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初一地理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1185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洲》初一地理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美洲》初一地理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美洲》初一地理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美洲》初一地理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美洲》初一地理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洲》初一地理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美洲》初一地理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洲》初一地理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洲》初一地理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三节美洲

二、教授新课

㈠新大陆

(简单介绍,以趣味为主。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简单介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西印度群岛

强调白令海峡以及巴拿马运河的地理分界线作用和交通作用

2.读图1-31总结美洲的地理位置

(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北美洲:

⑴最北在北极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东在30°

w以东,最东在180°

经线以东。

⑵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

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

S以北,最东在30°

w以东,最西在80°

w以西。

⑵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麦哲伦海峡)。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查漏补缺,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学生。

最后教师进行综述。

3.介绍拉丁美洲的来源、含义、语言、国家等.有学生了解这些知识,鼓励学生讲解,锻炼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平日中对地理事物、地理问题的搜集、思考。

逐步养成独立自主思考地理问题的习惯。

三、总结本节课内容(对于知识的回忆要积极主动。

四、作业: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经过前面课程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对于怎样分析地理位置、地形的方法较熟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独立、主动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总体掌握情况较好。

北美洲北濒北冰洋,南滨墨西哥湾,东、西分别面临辽阔的大西洋和太平洋;

东北隔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欧洲相望,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对。

大陆东西两个极点是拉布拉多半岛上的查尔斯角(西经55°

40′,北纬52°

13′)和阿拉斯加半岛上的威尔士角(西经168°

05′,北纬65°

35′)。

本大陆北部伸入北极圈,最北点是布西亚半岛的默奇森角(北纬71°

59′),而格陵兰岛的莫里斯—杰苏普角(北纬83°

39′)是北半球陆地最接近极地的地方;

大陆最南端为塞布尔角上的东角(西经81°

05′,北纬25°

07′)。

北美洲的这种地理位置,同亚欧大陆非常相似,它纬向延伸很广,几乎穿越了北半球除赤道带以外的所有气候带,南北各地地面受热状况有很大差异,这就决定北美洲气候类型多样性。

又由于北美洲大陆轮廓北宽南窄,略呈一倒置梯形,大陆的大部分面积位于北纬30°

~70°

之间,其中北纬50°

最为宽广,因此,北美洲主要属温带和亚寒带气候型,尤以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

北纬30°

以南,因面积不大,亚热带气候型所占面积很小。

北美洲东西均临大洋,因而使东西岸的气候类型完整而有规律地南北更替,只是由于北美大陆的面积比亚欧大陆小,冬夏海陆热力差异的程度没有亚欧大陆大,因而北美大陆东部不具备亚洲东部那样典型的季风气候。

南美洲位于西半球的南部,除大陆西北通过狭窄的巴拿马地峡与北美洲相连外,均为大洋所环抱。

东濒大西洋,北滨加勒比海,西临太平洋,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南美大陆北宽南窄,略似三角形。

北部瓜希腊半岛顶端的加利纳斯角,位于北纬12°

25′,是大陆的最北点;

大陆最南端是面临麦哲伦海峡的弗罗瓦德角,位于南纬53°

54′;

而火地群岛最南部的合恩角(位于合恩岛上)则达南纬55°

59′。

大陆东西两个极点分别是巴西东端的布兰科角和秘鲁西北端的帕里尼亚斯角,它们所处的经度分别为西经34°

46′和西经81°

20′。

该洲南北跨66~68个纬度,最长距离达7,150公里;

但大陆的主要部分位于北纬10°

至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范围内,南纬5°

是大陆最宽处,达5,150公里。

南回归线以南,大陆显著收缩,南纬40°

处大陆宽仅600~700公里,南纬50°

~55°

之间则在400公里以下,因此南美洲属亚热带和温带纬度的地区相当有限。

纬度位置决定着一地区的太阳辐射状况、在大气环流中的地位以及环流气团的特性等。

南美洲的地理位置及其大陆形状,决定了热带气候类型在该洲占绝对优势,特别是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干湿季气候范围最广。

年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为140~160千卡平方厘米,辐射平衡常年处于正值;

在全球行星风系中,主要隶属于东北信风带和东南信风带与赤道辐合上升带。

加以南美洲除西北隅与中美地峡相连外,均为大洋环抱,所以信风来自大洋,以盛行湿润海洋气团为主,造成南美洲热带领域内几乎不存在像非洲撒哈拉那样的大陆性沙漠。

这是南美洲气候具有温暖性和湿润性特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美洲自南回归线以南,大陆显著变窄,至南纬52°

已近大陆尾闾,这不仅使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大大局限,而且缺乏水平地带的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更无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

日界线也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它的设置是为了避免日期混乱。

日期混乱问题,是在下列两种情形下产生的:

——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混乱:

当年麦哲伦率领他的船队,自西班牙启程向西航行(他的目的地却是东方)。

三年后,当幸存者的船只回到始发港时,发现航行日志上记载的日期,比岸上的日期“少”掉1日。

这在当时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造成这一混乱的原因是,船舶在向西行进中,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推迟,即每天都在推迟中午的到来。

按这种被延长了的昼夜来计算日子,在绕行地球一周后,便要减少1日。

反之,若船舶向东航行,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提早,昼夜缩短,环球一周后,日期便会“多”出1日。

如果没有适当的措施,每绕行地球一周,日期便差1日。

这就造成日期的混乱。

——时刻换算中出现日期混乱:

时刻换算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日期问题。

已知一地的时刻,推算另一地点的时刻,向东推算和向西推算的结果,虽然得到的钟点相同,但日期却相差1日。

例如,已知北京时间(东8区)为6时,求当时的华盛顿(西5区)时间?

向东推算进11时,华盛顿时间为同日17时;

向西推算退13时,华盛顿时间为昨日17时。

若不采取适当措施,向东推算总比向西推算超前1日。

这也引起日期的混乱。

为了避免在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混乱,必须在向东航行一周中,把日期退回1日;

在向西航行一周中,把日期推进一日。

为避免在时刻换算中发生日期混乱,必须在向东推算时把日期退回1日;

或者在向西推算时把日期推进1日。

日期进退的界线,就叫日界线或国际日期变更线。

如果仅仅为了解决日期混乱的问题,日界线可以安在任何一条经线上。

显而易见,180°

经线是它的最佳选择。

180°

经线纵贯太平洋中部,为了避免它通过岛屿,给当地居民带来日期变更的麻烦,日界线有三处偏离180°

经线:

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东端向东偏离;

在美国阿留申群岛以西向西偏离;

在5°

S—51°

30′S之间向东偏离,使斐济群岛和汤加群岛等全部属于东12区。

这是因为,西伯利亚采用俄罗斯的日期,而阿留申群岛采用美国阿拉斯加的日期;

斐济和汤加历来采用新西兰的日期。

日界线的设置,把时区的排列,变无限方向为有限方向,分出了最东时区和最西时区。

日界线西侧的东12区,成了全球最东的时区,它的时刻最早;

日界线东侧的西12区,则成了全球最西的时区,它的时刻最迟。

经日界线划分之后,东12区和西12区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二者既属于同一时区(它们有相同的钟点),又是相隔最远的二个时区(一个在极东,一个在极西,它们相隔24个时区,日期相差1日)。

东12区比西12区要早1日。

因此,船舶和飞机在越过日界线时,要变更日期:

自东12区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要退回1日;

反之,自西12区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要跳过1日.有了日界线,并在过日界线时进行日期进退,环球航行和时刻换算就可以避免日期混乱。

在上例中,华盛顿所在的西5区,只能被看作位于北京所在的东8区之西。

因此,华盛顿的时刻,只能是迟于北京时间13小时,而不是早于北京时间11小时。

但是,推算的方法可以有两种:

既可以向西推算,也可以向东推算,只要在越过日界线进行日期进退,其结果完全相同。

例如,自北京向西推算,退13时,不经过日界线,华盛顿时间为昨日17时;

若向东推算,进11时,为同日17时,因向东越过日界线,退1日,华盛顿时间仍为昨日17时。

两种推算途径结果相同,避免了日期混乱。

1.3美洲

(2)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读地形图、统计图表对比北美洲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的地形的异同之处。

通过对书地形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点。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一、复习回顾:

总结作业情况。

二、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绘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两个三角形,利用板图加深学生印象。

(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三、教授新课:

㈡对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形图1-35、1-36读图分析

小组讨论互助合作。

对照板图回答各地形区的名称。

在板图中分别标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区的代号:

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

大平原。

拉布拉多高原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指导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平均海拔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势起伏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

世界第四(600米)地势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轻高大的山脉,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区,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格陵兰岛是世界上出南极洲外冰川最广的地区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四、练习:

教材27页第1、2、3题。

五、小结:

强调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对比。

六、作业:

列表对比南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本节课的知识直观性比较强,学生可以通过地图轻松的找到答案,学生的成就感比较高,应适时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潘帕斯草原(PampasSteppe)位于南美洲南部,阿根廷中、东部的亚热带型大草原。

北连格连查科草原,南接巴塔哥尼亚高原,西抵安第斯山麓,东达大西洋岸,面积约76万平方公里。

“潘帕斯”源于印第安丘克亚语,意为“没有树木的大草原”,是南美洲比较独特的一种植被类型。

就地带性和气候条件而论,本区适宜树木生长,实际上除沿河两岸有“走廊式”林木外,基本为无林草原,一般称潘帕斯群落。

草类中占优势的是针茅属、三芒草属、臭草属等硬叶禾本科植物,另有多种双子叶植物。

豆科植物少是该群落的一大特点,特有种也较贫乏。

地势自西向东缓倾。

夏热冬温,年雨量1000~250毫米,由东北向西南递减。

以5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西部称“干潘帕”,除禾本科草类外,西南边缘还生长着稀疏的旱生灌丛,发育有栗钙土、棕钙土,多盐沼和咸水河;

东部称“湿润潘帕”,发育有肥沃的黑土。

潘帕斯现大部分已开垦成农田和牧场,盛产小麦、玉米、饲料、蔬菜、水果、肉类、皮革等,是阿根廷最重要的农牧业区,并成为阿根廷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的心脏地区。

集中了全国23的人口,45的工业生产和23以上的农业生产。

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中心,铁路、公路呈辐射状伸向全国各地。

潘帕斯草原的大部分土地已被开垦为农田和牧场.田里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牧草丰美的草原到处是白色,黄色,黑色,花色的良种牛群.草原上种植的玉米,大部分是用来饲养牛羊,牛肉产量很高.阿根廷每年要宰杀一千多万头牛,除了大部分供国内食用,还大量冷藏出口,牛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潘帕斯草原是阿根廷农牧业的主要产区,也是南美的粮仓.这里有着阿根廷全国67%的人口,80%以上的工业,以及许多重要铁路和城市,是阿根廷的心脏.

1.3美洲(3)

第3课时

通过对书28页29页的气候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

通过对图1-41、图1-42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通过读地形图、统计图表对比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的水文特征。

一、复习导入:

通过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提出问题,美洲的气候与我们亚洲有没有相似之处?

二、讲述新课:

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

㈢气候特征(指导学生读图、读书)

根据书28页图1-37和图1-38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气温。

(分别从等温线的读数、等温线的分布、等温线的走向来分析。

根据书29页图1-40分析美洲的降水量。

(分别从等降水量线的读数、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等降水量线的走向来分析。

根据书29页图1-41分析美洲的气候类型。

通过读图分析复习影响气候的各个主要因素。

鼓励学生总结。

北美洲

1.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较齐全

2.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面积最广

3.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对气候影响大

南美洲

1.南美洲主要位于热带,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

2.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利用书29页图1-42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利用书29页的活动练习题,以及图1-42分析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创设地理情境,提出问题,列出表格。

㈣河流(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和书上统计图表的判读,列表比较南北美洲最大的两条河流的特点。

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分析地形图和统计图表。

三、小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

气候的学习一直都是一个难点,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课堂上要多展示图片、数字,让学生练习自己分析。

对于学生的答案要多鼓励。

北美洲气候

北美洲大陆北宽南窄,地形结构别具一格,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气候具有下列主要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冬季寒冷,夏季暖热,年较差大,降水量适中,以夏雨为主。

1月气温最低,全洲有34面积在0℃以下,格陵兰岛中部低至-45℃,绝对低温可达-66℃;

7月气温最高,绝大部分地区在8~28℃之间,死谷地区高达38℃;

最大年较差为50~55℃,以内陆最大、东岸次之、西岸最小。

年雨量500毫米以上地区占全洲面积12强,大陆东南部、中美洲地峡、西印度群岛和西北部沿海地带均在1000毫米以上,全洲夏季降雨占40%以上。

典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面积很小,温带气候大陆性强度仅逊于亚洲。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北美洲大陆是一个独立、庞大的自然综合体,拥有热带到寒带、东岸至西岸的各种气候类型。

但受大陆轮廓制约,热带气候类型分布不广、也不典型。

而极地冰原气候面积则超过除南极洲以外的其他各洲。

温带季风气候远不及亚洲典型。

气侯类型结构的独特性在地理位置和地形结构为主导因素制约下,北美洲各气候类型在空间分布和排列上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大洲的独特性。

极地冰原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自北而南依次排列、占据着大陆北部广大地区,其中后二者呈纬向地带性横贯大陆东西。

其南,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排列图式出现了明显的东、西对比。

大致以西经100°

线为界,东部地区从北向南依次分布着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

西部地区,幅度宽大、地形差异明显,降水量发生经向变异,气候类型呈南北延伸、东西排列的经向地带性排列图式;

大陆西岸,自北而南分布着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和热带干湿季气候,这种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排列图式,既反映了西岸型气候的分布规律,又体现了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

北美洲与亚洲一样,也是北半球跨越寒、温、热三带的大陆,北宽南窄,主要属于中高纬度带,在气候的大陆性和类型的复杂多样性等方面堪与亚洲相匹。

但是,北美洲面积较小,低纬度地带范围狭窄,滨临两洋,特别是地形结构删具一格,这使北美洲的气候具有自己的特点。

北美大部分地区处于北纬30°

,主要属于北温带,约占全洲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北美洲拥有从热带到寒带的各种气候类型,东岸、西岸又不相同,西部山地又具有各种垂直气候带,可以说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除了缺失典型的赤道多雨气候外。

北美洲的气候类型结构在世界各洲中也是自成一格:

北部和东部,以气温为主导,各气候类型南北更替,东西走向;

落基山东侧及其以西地区,以降水为主导,各气候类型东西更替、南北走向。

这充分反映了纬度因素和地貌结构对气候分异的重要作用温暖湿润是南美洲最大的特色。

南美洲位于北纬12°

~南纬56°

之间,北宽南窄,赤道横贯北部,有23地区位于热带,尤以热带雨林所占范围最大,是世界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

最冷的七月平均0℃等温线在大陆南端穿过,这表明南美大陆除高山外,冬季最冷月均温是在0℃以上。

最热月均温则在10℃以上。

南美既缺乏象亚洲那种严寒气候,也没有非洲那样的酷热气候。

南美洲年平均降水量为1350毫米,是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大陆。

南美洲的干旱区约占大陆总面积的15.8%,仅大于欧洲,远小于澳大利亚、非洲、亚洲和北美洲,说明南美洲的湿润地区范围很大。

南美洲具有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小,一般降水量比较充沛的气候特征。

从圭亚纳暖流、巴西暖流上吹来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登陆和深入内陆,形成湿热的热带海洋性气候。

整个大陆气候几乎都受到从海洋吹来的信风和盛行西风影响,有信风大陆之称。

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

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以热带为主,大陆性不显著。

全洲除山地外,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均在0℃以上,占大陆主要部分的热带地区,平均气温超过20℃。

冬季远比北美洲暖和。

大部分地区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介于26?

8℃之间,远不及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的热带地区炎热。

南美洲各地气温的年较差较小,不象亚洲、北美洲那样变化剧烈。

全洲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70%以上,为各洲中沙漠面积较小的一洲。

关键字:

气候类型

北美洲气候的基本特点

1、温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

北美大陆轮廓是北宽南窄,大部分面积位于北纬30o~70o,其中以北纬50o~70o最为宽广,广大地区冬季寒冷,1月气温最低,夏季暖热,7月气温最高,气温的年较差较大。

年降水量比较适中,以夏雨为主;

北美洲西临太平洋,大陆面积比亚欧大陆小得多,因而北美洲气候的大陆性不如亚洲极端,无论是气温变化的极端性,还是夏雨集中、冬季干旱程度等方面均逊于亚洲;

此外,北美洲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分布也不如亚洲广泛。

2、气候带齐全,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北美洲南北延伸很广,地面受热状况有很大的差异。

它拥有从寒带到热带和从大陆东岸到大陆西岸的各种气候类型。

其类型多样性,与亚洲不相上下。

北美洲东部不具备亚洲典型的季风气候而代之以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但拥有亚洲缺失的极地冰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此外,北美洲热带气候类型不全,没有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

总之,北美气候类型从总体上看,以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分布范围最广,合占全洲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3、候类型结构独特。

大陆北部的极地冰原气候、极地苔原和亚寒带针叶气候分布,除极地冰原气候外,都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结构。

大致在西经98o以东地区,从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类型的排列基本体现为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纬向地带性;

西经98o以西的内陆地区,因自东向西干旱性增强,气候类型排列为东西更替、南北延伸,表现出非纬向地带性;

在大陆西岸,气候类型的排列是自北向南有规律地更替;

由温带海洋性气候经地中海气候,向热带沙漠气候过渡,同时又都作南北延伸,这是纬向地带性与非纬向地带性的综合体现。

北美洲气候形成因素

1、位置、面积和轮廓的作用。

北美洲南北延伸很广,地面受热状况差异较大,占有赤道以外的所有热量带,这就给北美洲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面积虽然大,但不如亚洲,海陆热力差异不显著,所以北美洲不具备亚洲那样典型的季风气候;

气候的大陆性也没有亚洲那样强烈。

大陆轮廓北宽南窄,大部分面积位于北纬30o~70o,其中北纬50o~70o最为宽广,因此北美洲形成了以温带、亚寒带气候类型为主,尤其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占优势。

北纬30o以南面积小,故热带气候类型也就相应减小。

而西部紧依太平洋,使北美洲大陆西岸气候类型完整,由北向南有规律的更替,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范围狭小。

2、地形的作用。

北美洲以三大纵列带为特征的地形结构,对气候分异有着重要的意义。

(1)西部科迪勒拉山系高度大,宽度大,是形成气候的障壁,对北美洲气候影响深刻。

一方面使极地太平洋气团和西风受阻,使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范围仅限于北纬40o以北的西岸;

另一方面又阻挡了极地大陆气团、墨西哥湾气团和大西洋气团的西进,使之盛行于大陆中部。

(2)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地,高度、宽度都不大,且又不连续,不能构成显著的气候分界线,但对局地区气候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3)中部大平原地势低平坦荡,南北开敞,对南北不同性质的气团畅行无阻,寒冷的北方气流南下,南方的热带气流北上,造成大陆气候显著。

3、洋流的作用。

4、大气环流的作用。

南美洲气候的基本特点

1、温暖湿润,以夏雨为主。

南美洲是个温暖的大陆。

除高山地区和南部的火地岛以外,冬季(7月)最冷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上,远比亚洲、北美洲的同纬度地区温和。

在热带地区,夏季(1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4℃~28℃,远不如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炎热。

气温年较差很小,大陆性不显著。

冬季不冷,夏季不热,体现了南美洲独特的温暖性。

全洲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