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辽宁省届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辽宁省届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辽宁省届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全部包罗在内。
无所适从:
不知依从谁或按哪个办法做才好;
莫衷一是:
不能断定哪个对,哪个不对。
也指意见纷纭,分歧很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包括”和“囊括”:
都有包含的意思,但范围的大小不同。
“囊括”是全部包罗在内,“包括”是包含之意,仅指其中一部分,不是全部。
“莫衷一是”和“无所适从”。
适:
往。
从:
跟随。
不知道听从哪一个好,或,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听从”,一般是指在众多言论、观点中无法选择。
莫:
不能。
衷:
折衷,断定。
是:
对。
不能断定哪个对,哪个不对,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这个成语侧重的是“不一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只是不一致而已。
这个跟“无所适从”是不同的,后者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观点。
只要:
表充分条件;
只有:
表必要条件。
“淹没”指大水漫过、盖过,也引申指一物盖过一物,例如:
风雨声淹没了他的呼救声。
“淹没”的对象一般是具体的物体;
“湮没”现在常用的意义是“埋没、没人知道”,一般是指人或社会事物。
所以这里选“湮没”更加合适。
3.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①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②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③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④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A.语段中的加点词语“这么”、“土地上”“傲然挺立”、词性依次是:
代词、名词短语和偏正短语。
B.“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句中语“树中的”作定语。
C.“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这是一个并列复句。
D.语段中划线句的排列顺序没有错。
改为: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从句式的长短考虑,也应以短句为先。
4.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字永叔,有作品《周元公集》
B.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包括小令和散套。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其中“天净沙”是题目,“秋思”是曲牌。
C.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答案】B
B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
A周敦颐字茂叔。
C安徒生是现实主义作家。
D桑菲尔德庄园最重要。
已经报错。
D项拆丢。
D项原句为: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故事主要发生在劳沃德学校、桑菲尔德庄园、圣•约翰家三个地方,其中劳沃德学校最重要。
点睛:
考查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
勃朗特,故事主要发生在劳沃德学校、桑菲尔德庄园、圣·
约翰家三个地方,其中劳沃德学校最重要。
5.诗文填空。
(请规范书写)
①故虽有名马,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
②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
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人之所无莫甚于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④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骈”“槽枥”“辨”等字词的书写。
二、阅读理解
(一)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咏 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 ①湘妃:
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
②上宫琴:
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6.下列对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
B.第二句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7.这首诗运用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6.C7.《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不慕奢华、不事权贵,的高尚志趣。
【解析】
6.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C项,诗句原意是“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作上宫的宫琴”,这里的解释完全弄反了。
7.试题分析:
考查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要了解诗句的内容,看看诗句都描写了什么,然后联系到人的某些品格。
本诗歌的标题为咏竹”,内容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有人一样的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氵、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不慕奢华、不事权贵,的高尚志趣。
答此题的关键是要从竹子的品格联想到人的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
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
十岁通五经。
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
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
“子,谪仙人也。
”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
遂荐于玄宗。
召见金銮殿,论时事。
因奏颂一篇。
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
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
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
恳求还山。
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
“汝何人,敢无礼?
”白供状不书姓名,曰: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天子门前,尚容走马;
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宰惊愧,拜谢曰:
“不知翰林至此。
”白长笑而去。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
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
璘败,累系浔阳狱。
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
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
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岁通五经通:
通晓B.白益傲放益:
更加
C.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辟:
开辟D.璘败,累系浔阳狱累系:
捆绑
9.断句(断三处)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答案】8.C9.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
10.①高力士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
②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
③我的孩子,很久没有看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像个姑娘一样呢?
8.试题分析:
C“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辟:
开辟”加点词解释不正确。
辟:
征召。
9.试题分析: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
译为: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
10.试题分析: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摘”“若”“竟”“类”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奇之”意动用法的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
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
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
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
“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
”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
于是向玄宗推荐了李白。
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
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
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
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
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
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
后来他恳求回乡。
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
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
“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
”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
“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
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
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
”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
“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
”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
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
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
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
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
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
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
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
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
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
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
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
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
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
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
方言还能活多久?
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
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
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
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
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
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
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
——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
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
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
”“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
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11.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描述方言价值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言里有亲切的乡土情。
B.方言里蕴含着文化。
C.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强。
D.方言不能体现一座城市的特点。
12.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
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答案】11.D12.现象:
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讲甚至听不懂绍兴本地话。
学者的解释:
全球化时代,需要公共语言交流,而方言的沟通交流价值不断减少,使用方言的机会就不断减少,因而年轻一代对方言了解的也就越来越少。
11.试题分析:
D不正确。
“方言不能体现一座城市的特点”这不属于在描述方言价值的范畴。
方言的价值在于有亲切的乡土、情蕴含着文化和艺术表现力强。
12.试题分析:
考查学生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
一问,首先要理解好原文,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此处可概括出“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讲甚至听不懂绍兴本地话”即可。
二问,考查对材料要点的概括。
通读材料二,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并分析关键句,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可从全球化时代,需要公共语言交流这个角度考虑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不能只活在秀场上
王钟的
“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热播后,获得冠军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武亦姝获得了“古典才女”的美誉。
然而,思想界随即引发了背诵古诗词是否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争论。
一些评论者认为机械地背诗比的不过是记忆力,与一个人的古诗鉴赏能力无关,更有学者不乏犀利地指出:
少年人,背个诗词算什么本事?
平心而论,“中国诗词大会”推广传统诗词文化的成效有目共睹。
观众在春节期间远离了牌桌,消停了酒席,坐在电视机前欣赏选手的精彩对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人培养诗词修养同样从背诵开始,牙牙学语的童生在启蒙阶段背诵古诗词,大多“少年不识愁滋味”。
这无妨诗词文化的浸润,待到年岁增长,涉世渐深,自然明白“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悲戚。
古诗词传播的最大挑战是其本身缺乏现实活力。
古人吟诵古诗词,不光因为古诗词是高雅文化,也因为其是流行文体,《诗经》的十五国风和宋词可以说是流行音乐歌词。
士大夫沉醉其间,引车卖浆者流亦参与其中。
然而,自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逐渐取代古文,新诗取代旧诗,古诗词就脱离了寻常人的文化生活。
如今,有能力创作古体诗的人属于小众中的小众,而且其创作水平与古人的距离岂止是十万里!
这也是很多类型的传统文化在传播中遭遇的共同尴尬。
在日常场合穿汉服,难免引发路人侧目;
用毛笔写一封信,会被人嫌弃速度太慢。
很多时候传统文化成了表演,被刻意为之。
对多数普通人来说,背诵古诗词最大的“用处”,是回答中小学语文考试的诗词填空。
多少人观看《中国诗词大会》时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光,莫不因为那是自己记忆力最好、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
为单纯地背诵古诗词辩护者,往往强调这是一种“无用之用”,能够让学习者获得精神幸福。
然而,这么理解传统文化,潜台词似乎认为古诗词就该“曲高和寡”。
毕竟,能够领悟“无用之用”妙处的只是少数人,精神幸福也存在很多层面的解读。
打游戏、做游戏直播感到精神上很幸福,甚至将之上升为电子竞技的层面,也逐渐被社会所认可。
推广传统文化的目标,显然不能仅限于少数人的自斟自饮。
要让传统文化在更广阔范围生机盎然,就必须让其在更现实的层面产生影响。
诗歌仍然是有生命力的文体,现代诗依然有较多受众。
将古诗词元素融汇于现代诗中,或许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
像诗人郑愁予那样在创作中结合古诗词意象,就是基于传统的创新。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写诗成为诗人,古诗词欣赏能力也未必与背诵能力成正比,但在日常文字表达中化用古诗词,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上雍容起来。
首先是文化受尊重,其次才是传统文化受尊重。
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要避免一种倾向——传统文化成为独立的、与现实隔绝的文化。
与一些得到良好传承的地域文化不同,中华文化在近现代经历了激烈的变动,旧文化几乎在一夜之间从现实生活中退出,这种狂飙突进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
弘扬传统文化不能脱离现实文化格局,要在渐进中重拾濒临丢失的文化元素。
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鲍勃•迪伦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评委会公布的获奖理由是“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作为一名流行歌手,鲍勃•迪伦继承了美国的传统文化,其文学造诣获得专业领域认可,可见传统文化也能在公共流行中获得现实生命力。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02月14日02版)
13.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播问题所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4.说说第2段画线句中两次引用古诗的妙处。
15.文章开头段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13.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要避免一种倾向——传统文化成为独立的、与现实隔绝的文化,而应让传统文化在现实文化格局中获得活力。
14.对比论证,将童生启蒙阶段背诵古诗词的状态与长大后在古诗词浸润下诗词修养的提高进行对比,突出古诗词的浸润效果,使得论证具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
15.叙述《中国诗词大会》热播后引争议引出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3.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要点的概括。
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可抓住关键句“要让传统文化在更广阔范围生机盎然,就必须让其在更现实的层面产生影响”等进行分析。
14.试题分析:
考查引用古诗的妙处。
首先要明白所引用古诗的内容,然后再理解引用所产生的效果。
效果主要从构成对比的角度作答,要把对比的双方说清楚。
对比是为了突出一个方面,即突出古诗词的浸润效果,也就是对观点的论证作用。
另外引用古诗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丰富了文章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15.试题分析:
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
文章开头的内容是《中国诗词大会》热播后引起的争议,目的是引出论题,作为事实论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议论文所举的事例不管是放在开头,还是放在中间,都有作为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
曾经有过的落日
陆平
①不经意间,望着天际那一轮正在沉沉下坠的落日,忽然心头怦然一动,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遥远,很亲切,好像在潜意识中已经驻留了好久,感受着一种靠近归宿的温暖,就像一个疲惫的行人,终于在朦胧的暮色间看见了远处可以落脚的村落。
而那个时候,你或许正伫立在高楼层自家温馨的窗前,或许正漫步在旷野宁静的小道,或许正骑着车子在下班的人流中。
②记忆中确实有过那样一刻,扶着把铁锹,痴痴地望着遥远的那轮落日,大地是一片温和得无法表达的金黄。
一只不安分的鸟雀盘旋在空中,叫着“归去,归去”。
而那里,炊烟早已经袅袅飘起,一盆清冽的凉水,小桌上一海碗汤面,一盘浓浓醋味的洋芋丝,还有一夜甜美的梦。
③那回出差回来,邻座的小女孩奶身奶气地唱起一支熟悉的歌:
“……赤足走在窄窄的田埂上/听着脚步噼啪噼啪响/伴随着声声亲切的呼唤/带我走进童年的时光……”童稚的歌声天真、质朴。
车窗外又是那一轮亲切的落日。
那一刻的落日随着长途行驶的列车久久不肯离去。
一种不舍的柔情,一种神秘的饥渴,一种久远的感动,更有一种回归的安谧,充盈在疲惫的心头。
童年的落日,跟晚年的落日,应该是同一个太阳。
落日实在并不比东升的旭日和朝霞低下,尽管人们习惯于对朝阳的赞美。
④几年前,在西双版纳的一个傍晚,一车游人已经疲惫地靠向座,连导游也是一副恹恹的模样。
这时,落日在凤尾竹编织的绿色网隙展开一幅迷离的情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正如朦胧之中的的月牙,还如闪闪烁烁的星辰……这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的赐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