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赏析试题实用word文档 11页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1293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词赏析试题实用word文档 11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宋词赏析试题实用word文档 11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宋词赏析试题实用word文档 11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宋词赏析试题实用word文档 11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宋词赏析试题实用word文档 11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词赏析试题实用word文档 11页Word文件下载.docx

《宋词赏析试题实用word文档 11页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词赏析试题实用word文档 11页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词赏析试题实用word文档 11页Word文件下载.docx

8参考文献?

8

摘要: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叫人生死相许!

爱情可以是少女怀春的美好青涩,可以是情殇离别的悲凄伤感,可以是爱恨相思的缠缠绵绵,可以是生死执念的坚贞不渝·

·

种种爱情都可以在宋词中找到对应,种种恋人都可以在宋词中体味深情。

关键词:

宋词,爱情。

引言: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而爱情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棵常青树,当仁不让地在宋词中绽放出别样的风采。

本文将就“爱情”这一主题,以李之仪,柳永,苏轼和李清照等著名词人的优秀诗篇为代表对宋词”进行探究。

宋词中的浪漫爱情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现代社会纷纷扰扰,匆匆忙忙,每当白天的忙碌沉入夜晚的宁静,我常会想起那些在青葱岁月里读过的宋词,那些温婉美好的爱情之词总会如一眼淙淙的清泉流入我的心田。

都说“唐诗重情,宋词重理”,其实宋词中的情未尝不丰富,就比如这些宋词中的种种爱情就是这么多

样而细腻。

怀春

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加上一段青涩美好的爱情无疑是最牵动人们内心的。

对已然老去的人们来说,那是他们最值得追忆的岁月;

对于正值年少的人们来说,那是他们现在最宝贵的财富。

文学作品中不乏此类作品,而宋代词人李清照之作无疑是最出挑的。

李清照,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虽然晚年遭遇坎坷,情感不顺,但她曾经豆蔻年华时的少女情怀经其之笔写出却是那么得如梦如幻。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多着笔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如《点绛唇》一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上片写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词中“慵整”“袜刬”“金钗溜”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特别是“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句。

“和羞”者,含羞也:

“走”者,疾走也。

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

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这种少女怀春

的微妙心理,如果没有自身经历,是难以写就的,当然,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也难以做到,而李清照却将此做到了极致。

不可谓不妙。

此外,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也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是李清照年少爱情的真实写照。

二.情殇·

离别

初恋,热恋都是美好的,但离别总是不经意间就悄悄来临。

离别本就是人生最无奈,最悲伤的事之一,又更何况是情人间的离别呢?

那是如“死别”般的“生离”啊!

柳永,天性风流,才性高妙,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科场失意,众红裙争相亲近;

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怜香惜玉,直把群妓当倩娘……他是最风流却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

他以自己之笔写下与“倩娘”的不舍离别,缠缠绵绵,扣动无数后来人的心门。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篇二:

选修课唐诗宋词鉴赏期末论文

唐诗宋词---我的良师雅友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听语文老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

这句话不仅使我从小就爱上了唐诗宋词,而且它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唐诗宋词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就对唐诗宋词更加情有独钟了。

进入大学之后,我依旧选择了唐诗宋词鉴赏这门选修课,因为我一直深信,人的一生如爱上了唐诗宋词,那就好比交上了一位高品位的良师雅友,人生就会更华美光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和唐诗宋词相伴的日子越来越多,就会越发感觉自己离不开这位良师雅友了。

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语文,从当初的识字断句,到后来的阅读写作,语文课一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一部分。

还记得初中高中写作文拟制标题的时候,唐诗宋词帮了我很大的忙。

当有时候作文标题一下子想不出来时,脑袋里突然冒出一句唐诗宋词,灵感顿生,标题涌出。

每当那个时候我都非常感谢唐、宋的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他们,是他们给了我灵感,让我得以文思泉涌。

唐诗宋词是千年的佳酿,品之令人陶醉;

是清澈的甘泉,饮之令人心旷神怡;

是天籁之响,闻之令人豁然开朗;

是禁得住岁月考验的永远时尚的长卷,览之能启迪人们无限的才情。

读唐诗宋词,让我明晓了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珍贵、爱情的无悔。

走进唐诗宋词,孤独是一种意境,寂寞是一种享受,惆怅也不

失一种潇洒。

走进唐诗宋词,我们能体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爱情怀;

能品味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离别情愁;

能领味到“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游子思乡之情。

走进唐诗宋词去感受珍视朋友情谊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去感动送别惆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去感悟朋友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走进唐诗宋词去领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无悔;

去领悟“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愁情苦涩......“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读到李清照就想起爱情,诗词里面假如少了李清照,必然会有一页黯然无光。

李清照善写愁,是因为她与赵明诚的爱情从一开始的甜蜜到分离实在是从人生的最美好掉到人生的最黑暗,太快。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虽然李清照这样的词句流传并不多,但是可以从中看出,当初她与夫君赵明诚相知相恋是如此的甜美。

赵明诚的爱滋润着她,让她有了小女人般的期盼、情调、幸福。

然而,上天不可能把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都给她。

赵明诚“玉壶颁金”受皇上降罪,李清照为他奔波劳碌,而后弃建康城逃,又是李清照陪伴他乘船上江西。

路过乌江镇,在这个旷古英雄自刎的地方,清照又是否是在为丈夫的退缩而羞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心爱的赵明诚不久后殒。

赵明诚死后,她虽然再

嫁一个叫张汝舟的人,但却终日牵肠挂肚,故便有了流传后世的许多名篇: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太多太多的愁绪、太多太多对夫君的思念,心里已经没办法容得下另一个人了!

生命、机会等许多时候对一个人来说一生只有一次,而爱情呢?

我想最最刻骨铭心的也只有一次而已吧。

联系当下,我想起了央视当家花旦董卿,她连续几届主持春晚和青歌赛,名满天下。

她之所以魅力无穷,唐诗宋词起了很大作用,助她大放异彩。

有一年董卿主持一台中秋晚会,因为期间有几分钟的空档,导演要求主持人临场发挥,串联几首吟咏中秋明月的古诗词,以保持节目的流畅,烘托现场的气氛。

其他几位主持人都张口结舌,唯有董卿从容淡定,抑扬顿挫地朗诵几首唐诗和宋词,令亿万观众不禁眼前一亮——这位主持人不但美丽,而且胸有成竹。

她的美丽、她的优雅、她的知性和聪慧、她的亲和力、她的一颦一笑,可以说大部分是来自唐诗宋词的滋润。

还记得上一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他在记者招待会和多次演讲中,总是能信手拈来几句古诗词,不仅寓意深刻,而且非常贴切,有我们泱泱大国总理特有的儒雅风范,使得他的演讲有无限的魅力和说服力。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如果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国

家、这座城市有历史、有文化、有魅力。

那么同理,一个人,尤其是文化人,如果一生都能浸润在唐诗宋词的诗意里,你就会活得有品位、有华彩、有意趣,这样的你在工作中还怕什么呢?

遇到困难时,你不会打退堂鼓;

生活艰苦时,你不会悲观失望;

官场情场失意时,你不会消极自杀,因为有唐诗宋词与你相伴,你会“胸中自有雄兵百万”。

唐诗宋词,经典文赋,是中国的“国宝”。

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我们应该熟悉并热爱它们。

何况现在外国人也对唐诗宋词也是相当的情有独钟--在英国的地铁里,就能见到用中国书法写的唐诗做的灯箱。

西方人如此崇拜唐诗宋词,我们自己更不能把它们忘记。

也许唐诗宋词不能为我们创造很多的物质利益,但它能增加我们的厚度,优化我们的人生,抚慰我们的心灵。

我想这种灵魂的厚重感,无论花多少金钱都买不到,我们只能在品味唐诗宋词的岁月中慢慢积累,慢慢沉淀。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坚定不移地和唐诗宋词这位良师雅友作伴,让她教会我更多人生哲理,助我领悟人生真谛,不断提升自我,做一个有深度的智慧之人。

篇三:

宋词鉴赏

《定风波》

序: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

定国南迁归,余问

柔:

“广南风土,应是不好?

”柔对曰: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写于元丰六年。

词中提及三个人物:

王巩,字定国,苏轼好友,貌美,被苏轼叫做“琢玉郎”。

柔奴,王定国的妾,又叫“酥娘”,原本江南歌女。

还有作者,贬谪至黄州的苏轼。

王定国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至岭南一带,后又稍向北迁回,至黄州,苏轼宴请,柔奴作陪。

酒席中,柔奴一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令苏轼吃了一惊,柔奴不过一歌儿,受异乡之苦,怎能这般气定神闲说出这样的话。

惊诧带着敬意,为柔奴写下这首《定风波》。

词的蕴意简单明了,音律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

有着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的风格,是其婉约词的代表。

上阙总写柔奴的容貌秀美,歌声悦耳,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

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

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阙通过写柔奴的北归,表现其心灵的温和旷达。

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

“微笑”二字,更是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

“笑时犹带岭梅香”,以傲霜的岭梅喻柔奴品格,赞美柔奴不为生活艰难而困的意志,为她语出惊人的答话作了铺垫。

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

先以否定语气提问: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陡转,使“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回答更显深长隽永。

最让人心动的还是这句回答:

“此心安处是吾乡”。

想想,漂泊在外,关键处就是安心,心安下来,才有活灵活现的喜怒哀乐。

不然有安定的事情可做,不然有安然的人可依靠,不然,是惯常了漂泊,足以给自己安慰。

想柔奴心中所有的安定,该是王定国吧,只要跟着他,到哪里都是家。

女子仰仗她的丈夫,生死动荡,艰难苦恨,全是可以忘怀的,既托付了身家性命于他,那么,他到哪里,哪里就是自己能心安的地方。

白居易在《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

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苏轼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是屈原、陶潜、李杜等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端的进取与隐退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矛盾的人格一方面是他忠君爱国,包袱满怀的儒家思想践行者的形象。

另一方面是他留给后人更重要的影响,即他的“退隐”心态。

这首《定风波》里也有透露。

他借柔奴之口,赞柔奴,即是在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无依漂泊,心安为乡。

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以及由此而生的空漠的人生慨叹,可以说是“乌台诗案”为他留下的影响。

苏轼的词以乌台诗案为界,在创作上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

后期作品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

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而后期的作品风格更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引自XX百科)

他欣赏一切美好而自然的事物、温和且平淡的人物,在细微须臾的欢笑中表达着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在质朴的想象意境中表达他所定义的人生、艺术的美。

他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

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

不同于白居易的明朗;

不如柳宗元的孤峭;

更不像韩愈那样的盛气凌人。

他在后期诗词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质朴无华的情趣韵味,是一种退避社会的生活态度。

有着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在当时的太平盛世里,仕途坎坷,难得抱负的苏轼憧憬着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不要富贵,不合流俗,在“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人生漂泊与心灵退隐中,淡漠着对整个社会和生命的厌倦感伤。

从他行云流水的笔法中,从他的嬉笑怒骂的情感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骨子里饱含真性情的苏轼,一个给后世留下可以品味的心灵遗产的文人形象。

回到这首词,想到,生活一直“在路上”,这种情怀无论古今。

但愿我们在外,都有安心的时刻、旷达的心境。

篇四:

宋词鉴赏专题

似花还似非花——走近李清照

一、导入:

一个女子,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

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

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二、词人简介: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诗、词、散文皆有成就,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她的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了高峰。

有《漱玉词》、《李清照集》。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

其父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考据家。

夫妇俩志同道合,幸福美满。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无子嗣,所有的厄运相继降临到她身上,最后她孑然一身,郁郁终老。

三、方法引导:

一要知人论世,了解创作背景。

二要捕捉意象,体会艺术境界。

三要品味语言,把握作家风格。

意象在分析、鉴赏诗歌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抓住重点的修饰词进行赏析。

四、作品鉴赏:

(一)活泼可爱、热情洋溢的少女时代

[点绛唇]

见客入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

李清照的家境出生很好,父亲李格非是官员,母亲当时也会写诗。

李就是家中的千金小姐,受家庭的影响,文学素养很高,所思所想,都十分的细腻,敏感。

但在一些事情的见解上,也表现出大气的一面。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象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在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

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

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

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

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

和羞者,含羞也;

走者,疾走也。

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

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

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

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

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

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

曲尽情悰之誉。

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或许这个客人,就是她日后的良人~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同样是少女李清照的心情笔记。

敏感而多情的青春期少女李清照,内心深处有一种别样的寂寞和感伤。

也许她曾经在胭脂花般红艳的海棠花下流连。

那海棠花曾有“女儿棠”的美称,像极了娇艳慵懒的少女。

也许正是对着海棠花,饮酒,吟诗,赏花。

经过一夜雨疏风聚,她对那海棠花的命运委实有种忐忑不安的牵挂。

问问那卷帘的丫头,却说园子里的海棠花还是老样子,没什么变化,李清照无奈地一笑:

知否知否,应该是绿叶丰润,红花萎瘦。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常开不谢的。

说完,也许她还会轻轻叹息一声:

难道我的未来会像那萎落的海棠花一样吗?

春天里的少女心情是明媚的,也是忧伤的。

敏感、多情的心会随着四季流转而悸动。

这个时候的李清照一定正是那个骚动不安的年龄,正陷于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茫与惆怅中。

她会时而欢笑,忽而莫名地叹息。

古今的青春少女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她们都在豆蔻年华里成为人间风景。

少女李清照出生书香门第,有着天生的诗人气质,较之寻常民间女子多了一份玲珑心,这样一个活得率性、天性奔放自由的女孩子,在她萌动的青春期里,自然会见花动心、逢雨落泪。

谁也猜不透这个女孩心中所想,泪从何来。

那卷帘的女孩子也是全然不知她在想什么。

也许只有上帝知道,这个女孩长大了。

她的生命吸收了天地日月的灵气,一种生命本真的意识在悄然萌动、觉醒。

与许多以红颜女子口吻春愁秋感的闺怨词的男性词人不同,李清照的词是从自身的女性生命体验出发,显得细腻、真实而深刻。

在女性词人的作品读不到那些男性词人假托的矫情和男性视角赏玩的态度,有的只是一种生命情感与渴望的真实书写,对自己命运体验的从容思考。

所以,少女的惜花之情与她对自身未来命运的关切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莫名的寂寞与忧伤,指向生命最终的依归。

那花就宛然是女人生命的一个隐喻,摇曳在红尘中,随风轻轻摆动。

唐代的杜秋娘曾有一首: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尽了青春易逝,美丽难以保鲜。

美人迟暮,对古代红颜女子而言大概是永远难以挽回的悲哀。

读到这首词时会想到梅艳芳的那首《女人花》。

也许才情过人的女孩子都有种天生的敏感。

记得同样是美女加才女的林徽因讲过。

十六岁的她在伦敦读书时,常常在下雨天一个人看着天井里滴落的雨水,寂寞无聊的遐想,假如生命会出现奇迹,希望有个人来陪伴她。

不料,真的有一位浪漫诗人叩响了林家寓所的大门,出现在白云黑裙、学生短发的少女林徽因的生活里。

那时的伦敦的雨真像一个童话的梦境。

那么这雨疏风聚、红瘦绿肥的春日里,同样寂寞的少女李清照有谁来陪一陪呢?

在这首《如梦令》词里,“绿肥红瘦”一语是照亮全词的精妙之笔。

“绿”是叶,“红”是花,两种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

“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稀少零落,是两种情态和形状的对比。

平平常常的四个汉字,这么一搭配显得如此色彩鲜明、生动可感。

《藏一语腴》有云:

“李易安工造语,《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李清照笔下的随意一抹,嫣红可人的海棠花也从此有了个雅称:

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的女人花,在红尘中寂寞地开放,多情地摇曳,谁能安慰她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终于,少女李清照的爱情鸟飞来了。

这是她青涩的初恋,就在这首《浣溪沙》里,透出了李清照在最美好年华最隐秘的心事,她居然和情郎约会了。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

“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

“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

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

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

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

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

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

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

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

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

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