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2019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中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中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中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中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中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中考知识点.docx

《语文中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中考知识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中考知识点.docx

语文中考知识点

记叙文

1.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

3.线索:

①人线(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线(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③情线(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线(中心事件)⑤时间线⑥地点线

4.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划分:

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7.语言的特点:

形象,生动,具体。

8.表现手法:

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如何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

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记叙顺序?

1.顺叙:

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

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

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

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

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

回忆往事)作用:

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三种类型:

明喻、暗喻和借喻。

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

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

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6.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

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7.对偶:

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8.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

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9.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11.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2.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

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3.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

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以时空变化划分

(2)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3)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4)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文段在内容上:

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

总分总

文段在开头:

总起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形成悬念、奠定感情基调、照应题目

文段在中间:

承上启下、照应上文、引起下文、

文段在结尾:

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1.特点: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它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2.要素:

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

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②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

③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有归纳法(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法(一般到个别)两类。

3.分类:

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起正确观点)。

4.结构:

(1)基本结构: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2)论证结构:

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对照式(论述中把两种事物作对照);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

5.方法:

例证法:

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

引证法:

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喻证法:

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对比法:

用反向事例或对比说明论点。

说明文

一般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

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

1.类型: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前提是准确,有平实和生动两种基本风格等。

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

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

时间顺序:

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

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技巧。

空间顺序:

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4.常见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列图表、诠释法、作比较、摹状貌、做引用、分类别、列数字

考题剖析

(一)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

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

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

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或者加“如果去掉了就与实际相不符,用了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

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表达方式谈

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三)语段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种:

(1)结构、内容作用:

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怎么样地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考点之一:

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

直接让学生回答:

“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二:

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1]:

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

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

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

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

说明方法

[类型1]:

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

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

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

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

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

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这段文字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的……特点……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

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以便读者理解,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

又称画图表。

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