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0427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第一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三章 第一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三章 第一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三章 第一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三章 第一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第一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三章 第一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第一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 第一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②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随大肠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例1

 (2018·

杭州模拟)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含32P的化合物培养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中只有核酸含32P

B.要用32P标记噬菌体,可用含32P的细菌培养噬菌体

C.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搅拌就离心所得沉淀中有放射性

D.若T2噬菌体的壳体也进入细菌,则无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 A

解析 细胞中含P的化合物有核酸、磷脂等,所以用含32P的化合物培养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中不只是核酸含32P,A错误;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要用32P标记噬菌体,可用含32P的细菌培养噬菌体,B正确;

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搅拌使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开,所以不搅拌就离心所得沉淀中有放射性,C正确;

若T2噬菌体的壳体也进入细菌,则细菌中含有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因而无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例2

 如果用15N、32P、35S共同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中,能够找到的标记元素为(  )

A.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C.在外壳中找到15N

D.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答案 B

解析 用15N、32P、35S共同标记噬菌体,15N标记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32P标记了噬菌体的DNA,35S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DNA进入细菌内部,在细菌中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由于DNA复制,故在子代噬菌体中能找到15N和32P标记的DNA,不能找到35S和15N标记的蛋白质。

方法点拨

 “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

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

种类

比较项目

S型菌

R型菌

菌落

光滑

粗糙

菌体

有荚膜

无荚膜

有无毒性

有毒性

无毒性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

(1)实验过程和现象

①S型活菌

小鼠→死亡。

②R型活菌

小鼠→存活。

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

④加热杀死的S型菌+R型活菌

(2)结论:

加热杀死的S型菌有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菌转化成活的S型菌。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

R型菌、S型菌。

(2)实验过程及结果:

(3)特点:

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

(4)实验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的比较和分析

项目

活体细菌转化实验

离体细菌转化实验

培养细菌

小鼠(体内)

培养基(体外)

实验结果

加热杀死的S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S型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S型菌的DNA是遗传物质

联系

①所用材料相同,都是肺炎双球菌(R型和S型)

②实验目的都是研究谁是遗传物质

③活体细菌转化实验是基础,仅说明S型菌体内有“转化因子”,离体细菌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④两个转化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2.实验拓展分析

(1)加热杀死S型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

(2)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实质是S型菌DNA与R型菌DNA实现重组,表现出S型菌的性状。

(3)转化后形成的S型菌的性状可以遗传下去,说明S型菌的DNA是遗传物质。

 

例3

 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

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

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B.f组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

C.由该实验可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b、c、f三组中的菌均可导致小鼠死亡

答案 C

解析 从图示实验过程看出,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f组加入了S型菌的DNA,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

图中实验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a组经煮沸、d组和e组均为R型菌,都不能导致小鼠死亡,而b、c组是S型菌,f组的R型菌有一部分被转化成了S型菌,均可使小鼠死亡。

特别提醒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

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由于受DNA纯度等因素影响,只有少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这些少量的细菌可通过大量繁殖后使小鼠死亡。

例4

 (2017·

浙江4月选考)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光滑的

B.S型菌的DNA经加热后失活,因而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存活

C.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只有S型菌而无R型菌

D.该实验未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

答案 D

解析 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光滑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粗糙的,A错误;

S型菌的蛋白质经过加热后已经失活,但其DNA经加热后没有失去活性,B错误;

S型菌中的DNA能将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因此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有S型菌和R型菌,C错误;

该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不能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D正确。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1.烟草花叶病毒的组成成分:

RNA和蛋白质。

2.实验过程:

(1)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

烟草→烟草不患病。

(2)烟草花叶病毒的RNA

烟草→烟草患病。

(3)烟草花叶病毒RNA+RNA酶

(4)TMVA蛋白质+TMVBRNA→重建病毒

烟草→从烟草中能分离出TMV_B后代。

(5)TMVB蛋白质+TMVARNA→重建病毒

烟草→从烟草中能分离出TMV_A后代。

3.结论: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

细胞生物

非细胞生物

生物类型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多数病毒

少数病毒

核酸种类

DNA和RNA

DNA

RNA

遗传物质

实例

真菌、原生生物、所有动植物

细菌、蓝细菌、放线菌等

噬菌体、乙肝病毒、天花病毒等

HIV、SARS

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结果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结论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例5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叶,但二者致病病斑不同,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过程表示用TMV的蛋白质外壳感染烟草,结果说明TMV的蛋白质外壳没有侵染作用

B.b过程表示用HRV的RNA单独感染烟草,结果说明具有侵染作用

C.c、d两过程表示用TMV的外壳和HRV的RNA组合成的“杂种病毒”接种烟草,结果说明该“杂种病毒”有侵染作用,表现病症为烟草感染车前草病毒的症状,并能从中分离出车前草病毒

D.该实验证明只有车前草病毒的R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外壳和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不是遗传物质

解析 由于该实验中并没有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侵染烟草,因此无法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不是遗传物质。

例6

温州模拟)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C.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D.逆转录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解析 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B正确;

烟草花叶病毒只有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RNA,C正确;

逆转录病毒只有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RNA,D正确。

 对探索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的4点总结

(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

(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4)只有针对“所有生物”时,才可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否则,针对任何一种生物,其遗传物质均无“主要”之说——任何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唯一”的核酸(要么为DNA,无DNA时为RNA)。

1.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你认为同位素标记的方案应为(  )

A.用14C或3H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B.用18O或32P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C.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

D.一组用32P标记DNA,另一组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

解析 用32P和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外壳,35S仅存在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32P仅存在于噬菌体的DNA中,而14C、18O、3H在蛋白质和DNA中都含有,无法区分是哪一种成分发挥作用,同时用32P、35S标记蛋白质和DNA,沉淀物和上清液中都有放射性,也无法判断是哪一种成分发挥作用。

2.(2017·

嘉兴一中期末)下列关于探索核酸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B.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菌中有某种“转化因子”

C.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菌的DNA可使小鼠患败血症

D.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解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后较轻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分布在上清液中,较重的细菌存在于沉淀中,A正确;

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菌中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B正确;

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菌的DNA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C错误;

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3.科学家在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将从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用DNA酶进行了处理,并将处理后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菌生长。

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

A.证明R型菌生长不需要DNA

B.与“以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C.补充R型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D.直接证明S型菌的DNA不是促进R型菌转化的因素

解析 本实验中真正的实验组是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有R型菌和S型菌共同生长;

为证明DNA的作用,设置了一系列对照实验(本题实验即是其中之一),以进一步证明实验结论。

4.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解析 豌豆的遗传物质只有DNA,A错误;

酵母菌的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细胞质中也有,B正确;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含S元素,C错误;

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初步水解后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D错误。

5.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

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

在离心上层液体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①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_______(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5)上述实验中,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

(2)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3)①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子代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②是 没有侵入到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具有放射性

(4)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5)不能 N元素在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

解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

(2)在DNA中含有P元素,蛋白质中没有,故32P只能进入噬菌体的DNA中。

在侵染过程中,由于噬菌体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离心后,上清液中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中是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因此理论上,上清液中没有放射性。

(3)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如果时间过长会使带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

如果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内,也会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5)N元素在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因此不能用15N标记DNA。

[对点训练]

题组一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科学家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做法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35S和32P的人工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B.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T2噬菌体

C.分别将35S和32P注入鸡胚,再用T2噬菌体感染鸡胚

D.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动物血清培养T2噬菌体

解析 T2噬菌体为专门寄生于细菌体内的病毒,由此可知要标记T2噬菌体,首先应先标记细菌,故B符合题意。

2.(2018·

嘉兴五校第一次联考)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

在侵染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B.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

C.上清液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D.在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是DNA

解析 由于在侵染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32P标记在噬菌体的DNA上,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

3.某研究人员模拟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

④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经过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以上4个实验中放射性出现的主要位置依次是(  )

A.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

B.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上清液

D.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解析 在该实验中沉淀物的主要成分是细菌,上清液的主要成分为噬菌体外壳。

①、③都直接对细菌进行了标记,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

②用32P只能标记噬菌体的DNA,在该实验中,噬菌体的DNA会进入细菌体内,放射性也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

④用15N可以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在该实验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细菌体内,而DNA可以进入细菌体内,故放射性会出现在上清液和沉淀物中。

4.为证明蛋白质和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科学家们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下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细菌。

下列关于本实验及病毒、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细菌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要加入32P标记的无机盐

B.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

C.噬菌体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细菌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D.若本组实验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则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则锥形瓶中培养液内的营养成分应无放射性标记;

要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应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二者为相互对照实验;

细菌是原核生物,其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若本组实验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可能是实验时间较长,细菌裂解导致的,也可能是部分噬菌体的DNA未侵入细菌,经搅拌、离心到上清液中的。

题组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5.“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

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

B.用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的含量

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

D.将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解析 当把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后,发现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中R型菌发生转化,出现S型菌,而加入其他因子的培养基中R型菌(如加入蛋白质)不发生转化,即不出现S型菌。

6.(2016·

浙江10月选考)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其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可知(  )

A.RNA是转化因子

B.荚膜多糖具有生物活性

C.DNA是转化因子

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解析 本实验属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体外转化实验,图中只有加入DNA的一组才发生转化,与其他组形成对照,说明DNA是转化因子。

7.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则此过程中小鼠体内S型菌、R型菌含量的变化情况最可能是下列哪个图像(  )

解析 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同时存在着S型和R型两种细菌。

R型菌的含量应先减后增,这与小鼠的免疫力有关,刚开始小鼠免疫力较强,注入的R型菌大量被杀死;

随后一些R型菌转化成S型菌,S型菌有多糖类荚膜的保护,能在小鼠体内增殖,使小鼠免疫力降低,对R型菌、S型菌的杀伤力减弱,导致R型菌、S型菌增殖加快、含量增加。

8.活体细菌转化实验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说明了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B.说明了R型活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S型菌

C.说明了R型活细菌是无毒性的

D.说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菌是无毒性的

解析 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不能证明遗传物质是什么,只能证明S型菌含有能让R型菌转化的“转化因子”。

题组三 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9.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TMV)中分离出a、b两个不同品系,它们感染植物产生的病斑形态不同。

下列4组实验(见下表)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实验编号

实验过程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病斑类型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