的绒羽,分散分布在鹦鹉的全身,其特点是终生生长百且不脱换,位于其端部的羽枝和

羽小枝不断破碎为粉状颗粒,直径约为回微十,这些粉粒有助于清除沾在正羽上的污物。

三、羽色

鹦鹉类羽色的华丽在鸟类中是非常突出的,这主要是由正羽多种多样的色泽、斑纹和光泽所表现出千的。

构成羽色和光泽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结构色是借羽毛上皮表面的物理结构、复杂的凹凸沟纹、羽小枝内的微小颗粒、气腔和液泡等对光线所起的折射和散射作用百产生的色彩变幻。

最常见的蓝紫或铜绿色金属光泽以及可随视角百变化的辉亮色泽,就是由光学效应产生的。

鸟羽中的淡蓝色也主要靠此,并非色素的产物,这就如同我们对“蓝天”的视觉效应,这种光学现象称为廷达尔散射。

色素色色素主要有两大类,即黑色素类和脂色素类。

黑色素类是鸟类中存在最普遍、在羽毛中分布最广的一类色素,可以产生黑、灰、褐、红褐及黄色等。

黑色素源于黑色素细胞,在羽毛发生时进入羽乳头的生发层,随羽枝、羽小枝的形成百进入羽片的表皮层。

色素细胞的分支伸向表皮层,形成沉积黑色素颗粒。

黑色素颗粒的直径为回微米,一般有二种形式,即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

真黑色素为棒状颗粒,主要分布在羽尖,产生黑、灰羽色。

褐黑色素分布在羽基,产生褐、红褐及黄色。

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是由不同的黑色素细胞形成的。

一种黑色素细胞只能沉积其中的一类色素。

黑色素的种类形式与食物中的各种氨其酸(尤其是酪氨酸)的含量有关。

酪氨酸被酪氨酸酶氧化百产生黑色素。

在遗传上缺乏酪氨酸酶的鸟羽则呈现白化现象,反之,黑色素过度沉积可导致黑化现象。

黑色素的形成江与食物中的核黄素(维生素B2)有关。

凡有色素沉积的羽小枝,其外的角质层也厚,故比无色素的羽毛抗磨损,所以鸟多在翅尖聚隼较多的色素。

此外,黑色江可阻止日光中紫外线对鸟体的损害,故一些纯白色的鸟种其皮肤为黑色,是一种朴偿性适应。

脂色素类主要包括胡萝卜素和叶琳。

胡萝卜素产生红、橙、黄、紫等色;叶琳产生红、绿、褐等色。

脂色素对光线敏感,易褪色。

它不是像黑色素那样源于特殊的色素细胞,百是靠摄入到体内的食物转化、合成的。

在羽毛发生时随体液被带到羽基毛乳头处,溶于脂肪中,待上皮开始发生羽枝并角化时,脂溶剂消失,致使色素沉积于角质层内。

鹦鹉中的很多颜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色素结合的产物或色素色与结构色结合的结果。

如花头鹦鹉头部的紫色即为色素细胞产生的红色与羽枝的绿色结构色结合配比后形成的。

又如桃脸情侣鹦鹉背部的暗绿色与腹部的淡绿色的差异,主要是由羽枝中黑色素与脂色素的比例决定的。

体羽分区与常用形态描述术语

额:

与上嘴基部相连的头的最前部。

头项:

额后的头项正中部。

枕部:

或称后头,为头的最后部。

冠羽:

头项上伸出的长羽,常成簇后伸。

顶部:

常用千指额、头顶、后头前部直至眉纹以上的一大块区域。

围眼部:

眼周围区域,有时被羽,有时为裸皮。

颊:

眼下方的颧部区后方。

眼先:

眼的前方。

耳羽:

眼后耳孔上方区域。

硕:

咏基部腹面所接续的一小块羽区。

喉:

紧接硕部的羽区。

上颈:

颈的上部,与枕部相接。

下颈:

颈的下部,与背部相连。

前颈:

颈的前面(或腹面)。

背:

自颈后至腰前的背方羽区。

肩:

背的两侧,翅基部的生羽区域。

龛:

上背部、肩部及翅的内侧覆羽所合成的一块羽区。

腰:

下背部之后,尾上覆羽之前的羽区。

胸:

尤骨突起所在的区域。

胁:

体侧相当于肋骨所在的区域。

腹:

胸部以后至尾下覆羽之前的羽区,可以泄殖腔孔为后界。

肛周:

围绕在泄殖腔孔周围的一圈短羽。

飞羽:

为翅的一列大型羽毛。

初级飞羽:

着生于手部(掌指部)的飞羽,10枚。

次级飞羽:

着生于前臂(尺骨)上的飞羽,10枚。

三级飞羽:

着生于上臂(肽骨)上的飞羽。

覆羽:

覆盖在飞羽基部的小型羽毛。

初级覆羽:

覆盖在初级飞羽基部的羽毛。

次级覆羽:

覆盖在次级飞羽基部的羽毛,明显分为二层,即大覆羽、中覆羽和小覆羽。

翅上覆羽:

翅背面的覆盖于飞羽基部的羽毛。

翅下覆羽:

翅腹面的覆盖于飞羽基部的羽毛。

翼角:

翼的腕关节弯折处。

腋羽:

翼基下(腋下)的覆羽。

肩羽:

位于翼背方最内侧的覆盖二级飞羽的多层羽毛,翅合拢时恰好位于肩部。

中央尾羽:

位于中央的一对尾羽。

外侧尾羽:

除居中的一对中央尾羽外的其余所有尾羽。

尾上覆羽:

下体泄殖腔孔之后,覆盖尾羽羽根的羽毛。

鹦鹉的内部结构包括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

除消化系统因食性的差异百有较大变化外,其余系统的结构、机能均与一般鸟类相同。

消化系统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鹦鹉的舌为肌肉质,这与其它鸟类的角质舌有根本不同;百吸蜜鹦鹉科种类的鹦鹉舌尖部布满刷状突起,可用以收隼花粉。

嗉囊和前胃嗉囊是食值部的一个薄壁膨大部,用以贮存和软化食物莉胃(肌胃)肌肉质,较发达。

主食谷物的鹦鹉味囊与前胃均很发达,吸蜜鹦鹉类肌胃小且非肌肉质,百专食花粉、花蜜的鹦鹉几乎无肌胃。

众所周知,鸽子的味宴内壁有分泌“鸽乳”的功能,最近的研究发现,虎皮鹦鹉的味宴也有类似功能。

第二节鹦鹉的生态学特点

一、栖息地

鹦鹉日前种类主要生活于低地热带森林,也常飞至果园、绿地和庭院中。

在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粉红凤头鹦鹉和红腰鹦鹉非常喜欢停息在城市街值的电话线上。

在印度,红领绿鹦鹉经常飞至乱糟糟的隼市中的水井边喝水。

在巴西的最大城市圣保罗的市中心,位于高大建筑物包围之中的一个小公园内,常见成群的鹦哥活动。

分布于山地的鹦鹉种类较少。

例如分布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巴布亚吸蜜鹦鹉、菲律宾的约翰氏吸蜜鹦鹉、衣索比亚的黄脸鹦鹉以及在中国有分布的大紫胸鹦鹉等。

其中人们最感兴趣的是啄羊鹦鹉,它分布于新西兰的南部山区。

虽然它的食性很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