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剧场座椅送风热环境实测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0844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剧场座椅送风热环境实测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某剧场座椅送风热环境实测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某剧场座椅送风热环境实测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某剧场座椅送风热环境实测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某剧场座椅送风热环境实测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剧场座椅送风热环境实测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某剧场座椅送风热环境实测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剧场座椅送风热环境实测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剧场座椅送风热环境实测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对于后者,随着送回风温差的加大,室内的温度梯度也会随之加大,而据ISO7730的要求,人体的对热舒适标准为垂直温度梯度应小于3℃/m。

因此若加大送回风温差,也可能造成不舒适。

对于影剧院、会堂等人员密集的环境,我们对其室内条件,如建筑形式、围护结构、人员密度,使用时间等影响空调效果的因素了解有限,因此有必要进行现场测试分析,作出相应的分析与评价。

  2剧场概况

  实测的大剧场总建筑面积为62803m3,总高度为40m。

整体建筑包括大剧场、中剧场和小剧场等不同空间,是一个以剧院为中心的现代化综合性建筑,分为地下2层、中段6层和拱顶2层。

其中空调面积为35000m3,以全空气系统为主。

  大剧场共有1800座,池座要用座椅下送风,送风口为圆柱形座椅送风器,直径140mm,高190mm,其上开有均匀布置的圆孔,开孔率为40%。

该风口起到支撑座椅和送风的双重作用。

  

  图1圆柱型座椅送风器

  3测试过程及说明

  本次测试安排在剧院的一次实际演出过程中,演出过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空调处于正常运行工况。

测试内容包括:

每个座椅送风口实际风量的测量、观众席上不同人员附近的温度测量、人员热舒适问卷调查。

  风量的测量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座椅风口进行,采用热球风速仪测得风口处送风速度,乘以风口的净面积,即可算得实际送风量。

  温度的测量是在出风口处、人员的踝部、膝部、臂部、额部分别布置测试自计仪,测量出风及人体敏感部位处的温度。

图2给出了受试人员周围的温度测点布置示意图,表1则给出了各测点位置离开地面的距离。

测试中,共选择了三名观众作为受试人员。

由于每名受试人员的放热有所差别,因此人员附近的温度也是不同的。

  图2温度测点布置

  测点位置  表1测点编号12345位置出风踝部膝部臂部额部

  热舒适性调查在演出过程中进行,共分类六个时间点,分别为:

入场时、静坐十分钟后、静坐30分钟后、静坐一小时后、静坐小时后、静坐2小时后。

对这六个阶段进行热舒适性调查,内容包括对整体热感觉、局部热感觉有无吹风感和可察觉空气质量的逐时投票。

  4测试结果与分析

  4.1风口风速与风量

  座椅送风风口为均匀开孔,但上下各排小孔处的风速并不相同,其实测特点为上大下小。

最上排小孔处的速度约为/s,最下排小孔处的风速约为/s,平均风速为/s。

计算得送风风量为/h,和设计风量基本一致。

  4.2送风温度

  测试过程中,送风温度都比较稳定,最大值为℃,最小值℃,平均℃,为设计送风温度。

  4.3受试人员附近温度分布

  受试人员1温度分布

  图3给出了受试人员1附近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值。

表2给出了受试人员1附近的温度的平均值。

  图3受试人员1附近的温度分布

  受试人员1附近温度的平均值  表2

受试人员1测验点12345平均温度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到,各测点的温度都比较稳定,温度的波动在℃以下。

从送风口到人员踝部的水平距离中,温度升高了℃。

在置换通风中,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吊顶的温度一般高于其他壁面的温度并向其他壁面辐射热量。

当室内热交换达到稳态时,地面将这部分辐射热量以对流的形式传给风口送出的冷风,所以地面对出流空气有加热的作用。

从踝部到膝部的距离中,温度升高了℃,从膝部到臂部的距离中,温度升高了℃,相反的,从臂部到额部米的距离中,温度降低了℃。

整体温度升高了℃,其中地面温升按℃计,则点总温升的,说明地面对空气的加热作用不大。

  人臂部到额部的温度降低,可能是送风时,一部分冷空气在椅子背部形成向上的气流,由于这部分气流不接触热源,因此温度基本没有升高,当通过顶时,与人体前面的气流汇合,使得到达额部的温度有所降低。

  根据这种温度分布的特点,无法对整体气流的温度分布进行分析。

但是可以看到,温度梯度在臂部以下还是很大的,以臂部和踝部为例,其温度梯度达到℃/m。

同时,可以计算空气带走的冷负荷:

  受试人员1,为成年男子,当日着装为短袖衬衫、长裤和皮鞋。

其在室温25℃时的统计散热量为67W,座椅送风带走的热量稍低于这个数值。

  受试人员2温度分布

  图4给出了受试人员2附近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值。

表3给出了受试人员2附近的温度的平均值。

   图4受试人员2附近的温度分布

  受试人员2附近温度的平均值  表3受试人员1测验点12345平均温度

  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到,地面对空气的加热作用较大,约为℃,从踝部到膝部的距离中,温度升高了℃,从膝部到臂部的距离中,温度升高了℃,相反的,从臂部到额部的距离中,温度降低了℃。

整体温度升高了℃,地面温升占总温升的。

  在这个测试人附近,空气温度了发生从臂部到额部的温度降低。

因此无法对整体气流的温度分布进行分析。

其他特点与测试人1的相似,只是温度变化的幅度加大,相应的温度梯度也增大了,以臂部和踝部为例,其温度梯度达到℃/m。

同时,可以计算空气带走的冷负荷为63W。

受试人员2,为成年女子,当日着装为短袖衬衫,长筒裙和凉鞋。

在室温25℃时的统计散热量为57W,由座椅送风带走的热量比这个数值略高。

  受试人员3温度分布

  图5给出了受试人员3附近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值。

表4给出了受试人员3附近的温度的平均值。

   图5 受试人员3附近的温度分布

  受试人员3附近温度的平均值  表4受试人员1测验点12345平均温度

  据测试温度的曲线来看,测试人员3的测点总体温度存在起伏,总体稳定。

这是因为,测试人3为本次实验的具体测试人,整个测试过程中,都需要不定期的安排测试和调查,因此其测试数据不能代表一般静坐的测试人。

但可以以时间段20:

00~20:

35为采样时间,各测点温度基本平稳。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到,地面对空气的加热作用一般,约为℃,从踝部到膝部的距离中,温度升高很大℃,从膝部到臂部℃的距离中,温度下降℃,从臂部到额部的距离中,温度降低了℃。

整体温度升高了℃。

空气带走的冷负荷为。

受试人员3为成年男子,当日着装为短袖T恤衫,长裤和皮凉鞋。

在室温25℃时统计散热量为67W,座椅送风带走的热量比这个数值略高。

  比较与分析

  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受试人员1、2、3的特征参数整理如表5:

  受试人员的特征参数  表512345678测试1

成年男子

()

()6

膝一臂

(67)测试2

成年女子

(57)测试3

踝一臂

(67)

  其中各项含义

  1.测试人序号,代表类型;

  2.额部温度,℃;

  3.踝部和额部的温差,,℃;

  4.最大温度梯度,出现位置,℃/m;

  5.踝部和额部的温度梯度,℃/m;

  6.送风到踝部的升温,℃;

  7.地面处温升所占比例,θf;

  8.冷负荷,W。

  根据各测点温度变化,整理成右图6。

   图6受试人员各测点温度变化比较

  根据以上的测试数据图表,可以得到,在一般静坐条件下,踝部和额部最大温差小于4℃,但是最高温度不是出现在额部。

这可能是由于存在自椅背向上的贴附气流而形成的。

地面部分的送风温升变化很大,占总升温的~,符合文献的范围。

考虑到送风分流问题,只有一部分送风气流被加热。

则总风量的平均温升变小,所占总温升的比例也随这减小。

同时,在测试过程中,温度最高点不是出现在额部,而是出现在臂部,从而使得从踝部到臂部出现更大的温度梯度,远高于标准范围。

但是由于出现的部位一般都有衣服遮挡,因此人员感受的温差,不是很强烈的冷感,使测试者感到不舒适。

  对于有轻微运动的测试人,其温度分布与静坐下的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额部与膝部的温度变化小,由于测试数量的限制,这里只是一个特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4热舒适性投票结果与分析

  座椅送风热舒适调查问卷共发出9份,收回有效问卷9份。

表6为投票人的序号与其当晚的着衣特点,*表示没有记录。

  热舒适投票人的序号及特点  表6序号性别年龄上装下装其他备注1女60长袖单外衣长薄裤凉鞋 2男33短袖衬衫 长 裤皮鞋受试人员13女27短袖衬衫 长筒裙凉鞋受试人员24男25短袖T恤  长 裤皮鞋受试人员35女51短袖衬衫 中长裙皮鞋 6女79短袖衬衫 长 裤* 7男84短袖衬衫 长 裤* 8女60短袖衬衫 中长裙凉鞋 9女21短袖连衣裙 凉鞋 

  热感觉投票

  热感觉投票,采用标准PMV热感觉标尺。

  从热感觉的投票,可以看到,大部人员总体感觉凉爽。

在刚入场时感觉适中或微热,而在经过30min左右,人员的热感觉基本都达到适中或凉爽,随着时间的延伸,人员的逐步增加了冷的感觉,而且习惯了这种感觉,在时间为后,感觉趋于定值,体现为凉爽。

可以看出,对于总体的热平衡,℃的平均送风温度是合适的。

  局部热感觉投票

  人员的局部热感觉采用五点方式,对人员的额部,颈部、臂部、膝部和踝部分别进行投票。

对于额部的感觉,所有的投票人在整个过程中,都选择适中,说明额部的感觉是适宜的。

对于颈部的感觉,在刚入场时,大部分投票人选择适中,而在演出进行到30分钟后,有2位投票人觉得较冷,在1小时后,感到冷,然后适应。

这可能是由于分流的送风空气,直接到达颈部,因此引起了冷感。

臂部感觉变化很大,但是没有投票人感觉热。

膝部和踝部,在入场时,有几位投票人感觉较冷,其他人感觉适中,在演出中,大家逐渐加重了冷感。

可见,由于座椅送风风口离人员较近,送风与室内空气参混较少,容易在人员座位下方部分产生不舒适。

且因为座椅设计的缘故,气流在椅背处形成贴附直接到达颈部,造成不适。

  在所有的投票中,没有感觉较热或以上的投票。

  吹风感投票

  在入场时,7位投票人没有吹风感,随着演出进行,其中的三位,有吹风感,但是选择了能够接受,其余的人则没有吹风感,并保持以演出结束。

其他两投票人,选择了有吹风感,但是较舒服的选项,并且保持到结束。

没有人选择不能接受。

这说明,在设计的风量下,该座椅送风的送风速度是很小的,未造成不良的感觉。

  可察觉的空气质量投票

  绝大多数人对于觉察到空气质量选择一般,有些投票人在整个过程中,选择好。

没有其他选择。

这说明,置换通风的空气质量还是令人满意的。

  5.结论

  本次测试对一场演出中座椅送风的送风温度、人员周围的温度分布以及人员热舒适投票分别作了考察。

测试结果表明:

  该座椅送风系统运行基本良好,且在设计风量和设计送风温度下能将人体散发的热量带走,并提供了较好的空气品质;

  座椅送风的出风受到地面的加热作用,其温升占总体温升的比例变化较大;

  座椅送风的出风存在着分流情况,一部分气流贴附着椅背自下而上进入人员颈部,致使人员有冷感;

  由于存在着出风分流,座椅送风的最高温度不是出现在额部,而是臂部。

且从踝部到臂部的温度梯度比踝部到额部的温度梯度大,超出了标准范围。

但因为这些部位都有衣服遮挡,因此人员感受的温差不是很强烈。

  座椅送风中的气流速度都比较小,人员未有吹风感出现。

  参考文献

  1范存养,大空间建筑空调设计及工程实录,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KRANTZKOMPONENTEN.Productintroduction.Germany,2001.

  3YuguroLi,MatsSandberg,LaszloFuchs.Effectsofthermalradiationonairflowwithdisplacementventilation:

an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Energy&

Buildings,1993,~274

  4 Melikov, Nielsen.Localthermaldiscomfortduetodraftandverticaltemperaturedifferenceinroomswithdisplacementventilation.ASHRAETransactions,1989, 1050~1057

  5ElisabethMundt.Displacementventilationsystems-convectionflowsandtemperaturegradients.BuildingandEnvironment,1995,~133

  6ISO7730,1993.Moderatethermalenvironments-DeterminationofPMVandPDindicesandspecificationoftheconditionsforthermalcomfort,InternationalStandardOrganization.

  7ElisabethMundt.Theperformanceofdisplacementventilationsystem:

[Ph.Dthesis].Sweden:

RoyalInstituteofTechnology,1996.

  8XiaoxiongYuan,QingyanChen,LeonR.Glicksman.Acriticalreviewofdisplacementventilation.ASHRAETransactions,1998,~90.

  9ASHRAE,1992.ANSI/ASHRAEStandard55-1992.Thermalenvironmentalconditionsforhumanoccupancy.ASHRA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