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鉴别是非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1515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讲 鉴别是非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八讲 鉴别是非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八讲 鉴别是非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八讲 鉴别是非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八讲 鉴别是非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讲 鉴别是非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八讲 鉴别是非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讲 鉴别是非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讲 鉴别是非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放下一切,这才是修行。

”针对什么病,要给什么药,从对症下药来说,不能执着在一句话、一个观念当中判别它的是非。

三藏教典里,所有的“是”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判它为“非”,所有的“非”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判它为“是”。

比如说打人、骂人,我们觉得这是脾气暴躁,但是很多脾气暴躁的人,他身边的人就老老实实的,因为大家都怕他,把旁边人的脾气反而调好了。

从对旁边人的影响来说,他还是有功德。

如果我们想解脱,想出世间,放下一切,好像也是挺不错的,可是拿世间的标准一看,你不参加社会建设,好像也是错的。

所以“是”和“非”都是无有定法,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你要清楚自己所站的角度,明白因果发展的轨迹,佛经讲的也是如此,不能糊涂。

如果你觉得打人、骂人是为了别人好,自己就可以随意了,问题就很严重,因为世间有为法的因果非常分明,因和果就是你的起心动念和行为的结果。

比如说有人骂我,他是起嗔恨心骂我、打我的,我觉得自己修忍辱,甚至借此机会对他生起无尽的慈悲心,这样就没有什么坏结果,我没有受伤。

但是如果他有嗔恨心,他就可能下地狱了,他内心的业力会驱使他到痛苦的地方去。

从起心动念和行为结果的角度,起心动念是内因,行为结果是外缘。

如果他打了我,骂了我,我生气难受,还恨他,我下地狱,他的果报就更加痛苦,更加不可思议。

这背后的因缘非常错综复杂。

如果你打骂圣人,比如佛菩萨,他很了不起,你打他,佛菩萨不会生气,可是在你心中,连圣人都可以骂,那么你的生命就彻底毁了,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救你了。

所以诽谤三宝、诽谤圣贤、诽谤长辈的恶报要更加可怕,所以要从内因外缘来看结果。

“差之毫厘失千里。

”毫厘之差,虽然看去只差一点点,结果会有千里之别。

有一个师父,弟子问他:

“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

”他想大修行人解脱了,证得空性了,就说:

“不落因果。

”然后他心里又怀疑了,实际上他自己还不是大修行人,他想:

“佛法不是讲有因果吗?

我讲不落因果,这罪过可大了。

”越想越怀疑,觉得自己可能答错了,结果一转世就堕落狐狸身,做了五百世狐狸。

直到百丈和尚来开堂说法,天天有个老头来听法,最后一天听完以后,他就问百丈禅师:

“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

”百丈禅师说:

“不昧因果。

”他立即开悟了,说:

“感谢你,我堕了五百世做狐狸,就在后山,现在听你讲法,我已经解脱了。

”百丈和尚就敲钟集众,到后山山洞里面,把一只死狐狸按老和尚的待遇给埋了。

这是历史上野狐禅的故事,一个不落因果,一个不昧因果,“差之毫厘失千里”。

如果真正明白了空性,就是菩萨戒里面说的,佛性非因果法,佛性于一切处都不背离,我们的觉性没有形象,不落在有为造作的法上面。

关键那个师父是站在世间法的角度讲不落因果,就有点诽谤因果了;

如果他真是大修行人,明白出世间的一切法都不可思议,然后方便对待,帮别人解决问题,随机施教,对病下药,这就没有错。

有时候自己内心的一点点怀疑,就会招致无量的痛苦。

历史上的野狐禅、蛤蟆禅,就是机锋对答,听了禅宗几句很洒脱的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就像有些人看了济公,就说: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酒肉穿肠过”,什么是“佛祖心中留”。

好像他表面上也跟圣人讲的一样,但是他的生命方向完全不同,差之毫厘就失之千里。

像上了高速一样,有两个路口,稍微转一下方向盘,就转到另一个方向去了,那就越走越远。

如果我们有正知正见,在正见的路上会趋向成佛;

如果没有正知正见,就只能在外道的路上走,我们一定要小心这一点。

“是则龙女顿成佛”,“是”就是明白了心性能具足一切法;

“龙女”就是龙王的女儿,在《法华经》上,八岁就成佛,而且速度非常之快。

当时佛的很多弟子问文殊菩萨,你教化这么多弟子,有多少人成就?

他说成就的人很多。

然后龙女从龙宫出来,到了释迦佛面前说:

成佛是很方便、很快的。

佛的很多声闻弟子不相信,说女人生有五漏,不能当国王,不能当魔王,也不能当法王,有很多不可以做的,怎么能成佛呢?

龙女对他们说:

“我现在把龙王的宝珠献给佛,佛接过去,这个时间快不快?

我成佛比这个还要快。

”她当时把珠献给佛以后,马上往东方无垢世界成就佛道,佛弟子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所以真正成佛不在男女相上,而是在我们心的觉性当中。

这个觉性本来就是平等的,我感觉到痛苦和你感觉到痛苦,在觉性上有什么区别呢?

它没有颜色,没有长短方圆,明白了这个觉性,其实就已经找到了成佛的根源。

“是则龙女顿成佛”,就是说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让我们回光返照,当下看到这个觉性,把是非、人我、男女、生死一切相当下了断。

《心经》里面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所有二元对立全部消失。

我们生活在这个有相的世界里就有对待:

我在讲,你在听;

我能讲,你们能听;

我讲话是所讲,讲的法就是你们的所听,能所一直对立,人我也是对立。

但是觉性却没有任何空间和时间的对立,明白了这个,当下就成佛。

“非则善星生陷坠。

”善星比丘是佛的侍者,佛讲法,善星比丘都跟在身边,但是他很调皮,总是要故意捣乱,就是不明白心性的妙用,完全是随凡夫的习气烦恼。

佛讲四谛法,讲完走了,他做侍者在旁边要打理,他说“有五谛法,佛只给你们讲四谛”,大家听了就怀疑了;

佛讲三十七道品,讲完以后,他说,“有三十九道品,你们没听懂”;

有时候佛在讲法的时候,他说:

“喔,鬼来了,害怕。

”就像我们现在讲法的时候,有些人手机在那里响,不小心还接一下,就很干扰别人。

内心跟法不相应,表现的行为就非常坏。

如果你内心没有法的受用,用世间的情感来学佛,好像拉人际关系一样。

有些人到寺庙里拜佛,求世间的财利、五欲;

有些人亲近善知识,到一个僧团里面,也是为了认识更多人,好像要拉好人脉关系。

这些发心其实都是像善星比丘一样,他只是在这样的关系网当中,并没有真正的发心。

善星比丘的后果是很坏,他活着的时候就陷到地狱里面去了,叫“生陷坠”,而且是堕入无间地狱。

人家就问佛:

你这么了不起,身边怎么还有个善星比丘,没有善根的人,你给他讲法干什么?

佛说:

为他种未来因。

虽然他在我们可以思维的时间内,生不起正念,也不会相信佛,但是等他地狱恶报结束了,无数劫以后,会因为这一生给释迦佛当侍者,得到成佛的机会,他是为了种很久远未来的因。

我们有时候看身边的人,初学佛法,什么都不懂,不要小看他,这一生中给他种点善根,也是他的机会。

“是”和“非”相差很大。

龙属于畜生道,比人道还要低一点,畜生道的女子都可以八岁就成佛,何况是我们人道呢?

如果“是”的话,直下承担,明白心性,超越一切人我是非、烦恼无明;

如果“非”的话,即便天天抱着佛,天天在佛身边,也同样要堕落。

2。

正知正见,知解宗徒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

”永嘉大师四岁出家修道,积累了很多学问,早年学天台教理,学得很精通,读《维摩诘经》开悟。

他也曾经“讨疏”。

疏就是对佛经的解释,像《阿弥陀经》就有《阿弥陀经疏》来解释、疏通整个经的教理思想体系。

我们有时候读不懂佛经,读不懂《金刚经》,就有人写个《金刚经疏》,我们一读他的疏,整个经文的内容就连贯起来,就疏通了。

所以“讨疏”就是在解释佛经的这些着作当中,去探讨佛法的要义。

“寻经论”,论就是祖师大德写的着作。

永嘉大师早年曾经修学和研究过经论和祖师大德对佛经的解释,在那里寻求真理。

“分别名相不知休”,就是不停地用分别心去思维佛法名相,我们现在听法,都是靠第六意识去闻思佛法名相。

“名”就是名言概念,学了很多名言概念。

“相”就是每个词的背后都表达一个现象,比如说杯子和磬是圆的,这个房子是四方的,这在我们脑子里面都会构成一个图像。

我们在概念当中构造了很多图像,哲学体系都是在概念当中构造起来的。

用概念构造起来的图像,这种名言安立跟实际情况完全不同。

就像我们脑子里面想到妙果寺和教室的大小,你现在坐在这里看,你想的是事实,这个相在这里;

但是你回去以后,你想这个教室有多大,脑子里面出现的图景,跟事实就不太符合。

我们用第六意识妄想:

“这样做能成佛,这样做能断烦恼,那样做可能是修行,那样做可能是正法。

”脑子里面想出来的全是妄想,只相当于地图,这个地图跟实际的道路相差很大。

分别名相就相当于读地图,读地图的意义就在于实践,实践了才有实际的意义。

“分别名相不知休”,相当于现在很多研究佛经的学者,都公开地说自己不信佛,其实他根本就研究不透。

在语言概念里面是不能落实的,因为语言概念就像稀饭,从这个碗倒到另外一碗,它肯定会变少,就是说,讲法人在上面讲法,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总会有一些偏差。

所以那些做学问的人,根据表面种种的文字去判断,以为自己做了学问,其实这样判断一定会失误。

所以如果分别名相而不知道修行,不知道停止分别心,不知道回光返照看自己内心的活动,就会“入海算沙徒自困”,就算你生生世世都在海里面数沙,也数不完。

佛经里面讲,佛已说的法像爪上土,未说的法像大地土。

你去研究已说的法,只是在研究指甲里面的那一点泥土而已,但如果你去实践,就会知道广阔的大地有多少土。

这也是说如果只是不停地听闻教理,好像懂了很多,但是如果不能实践,还是徒自困。

大家如果相信佛陀的教导,每天有一定的功课,让自己的心能够静下来,或者掌握一种让心静下来的方法,比如说念佛、持咒、打坐,每天都在这些功课上面多做一些,你狂乱的心就慢慢停止下来。

持戒清净以后,你的定力就在慢慢地增强,有了定力以后,对人生、事物看得越来越清楚。

首先看外面,看身体,然后观察自己的行为,包括自己的起心动念,前因后果,自己的人际关系,你这样慢慢看得越来越清晰,智慧就开发出来了。

当然没有地图也不行,没有地图你就是盲修瞎练,所以也要闻思教理,但不能执着在地图上。

“入海算沙徒自困”的后果是什么呢?

“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

佛在很多经文里面,呵斥一些弟子,只闻思不实修,行为上做不到,内心就不相应,只是学了一些皮毛的东西。

佛所讲的正法都是不可思议法,你脑子里面一动就错了,因为你整个泡在我执当中,在你所有的言行举止中都表现出来。

你处在被我执所困的生命状态中,站在自我的角度去分析东西,都很局限狭隘。

如果只知道在名相上观察自己,一定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金刚经》里面也说,如果有人说佛有所说法,是为谤佛。

意思是佛法不可思议,如果可以说,那就等于可思议,可以思议的就是世间法,所以如果说佛有所说法,就等于说佛法是世间法,那就是诽谤佛了。

佛经讲:

照见五蕴皆空,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这个词,在我们这个世间找不到与之相应的表相,因为世间的一切都有生有灭。

如果只是去研究什么是不生不灭,你永远都不知道不生不灭是什么,就相当于你没有吃过苹果,只是每天在那里研究,这苹果是什么味道。

现在大家没吃过的水果很多,如果只是去研究,研究完了还是吃不到。

“数他珍宝有何益”,就是说佛陀、祖师大德、师父们从自心中流露出来的告诫,都是他们的珍宝,如果只是用他们的语言来装点自己的门面,好像自己知识很渊博,其实跟自己毫无关系。

“从来蹭蹬觉虚行。

”永嘉大师很谦虚,站在明心见性的角度,说自己以前闻思佛法,研究教理,都不是真实的,还不懂得怎么用功。

“多年枉作风尘客。

”风尘就是被业风所吹,像尘埃一样。

世俗的文人都有文人的习气毛病,做学问一定要高雅。

用世俗的标准衡量,比如你要会喝茶,要会写字,要吟诗作句,要跟知识分子在一起,感觉比较清高,这叫“风尘客”。

实际上他的生命还是像一粒灰尘一样,随着别人的观念、社会价值而摇摆不定,这样的生命,实际上脚跟不落地,身心不得自在。

如果我们不能明白自己心的根源在哪里,也会磨磨蹭蹭地做很多事情,回过头来一看,人生几十年,什么都没有。

因为两手空空,什么都捞不走,你所做的一切都带不走,自己的内心还依然迷茫,这都是“虚行”,不真实的表现。

我们学习教理要准确,知见一定要正。

有些人把修法当成练功夫,当成求长生不老,一定要身体健康,这就是当做世间的法来看;

有些人信佛跟信鬼神差不多,搞一点迷信,看看有没有神通。

这样做将来就是指向轮回,这就是没有正知正见。

但你学习教理以后,有了正知正见,又不去修,那你这个正知正见也是虚的,不是真实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两方面,要知解宗徒,“知解”就是知道了,理解了。

参禅或者用功的人,我们要警醒自己:

脑子里面对佛法只是理解了,还是能看到生命的意义就在这里?

如果你只是理解,那是经书上的,是别人的;

如果你看到了,有了正知正见,你依据你看到的状态继续去做,你的生命就趋向于圆满,这就是知解宗徒。

二、诫人天三乘

第二是告诫人天三乘。

大家看《证道歌》的内容: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

二乘精进无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亦愚痴,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实解。

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种性邪,错知解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

”这是总纲。

佛法讲众生有五种不同的种性:

佛的种性、菩萨种性、二乘种性、一阐提种性、不定种性。

有些人就是没善根,根性如此,这就是一阐提种性,断善根的;

有些是属于二乘种性,只求解脱,不求利他,让他发菩提心非常难;

有些人就是想能够利他,成不成佛没关系,只要能度众生,他就很开心,这是菩萨种性;

有些人就要成佛,这是佛的种性。

最好的还是不定种性,可塑性很强,心念不是特别固执,解脱可以,成佛也可以,菩萨我也要修,心量很广大,不会固执。

有些人就是一根筋,一条路走到黑,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如果坚持善的,有成佛种性的,也有成就菩萨的;

如果坚持不好的,就是一阐提,死活就是不信佛法;

不定种性的人,我们可以好好地调教自己。

种性如果邪了,他的知解就会错。

用一佛乘的圆教思想,或者禅宗的顿悟要求,来看大家修习佛法的知解:

如果你只执着做一个好人,那么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就很有限,你的生命本来是一个无价宝藏,摩尼宝珠,你可以生生世世都不用贫穷的,结果你换了一餐饭吃完了,接下来又要饭去了,这太可惜了。

我们的心性这么圆满,都可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每天都可以不烦恼,乐呵呵的,但是我们却只拿这个作为一种信仰,给自己找一些行善积德的理由,而自己的内心还在烦恼痛苦。

这就是人乘,只要做好人,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很狭隘。

天乘就是在禅定的快乐当中,随时都保持清净善良,没有任何恶的念头,纯粹的善良。

但是在纯粹善良的背后,还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自我意识,对心性的理解就会是错的。

就是说,如果种性不正,理解上一定有错误。

这里更加直接地指出来,“不达如来圆顿制”的人,都是属于知解错了。

智者大师讲天台宗的圆教修行,首先要大开圆解,就是要能够理解宇宙人生的诸法实相。

五品位的凡夫,叫圆伏五住烦恼,还没有见道,没有见到空,但是可以理解,这个理解就是一切法都非常圆满,都是诸法实相。

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这十如是就体现在你的生命中,那你的生命往前走是圆满,往后走也是圆满;

你修是圆满,不修还是圆满。

这样的观念一点缺陷都没有,非常圆满,但是这不是一个借口,而是要你去感受。

你理解了以后,去感受你的生命像圆球一样,到哪里都不会倒,你的任何一小点都是支撑生命的重心所在。

你在这里听课,你的全部生命其实就在这里,包括你的财产、家庭、事业、名利,你的所有其实就在这里,没有在别的地方;

你等会儿出去了,就在出去的地方,那里就是你生命的重心所在。

所以你做了善事,其实你生命的全部就在善这里;

如果你做了恶业,你的全部生命也就在恶那里;

如果善业得善报了,你就在善报那里;

如果恶业得恶报了,你的生命就在恶的那里。

所以,真正圆满的生命,无论滚到哪里都是圆满的。

但是我们偏偏会贪着快乐,舍弃痛苦,好像自己生命的内在有漏洞,不停地需要用外在来填补,如果这样,我们的圆解就没有了,没有大开圆解的人,其实都是错的。

二乘无道心,外道无智慧

“二乘精进无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二乘就是声闻乘和缘觉乘,也叫小乘和中乘。

天台宗讲三乘教法,佛比喻成三车,叫羊车、鹿车、牛车。

羊车是声闻乘,鹿车是缘觉乘,牛车是菩萨乘。

小乘就是修四谛法,观察世间一切都是苦。

苦的原因就是有我执,有贪嗔痴。

把这个我执拿掉了,就证得涅槃。

证得涅槃是有修行方法的,就是修三十七道品,用一定的方法来看到内在的无我,证得了空性,就是解脱生死,证入涅槃了。

所以声闻乘的修法,就像现在流行的内观一样,观察所有的烦恼根源从哪里来?

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自己会痛苦?

为什么对情、爱这么执着?

那你就看自己的根源,到底你内心需要的是什么?

然后你观察到:

“原来内心有一个自我,有了自我就有我所需要的东西。

”世间有相的都是无常,观察无常的背后,就能看到一切都是无自性的。

如果看到了自我的本质是没有“我”,你马上就进入涅槃,这就是声闻乘的修法。

缘觉乘是修十二因缘:

我们每天为什么会不停地努力去争取,去精进?

去争取是因为你有所爱的东西,如果没有爱,你就不会动了。

为什么会有爱呢?

因为你有感受,感受好了你就爱,感受不好了就拒绝,所以有爱是因为有感受。

为什么会有感受呢?

是因为你的六根和六尘接触了,接触了就会有感受。

为什么会有接触?

是因为你的心和物相对立,心物如果没有对立,就没有能接触,也没有所接触,心和物相对立就是名色。

这个名色从哪里来呢?

是你起心动念了,如果你一个念头都没有起来,也就不可能有后面的这一切。

为什么会起心动念?

就是你心的最根源,还有一点动的地方在那里,要看到那个动的前面,还有一个不动的。

不动的那个是什么?

就是无明,是“我”。

你看到那个不动的自我以后,再透过去,不动的自我就没有了。

这是缘觉乘的修法。

二乘人精进用功,也能看到而且破掉我执。

为什么说无道心呢?

因为《证道歌》所证的道,是大乘的中道实相,就是要把宇宙法界所有法的真相都表现出来。

你证得了空性,明白了无我,只是认识生命真相的第一步。

声闻乘、缘觉乘的根本只是证得了生命的本体。

但是生命中有各种各样的妙用,大乘菩萨的庄严净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还有华藏世界的种种庄严,都是生命的本能。

生命本来就有无数的功能,无数的能力,内在的无我,只是所有能力当中最根本的一点,只是本体而已。

如果你停留在这里,你就走不上中道实相的那个道,什么妙用都没有,但好在不痛苦了。

我们如果不进入涅槃,不证得无我,生生世世就在轮回中,一直是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所以解脱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但是如果精进用功,证得空性后,不能起妙用,就像佛说的那样,都是焦芽败种,长不出菩提树苗了。

如果我们的生命只是把痛苦消除,对轮回来说有意义,但是没有快乐,这个涅槃叫寂静,完全在寂静的世界里。

我觉得学习佛法第一步要证得无我,然后第二步要有菩提心,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把生命的真相全部开发出来。

所以,二乘人还是没有道心。

“外道聪明无智慧。

”外道在佛法里面有两种:

一种是凡夫外道,一种是指声闻弟子。

凡夫外道就是六道轮回当中的外道,像哲学家,他的聪明都是第六意识妄想构造起来的,他通过知识的积累,通过自己的第六意识,在可以证实的现象上面,研究得很圆满,也能够触类旁通,贯穿得很有道理,但他不是有智慧。

知道世间和出世间的真相才叫智慧,从佛法角度讲,实际上就是般若。

世间的智慧只是聪明,出世间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

如果你的生命在痛苦流浪,你都找不到那个根,脚跟都不能落地,就不能算是有智慧。

释迦佛时期的印度有六十二种邪见,九十六种外道。

中国其实也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学问,包括后期宋明理学,还有魏晋玄学,他们的思想很活泼,很有意思,但是哲学家的生命在死亡之后,是否能真正超越三界,按照佛经来评判一下,基本上没有什么希望。

因为他们很难破除自己背后那个强烈的我执。

自己破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有大善根的再来人;

指导他破也很难,我们多年闻思佛法,想把我执破除都很难,他们一般都没有机会。

另外一种外道是指已经解脱以后的声闻弟子。

佛说中道实相之外的都是外道,也只是聪明而已。

对于大开圆解的菩萨来说,二乘人只明白空也是属于一种聪明,还不是真正的大智慧,因为没有中道智慧。

3。

执指为月,不得自在

“亦愚痴,亦小騃”,愚痴就是没有中道的智慧;

小騃就是小丑,不能真正登大雅之堂。

局限的思维、世间法都是在第六意识的妄想心当中,你能不能把妄想停下来以后,用你觉照的力量,看到自己的真心?

真心遍一切处,真心自生智慧。

慧能大师见到五祖的时候,就说:

“弟子此心常生智慧。

”自己心里面自然涌现出来的智慧,能超越世间的知识和各种局限,从禅宗顿悟的角度看所有的知识学问,都是小意思。

“空拳指上生实解。

”我们捏起来这个拳头,好像真的有个拳头,其实拳头和手掌没有两样,外在的相变化了,所有的材料都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但是一拳头打过去还会痛,巴掌打过去就不痛。

所以世间万法有用,但是没有实体。

把世间的学问都当成了“实解”,这是我们凡夫的共同心态。

大家都觉得我很真实,让你把那个我放下,就是放不下,其实是偷心不死,舍不得。

轮回还没让你感觉到真的很苦,你觉得还有奔头,还是有可以抓得住、舍不得的地方。

如果你真的愿意舍得,也就舍掉了,你的东西少了没有呢?

没有少。

这样没有增加,那样也没有减少,所以《心经》讲“不增不减”。

“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

”这是指在实际用功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执指为月”。

这是个比喻,我们把佛经所说的一切教理,祖师大德的开示,乃至禅宗祖师的棒喝,都比喻成标月指。

标月指就是为了告诉大家月亮在什么地方,用手指给你指过去,你要顺着这个指头,找到月亮。

你不知道月亮在哪里,看了指头,以为月亮就在指头上,那就错了。

所有佛经的开示都是标月指,你要通过语言看到言外之意。

如果你只记住了那些名相和概念,就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那就是执指为月,把指头当成了月亮。

你不但没有看到月亮,而且连指头都看不到了,因为你把指头当成月亮了。

有很多人没有看到佛经的意义,觉得好像背了经书,这个经就是他的,其实你背下来也不是你的。

如果你还在妄想颠倒、烦恼当中,对你也没什么作用。

所以执指为月的人,用功就特别辛苦,受了再多的苦,都是白受。

我们每个人都会吃这种冤枉苦头,比如说你要打坐,要用功,打坐就觉得坐的时间越长越好,吃的苦越多越好。

结果天天在那里熬得腿痛,痛得不行了,还要熬,熬得时间到了,很开心——“我今天坐得很多”,其实这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