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胜科技网站新闻采编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19429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麦胜科技网站新闻采编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麦胜科技网站新闻采编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麦胜科技网站新闻采编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麦胜科技网站新闻采编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麦胜科技网站新闻采编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麦胜科技网站新闻采编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麦胜科技网站新闻采编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麦胜科技网站新闻采编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麦胜科技网站新闻采编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重要性:

受事件影响的人越多,新闻越重要。

  三、显赫性:

身份地位显赫、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人物、机构、企业,容易引起公众关注。

  四、接近性:

与读者具有地理上和情感上的接近性的事件,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五、冲突性:

相互对立、产生矛盾、甚至互不相容的言行、事件、观点等。

  六、反常性:

与预期情况大不相同、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背离的事件、现象。

  七、必要性:

为了公众利益,报道有必要揭露的事件、现象,让更多公众知情。

八、悬疑性:

事件充满悬念,错综复杂,让人暂时难以看清真相。

这样的报道会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期待。

网站推崇独家、原创和调查性报道。

第四章采访

 采访是报道的基础。

记者要具备怀疑精神,值得信任的是自己的眼睛、双脚和大脑。

写作时切忌歪曲事实,切忌加入不公正的感情色彩。

  在确定何为值得报道的新闻时,要依照以下标准:

该新闻和报纸的定位相关;

能影响和改变读者的决策与预期;

时效性;

报道对象的重要和显赫程度;

发生的事件和读者的接近性与读者的关注度;

独家性;

包含了冲突、高潮、悬念的细节;

异常性,不寻常的事情是新闻。

  ——如何完整地进行采访?

  准备

  1、熟悉所处的领域的总貌和基本人脉,研究和关注已(或将)发生的事件;

  2、经常查阅相关资料和专业知识,掌握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3、判断采访对象的心态、利益诉求,寻找可能的切入角度和突破口;

  4、有针对性地提出采访请求,或是有针对性地拟订采访提纲;

  5、提问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精力集中,思维活跃,保持高度的兴奋和好奇,理解、消化所看到、听到的一切。

走神和恍惚是要命的缺陷,好的新闻往往在不留神间悄悄溜走。

  6、掌握采访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检查有关准备情况,如记者证、采访本、相机、录音机、名片等,至少带两支笔,提前10分钟赶到约定地点,迟到是不能容忍的错误。

  提问

  问题是采访最重要的环节。

提问的质量,决定抓取新闻的质量。

  采访提问一般包含两种:

开放性提问,即给受访者一定的伸缩余地和灵活性,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采访对象在回答开放性提问时无意间透露的情况,往往比他本人意识到、或有意要透露的情况还要多。

开放式提问带有探索性;

封闭性问题,即问题非常具体,直截了当,受访者可能只答是或非。

  一般来说,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

  开放性的提问主要针对观点性的内容,封闭性的提问则主要针对事实性的内容。

是哪种提问开始,要根据你所需要的材料内容,采访对象的身份、情绪、个性,你和采访对象的关系以及现场情况来随机应变。

两种方法各有侧重,但是必须交叉使用。

一篇文章如果只有一个笼统的、抽象的、宽泛的印象,那么这篇报道一定是敷衍了事的、失败的报道。

不为人知的细节,丰富的事实,是构成一篇好报道的关键。

  记者在问完一个比较笼统的问题后,紧接着应该问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比如说,可以问采访对象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能不能举几个例子之类的问题。

而问完比较具体的问题后,也可以问:

“这样看来,你是同意这样的观点?

”或者“你认为产业的趋势是这样的……”等类似的问题。

  若时间紧迫,记者需要把握时机单刀直入地提问,把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但要尽可能地避免一开始就涉及到敏感问题;

若受访者跑题,记者要尝试将话题引入正轨。

  技巧

  1、多准备一些问题,在采访之前要和编辑进行沟通。

这些问题最好可以写下来,也可以默记在心。

  2、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要让受访者受窘或迷惑。

  3、问的问题不要很长,如果包含了太多层次的意思,可能会让问题显得没有重点,所以最好问题一个个问。

  4、不要顾虑提出尖锐的问题。

记者应该明白,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同时,也要注意策略。

不是所有的采访都能得到被采访人的配合,特别是一些突发事件的求证,如灾害、案件等负面新闻,当事人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因,不愿透露当时的情形。

这时可以采取迂回的方法,先谈相对外围的话题,避免刺激采访对象,同时事前多设计一些具体问题,在对方放松警觉时自然提出。

  5、学会追问,高度集中注意力,遇到“亮点”要紧追不放,很多独家“猛料”往往是从采访对象一句随意的话语中追出来的。

  6、在专家面前要虚心,尝试与他们交朋友。

切忌在专家面前冒充专家,盛气凌人;

对于专家的研究领域和本人的情况,切忌一无所知,采访前要做充分准备,让被访者感到你是有备而来。

  7、不要以一个空洞、乏味的问题开始采访。

  8、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问一些比较新的问题,也可以问一些比较个人化或者专业化的问题,但不要离题太远,要迅速引入正题;

  9、当面采访中,记者要注重和采访对象的交流。

比如眼神不要游移,而应该专注,或者通过神态上的变化,来和采访对象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10、记录时,记要点,记易忘点,记疑问点,记意外新闻点,记对象的思想和个性化的语言,还有就是记下自己的联想。

使用录音机是采访时的必要手段,但永远不要过度依赖机械,它可能会出现故障,而你的采访本却不会。

  11、与采访对象建立正常、融洽、关系。

  12、除了当面采访,记者还可以通过电话、EMAIL、传真等方式采访,但这些方式只是辅助性的,不得已的。

作为记者,追求的第一要素永远是——现场。

在电话采访时,用语应礼貌、得体、规范。

如:

“某某先生,我是《第一财经日报》记者XXX,您能给一些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吗?

”“谢谢您的帮助,再见!

”等。

有可能的话,通过电话让受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取现场感的途径。

  EMAIL、传真等方式的采访有一个好处,是事先可以从容设计问题,但不要指望对方都能回答,因此,事前尽量多设计有效的问题,提高采访效率。

邮件和传真上要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观察

  采访是全身心的投入,而不仅是用嘴和用耳,很多时候,你的视觉、嗅觉等等都需要全方位调动,特别要善用你的眼睛,注意那些富于表现力的细节,让稿件尽可能生动而富个性。

很多记者视而不见,由于他们忽视了很多细节,让一篇本可引人入胜的报道流于一般。

过人的观察力是一名合格记者必备的“武功”。

  好的记者留心观察细节,一个适合的细节能使稿件生色,并赋予稿件以现场实感。

例如,要描写一位勤奋的学者,可以从一本放在桌上的旧书开始着笔,但严格地说,“一本旧书”仍是笼统的提法;

“视觉采访”要求记者观察到更具体的细节,“一本书角已经起卷的旧书,翻开来,书眉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批注”,这样的观察才是更深入的。

  证据的保留

  记者要用专门的采访本,除非情形特殊,不要随便抓一张纸片记录采访内容,采访本上要注明日期地点。

地址、姓名、日期等你认为是要素的东西,要写得工整一些,既可避免失误,又可方便日后核对。

本子用完后应保留三个月,以备核查。

  记者应该知晓哪些属于有效的证据,哪些属于无效的证据,比如,除非有当事人签名认可,采访笔记不能作为法庭证据,但文件、正式文书、录音、照片、录像可以。

  采访可能引发争议的报道,一定要注意收集证据,报社视情况可为记者提供录音、影像设备,获取的证据资料应有意识地归档长期保留,采访者如离开报社,须办理证据资料移交手续。

重大事件的证据资料,交由报社集中管理。

  C、关于会议报道的注意事项

  有关政府或公司活动的报道,是绕不开会议的,但会议召开一般不是新闻,而只是一个新闻由头,是新闻发布的时间要素,不是新闻本身。

读者关心的是会议中披露了什么、开会的目的是什么以及会议达成了什么样的结果或共识。

会议提出的新行动、新方案、争论、会议的台前幕后才是新闻。

  但在实际报道中,却经常出现记者被政府部门或公司的会议或发言人的材料或新闻稿牵着鼻子走的现象。

因此许多报道的内容都是平面的、单一的、雷同的,缺少实证性材料,缺少背景和记者观察的成分,也缺少旁观者、权威人士的分析、解释和评论的成分,宣传的气息太浓。

  网站要求采编人员打掉这种宣传气息,用平视的、审视的、质疑的、透视的眼光去打量他们的言说,去揭示事实的真相。

  因此,关于政府活动或公司的报道,记者不仅要关注其新闻发布会、新闻稿、演讲或声明的内容,即信源提供的信息(这可视为第一层面的内容);

记者还要有自己观察、判断的成分,用相关的事实和数据来支撑记者的判断,这是第二层面的内容;

最好还要有专家、学者或权威人士的解释和评论,这可视为第三层面的内容。

第五章、新闻写作

 基本要求

  ——在写作中,不能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人;

不能因民族、性别、年龄、宗教、地域、种族特点、残疾、容貌、职业或社会地位而心存各种偏见;

不能不真实地记录不同的意见;

对官方与非官方的信息来源应一视同仁;

要坚持用事实说话而不是去进行主观臆断,不能站在某一特定的立场上报道一面之词;

不能把自己未经调查与证实的观点写入言论影响读者意见;

切忌不正当的影射。

  ——写作要准确具体,内容表述要直截了当,要注意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区别。

避免夸大、一般化、想当然、信口雌黄,避免空洞套话、陈词滥调和粗鄙的语言,杜绝淫亵的字眼。

  文章的力量来自名词和动词,而不是修饰性的语句。

减少修饰词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文字简洁,避免多余字词。

方法是用一个词代替一系列无用的形容词和副词;

尽量避免使用生僻词;

要用通用的语词来进行新闻写作;

要把复句变成并列的两个句子。

用词要冷静,节制个人情感,慎用判断性的、情感性的词句,避免出现倾向性的错误。

  ——引语要说明来源,不方便说出来源的至少要表明来源者的具体身份。

记者有义务接受编辑的“二次采访”,尽量回答编辑所提出的疑问,补充遗漏的细节。

  ——避免玩弄行话,要将专业术语转换为读者能很快理解的文字。

  ——多用短句和短段,保持应有的节奏。

  ——记者交稿时须做标题。

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且方便编辑识别内容、快速判断。

标题必须提供最有价值和意味的信息,标题要和人云亦云的平庸划清界限。

  导语

  导语通常指稿子的第一段,也可以是稿子的前三、四段。

对于读者来说,导语可以提供事实,可以概括内容,可以激发好奇心,可以引起阅读兴趣。

导语代表了报道至少一半的分量。

花更多时间写导语的目的是,你可以少花走弯路的时间,顺利写完正文。

  导语是稿件吸引读者的重要环节。

枯燥无味、毫无个性的导语是不能开启下文的。

导语的意义,首先是它的独特性,与众不同,能开启下文,其次是它的总结作用。

不要试图用导语去欺骗读者,如果有欺骗行为,其影响是恶劣的。

  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是写作中最常用和实用新闻报道结构。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

头重脚轻地安排组织材料,把最重要、最精彩、最为读者关注的新闻事实摆在前面,以事实的重要性递减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其优点是吸引读者,刺激读者的阅读欲望;

使记者在截稿时间的催迫下,尽快写出新闻;

编辑时方便于截短。

倒金字塔模式之所以没有被淘汰,是因为它特别适合消息的写作。

它的优势在于读者可以随时放下报纸。

  倒金字塔模式:

导语——导语的补充和展开——按重要性排列下来的素材。

  缺点:

枯燥,不利于记者创造性的发挥。

  非倒金字塔模式有许多种,它适用于动态新闻;

背景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

人物报道。

非倒金字塔模式是目前特稿写作的普遍方式。

  非倒金字塔模式中,导语之后,就开始进入报道的展开阶段,即正文,或称为新闻的主体。

报道展开的任务,一是对导语提到的各个事实加以阐述;

二是补充导语未提到的次要材料,或新闻背景。

  非倒金字塔模式一般围绕新闻主体,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材料。

材料之间,可以是主次关系,也可以是因果关系;

可以先写重要的,再写次要的;

可以先写结果,再写原因。

  引用语

  引用语务求准确,“大概性的”引语会损害读者的信任和采访对象的信任。

  打引号的引用语必须是信息来源或者著作来源的原话,不能对引语做任何删减。

源自采访对象的引用语,只能进行语气上的修饰或者文意的疏通,不能改变其原意和逻辑。

如果只对引用对象言论或文章著作进行摘用,应去掉引号,并对这种段落做出解释。

  总之,记者和编辑在维持被引对象的原意方面,应保持忠实,切忌只摘取符合自己观点的观点,扭曲乃至被引对象的本意。

  关于使用他人的报道

  使用其他机构的资料时,应做出说明。

这一规定适用于本报以外的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等任何机构,即使它们和本报有合作关系。

  如果我们不是首家或独家报导某个新闻的新闻机构,出于诚实的考虑,我们应该把首家或独家报道的荣誉归给做出这一成绩的新闻机构。

但引用时,我们也要对新闻进行核实,以求符合自己的新闻报道的标准。

  任何一条新闻,即便是引用的新闻,在本报上刊出时,也必须保证这条新闻符合我们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

  通稿及转载稿的处理

  通稿式的新闻稿件必须注明消息来源,不是本网站记者采访,绝不能自己落款。

采用国内媒体新闻稿,必须注明作者或译者的姓名及出处。

  关于事实核对

网站文章的事实核对主要由文章作者自己承担。

不是本网站人士所写文章,而牵涉重要事实认定,在发表前必须进行事实核对。

  具体的精确事实必须由作者通过权威的参考资料(比如电话簿、城市机关名录、各地方志、年鉴以及官方网页等)进行核实。

如果由于期限紧迫来不及核实,编辑应该在该文上作出标记,请求编辑部有关负责人员的支持。

负责人应该提供最终的答案。

所有来不及核实的材料或数据,必须注明“未经证实”字样,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关于勘误

  由于我们所恪守的新闻诚实原则,我们应该认识到有责任去更正事实及表述错误,无论错误大小。

无论是谁发生的失误,负责人员应该坦然面对读者和员工可能的抱怨,并尽快进行核实。

一旦确认更正是有根据的和必须的,那就应该尽快处理。

如果关于某事实的陈述存在争议,尽管我们暂时不能确定它是否错误,但我们应该承认这一陈述是“不准确”或“不完备的”的失误。

  关于更正

  若各新闻部门发现新闻事实出现错误,执行有错就改、及时披露的政策,是树立报纸公信力的必要手段。

  关于反驳

网站为所有人提供开放的平等对话的平台,给所有人说话和反驳的权利。

  匿名及其对策

  出于报道的需要,网站本着同意使用但应尽量少使用的原则来进行无法说明具体消息来源的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多重要报道一旦说出消息来源就无法刊载。

但是,此报道的作者应该能够保证报道的新闻价值和真实性。

记者可以就此事与主编沟通,在涉及纠纷时,网站应保护记者的权利。

  比较完全的方式是,记者和编辑在预测可能是无消息来源的报道前或在发此类报道前进行讨论,对如何处理这类稿件达成共识。

一般的处理规则是尽可能多地告诉读者消息来源的大致方位和刊发稿件的动机,以取得读者的认可。

  应该避免机械地使用一些程式化的语句,如“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说”,不得不使用时,也不应多次重复此类语句。

应该简明扼要地说明记者与消息提供者之间已经达成何种理解——当消息源要求匿名的原因可以加以说明的时候尤其应当如此。

  网站决不捏造或矫饰消息来源,比如,不把单个人说成多个消息来源,也不将上文已经提到过名字的人说成是另一个人。

总之,匿名报道的对策没有固定的公式,但作者应该本着新闻诚实的信念处理,以免给本人和网站造成声誉损失。

  伪装身份的采访对策

  一般而言,本报不鼓励记者主动掩盖自己的身份以获取新闻素材。

如果必须如此,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方式:

在类似于观察假药批发市场或是公众机构如何对待公众时,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身份保持沉默以利于采访。

或是经过部门同意后,伪装自己的身份,如调查饭店情况或制假工厂的生产营销环节。

以此种方式取得的新闻应向读者做出解释。

 

尊重人权注意隐私

  新闻写作中注意尊重他人的个人权利,注意不要侵犯他人隐私。

  在司法类报道中,应根据司法程序的进程确定。

未经法院的宣判,涉案人员都只是犯罪嫌疑人、涉案行为都只是涉嫌;

不要将犯罪行或违法行为与称谓组合,如“骗子某某”“强奸犯某某”等。

  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特别是负面、犯罪、诉讼等报道,对其身份信息的透露要特别慎重。

除非有特殊的必要性,通常情况下,有关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负面、犯罪、诉讼等报道不应指明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年龄、住址、容貌等等。

  除非有特殊的必要性,遭遇性侵犯、性犯罪的受害人的身份信息不应透露。

  不应采用歧视性用语,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性的词语,如聋子、哑巴、瞎子、残废(应为聋哑人、盲人、残疾人)等。

报道中避免出现丑化个人形象的词语,如“流氓”“泼妇”等。

  针对名人、公众人物,若非存在违法、侵犯公众利益的情况,对他们的私人言行的描述,必须保持谨慎。

  不论是针对名人、公众人物还是普通人物,记者在写作中不应以自己的价值观和好恶,对他们展开道德性攻击和舆论审判。

  对于灾难和不幸事件中的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描述,在写作中也要保持必要谨慎。

 关于相片和图片

  凡在网站刊载的用以对事实进行描述的图片,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必须是真实的。

不能从一幅场景中添加、加工、颠倒、歪曲或移动任何人或物(被认可的裁剪工作除外,即指对于无关紧要的外界的枝节部分的省略)。

对于有颜色的或灰暗的区域所作的调整,应当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即为了得到清晰和精确的图片。

拍新闻图片不能摆姿势。

在运用拼贴画、蒙太奇、肖像、时尚或家居设计图例、想象力丰富的环境构思,以及对于一个装置的使用说明等等的时候,我们的处理应当不使读者产生误解,不要被误认为有意欺骗。

一旦有可能引起哪怕是最轻微的怀疑,也应当说明并承认我们处理过图片。

在有疑问的情况下,或者遇到例外事件时,应当和设计主任或者编辑部门商量,听取他们的建议。

  关于图表

  图表必须注明出处,如果由网站记者、编辑制作完成,必须注明网站记者某某摄制或制作。

如果是从其他通讯社得到的名字,必须加注通讯社的名字。

如果是从互联网、书刊杂志上得到的图片,应注明出处或“资料图片”。

  关于编辑职责

编辑应按照上述规定把关,如不符合上述要求,必须提醒记者改订,否则编辑与记者一同承担责任。

  关于言论

 网站的言论应具备公信力,并具有宽容度,容纳多元声音,评论一切值得评论的话题。

言论应代表理性和进步的声音,具有前瞻性,主张冷静的分析,代表缜密、成熟的社会思想,拒绝没有根据的总结式发言,以及任何发泄个人感受的偏激之词。

言论不推行特定价值观,也即不强迫公众接受某种理念,态度适中,入于主流。

  网站的所有言论不能凭感觉说话,不能让读者产生报社只为某一利益群体说话的错觉,或是有过于激烈的偏执倾向,以免损坏读者的信任,或对报社的分析能力产生怀疑。

评论员应理解,掌握事实与分析能力才是打动读者的关键要素,而不是评论员的感情激烈程度。

社论应谨慎、客观。

言论要无恶意无成见,不说闲话,提倡建设性的辩论。

个人意见不超过对事实公正而适度的范围,防止因个人意见而影响公众认知能力。

但上述要求不应成为评论丧失明确立场的盾牌,我们只是强调,立场的确定应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

评论员的立场应有充足而合理的依据,不应出现“据估计”、“虽然如此,我坚持认为”等语句。

论据可以从实地调研、国内外权威机构获得,应尽量注明论据出处。

在评论法律、经济等问题时,应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支持。

 第六章编辑基础

  一、编前会。

编辑与记者部门通过每周编前会进行沟通衔接,了解掌握当日主要和重要稿件,探讨新闻价值,确定主题,核实重要内容和细节。

  二、会商

对于一些特别重要而又敏感的稿件,由主编与网站主要领导会商。

  三、审稿

  绝大多数情况下,网站的报道禁止交由信息来源、采访对象进行稿件审查。

  主管部门有明确要求的审稿。

  这些稿件按规定和程序由相关机构和人士签字审稿后送交编辑。

编辑根据签字稿件对记者来稿进行核实。

  四、稿件三审制

 网站发稿实行稿件三审制。

稿件(外来稿件)必须通过发稿人、责任编辑或或指定的负责编辑、值班领导三级审查。

重要的稿件交甘总审查后发布,负面报道交吴总审查后发布。

  七、选稿退稿

  所有稿件由发稿人初步审查修改后传递给责任编辑或指定的负责编辑,再由各个版块责任编辑或指定的负责编辑传递给主编审定发布。

   未使用稿件,由责任编辑或指定的负责编辑退还发稿人,并标注退稿原因。

  八、稿件核实与修改

  编辑应对所有来稿保持质疑和审核,特别是根据真实准确、客观公正性核心原则展开审查,规避政治性、法律性风险。

只要有疑问,编辑应及时向发稿人或者写稿记者联系核实。

发稿人和写稿记者应给予准确回答,不应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编辑通过对稿件的梳理、判断、审查、核实,对稿件展开修改,纠正有可能出现的任何差错和问题,包括事实性差错(特别是时间、地点、人物、职务、机构名称、数字)、常识性和知识性差错、文字性差错等等。

  编辑还应根据版面大小情况,对稿件进行必要删节。

在修改和删节中要注意避免出错或删除重要内容和细节,使报道产生歧义、误导。

  对稿件的核实和修改整个过程应遵循“有稿必检、有错必纠、有改必慎”原则。

  九、标题制作

  标题是版面的眼睛,对读者的冲击力和吸引力有重要作用。

成都商报倡导版面主标题要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琅琅上口。

在这个基础性原则上,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标题的冲击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标题制作中,注意避免文题不符,避免夸大、渲染、片面类型的标题,避免玩弄文字游戏、绕弄口舌的标题。

  一般情况下,超过1000字的报道,应该在文中制作提示性小标题,方便读者阅读。

  十、稿件配置

  编辑应按照一定的报道意图对版面稿件进行合理配置。

  常规性版面稿件配置的重要原则是注意平衡。

切忌满版都是负面报道。

应努力做到稿件的点面结合、庄谐结合、褒贬结合、长短结合。

  重要报道编辑应主动进行有效配置,包括配发编后、短评,链接相关报道,给出报道背景资料,以及使用示意图表等。

  十一、图片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