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产热营养素与能量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1265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 产热营养素与能量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01 产热营养素与能量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01 产热营养素与能量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01 产热营养素与能量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01 产热营养素与能量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 产热营养素与能量Word格式.docx

《01 产热营养素与能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 产热营养素与能量Word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1 产热营养素与能量Word格式.docx

4营养素(生理)需要量

(nutritionalrequirement)

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健康所需要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量。

最低需要量:

生理平衡(生理需要量)

适宜需要量:

生长、健康、劳动能力

5、营养素供给量标准:

也称每日膳食营养供给量

(RDA,RecommendedDietaryallowances)

在生理需要量基础上,考虑人群安全率、饮食习惯、食物生产、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国家行政部门或营养权威机构制定的营养素适宜摄入量。

RDA特点:

✓高于生理需要;

✓绝大多数;

✓制定;

✓每日量、一个时期。

1)估计平均需求量EAR:

特定人群、平均需要、50%个体

2)推荐摄入量RNI:

相当于RDA,满足97-98%

RNI=EAR+2SD或=1.2xEAR(变异系数10%)

3)适宜摄入量AI:

健康人群、观察或实验,不准确(>

RNI)

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

UL,所有个体无危害,>

UL,毒副危险增加

DRIs的特点:

✓2000年制定;

✓预防慢性病为目标(RDA预防营养缺乏);

✓一组指标。

二、本章分七节,分别讨论

第二节、蛋白质(protein)

一概述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

是含C、H、O、N、S等元素高分子含

氮化合物。

N:

16%

人体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组成。

✓8种必需氨基酸:

缬、异亮、亮、苯丙、蛋、色、苏、赖氨酸

✓12种非必需氨基酸:

甘、丙、脯、酪、半胱、天冬、谷、

组、精、丝氨酸;

天冬酰胺、谷氨酰氨

必需氨基酸(EAA,essentialaminoacid):

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由

膳食供给满足生理需要的氨基酸。

成人8种:

缬、异亮、亮、苯丙、蛋、

色、苏、赖(借一两本淡色书来);

幼儿9种:

8种+组氨酸。

条件必需氨基酸:

酪、半胱氨酸由蛋、苯丙氨酸转变,如

其食物供应充足,分别可减少蛋、苯丙氨

酸的需要量30%、50%

非必需氨基酸

(NEAA,non-essentialaminoacid)

其它的氨基酸。

同样需要、可合成而已。

二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构成机体组织和更新修复

人体16~19%;

更新修复,每天3%,合成与分解处于

动态平衡。

氮平衡(Nitrogenbalance)

在一定时间(24h)摄入与排出的氮量基

本相等,称为氮平衡。

用于测试人体蛋白质需要量、衡量蛋白

质质量、评价蛋白质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数学表达公式:

NB=I-E=I-(F+U+S)

氮平衡=摄入氮-(粪氮+尿氮+皮肤等排出氮)

✓正氮平衡

摄入氮>

排出氮

如:

婴幼儿、青少年

✓负氮平衡

摄入氮<

消耗性疾病患者

影响氮平衡的因素:

能量与蛋白质的供给:

能量要充足

机体活动量

合成与分解激素

试验的试验期的时间不能太短(5-8天)

提供机体氮源,构成体内重要物质

重要生理活性物质,如酶、激素、Hb、

抗体、核蛋白等。

提供热量:

4kcal/g

三、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

(一)膳食调查:

摄入量、氮平衡

(二)人体测量:

身高、体重

(三)实验室检查:

血清蛋白(ALB)、Hb

(四)蛋白质缺乏症

生长发育迟缓、贫血、易感染、

蛋白质营养不良等

消瘦型(marasmus):

蛋白质、能量

水肿型(kwashorkor):

蛋白质

Proteindeficiencydisease,TypeMarasmus

Proteindeficiencydisease,TypeKwashiorker

(五)蛋白质过多

伴随动物脂肪过多

肾负担加重、肾功能不全

四、食物来源和供给量

2、供给量

占总热量的10-15%,0.8g/(kg.d)

成人:

70~80g/d;

孕妇:

增加5g、15g、20g;

乳母:

增加20g。

五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食物的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的质量高低,数量是基础。

动物性食物如畜肉10-20%,大豆35

-40%,其他植物性食物如谷类7.5-15%。

蛋白质含量测定:

凯氏(kjeldahl)定氮法,计算N量

平均蛋白质含N:

16%

食物粗蛋白含量=含N量x6.25

蛋白质消化率(digestibility)

蛋白质真消化率=X100%

蛋白质表观消化率=X100%

✓真消化率>

表观消化率

✓反映被消化酶分解程度,值越高,吸收利用越好。

✓受人体因素影响:

消化功能、情绪

✓受食物因素影响:

植物<

动物。

蛋类98%,乳类97-98%,肉类92-94%,植物一般低于80%

蛋白质生物学价值(biologicalvalue,BV)

反映蛋白质利用率。

蛋白质生物学价值=x100%

v储留氮(利用)=吸收氮-(尿氮-尿内源氮)

v吸收氮(吸收)=摄入氮-(粪氮-粪内源氮)

v常见食物的BV:

鸡蛋94、牛奶90、猪肉74、大米77、

黄豆64

v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的高低,主要决定于EAA含量和比值,即氨基酸模式。

v氨基酸模式(aminoacidpattern)

某食物蛋白质的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以色氨酸含量为1时的标化比例。

色:

苏:

异:

缬:

赖:

蛋:

苯:

(mg/kg)3.57101012131414

(比值)1:

2:

2.8:

3.4:

3.7:

4.0:

4.0

当食物蛋白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越接近,必需氨基酸被机体利用的程度(BV)越高,其营养价值也越高。

v参考蛋白质(referenceprotein)

鸡蛋的蛋白质与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非常接近,实验中作为参考蛋白,或标准蛋白。

v限制性氨基酸(LMA,limitingaminoacid)

与标准蛋白(鸡蛋)比较,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EAA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他的EAA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

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EAA为限制性氨基酸(LMA)。

最低的为第一LMA,依次类推为第二、三…LMA。

例如,谷类蛋白质,第一LMA为赖氨酸;

豆类则为蛋氨酸;

鱼翅为色氨酸(缺鲜味)。

v蛋白质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action)

多种食物混合食用,其蛋白质之间相互补充EAA的不足,提高整个膳食的蛋白质营养价值。

例如,大米和大豆混合膳食。

其他评价指标:

✓蛋白质净利用率(NPU)(自学)

反映蛋白质在体内被利用的情况。

蛋白质净利用率(%)=BVx消化率

储留氮

=x100%

摄入氮

✓蛋白质功效比值(PER)(自学)

测定生长发育中的幼小动物平均摄入

1g蛋白质所增加的体重克数来表示蛋白质

被机体利用的程度。

动物体重增加g数

PER=

摄入食物蛋白总g数

✓氨基酸评分(AAS)或称化学评分

反映蛋白质构成和利用关系。

鸡蛋蛋白质作为标准蛋白(参考蛋白)。

被测蛋白质每g氮中某氨基酸量(mg)

AAS=

标准蛋白质每g氮中该氨基酸量(mg)

第一LMA的评分值,即为该蛋白质的评分。

●完全蛋白(completeprotein):

肉蛋奶

●不完全蛋白(incompleteprotein):

鱼翅

●半完全蛋白:

玉米蛋白

summary

掌握氮平衡;

蛋白质生理功能;

必需氨基酸种类、氨基酸模式和限制性氨基酸;

食物来源与供给量。

熟悉蛋白质分类;

食物蛋白质营养评价,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

了解蛋白质代谢;

氨基酸分类。

第三节脂类(lipids)

一、概述

(一)脂类分类

(二)代谢途径

❑分类:

(略)

脂类

❑代谢途径(略)

▪立即的能源

▪储存的能量

▪细胞结构成分

▪其他必需化合物的中间成分

二脂类的生理功能

供能与储能物质

9kcal/g

充足脂肪,节约蛋白质作用(脂肪供能

充足减少蛋白质用作能源物质)。

构成机体(细胞)组织和重要物质

磷脂:

细胞膜流动性、神经鞘磷脂

脂蛋白:

吸收、转运、代谢的功能成分

糖脂:

脑苷脂,神经节苷脂

胆固醇:

类固醇激素、VD3原。

促进脂溶性Vit的消化、吸收、转运

VitA、D、E、K

食物色香味,饱腹感

提供必需脂肪酸

v必需脂肪酸(EFA,essentialfattyacid)

人体不可缺少,但自身不能合成、必

需由食物提供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亚油酸(C18:

2,n-6)

α-亚麻酸(C18:

3,n-3)

✓参与生物膜结构:

线粒体、细胞膜的膜磷脂

✓参与磷脂和胆固醇酯化:

运输、代谢

✓体内重要生物活性物质的来源:

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白三烯类/血栓素,与炎症、血小板凝聚、免疫等有关

三、食物来源与供给量

❑磷脂:

蛋黄、瘦肉、脑、肝、肾等

❑胆固醇:

肉类、脑、内脏、蛋黄、奶油等

❑EFA:

主要植物油类,例如:

棉油55%

豆油52%

芝麻油44%

玉米胚油48%

❑EPA(C20:

5)、DHA(C22:

6):

深海鱼类

脂类供给量

占总热量的20-25%;

饱和脂肪酸占总热量10%以下;

EFA占总热量3%以上,占总脂类10%;

饱和:

单不饱和:

多不饱和=1:

1:

1

四、食物脂类营养价值评价

消化率

植物油熔点低,消化率高。

动物脂肪相反。

EFA含量

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EFA含量越高,营养价值越高。

脂溶性维生素含量

鲨鱼肝油含量最多;

猪油内不含维生素A、D;

植物油含VitE高

脂类稳定性

不饱和脂肪酸

VitE的含量

summary

掌握脂类生理功能;

必需脂肪酸概念、种类、生理功能;

脂类食物来源与供给。

熟悉食物脂类营养评价。

了解脂类分类、代谢;

必需脂肪酸分类与命名。

第四节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s)

(一)碳水化合物概念

含C、H、O三种元素化合物、分子式

多为:

Cn(H2O)n

(二)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单糖(3-7C):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山梨醇、甘露醇等。

双糖:

麦芽糖、蔗糖、乳糖等。

低聚糖(2-10单糖):

棉子糖、水苏糖、低聚麦芽糖、低聚果糖等。

多糖:

淀粉、糖原、纤维素等。

(三)不可利用的多糖

膳食纤维(dietaryfiber)

存在植物体中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有独特的生理功能。

特点:

持水性

抗性淀粉(resistantstarch)

健康人小肠内剩余的、不被消化吸收的淀粉及其降解产物总称。

类似膳食纤维生理特性,但不易保持水分。

小肠部分消化,结肠发酵完全吸收

(四)血糖指数(glycemicindex,GI)

分别摄入含50g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50g葡萄糖后2h血浆葡萄糖糖耐量曲线下面积之比。

衡量CHO对血糖反应的有效指标

GI越小,食物升血糖程度越小;

糖尿病:

低GI消化道病:

高GI

●葡萄糖的GI标准化为100。

●精制米:

高达80-90,面粉40-60

●根茎类蔬菜:

土豆80-85

●高糖水果:

西瓜、菠萝和香蕉50–70

●坚果和豆类:

10-20。

●动物性食物:

肉类、鱼类和蛋类接近0。

一般,精加工、含糖高的食物GI高

GI瘦身法

二、生理功能

最直接、最经济、最主要的供能\储能

物质。

葡萄糖、糖原的形式

4kcal/g

参与构成机体组成的重要物质

糖蛋白(核糖)、

粘蛋白(信息传递)、

糖脂(脑苷脂)。

物质代谢的“中转站”

通过三羧酸循环,参与

脂肪酸(酮体)、氨基酸的代谢

改善食物感观品质

美拉德反应(氨羰基反应)

碳水化合物对蛋白质节约作用;

抗生酮作用;

解毒作用(肝葡萄糖醛酸);

调节血糖。

三、食物来源与供给量

❑食物来源

粮谷类(70-80%),薯类(20-25%),

豆类(21-60%),坚果类,食糖(蔗糖),

酒精等。

❑供给量

供热比60-70%

掌握碳水化合物生理功能;

血糖指数概念与

意义;

食物来源。

熟悉不可利用多糖的概念。

了解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第五节能量(energy)

一、概述

能量(energy)是一个系统作功的能力。

体内能量,一方面,不断释放出热量,

维持体温恒定并向环境散发,另一方面,

作为能源维持生命活动(ATP)。

能量单位及换算

国际单位:

焦耳(焦,J),常用kcal

换算关系:

1kcal=4.184kj

能量来源:

三大产热营养素

能量系数:

蛋白质:

4kcal/g

脂肪:

9kcal/g

碳水化合物:

4、9、4称能量系数(产热系数)

二、人体的能量消耗

基础代谢(basalmetabolism)

最基本生命活动(体温、心跳、呼吸、细胞与器官基本功能)的消耗、是热能最重要部分。

用基础代谢率(BMR)表示,其影响因素多,包括体形与瘦体质、年龄、性别、内分泌、应激等。

❑体力活动

与职业、活动强度、时间有关。

占总能量消耗15-30%;

体力活动分轻、中、重三级;

肌肉发达、体重越重、活动时间越长

消耗的能量越多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specificdynamicaction,SDA)

摄食过程中额外增加能量消耗的现象。

混合性食物SDA相当基础代谢的10%。

又称食物热效应(Thermiceffectoffood,TEF)。

TEF与食物营养成分、进食量、进食频

率有关;

不同产热营养素其SDA不同,富含蛋白

质食物>

碳水化合物>

脂肪;

进食快>

进食慢。

❑生长发育和特殊生理需要

婴幼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

热能的消耗同能量需要一致。

三、人体能量需要及供给

1、食物来源(供热比)

碳水化合物:

60~70%

脂肪:

20~25%

10-15%

早、中、晚餐能量:

30%、40%、30%

成人中体力:

2300~2700kcal/d;

体力劳动分级、男女不同,孕、乳、儿童

各年龄不同。

3、能量平衡

能量平衡:

能量摄入=能量消耗

能量不足:

摄入<

消耗,儿童生长受阻

能量过剩:

摄入>

消耗,心血管疾病

掌握能量单位及换算;

能量来源与能量系数;

人体能量消耗;

能量的供应。

熟悉能量平衡

了解人体能量需要量测定、推算

第六节

矿物质(minerals)

一、概述

体内各种元素,除主要以有机化合物

形式存在的C、H、O、N外,其余元素无论

含量多少,存在形式如何,统称矿物质,

亦称为无机盐、灰分,包括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macroelements)

含量大于0.01%,占无机盐总量的99.9%,如:

钙、磷、钠、钾、氯、镁、硫等

❑微量元素(microelments)

含量极微,小于0.01%。

铁、锌、碘、硒、铜、钼、铬、钴、

锰、硅、硼、钒、镍、氟、铅、镉、汞、

砷、铝、锡等。

必需微量元素(essentialmicroelements)

满足人体生理功能,必需由膳食补充

的微量元素:

铁、锌、碘、硒、铜、钼、

铬、钴等8种;

可能的必需微量元素:

锰、硅、硼、钒、镍等5种。

此外,具有潜在毒性,低剂量时可能具有功能作用:

氟、铅、镉、汞、砷、铝、锡等7种。

❑元素特点:

人体不能自身生成、也不能代谢消失,必须食物提供;

微量元素生理剂量和中毒剂量相差不大,易过量中毒。

❑生理功能

(1)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

(2)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3)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

(4)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

(5)构成酶的辅基、激素、维生素、蛋白质和核酸的成分、酶的激活等。

二、各类元素

(一)、钙(calcium)

850-1200g/人,占人体体重的1.5-2.0%

99%:

骨骼牙齿

0.5%:

与柠檬酸鳌合或与蛋白质结合

离子形式存在于软组织、细胞

外液、电解质液中。

这1%,统称混溶钙池,与骨钙保持

动态平衡,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状态非常

重要。

1、生理功能

(1)构成骨骼牙齿(10-12年Ca更新一次)

(2)维持神经与肌肉活动兴奋性

(Ca低、兴奋性增高)

(3)促进体内某些酶的活性。

(4)参与凝血酶原激活过程。

(5)其他:

激素分泌、体液酸碱平衡、维

持渗透压、细胞内胶质稳定等。

2、缺乏症

由于膳食缺乏;

日光照射不足;

胃肠

吸收障碍等导致。

(1)婴儿:

佝偻病。

(2)成年人:

骨软化-骨质疏松-自发

性骨折。

3、过量缺乏症

肾结石

奶碱综合症

干扰其他物质吸收

4、吸收和利用

❑不利吸收的因素:

草酸盐、植酸盐(与Fe竞争);

脂肪酸(皂钙);

膳食纤维(糖醛酸残基);

磷酸盐(Ca/P);

药物(制酸剂);

❑有利吸收的因素

VD

乳糖(可溶性鳌合,PH值下降)

氨基酸(可溶性络合)

蛋白质摄入量不足

❑影响最大的是机体钙需要的状况

婴幼儿、孕妇、乳母、老年人,吸收率可达60-70%,而一般成人肠道吸收20-30%。

5、食物来源与供给量

(1)食物来源

我国主要是豆类及其制品。

在牛乳(104mg)及其制品、水产品(海虾146mg,河虾325mg)、鱼、虾皮(991mg/100g)等含量较高。

(2)供给量

成人:

800mg

孕妇:

1000,1000,1200mg

乳母:

1200mg

(二)铁(iron)

体内铁:

4-5g/成人;

60-75%:

血红蛋白、肌红蛋白

25-30%:

储存于肝、脾、骨髓。

1、生理功能

(1)组成Hb、肌红蛋白、细胞色素A、

呼吸酶。

参与体内O2和CO2的转运、

交换、组织呼吸

(2)红细胞的成熟。

(寿命、溶血)

(3)其他:

β-胡萝卜素→VA;

嘌呤与胶原合成;

抗体产生;

药物解毒。

VCD

2、缺乏症:

(1)缺铁性贫血:

分三个阶段ID、IDE、IDA

(2)其他:

孕妇流产、早产;

胎儿、新

生儿唇腭裂畸形

3、过量与毒性:

口腹铁剂和输血

(1)急性铁中毒:

胃肠道出血坏死

(2)慢性铁中毒:

肝铁异常蓄积-含铁血黄素沉积症

器官纤维化

4、铁的形式与来源:

食物中多数为Fe3+;

少数为Fe2+.

前者主要在植物性食物中,为非血红素

铁,吸收率<

10%,一般吸收率5%;

Fe3+必

须还原成Fe2+才能吸收(Vc)。

后者主要在动物性食物中,为血红素铁,吸收率达10-30%,受影响因素少。

5、吸收和利用

主要是指非血红素铁(植物性食物)

(1)不利吸收因素:

植酸盐、草酸盐、磷酸盐、碳酸盐;

胃酸缺乏或制酸药;

锌、铁盐竞争;

脂肪消化不良。

(2)有利吸收因素:

VC:

(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